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令海峽(英語:Bering Strait;俄語:Proliv Beringa;法語:Detroit de Bering),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位於亞洲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點的威爾士王子角之間,西經169度零分,北緯65度30分,約85千米寬,深度在30-50米之間。這個海峽連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平均深度約30~50米(98~164英尺),最狹處約85千米(53海里);峽內島嶼羅列,包括代奧米德群島(Diomede Islands,約16平方公里〔6平方英里〕)及海峽南邊的聖勞倫斯島(約2560平方公里〔1000平方英里〕)。兩側的大洲分別是亞洲、北美洲,美蘇國界在此穿過。它的名字來自丹麥探險家的維他斯·白令。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通道。
它的名字來自丹麥探險家維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國軍隊任職時穿過白令海峽,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穿過北極圈和南極圈的人。
目錄
名稱由來
維圖斯·白令(VitusJonassenBering,1681年8月出生於丹麥霍爾森斯,1741年12月19日逝世於白令島)是一位俄羅斯海軍中的探險家[1]。
白令受彼得一世的邀請參加當時新建立的俄羅斯海軍成為其中的一個艦長,在對瑞典的戰爭中他成績優秀,此後他又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他與一個俄羅斯人結婚,1715年他最後一次回到丹麥。1725年他奉彼得的命令開始對西伯利亞的北岸進行考察。1728年他到達亞洲的最東端。1730年他回到聖彼得堡,當時他患重病,在他遠征探險的這段時間裡,他的五個孩子死亡 。1735年他再次奉令來到鄂霍次克海,1740年他建立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741年他從這裡向美洲進發。一場風暴將他指揮的兩條船分開了,白令本人看到了阿拉斯加的南岸。在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路上,他還發現了屬於阿留申群島的一些島嶼,但這時他已重病在身,無法指揮他的船了。他們漂泊到科曼多爾群島的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上,在那裡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今天這個島被命名為白令島。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後來回到了他們出發的港口。
1991年8月,一支俄羅斯-丹麥的考古隊發現了白令和其他五位水手的墓。他們的遺體被運回莫斯科。通過考古學的方法白令的原像可以重現。白令的牙齒完好無損,說明他不是得壞血病死亡的。
環境條件
白令海的部分海水流經本海峽入北極海,但大部分回流太平洋。冬季常有暴風雪,海面為1.2~1.5米(4~5英尺)厚的冰原所覆蓋。仲夏仍有浮冰留存。在冰河時期(Ice Age),本區海平面下降數百尺,使海峽成為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陸橋,於是發生大規模的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的遷徙(約35,000~20,000年前)。
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航道,也是北美洲和亞洲大陸間的最短海上通道。位於亞洲東北端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之間。北連楚科奇海,南接白令海,白令海峽長約60千米,寬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峽的狹窄和水淺削弱了北冰洋和太平洋間深層水的交換。在距今1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時,海水低于海面約100~200米,海峽歷史上是亞洲和北美洲間的「陸橋」,兩洲的生物通過陸橋相互遷徙。海峽水道中心線既是俄羅斯和美國的國界線,又是亞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線,還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和平大橋
已故華人工程師林同炎提出建造一座跨白令海峽的大橋,連接美國的阿拉斯加和俄國的西伯利亞,可以稱為國際和平大橋。也有人提出一個通白令海峽的隧道。但是兩邊都是荒涼無人的地帶,很難收回建造的成本,尚無任何正式決定。
白令海峽正中間有代奧米德群島(Diomede Islands)。威爾士角所在的阿拉斯加半島,是白令於1741年發現的,以後俄國皮毛商人還在這裡建立了村落。但是,這片當年十分荒涼的冰天雪地,被沙皇於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代價賣給了美國。阿拉斯加州,已經成了「能源的源泉」而身價倍增。
美國和前蘇聯政府商定,在白令海峽共建一座跨國公園,計劃共占地296萬畝,美國一方的在阿拉斯加州的西沃德半島上,前蘇聯一方的在西伯利亞靠近白令海峽的楚科奇半島的頂端。這兩個地方都是人煙稀少、但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的地方,是地球上難得的「沒有污染的地區」。這座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的公園建成後,兩國人民可以自由往來其間,同時也將吸引各國的科學家和遊人前來考察和觀光。
當前情況
位於亞洲東北端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有四重身份:一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航道;二是北美洲和亞洲大陸間的最短海上通道及洲界線;三是俄美兩國的分界線;四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通過處[2]。因為一項「超級工程」,這塊地理要衝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前總統布什會晤時提出一項計劃:修建一條海底隧道,將兩國連接起來[3]。這條長103公里的海底隧道將從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楚科奇出發,穿越白令海峽,連接美國的阿拉斯加,途經2個小島,包括一條高速鐵路、一條高速公路、多條輸油管道,耗資約660億美元。一旦竣工,這項名為「世界連接」的工程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是英法之間的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水下部分的3倍。這條史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需10至15年完成。白令海峽隧道將花費一百億至一百二十億美元。拉茲貝金說,日本、中國和韓國均對這項目表示興趣,日本公司提出以六千萬美元一公里的價格興建這條隧道。
地理位置
白令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兩大洲(亞洲和北美洲)、兩個國家(俄羅斯和美國)、兩個半島(阿拉斯加半島和楚克奇半島)的分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也從白令海峽的中央通過。
白令海峽地處太平洋與北冰洋之間。亞洲大陸東北端的選日涅夫角和北美洲大陸西北端的威爾士角,把大洋「擠」成了這條窄縫,兩地之間最小距離僅35公里,乘坐雪橇不到4小時就可以到達對岸。兩「角」夾峙的白令海峽中,有兩個分別屬於俄、美的小島,日界線便從兩島之間通過,因此,在兩個相距僅有4公里的地方,卻隔着一天的日期。白令海峽水深僅42米。據考證,1萬年前這裡曾是連接亞、美大陸的一座「陸橋」[4]。人類和許多動植物,早先曾通過這裡移居到美洲,而美洲的動物也從這裡到亞洲「串門」。
白令海峽所在的白令海是太平洋最北部的海域。西面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部緯美國的阿拉斯加,南面是阿留申群島,北面通過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連。白令海的形狀接近一個三角形,東西寬、南北長,面積約為230萬平方千米。白令海的水深約為1640米。白令海的底部平坦寬闊,坡度很小,東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架,水深不過150米。西南部為深水海盆,一般水深3600米。白令海峽海底的的峽谷長400千米,寬32千米,有50多條小分支峽谷組成。科學家認為它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峽谷[5]。
氣候條件
其西岸是苔原氣候,東岸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白令海峽地處高緯度,氣候寒冷、多暴風雪和霧,尤其冬季,氣溫劇降,最低氣溫可達-45℃以下,海峽表層結冰,冰層厚達2米或更多,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結冰期,嚴重影響航行。海峽中海水主要是從北冰洋流來沿海峽西岸流入白令海,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海水沿海峽東岸流入北冰洋。海峽和沿岸地區生活着適宜冰雪生態環境的海豹、海象、海狗、海獺、海獅以及北極燕鷗等。
海域介紹
白令海大致呈三角形,頂端向北,底部為由阿拉斯加半島與阿留申群島連接的1,600公里(1,100哩)的長弧所形成。這些島嶼屬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一部分。東西最寬為2,400公里(1,490哩),南北為1,600公里(990哩)。東部和北部屬副極地氣候,冬季氣溫-35~-45℃(-31~-49℉)。風強,時有暴風雪。海水幾乎全部來自太平洋。水中生物豐富,有鮭、鯡、鱈、鰈、大比目魚等,極具經濟價值。島嶼也是海狗、海獺的滋生地。北部海區海象、海豹、海獅分布在北部區域。
白令海區是世界大氣系統中最大梯度區之一。白令海的海水可較自由地與太平洋溫水進行交換,北部與北冰洋冷水相聯,故海面水溫北低南高。西部受北亞漫長而酷寒的冬季影響,海水降溫深度可達150-250米。東部受北太平洋暖水影響,冬不甚寒,夏較溫暖。水溫的南北差異,加上氣流活動影響,促使白令海表層水的物理變化劇烈。白令海域蘊藏着豐富的水產和礦產資源。據統計,魚類約有300種以上。捕撈對象主要有鮭魚、比目魚、綠鱈、海膽等,其中以鮭魚和蛤科類產量最高。
群島介紹
代奧米德群島,又名「格沃茲傑夫群島」。在白令海峽中部。由大、小代奧米德島和費魯埃岩礁組成。西部的大代奧米德島又名拉特馬諾夫島,面積約1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513米。屬俄羅斯,為俄羅斯的最東端(西經169°02')。無定居居民,建有氣象站。小代奧米德島又名克魯律什捷爾納島,在大代奧米德島以東7.5公里處。面積5.5平方公里,有居民,同費魯埃岩礁一起屬美國。為亞洲同北美洲的分界線,也是俄、美兩國分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通過大、小代奧米德島間。1728年丹麥探險家白令率領的探險隊到此。
氣候影響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發現,位於俄羅斯和美國阿拉斯加之間寬達80公里的白令海峽能夠對整個北半球的氣候產生強烈影響。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道,這一發現回答了在過去10年間困擾科學家的一個問題,同時證明了某些因素表面上的輕微變化如何能夠影響全球氣候。科學家研究了白令海峽對於冰川循環的潛在影響。通過分析海洋沉澱物的數據,他們發現陸橋的出現與冰川循環的次數有關。研究人員推斷,在冰川時期開始時,大塊的冰川在北美、格陵蘭、歐洲和亞洲北部形成和擴大。這些冰川隔絕了大量的水,使得海平面驟降並且使白令海峽間的陸橋暴露出來。這樣導致太平洋中的水不能流入北冰洋。這種流入量的損失,意味着海水變咸、變暖。溫暖的水融化了冰川的邊緣。這些水又帶着淡水回流到北冰洋和大西洋,使海平面再次升高,讓北方的氣候變溫和。研究人員在《自然-地球科學》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北極航道
北極航道包括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
西北航道東起美國和加拿大東海岸,向西穿過加拿大北極群島,經波弗特海、白令海峽抵達美加太平洋港口;東北航道西起西歐和北歐港口,穿過西伯利亞沿岸海域,繞過白令海峽到達中國或日本港口。
從16世紀起,歐洲國家一直夢想能打通經北冰洋到達東方的便捷通道,但由於冰蓋的阻擋,北極航道當時不具備商業航運價值;如今冰蓋的融化將使這一夢想成為現實。一旦北極航道開通並投入商業運行,必將形成新的世界經濟走廊。
這是因為北極航道是聯繫亞、歐、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線。據國際航運界計算,船舶從北緯30度以北的任何港口出發,使用北極航道要比繞行南部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節省至少40%的航程,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而世界發達國家大多處於北緯30度以北地區,這個地帶生產了當今世界80%的工業產品,占據70%的國際貿易。
北極航道一旦開通,必將大大縮短北美和東北亞之間的海上航線,改變世界貿易格局,促成俄羅斯、北美、西歐為主體的超強的環北極經濟圈,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
視頻
白令海峽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歷史上的今天——1741年8月20日,丹麥航海家白令發現阿拉斯加 ,搜狐網, 2019-8-20
- ↑ 【地理視野】為什麼說白令海峽那麼美那麼重要? ,搜狐網,2019-11-23
- ↑ 記者手記:建大橋·修水壩·挖隧道——人類在白令海峽的宏大設想,新浪網,2017-09-10
- ↑ 亞洲與美洲的「陸橋」:白令海峽新浪網 ,2018-04-16
- ↑ 世界上最長的海峽是什麼?科學家認為是它,還在不斷擴大範圍 ,搜狐網,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