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圖片來自中文百科

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Edinburgh Place Ferry Pier),簡稱愛丁堡廣場碼頭,俗稱舊中環天星碼頭舊天星碼頭是指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一個已拆卸的渡輪碼頭。它所提供的服務已被中環碼頭(七號和八號)所取代。

多次搬遷

隨著多年以來的填海工程,中環天星碼頭已多次搬遷。最後在1958年,因為中環填海的關係,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被搬至現時位置。因為這是第二次搬遷,所以碼頭又可稱為「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1]

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

碼頭主體建築物的外形設計由當時政府工務局總建築師鄔勵德及助理建築師陳洪業負責。 陳洪業設計外形,其上司則建議加上一個鐘樓,令建築物既簡潔又高貴。它設有一個由比利時王子送贈給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轉贈給天星的大鐘,大鐘的製造商Thwaites and Reed亦曾設計英國倫敦的大笨鐘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碼頭的設計以簡樸實用為主,屬摩登流線型建築風格。它是香港最後一個機械鐘樓。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是香港所餘無幾的舊式鐘樓之一。至2006年尾拆卸前,碼頭及鐘樓已沿用49年,曾是中環的著名地標之一。

第三度搬遷

由於2003年開始執行的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影響,碼頭於2006年11月12日作第三度搬遷至中環碼頭,並成為該碼頭的組成部分,被編到位於民光街民耀街交界的7號及8號碼頭。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表的計劃,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皇后碼頭大會堂碼頭的位置將會夷平作道路和商廈用途,並於11月新碼頭啟用後拆除。

示威抗議

據《南華早報》報道,2006年11月12日凌晨12時,鐘樓在「最後的鐘聲」12響之後,隨即把鐘樓關燈,結束48年的服務;香港一些民間團體和自發的香港市民曾嘗試阻止政府將之拆毀。而集會人士高喊「保留」,表逹原地保留碼頭和鐘樓的意願。

12月12日,有十多名示威者走入天星碼頭地盤企圖阻止工人清拆,外面亦有數十名市民聲援示威者。現時仍有十多名市民絕食,要求政府立即停止清拆工程,原地保留碼頭建築群,並讓香港市民共同參與城市規劃。其中一名絕食發起人王浩然認為,政府無誠意與市民溝通,漠視公眾訴求。他又認為,鐘樓是公眾財產,政府應該向市民道歉,並且公佈鐘樓殘骸的去向。

12月24日平安夜晚上8時,多個團體在愛丁堡廣場發起「盼望天星的聖誕」燭光集會,要求政府復修愛丁堡廣場碼頭,並爭取保留即將拆卸的皇后碼頭

2006年12月15日,清拆工程的有關部門在仍有部分市民及大學生表示反對,社會廣泛關注,以及有人進行絕食抗議之下,即日向環保署申請噪音許可書[2],並獲即日批准。工程即通宵拆卸鐘樓,至翌晨8時45分,由躉船把鐘樓上半部分移走。但有消息指,鐘樓可能被當作建築廢料被棄置於堆填區,令部分人士所期待的原個鐘樓保留重置的願望落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