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曾昭抡 | |
---|---|
File:曾昭掄.jpg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9年5月25日 22x20px 大清湖南湘乡 |
逝世 |
1967年12月8日 (6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教育程度 |
清华学校 麻省理工学院 |
职业 |
化学家 教育家 |
配偶 | 俞大絪 |
亲属 | 曾昭燏 |
曾昭抡(Chao-Lun Tseng)(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字雋奇,又字振鏊,號俊奇,又號叔偉,乳名聞。湖南省湘乡縣(现湘乡市)人。中国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早期领导者之一。
生平
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是曾國藩弟曾国潢的曾孙。[1]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武汉大学、輔仁大學教授。为中国科学社的早期骨干,中国化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45年底適美國“曼哈顿计划”試爆原子彈成功,阿尔伯特·魏德迈將軍向俞大維提議派人前往學習。曾昭抡与国民政府的核心人物俞大維、陈诚都是姻亲,向俞大維推荐物理学家吳大猷与数学家華羅庚。經呈報蔣中正同意,[2]軍政部考核後决定曾、吳、華三名科学家各带两名助手,华罗庚挑选了孙本旺和徐贤修,吴大猷挑选了李政道和朱光亚,曾昭抡挑选了唐敖庆和王瑞駪。
曾昭抡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屆(數理科學組)院士[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昭抡1951年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1953年后,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7年“反右”时,蒙受不白之冤。1958年4月,他应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之邀,经中央有关部门同意后,只身一人前往武汉大学化学系执教。1961年发现罹患淋巴癌。1966年8月25日,他的妻子北大西语系教授俞大絪被红卫兵剝除上衣用皮帶抽打侮辱,憤而服毒自尽。曾昭抡亦遭迫害,1967年12月8日在武汉含冤逝世,终年68岁。
1981年3月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追悼会,为曾昭抡平反、恢复名誉,教育部长蒋南翔主持追悼会。武汉大学于1985年特设置“纪念曾昭抡化学奖金”,每年评审一次,以奖励在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贡献
曾昭抡是中国近现代化学学科的创建人之一,他创立了现在的化合物中文命名体系,并于1934年在北大化学系开创中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曾昭抡的学生唐敖庆是1949年后中国化学界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主任。
家庭
曾昭抡的曾祖父曾国潢是曾国藩的幼弟,一生在家务农。祖父曾纪梁(曾介石)和父亲曾广祚都考中过举人。曾纪梁留在老家没有出仕。曾广祚到南京任江苏候补道。
曾昭抡的父亲曾广祚和母亲陈季瑛共生有十三个孩子,活到成年的有七个,三个儿子分别是昭承、昭抡、绍杰(昭拯),四个女儿是昭燏、昭懿、昭鏻、昭楣。
- 曾昭承:长沙雅礼中学考入清华学堂,后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留学。从美国留学归国之后在上海工作,抗战后在重庆政府和个旧锡业,日本投降后不久去台湾。
- 曾昭抡
- 曾绍杰:1930年离开湖南去南京,1932年入上海大夏大学读商科,抗战后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财务科科长,1946年后任国民政府交通部主任秘书,1949年去台湾,1951年在台北电力公司工作,后以董事会秘书身份退休。
- 曾昭燏:1929年入中央大学,1933年毕业,1935年赴英国学习考古,1938年10月回国,1939年成为中国第一个野外考古的女科学家,1945年主持中央博物院回迁南京,。1950年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曾昭燏任副院长。
- 曾昭懿:1925年入艺芳女子中学,1933年参加南京市高中学生会考获得第一名。1933年考入金陵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37年师从林巧稚度读研究生,抗战后在北平继续从医。文革期間被餓死。
- 曾昭鏻:1936年在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7年随曾昭抡到长沙临时大学,后随长沙临时大学来到昆明,入读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驻昆明美国陆军供应处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昭鏻到上海定居,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下属的中国石油进出口公司工作。1952年,曾昭鏻调入上海市五金交电公司。1998年6月4日,曾昭鏻在上海因病去世。
- 曾昭楣:1938年夏在长沙艺芳女校高中毕业,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历史系,入学后在傅斯年的建议下改学生物,1945年与谭延闿的儿子谭季甫结婚,1949年去台湾。谭季甫的妹夫即陈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參考書目
- 郭保章《曾昭抡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