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祖塔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笑祖塔院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笑祖塔院42号的汉传佛教寺院,位于小西门(即元大都肃清门)外西南方向,即今北京北站以北,京包铁路以东。
笑祖塔院也是该塔院所在地的地名,因为原有明朝高僧笑岩德宝的灵塔华严永安普同塔而得名。此外,此处原有笑祖塔院村,如今成为了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笑祖塔院社区,因京张铁路的地理阻隔一直是仅次于相邻的展览路街道滨河社区据北京市中心最近的城中村。
京张高铁修建过程中,该村(社区)除文物保护单位笑祖塔院外均被拆迁铲平,目前为笑祖塔院社区综治维稳中心,其所辖的滨河社区北部则属滨河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综治中心)。
历史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城市内城西城三》载:
补:笑岩徳宝禅师,生长都下,受法于玉泉明聪。万历初,居西城之柳巷,人罕知者。一日,有梵僧来叅,亚身翘袖,作种种相,师以拄杖画字,随方答之,僧作礼腾空而去。弟子问:“适来僧问何法?”师曰:“此阿罗汉,西天秘宻语也。”云栖祩宏曰:“予尝游京师,叅笑岩于柳巷,败屋数椽,残僧数辈而已。”其高致可想见。今其塔在小西门,万历十二年立塔铭,云南布政司叅政南城罗汝芳所撰也。(《泠然志》)
増:明僧徳宝,号笑岩,京师人,锦衣世家,呉氏子也,生于正徳壬申,年二十二披薙于都门之广慧寺,师事了空,遍叅名山,得绍临济二十八代衣钵,其传灯弟子则有天童磬山焉,卒年七十四。墓在西直门外之小西门。我世祖章皇帝诏举天下高僧如报恩目澄昂溪者,皆其法裔也。世祖章皇帝三瞻礼焉,且命朔望祀之所。著有南北集行世。(《宛平县志》)
臣等谨按:今西直门草厂地,有以柳巷名者。小西门僧塔无考。
《重立月心禅师碑记》称,笑岩德宝“邃然示寂。时万历辛己岁正月十九日也。乃瘗灵骨于西直门外之小西门,建塔岿然并勒碑志其事。”可见,笑岩徳宝的灵塔最早可能创建于万历辛己年(1581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罗汝芳撰写塔铭立碑。崇祯末年,“国变,塔几毁。”(《重修笑岩祖塔记》)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僧人汉萍辨认出了碑石并加保护。顺治十三年(1656年),玉林通琇及其法嗣茆溪森(行森)、慧枢(行地)自南方前来扫塔,见荒凉之景,乃廓地增土垣,大加修缮。顺治十七年(1660年),玄水杲在憨璞性聪与天童道忞的支持下,“捐衣赀重廓地若干亩,砻石为墙,中辟三门,内修房舍,可寝可兴,规制遂为大备。”(《顺治十七年重修笑岩祖塔记》)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年,1699年),笑祖塔院再次重修,自此笑祖塔院基本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光绪十三年(1887年),笑祖塔院又获重修。
《重立月心禅师碑记》称,“自有明至今三百年来,寰海宗工凡临济正宗皆其后裔,每值春季,定规扫塔。”这俗称为“三月三转塔”,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扫塔仪式。该仪式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仍在举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笑祖塔院被北京皮鞋厂占为职工宿舍。灵塔被造反派毁灭,院墙被拆毁。1980年代,笑祖塔院的产权收归北京市佛教协会,但殿宇一直未能腾退,周围被民房遮挡。21世纪初,海淀区人民政府对笑祖塔院建筑进行过翻修。
建筑
笑祖塔院以西,原来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路,向南曲折通往西直门外关厢,向北和小西门外的道路相连接。这条大路的北段与如今的笑祖北路北段重合,南段已经因京包铁路及北京地铁13号线的兴建而被截断。
笑祖塔院坐东朝西,门西向正对该大路。塔院内原有硬山大殿三间及两侧耳房,南北配殿各三间。大殿内供奉笑岩德宝泥像一尊。塔院周围有土墙。此外,还有南跨院。笑岩祖师灵塔位于笑祖塔院东侧的高阜之上,砖甃围墙,西墙中间辟有一门,门下有石阶通向大殿。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参考文献
- ↑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