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民主派 (香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民主派

图片来自bbc

民主派(Pro-democracy camp),又称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香港右派(Hong Kong Rightists),简称泛民泛民派,是香港政治派系之一,属于非建制派的一部份。

介绍

民主派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普遍选举,并且对于中国大陆人权状况常有所批判。有别于其他国家中反对党或在野阵营民意不及执政党的情况,民主派在立法局引入直选以来直至主权移交后的立法会换届选举中,一直以约五成五至六成普选票数力压建制派。惟受制于非普选的功能组别议席,民主派至今仍未能取得立法会过半议席(除了1995年外)。民主派支持者主要来自蓝领阶级中产阶层私人楼宇住户、具高等教育学历背景知识份子以及专业人员

民主派支持并推动香港民主发展,但内部可根据抗争方式、路线,以及社会与经济立场上的不同,分为多个党派及团体。当中包括温和民主派激进民主派自决派,以及与民主派主张相近的本土派,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在政治光谱扩阔底下的变化,透过妥协、谈判、对抗等不同路线分裂而成[1]

建制派及亲共媒体和部分海外媒体一般将其贬称为“反对派”、“泛暴派”、“揽炒派”或“乱港派”,在提及民主派政党的时候则会加上引号

名称缘起

早期民主党联合其他较小的民主派政党如民协前线及独立人士组成民主派。在2004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后,四十五条关注组的崛起,连同民协前线职工盟街工社民连等政党,各自形成与民主党相若的影响力,“泛民主派”一词亦因此大量使用,民主派在区议会选举中为了协调组建泛民区选联盟,在立法会组建泛民会议,后分别改为使用民主派区选联盟民主派会议的名称。

自从政务司司长许仕仁首次以“反对党派”称呼反对2007年政改方案的议员,如《大公报》、《文汇报》等香港亲共传媒就开始以“反对派”称呼他们。有部份民主派政党对“反对派”这一称谓并不反感,例如社会民主连线2008年立法会选举中以“旗帜鲜明的反对派”作为他们的宣传口号。

2016年后,有传媒和官员以“非建制派”指建制派和亲建制的中间派以外的政治派系所组成的阵营,很多时候也作为“民主派”的同义词。

基本理念

民主派共同诉求包括要求特首立法会落实真普选、注重监察政府运作、视民主人权平等公义自由等为香港社会重要价值

民主派在其他政治经济理念上则未必有一致的看法。民主派过去并非正式组织,亦无固定召集人,但在选举、议会审议一些重要议题、或组织一些大型民间运动例如游行时,民主派有时以会进行协调。

历史

民主派一直担起争取香港民主的旗帜,其历史开始追溯自1980年代的中英谈判。在此之前,英籍的贝纳祺于1949年成立的香港革新会及其他政治团体也曾争取过全面直选,惟影响力不大。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社会普遍受冷战思维影响,民间组织大致分成支持中国共产党左派及支持中国国民党右派六七暴动后,左派一厥不振,备受港府打压;而右派也因蒋中正逝世,加上逐渐融入香港社会,势力有所下降。

在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反贪污捉葛柏、争取文凭教师合理薪酬运动、金禧事件保钓运动、艇户事件等,多由新兴起的民间团体领导。炽热的社会运动风潮因此聚集了一批关注社会的人士,为1980年代民主派的兴起提供基础。

中英谈判

踏入19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英国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讨论,民间的论政团体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早在1973年司徒华创立的教协杨森张炳良等人1983年创立的汇点陈伟业李永达冯检基于1986年跟成立民协何俊仁所属的太平山学会等,发表民主回归的诉求和参与殖民地政府因应《中英联合声明》而发展的代议政制,参与香港第一次的立法局选举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数以千计的市民出席开始在高山剧场举办的“高山大会”讨论《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未来政制问题,并要求殖民地政府在1988年立法局选举中举行直选(八八直选),更收集到22万的签名向政府施压,但建议最后遭到港督卫奕信否决。高山大会亦要求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在《基本法》内容加入民主政制。1986年,由百多个社运、压力团体领袖发表“一九零人政制方案”,支持普选香港行政长官及1997年至少有半数立法局议席由直选产生。11个民间团体亦以此为基础在10月27日组成了民主政制促进联委会(民促会),由司徒华及李柱铭两位基本法草委领导,民主派略见雏型。

因应当年北京希望可以顺利过渡,香港各界人士皆成为中共统战拉拢的对象,直至六四事件发生前,民主派与中共关系不俗。

六四事件

1989年4月15日,支持改革的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去世,北京及各大城市卷起学潮,民主派亦热心支持学运,并呼吁港人上街。5月,四五行动等团体以及学联分别于天星码头新华社进行绝食及静坐,声援北京学生。

5月21日,100万人上街游行,支联会成立,由司徒华出任主席。5月27日,香港演艺界于跑马地马场举行了连续12小时的“民主歌声献中华”演唱会,筹得1,200万元支援北京学运。5月28日,香港共有150万人(占当时全港1/4人口)参加响应北京号召而举行的“全球华人大游行”。

6月4日清晨,解放军与武警部队进行武力清场,港人在电视中得闻噩耗,全城悲愤。在街上,不少人的手臂都系上黑丝带以悼念死难者,并发起多次示威声讨中共政权。支联会原计划于6月7日发起罢工、罢课及罢市,但由于前一日出现骚乱,故最终取消。自此,支联会每年都会举行游行及烛光晚会,而“平反六四”亦成为了民主派的核心信念[2]

六四事件后,司徒华李柱铭等人退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至此民主派与中共关系决裂。

晋身议会

1991年立法局第一次直接选举举行,李柱铭、司徒华、刘千石张文光何俊仁文世昌李永达陈伟业吴明钦、黄匡忠等人成立了香港首个政党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由于联票效应,使港同盟及汇点大获全胜,两党合共直选议席超过90%。民主派亦在18个直选议席中横扫17席,创下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选举胜利。1994年,港同盟与汇点合并,形成现今的民主党

本身是当时执政英国保守党核心成员兼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为加快民主步伐以向北京施压,推出了新九组政改方案,刘慧卿更在提出了1995年全体立法局直选产生的修正案,惟李华明狄志远黄伟贤投弃权票,修正案结果未能通过,彭定康的政改方案在民主党支持下则顺利通过。政改方案结果引起了中方的猛烈抨击,并宣布取消最后一届立法局议员可全数过渡成为特区第一届立法会议员的“直通车”协议,“另起炉灶”成立临时立法会,推翻了不少“对特区政府运作做成障碍”的法例。而民主派则继续在1995年立法局选举中大获全胜,获得20个直选议席当中的17席,民主党共取得19席,远抛离自由党民建联成为第一大党,民主派首度控制立法局,短暂控制议会两年。

随着民主党走入议会,拒绝融入建制的民间团体及社运份子与民主党渐渐疏离,并对民主党偏见日深,甚至怪责民主党议员恋栈权位,把大部份精力都花在议会及“选举游戏”中,分薄了民间团体的组织及人力资源。自此民间团体及社会运动一直沉寂[3]

董建华时期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所有立法局议员下车。民主派以“重返立法会”为旗号参加1998年立法会选举,但由于受制于功能组别,民主派未能在议席数目中取得突破。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亦成为了民主派分裂的诱因,前线公民党社民连先后成立。而民阵自1997年,每年都会举办七一游行,表达争取0708年双普选的诉求。

反对二十三条立法

2003年,政府企图根据基本法第二十三条,为分裂国家行为颠覆国家政权罪立法,引起社会强烈反弹。7月1日,有超过50万人响应民主派的呼吁参与游行。民主派又发起了7月9日立法会外的集会,最终逼使董建华在9月5日宣布撤回方案[4]。受事件影响,民主派在2003年区议会选举中大胜,但赢得的议席在后来的2007年区议会选举中抵销。

民主派壮大

2004年,四十五条关注组的四位律师及社运托派人士、有“长毛”之称的梁国雄乘着反二十三条的声势,皆能晋身立法会。结果民主派内部出现了跟民主党抗衡且相若的势力,“泛民”一词遂应运而生。

曾荫权时期

2004年人大释法否决0708年双普选,泛民在2007年后继而改为争取2012年双普选。2005年,刚接任特首的曾荫权提交政制改革第五号报告书。惟由于其方案并没有交代“双普选时间表”,结果招致泛民主派的议员强烈批评,并在12月4日发起争取普选大游行,方案最后被泛民主派否决。

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代表泛民的公民党梁家杰取得足够提名,挑战寻求连任的曾荫权。结果以123票对649票落败。12月29日,人大常委会再次否决2012年双普选,但指香港可以在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2020年普选立法会全部议员。泛民依然坚持其立场,并发起反对人大否决普选游行和2008年1月13日举行争取2012双普选大游行

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新冒起的社民连出现“打自己人”攻击盟友公民党的情况,黄毓民在选举论坛中多番质问毛孟静。有指这是毛孟静输给建制派梁美芬的原因,但毛孟静却表示她相信是技术上输给民主党涂谨申的告急牌[5]。社民连在立法会内的议会抗争不单被建制派谴责,也遭到民主党的反感。

2009年,政府为兴建造价669亿的广深港高铁石岗菜园村收地遭到居民反抗,结果引发一连串反对兴建高铁的社会运动。曾经在2006至07年发起保留天星码头保留皇后码头行动的青年主导了是次示威者,并发起于2010年1月15日于礼宾府外示威,与警方发生冲突。1月16日,民主派议员继续采取拉布战术拖延拨款,以示威者则在立法会外集会。当拨款通过后,群众堵塞了立法会的各个出口阻止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及建制派议员离开,最后以警方清场结束。与此同时,以青年为骨干的示威愈见频繁,他们不满民主派以往崇尚秩序及和平的温和态度,因此较多和警方发生冲突。

2012年政改方案

2009年,曾荫权就2012年政改方案谘询公众,社民连首先提出五区各派一名泛民议员辞职再选,变相就2012年双普选全民公投。公民党表态支持,但民主党强烈反对,司徒华与社民连双方更因此互相隔空发炮。12月13日,民主党内部以229对54的压倒性票数,否决参与五区总辞。党主席何俊仁会后宣布,如果党员要为个别候选人助选,可以个人名义,但不能以党名义,令本有嫌隙的民主党及社民连关系更趋恶化。

2010年1月25日,民主党、街工、教协、民协、职工盟民主动力等十一个团体组成“终极普选联盟”(普选联),争取具体的2017及2020终极普选方案,希望成为温和民主派主流。1月26日,公民党的陈淑庄、梁家杰,社民连的黄毓民、梁国雄、陈伟业辞职,正式启动“变相公投”。

2010年4月14日,特区政府正式公布政改方案,泛民主派不满政府“翻叮”2005年的方案,声言会否决方案。5月16日,五区补选举行,由于建制派杯葛选举,一群大专学生成立大专2012参选以免出现自动当选情况。选举结果公民党、社民连原议员都成功当选,但投票率只得17.1%,远低于两党预期。5月20日,曾荫权邀请“五区公投”运动发言人余若薇,就政改方案进行电视直播辩论,舆论普遍认为余若薇胜出辩论。另一边厢,民主党何俊仁、刘慧卿、张文光于5月24日与中联办副主任李刚就政改方案会面,民主党提出改良方案,最后中央接受。在民主党和民协的支持下,改良方案得到超过三份之二多数获得通过。而郑家富亦表示和民主党支持政改立场不同,在表决前宣布退出民主党,而以新界东选区为桩脚、以范国威为首的党内改革派亦退出民主党,另组新民主同盟

社民连指摘民主党对政改退缩及妥协,“出卖港人”、“投共”,已再非民主派一员,黄毓民提出狙击民主党意向,可是受社民连内温和派成员(不少是前民主党成员)、时任主席陶君行梁国雄反对,其后社民连分裂,创党主席黄毓民和陈伟业退党另组人民力量,在2011年香港区议会选举全力“狙击”反对“五区公投”、支持政改方案的民主党和民协,泛民主派分裂愈趋激烈。

2011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泛民取得88席,更失去一些原有的议席,连同独立泛民议员,取得103席,十八区全由建制派控制,而民主党成功维持在区议会泛民第一大党地位。

梁振英时期

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民主党主席何俊仁取得足够提名挑战两名相互对立的建制派侯选人唐英年梁振英

由于行政长官选举非香港市民一人一票选出,所以选举当天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举行了3.23民间全民投票的活动模拟全民一人一票选行政长官,声称有12万人在此活动中投白票[6]

3月25日选举当日,部份泛民选委离场抗议,何俊仁最后以76票低票落选,梁振英最终以689票当选。其后爆发梁振英大宅僭建风波,泛民主派批评梁振英无诚信,要求他下台。泛民主派其后在7月1日反对中联办干预香港及反对梁振英的七一游行,其后民阵表示有高达40万人次参与该次游行。部分民间组织统计游行人数普遍约10至15万人次。

2012年香港立法会选举,由于新增了5席地区直选和5席超级区议会的功能界别议席,竞争激烈。泛民在分裂内斗及互抢选票的情况下,最终在70席取得27席,地区直选失利,新增的议席全由建制派夺得,由19:11变18:17,选票总体上虽然增加十万票,但“六四黄金比例”被打破,惟藉取回多个功能组别议席,成功取回三分之一多数,保住否决权

2013年3月21日,泛民主派成立真普选联盟

政改争议

2014年雨伞革命,2014年9月26日起在香港为争取真普选而发起的一系列公民抗命,市民占据多个主干道静坐及示威,地点包括金钟、中环、湾仔、铜锣湾、旺角和尖沙咀,旨在要求包括撤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确定之2017年行政长官选举及2016年立法会选举框架和候选人提名方案,争取行政长官选举的公民提名权及废除立法。

是次运动由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和学民思潮举行的罢课集会所衍生,学生于9月26日晚上的重夺“公民广场”违法行动为往后的一连串违法公民抗命揭开序幕。9月28日,示威者冲击警方防线,被防暴警察施放催泪弹驱散,结果激起民愤,令占领行动由金钟、中环、湾仔蔓延至旺角及铜锣湾,并且一度扩散至尖沙咀。而因为占领旺角、铜锣湾、尖沙咀行动均由市民自发,占领人士不再承认“和平占中”、学联、学民思潮为大会,同时行动亦偏离原有模式;再加上外国传媒对是次运动给予“雨伞革命”或“雨伞运动”的称号,而这两个称号又得到占领人士的普遍接受,令占领行动逐渐演变成是次运动。

由9月22日起进行的学界大罢课直至现在运动规模扩大至香港各地,黄丝带为是次抗争运动的象征物之一。这是源于9月1日民间人权阵线(民阵)因应人大常委就香港2016、2017政改的决议激发小部份支持反对派市民强烈不满,而发起的“还政于民,落实普选”黄丝带行动。有市民发起将黄丝带系上香港各处的行道铁栏上,亦有不少网民在Facebook等网站以黑底黄丝带的图片为头像来响应运动。另外一个象征就是雨伞,示威者为持守“和平非暴力”原则,但警方表现暴力,警方进行驱散行动时,示威者受警方强烈冲击,以雨伞抵挡警方的胡椒喷雾。这亦解释是次抗争被外媒称为“雨伞革命”或“雨伞运动”的原因。

2015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是自雨伞革命后首场全港性选举,促使多名曾参与的人士积极参选,泛民主派与部分伞后团体协调参选。虽然最终仍有部分选区同时参选,以及多名重量级人物、兼任区议员的立法会议员何俊仁、冯检基落败,但整体泛民在后政改时代的区议会选举并无受影响。泛民区选联盟共推荐226人参选,共104人当选(不计沙田社区网络成员),比上届增加20席;其中新民主同盟派出16人参选,共15人当选,当选率超过93%。伞后团体共派出50多人参选,共有9人当选,不少候选人都是以些微票数落败。连同独立民主派人士,泛民共取得124席,较上届增加23席。然而在有望“翻盘”的葵青区,却首次失去半数民选议席。不过在新界东却表现理想,北区由选前1席增至4席,大埔由3席增至6席,西贡由9席增至10席。其中在沙田表现最好,由选前8席大幅增加至19席,成功取得沙田区半数民选议席,但由于有一席为沙田乡事委员会的当然议席(建制派),泛民并未取得控制权。民主党维持区议会泛民第一大党的地位。

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延续雨伞革命的声势,更多伞后组织以及本土派的人士参选,传统民主派声势锐减,结果导致不少民主派老将在选举中落败,包括工党的李卓人何秀兰,新界西重蹈覆辙,当中四张泛民名单(街工、工党、民协、社民连/人力)分薄票源导致全部落败。传统民主派连同民主自决派在地区直选合共最终取得16席,较选前少1席,两大传统民主派政党民主党和公民党各取得5席,其中民主党取回新界西的席位,但两大党的得票率均减少,较上届少十万票。

2016年第六届香港立法会的多名香港民主派议员宣誓正式就任时,因宣誓过程中的言语和行为,发生了香港立法会宣誓风波,导致梁颂恒游蕙祯姚松炎罗冠聪刘小丽梁国雄共计6名民主派及本土派立法会议员被褫夺议员资格。

林郑月娥时期

2018年立法会补选

2018年3月香港立法会补选,以填补于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自2016年10月12日起丧失立法会议员就任资格的罗冠聪、游蕙祯、梁颂恒和姚松炎空缺下的席位。结果民主派仅夺回两席,另两席被建制派获得。

2018年11月香港立法会九龙西地方选区补选,以填补高等法院裁定自2016年10月12日起(实际上为2017年7月14日)丧失立法会议员就任资格的刘小丽在九龙西选区的民选议席空缺。最终,代表民主派参选的李卓人不敌建制派候选人陈凯欣。泛民在这次选举中落败后,也失去了在立法会地区直选组别中过半的优势,丧失了分组点票否决权。

《逃犯条例》修订争议

2019年3月起,因《逃犯条例》修订争议,民主派议员与林郑月娥政府及建制派爆发激烈冲突,至今未有结束。

2019年区议会选举

2019年区议会选举反修例风波爆发后首场大型选举,促使多名曾参与的人士积极参选。与上届不同,民主派一改过往拒绝协调的做法,积极为选举协调。为配合“占中”发起人戴耀廷发起的“风云计划”,不少网民积极于网上动员,以派人多人参选,阻止建制派自动当选。使今届选举成为自区议会成立以来,首次没有选区自动当选。虽然最后仍有部份选区撞区,但有不少居民自发举行初选,以集中票源抗衡建制派。最后在投票率达历史新高的71.2%下,民主派亦在选举中报捷。民主派区选联盟共派出397人参选,共344人当选,当选率达86.6%,比上届大增240席,为历届最好成绩。连同其他独立民主派人士,民主派在十八区区议会452席的直选议席中取得389席,占直选总席次约86%,成功取得十七区区议会的控制权[7][8]。当中黄大仙、大埔区更全取所有民选议席。多个民主派政党的当选率都达85%以上,甚至全数当选。民主党99人参选,91人当选,当选率连91.9%;公民党36人参选,32人当选,当选率达88.9%;民协21人参选,19人当选,当选率达90.5%;新民主同盟20人参选,19人当选,当选率达95%;工党7人更全数当选。立法会民主派两大政党民主党、公民党及新成立的区政联盟,一举跃升为区议会三大政党。

范国威与区诺轩被裁定丧失议席

2019年12月17日,香港终审法院裁定范国威、区诺轩两人败诉,两人即时失去议席[9]。法院此前裁定,范国威、区诺轩两人在刘颕匡、周庭被剥夺参选资格后代替两人参选成功,违反选举法例,将剥夺两人议席。范国威、区诺轩两人分别上诉,要求复核,但最终被法院驳回,两人自2019年12月17日起丧失议席。民主派因此失去两席,由原先24席降至22席,更是首次低于1/3议席。不过,若加上属中间派的陈沛然以及城邦派的郑松泰,非建制派仍保住对部分重大法案的否决权。

被取消四议员资格

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指“宣扬或者支持‘港独’主张、拒绝承认国家对香港拥有并行使主权、寻求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事务,或者具有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者经“依法认定”后丧失议员资格。香港政府随即宣布取消梁继昌杨岳桥郭荣铿郭家麒四人的议员资格。[10]

民主派总辞

因应四名民主派议员被政府取消资格,其他民主派议员宣布集体辞职以抗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立法会在2020年11月12日表示,已收到其馀民主派的辞职信。

主要派别

民主派代表蓝领阶级中产阶层以及专业人员。

民主派包括多个政党、政治组织及一些独立人士,曾经在第六届立法会拥有议席的主要包括民主党公民党工党人民力量街工新民主同盟等。

2020年民主派总辞前,立法会内民主派主要有四大党团,包括民主党议会阵线专业议政以及公民党,合共21人。立法会党团如下:

民主派主要可分为三大派别:

2009年底,由于五区总辞变相公投的主张不获民主党接受,导致泛民主派分裂。2010年6月23日,民主党以及民协等政党宣布接受香港政府纳入新增区议会功能组别的政改方案,社民连不满他们走进中联办进行“密室谈判”,违背了对选民作出“坚持2012年双普选”的承诺,因此退出饭盒会。

2015年,民主党、公民党及工党等温和民主派党团成立泛民会议,作为立法会内的正式组织。

2016年,自决派联同社民连及人力加入民主派会议,作为立法会内新的民主派议会平台。此外,属功能组别的6名民主派议员组成新的党团专业议政,之后因李国麟加入而增至7人,但后来姚松炎取消议员资格,党团人数又再回复到6人。

2017年,由独立民主派议员组成的议会阵线成立,成为民主派内仅次于民主党的第二大党团,与专业议政并列。

雨伞革命后,民主派逐渐分裂为本土自决派(现称“抗争派”)及传统民主派[11]。部份传媒会把本土自决派一并归入民主派。

参考文献

  1. 苏赓哲. 激进民主派的分裂. 怀乡书讯. 2012-02-27 [2019-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Chinese (Hong Kong)). 
  2. 属于香港人的“平反六四”. 香港独立媒体网. 2013-05-29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8) (Chinese (Hong Kong)). 
  3. 蔡子强. 香港政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PDF). 2003-10 [2019-12-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09) (Chinese (Hong Kong)). 
  4. 董建华宣布撤回基本法第23条条例草案. 新浪网. 2003-09-05 [201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Chinese (China)). 
  5. 王丹拍片撑毛孟静参选. 新报. [2012-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6) (Chinese (Hong Kong)). 
  6. “3.23民间全民投票”结果 Results of "3.23 Civil Referendum".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 2012-03-24 [2019-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9) (Chinese (Hong Kong)). 
  7. 【光复区会●总结】颠覆18区!民主派大捷夺389议席 建制“崩盘”仅保59席. 苹果日报. 2019-11-25 [2019-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Chinese (Hong Kong)). 
  8. 区选反映撕裂加剧 政府管治危机加深 建制17区沦陷 港人前路更艰辛. 东方日报. 2019-11-26 [2019-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Chinese (Hong Kong)). 
  9. 【DQ风暴】区诺轩:如有补选必会为港人而战 范国威嘱民主派未来需更有队形. 苹果日报. 2019-12-18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8) (Chinese (Hong Kong)). 
  10. 特区政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所作出决定而宣布丧失立法会议员资格的人士. www.info.gov.hk.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11. 区诺轩. 香港应该如何重组民主碎片?. 端传媒. 2019-01-09 [2019-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2) (Chinese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