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滙豐銀行大樓 (上海)

滙豐銀行大樓 (上海)

圖片來自阿波羅新聞
地址    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2號

竣工日   1923年

滙豐銀行大樓(曾稱市府大樓),是一幢位於上海外灘12號的知名建築,是外灘占地最多、門面最寬、最為壯觀的大樓。大樓於1921年5月5日開工,由英資公和洋行設計,英商德羅·考爾洋行承建,於1923年6月23日建成。其曾於1923年至1955年期間作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中國上海的分行大樓,1955至1995年期間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辦公大樓。今天大樓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總部駐地。1989年,滙豐銀行大樓入選第一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滙豐銀行大樓曾被稱是「從蘇伊士運河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築」,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曾是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築,也曾是世界上第二大銀行建築,僅次於英國的蘇格蘭銀行大樓。至今依然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築群中最漂亮的建築,其精緻的穹頂壁畫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現在,滙豐銀行大樓與其北面的江海關大樓一同是每年跨年期間外灘4D燈光秀的舉辦地。

目錄

歷史

1864年,滙豐銀行在香港成立,是由在華的英商太古、沙遜、怡和、美商旗昌、德商禪臣等英、美、法、德十大洋行共同發起組織,其中也有中國人入股。後來由於利益衝突,其他股東全部退出,所有股份歸英商所有。

到了1865年的4月,上海分行在滬建立。上海分行成立初在今南京路外灘,即今匯中飯店舊址,是一座規模較小的英式3層小樓。 1874年因業務量漸大,樓房不夠用,購買了海關南面西人俱樂部的房子和大草坪,造了一座3層樓房,即在今天的福州路外灘。開業次年倫敦就爆發了一場金融風暴,其他在上海的英資銀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但滙豐避開了這場風暴,以後的業務一直順利地發展,資本像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滙豐當時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分支機構,但都是圍繞着在中國獵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在它的存款、放款、投資、國際匯兌等業務中,上海分行都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據滙豐行史:「英國的利益主要在長江流域,上海是這個流域的物產集中的口岸……滙豐的總行雖在香港,但一般說來上海分行承做的生意要多些。」上海分行是滙豐在大陸的管轄行,統轄所有在大陸的分支機構,是調度資金的樞紐。

1921年它又在外灘興建如今這座主體高7層,含穹頂9層,總高度68米,占地14畝的大樓,英國人自誇是「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築」,1923年建成,位置在今黃浦區外灘中山東一路10~12號,可見它的資金之雄厚。在當時的上海金融市場上,滙豐有巨大的操縱力,它的金庫中存有龐大數量的黃金和白銀。正由於滙豐在上海外匯市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取得了外匯市場掛牌銀行的資格。

1935年前滙豐每一營業日上午9點半掛出外匯牌價,就迅速傳遍了全中國,成為黃金買賣價格和一些進出口貨物行市的依據。上海較大的英商企業,包括怡和、太古、沙遜三大集團,頤中、亞細亞、卜內門、中國肥皂四大托拉斯都與滙豐有密切的信貸關係。滙豐還是中國政府償還外債和賠款的主要經受銀行。清政府向英、德、法、俄借的外債和民國初年五國銀行團的善後大借款以及辛丑賠款,每年由各地匯入滙豐等五家銀行收存轉撥。滙豐還從1916年起取得代總稅務司收存保管中國內債的權利。總稅務司是中國海關的行政主官,1853年起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關權除日本侵華時期外,為英、美、法三國把持,總稅務司一直由英國人擔任,標明中國當時的國家財政部分為外人掌握。中國政府要想動支抵債後的關稅、鹽稅的餘額需要經外國銀行團的同意。這樣,積存在滙豐的稅金餘額成為該行可調動的一筆巨大的資金。

1932年滙豐的存款餘額高達9.3億港元,接近中國各行存款總數的半數,其實力可想而知。

1937年起,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占領沿海口岸後,把滙豐收存的關稅改存在日本設在上海的橫濱正金銀行。二戰中滙豐的業務一落千丈。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侵占上海租界,滙豐被日本強行接管。抗戰勝利後復業,此時在世界力量的格局中,美國已超過英國,在華美商銀行勢力膨脹,滙豐這座曾輝煌一時的金融帝國只剩下落日的餘輝了。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滙豐銀行是僅剩的兩家在上海的英資銀行之一,和麥加利銀行一起遷到圓明園路蘭心大樓內,經營中國政府指定的外匯業務。

1955年,滙豐撤出上海,另租圓明園路蘭心大樓的寫字間作為辦事處。大樓歸國有。上海市政府進駐,將其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簡稱「市府大樓」。副樓在1956年改為上海市檔案館。

1990年,滙豐曾經與上海市政府接觸,想購回大樓,但最終因價格原因沒有實現。

1991年滙豐銀行上海分行獲准經營全面的外匯業務。

1996年12月,該行成為首批獲准在上海經營人民幣的9家外資銀行之一。現滙豐銀行上海分行行址遷浦東新區浦東大道1號1樓。 中山東一路12號現使用單位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浦發銀行於1993年1月開業,為股份制商業銀行。該行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重慶、廣州、寧波、蘇州設立10家分支行。滙豐銀行(今浦東發展銀行)樓在漢口路與福州路之間,它北鄰海關大樓,南鄰福州路。

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通過置換購得該大樓的使用權。大樓壁畫在翻新工程中被重新發現。

2000年5月,滙豐將其中國業務總部移至上海的浦東。

建築

滙豐銀行大樓高7層,占地9,438平方米,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為磚石結構,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大樓主體高五層,中央部分高七層,另有地下室一層半。建築主體採用了新古典主義構圖,立面呈橫縱三段式劃分。中段三層以上為希臘式的穹頂,十分壯觀,穹頂基座為仿希臘神殿的三角形山花,再下為六根貫通二至四層的愛奧尼式立柱,以單、雙、雙、單的方式排列。立柱後的立面凸進。橫3段底段採用處理粗糙的花崗石和3座石砌拱門,有鑄花月洞型紫銅色大門6扇。縱3段的兩旁採用「實」的處理,中段採用「虛」的處理,橫縱均為嚴整的羅馬柱式。建築穹頂雖然用石塊所堆砌,但卻是使用的鋼框架結構,是當時世界領先的建築結構。滙豐銀行大樓後為副樓,內有銀行辦公室、金庫及倉庫,建築特色遜於主樓。

齊肩並列於漢口路福州路之間的匯豐銀行大樓和上海海關大樓堪稱是一雙「姊妹樓」,是外灘南段的標誌性建築。兩幢大樓建築造型均屬於新古典希臘式,兼有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風格特點。匯豐銀行大樓主體建築為5層,立面採用橫三段、豎三段的畫分,底層大門採用3個羅馬石拱門,共有6扇銅質大門。2~4層中部有6根羅馬科林式石柱,5層中部巨大的半圓形穹頂是仿照古羅馬萬神廟之頂而建的。門前的兩只大銅獅,據說鑄成後立即毀掉了銅版,從而使這對銅獅子成為絕世珍品。美國人曾得意地稱譽這座大樓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之間最華貴的建築」。這棟大樓目前由浦東發展銀行使用中,另外還有一家「12號咖啡館」開放外客享用。世紀壁畫,1996年,在浦東發展銀行重新裝修時發現了被封存了近半個世紀的壁畫,轟動上海灘,被媒體譽為「世紀壁畫」。推門而入,八角形的門廳頂部,離地面20多公尺高處,有8幅由幾十萬塊僅幾平方釐米的彩色馬賽克拚成的壁畫,其寬4.3公尺,高2.4公尺,分別描繪了本世紀初匯豐銀行在8個城市分行的建築背景,畫面主體是象徵這個城市的一個女神。如上海的畫面的主體是航海女神,還有象徵長江和海洋的女神。壁畫間有一圈英文:「All man are brothers within the four seas.(四海之內皆兄弟)」。頂部壁畫中心為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月亮神等,畫面總面積近200平方公尺。畫面外圈的12個星座則分別對準了穹頂下的8幅壁畫。高度:5層,建成時間:1925年,建築風格:新古典派希臘式。

內部

進入滙豐銀行大樓大門後,為一東西向的走廊,門廳為八角形,中間設3個銅鑄轉門,兩旁還有玻璃門,上面有半圓形的玻璃窗。從門廳往上望可見穹頂,高20米,分上下兩層,下層是8根大理石柱,這在當時還是亞洲獨例,每一面都有較大的券門;上層壁面及穹頂則為大型的鑲嵌壁畫。內部裝修品質十分高雅,選用意大利的花崗岩、大理石、法國的吊燈、器皿,巴西的紅木等,且設有暖氣和冷風裝置。

大樓底層和二層為滙豐銀行所用,上面4層作為出租。位於塔樓的2層是會議室、餐廳、休息室。銀行設2個營業廳,一個專供外國人使用,一個為華人使用。前者位於大樓中央,高2層,面積達1,500平方米,頂部為用小塊玻璃鑲拼的玻璃天棚。大廳採用柚木地板及大理石地坪,對稱式的樓梯也同樣採取的大理石作為材料,十分豪華。華人營業廳位於底層西南角,相較於外國人營業廳要小得多。

穹頂壁畫

在滙豐銀行大樓八角形門廳上方,原有八幅馬賽克鑲嵌製作而成的大型壁畫,穹頂上另有黃道十二宮及太陽神、月神的天頂畫。1956年蘇聯艦隊造訪上海,為了借用大廳接見外賓,要對原有的裝飾物做適當改造。基於當時的背景因素,有人認為,這一大塊壁畫太商業化,太西方化,建議敲掉。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的陳植院長知道馬賽克是經過特殊處理不會腐蝕,因此主張以刷上塗料代替敲掉。隨後經市政府批准,壁畫遂遭塗料覆蓋,從此銷聲匿跡,並因此躲過日後文革的浩劫[1]。1997年11月維修時壁畫才被修繕人員發現,引起轟動,浦東發展銀行遂出資將其修復(但將畫面中的滙豐標誌改成浦發銀行標誌)。

八幅壁畫以滙豐設有分行的八座城市為主題,圖案依次為:

穹頂的天頂畫圖案為太陽神、月神和豐收女神,下部圍繞以黃道十二宮的圖案。

銅獅

上海滙豐銀行大樓興建的同時,出於風水考慮,向英國訂購了兩尊青銅獅,安放於大樓正門前,作為鎮獸。兩尊銅獅分別以當時滙豐香港總經理史提芬(Alexander G Stephen)和上海分行總經理施迪(Gordon H Stitt)命名,雕塑者為韋斯達(William Wagstaff),鑄造者為周燕翔(Chou Yin Hsiang)。1935年滙豐仿照這兩尊銅獅又鑄造了兩尊同樣的獅子,安放於新建的香港德輔道中Des Voeux Road Central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前。

1941年日本占領上海(公共租界)和香港,在1943年物資緊張時,曾試圖將兩地的銅獅運至日本回爐取銅。滙豐在香港的兩尊銅獅連同維多利亞女王和滙豐銀行大班昃臣Sir Thomas Jackson)的銅像被運至大阪,存放於碼頭倉庫,1946年被美軍發現,在麥克阿瑟命令下運回香港,但身上留有彈痕。滙豐在上海的兩尊銅獅遭日軍鋸割,但沒有被拆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這兩尊銅獅被上海市文管會移至上海滑稽劇團倉庫,1980年代轉交上海博物館。1997年浦東發展銀行獲得滙豐銀行大樓的使用權後,曾希望將原獅移回銀行大門前,後經協商,由浦東發展銀行出資仿照原樣鑄造了兩尊新銅獅。鑄造過程中,出於對歷史的尊敬,原日軍破壞的鋸痕也一併保留呈現。

壓勝

據滙豐銀行大樓施工時的上海報紙記載,施工時聘請風水師,選擇動土時辰及方位,並依中國傳統,在地基下埋設壓勝錢及世界各國銀幣,同時在屋樑、樓角等暗處也安放了特地鑄造的「上樑錢」。

視頻

穹頂之下:上海滙豐銀行大樓

參考文獻

  1. 紀錄片 《外灘》 第一集 《泥灘·外灘》 ,中國中央電視台,2011年
  2.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壁畫明信片.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壁畫. [2021-03-15]. 
  4. Chinese Imperial Nautical Flags. [202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