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波斯灣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波斯灣戰爭
圖片來自痞客邦

海灣戰爭(Gulf War;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聯軍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一般媒體通稱沙漠風暴。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統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1] ,並從科威特撤軍。

這次戰爭是美軍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特別是空軍使用各式制導炸彈從航空母艦出擊,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子優勢,新型現代戰爭並首次通過人造衛星進行電視直播,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海珊政權,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佔領科威特並促使其獨立,但是伊拉克始終沒有承認科威特的獨立。

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積欠部分阿拉伯國家巨額債務,其中科威特的部分為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少石油產量,提高石油價格,這樣它可以償還這筆債務。而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使得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此外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衝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

兩伊戰爭幾乎破壞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所有港口設施,摧毀了它對外運輸能力;而許多伊拉克人認為兩伊戰爭再次爆發是必然的,因此為了伊拉克的安全起見,必需佔據更多的地區,尤其是在離戰場較遠的、相對比較安全的海港。於是科威特就成了目標。

入侵科威特一事上被伊拉克宣傳為阿拉伯民族主義以支持其合法性。科威特被描寫為伊拉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英帝國主義者分割,而佔據科威特則是建立大阿拉伯聯盟的一步。此外,在宣傳中還有其它一些說法。除了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名義外,薩達姆·侯賽因還稱佔領科威特是重建巴比倫帝國的一步。中東的其它一些事件也與入侵科威特有關——巴勒斯坦大起義正在如火如荼,而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埃及都對西方國家有依賴性,於是薩達姆努力將自己建立成一個能站起來反抗以色列和美國的政治家形象。

戰前的伊拉克和美國

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和伊拉克的關係惡劣。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盟國。1979年美國將伊拉克列入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兩伊戰爭期間美伊關係逐漸改善。隨著革命後的伊朗在1982年深入伊拉克,為了防止伊朗獲勝從而輸出革命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美國開始對伊拉克進行援助,將其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撤除,並銷售武器給伊拉克。除了公開渠道的援助,關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指導伊拉克軍隊的猜測也廣泛流傳。

兩伊戰爭結束以後,伊拉克的經濟極端惡化。而儘管薩達姆作了外交努力試圖阻止石油大量增產而導致油價下降,沙特和科威特卻仍然在提高石油產量,薩達姆對此極為氣憤,稱為「背後捅塗了膏藥的匕首」的行為。美國國會內有在外交和貿易上孤立伊拉克的趨勢。其原因包括伊拉克國內的人權狀態不佳、伊拉克對其武備的快速加強和它對以色列的敵對。許多美國左派政治家和一些新保守派政治家如保羅·沃爾福威茨反對伊拉克政府。但美國一些有聲望的議會政治家卻錯誤地低估了這個改變。比如美國參議員鮑伯·杜爾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說,「議會並不代表美國總統喬治·H·W·布什和美國政府的意見」,布什將否決所有對伊拉克採取制裁的行動。

1990年7月末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談判停止,伊拉克在科威特邊境大量駐軍,21日薩達姆發表談話,指責科威特在十年中不斷地在相鄰地區偷石油,要求科威特撤消所有外債並支付24億美元。薩達姆·侯賽因召見美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進行一次四目談話。在這次談話中薩達姆表達了他對科威特的氣憤但表示在進行再一次談判之前,他不會對科威特用武。格拉斯皮表示美國對伊拉克在伊科邊境上的武裝力量集中表示關注,但一些伊拉克人將格拉斯皮的言談誤解為美國允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格拉斯皮說美國「對阿拉伯內部的爭執如伊科之間的邊境爭執表示中立」。為了強調這一點,她還說「(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指示我們的發言人強調這一點」。雖然格拉斯皮此後不久就離開了外交界,但美國聲明她對一切按規則處事,她沒有向薩達姆·侯賽因總統表示美國贊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但是薩達姆此時可能錯誤地理解了美國的觀點。因為在此之前不久美國也同意兩德統一,對薩達姆來說,這同樣是取消一個本來就是錯誤的國內邊境。其他一些分析家則認為這種錯覺並不存在。薩達姆只是低估了美國的實力,因此沒有認真考慮美國的態度。

1989年11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韋伯斯特與科威特特工首長會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聲稱獲得了一份這次會晤的備忘錄。《華盛頓郵報》報道說科威特外長在次年8月阿拉伯首腦會議上見到這份備忘錄時昏了過去。後來伊拉克以這份備忘錄為由聲稱中央情報局和科威特陰謀瓦解伊拉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中央情報局和科威特稱這次會晤是日常性的,而這份備忘錄是偽造的。這部文件的摘錄如下:

我們與美國方面一致認為我們應該利用伊拉克的經濟困難來迫使該國政府同意確定我們之間的邊境。中央情報局向我們展示了他們認為是施加壓力的正確方式,他們說,我們應該廣泛地合作來使我們的行動高度配合。

極端作家和前美國外交部官員威廉·布魯姆在他的書《謀殺希望》中稱伊拉克關於中央情報局和科威特陰謀的理論是正確的。布魯姆說,伊拉克在不斷增強對美國在海灣地區的霸權的警告,這個陰謀是針對伊拉克的這個反美舉動的,此外它可以幫助防止預期的國防開支的縮減和增高老布什總統在國內的信譽。

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坦克步兵開入科威特,佔領了所有戰略要地,包括埃米爾的王宮。科威特陸軍很快就被擊敗,但科威特空軍還有足夠的時間逃到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軍隊搶劫了醫用和食物儲藏,關押了上千平民和佔據了媒體。伊拉克還關押了上千西方國家訪問者作為敵對國俘虜,後來還企圖使用他們作為談判條件。在兩天的激戰後,伊拉克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隨後,伊拉克馬上在科威特建立了一個傀儡的「自由科威特臨時政府」。8月8日,伊拉克正式吞併科威特,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的第19個行省薩達姆·侯賽因委派他的表弟阿里·哈桑·馬吉德擔任省長。

外交

入侵數小時後,科威特和美國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通過的第660號決議譴責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8月3日阿拉伯聯盟也發表決議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並要求伊拉克撤兵。阿拉伯聯盟的決議還要求在阿拉伯內部解決這場衝突,並警告外部干涉。8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61號決議,對伊拉克施加經濟制裁。

西方國家決定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還與他們害怕伊拉克會入侵沙特阿拉伯有關。對西方國家來說,沙特阿拉伯比科威特還要重要。伊拉克軍隊順利地進駐科威特後它就很容易攻擊沙特阿拉伯最大、最重要的油田了。假如伊拉克控制這些油田,再加上伊拉克對其本土和科威特的油田的控制可以給予它對石油供應前所未有的壟斷。沙特阿拉伯的抵抗比科威特強不了多少,而西方國家認為薩達姆的野心不會在科威特停止。全世界──尤其依靠石油的美國、歐洲和日本──將這個石油壟斷看作一個巨大的威脅。

伊拉克與沙特阿拉伯有一系列糾紛。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欠沙特阿拉伯260億美元。兩國之間的長長的沙漠邊界也有糾紛。薩達姆在佔領科威特後就開始攻擊沙特阿拉伯王室。他說美國所支持的沙特王室作為聖城麥加麥地那的守護者是不合法的。薩達姆開始使用在阿富汗作戰的極端伊斯蘭主義者和伊朗一直用來攻擊沙特阿拉伯的語言來攻擊沙特。

伊拉克國旗上添加《古蘭經》中「真主至大」一詞和薩達姆在科威特祈禱的畫面是吸引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和離間伊斯蘭聖戰者與沙特的計劃的一部分。當西方國家的軍隊進駐沙特阿拉伯後這些攻擊更加加強了。

美國總統布什很快就宣布美國將發動一項旨在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的防禦行動——「沙漠之盾行動」。8月7日美軍進駐沙特阿拉伯。8月8日伊拉克宣稱科威特的一部分劃分為巴士拉省,另一部分自立為省。

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獨立號航空母艦為首的兩支美國海軍艦隊進入戰鬥地區。最後美軍在當地的駐軍達50萬人。當時軍事分析家的意見是,假如伊拉克在十月份以前入侵沙特阿拉伯的話,美軍在當地的駐軍將不足以阻擋入侵者。

聯合國安理會和阿拉伯聯盟就這場衝突發表了一系列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11月29日的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其中設定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截止日期為1991年1月15日,並授權「以一切必要手段執行第660號決議」——一種授權動武的外交語言。

時任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組織了一個支援科威特王室政府的34個國家的聯盟: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洪都拉斯意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蘭尼日爾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韓國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和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66萬人軍隊中美軍佔74%。許多盟國本來並不願參加。有些認為這場戰爭是阿拉伯內部的戰爭,其他害怕美國在科威特的影響加強。最後許多國家在經濟援助、免債等優惠條件下同意參加。

美國提出一系列原因說明其參戰理由。首先是石油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以及美國與沙特阿拉伯長期的友好關係。但有些美國人對這個原因並不滿足,他們呼籲「不要用血換油」,這個口號後來成為美國和平組織的口號,但這場和平運動的參加者遠少於反對越南戰爭的參加者數目。後來提出的參戰原因還有伊拉克在薩達姆·侯賽因總統統治下對人權的蔑視、伊拉克可能建造核武器或其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對科威特的侵略不能被忽略。

科威特被佔領後不久,在美國就成立了一個叫做「公民為自由科威特」的組織,這個組織用科威特政府的1100萬美元開始了一場宣傳戰。其中一個很可能是欺騙性的情節談到,伊拉克士兵將科威特嬰兒從他們的保育箱中扔出來,讓他們在醫院的地板上死去。這個情節出現在一個由多個美國電視台報道的,由美國國會舉行的關於伊拉克在科威特的暴行的聽證會上。在這次聽證會上,陳述這個情節的那個15歲的女孩後來證明是科威特駐美國大使的女兒,一位王室成員。

多個和平建議後來都未能實現。美國堅持唯一可能的和平條件是伊拉克徹底和無條件的撤出科威特。伊拉克堅持撤出科威特的條件是多國部隊從阿拉伯國家領土上的撤出,以及敘利亞同時撤出黎巴嫩以色列同時撤出西岸加薩走廊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

1991年1月12日美國國會授權軍隊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此後不久聯盟的其它國家也授權它們的軍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