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征夷大将军」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Otheruses|大将军}} {{Refimprove|time=2018-07-31T12:53:36+00:00}} {{japanese|japanese=征夷大将军|kana=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romaji=Seii Taishōgun|…”)
 
HLY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1: 行 1:
{{Otheruses| 大将军}}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Refimprove|time=2018-07-31T12:53:36+00:00}}
+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征夷大 將軍''' </p>
{{japanese|japanese= 征夷大 将军|kana= 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romaji=Seii Taishōgun| 旧写=征夷大将军}}
+
|-
 +
|<center><img src="https://d1grca2t3zpuug.cloudfront.net/2018/01/ieyasu_top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letsgojp.com/archives/303547/ 圖片來自letsgojp]
 +
</small>
 +
|}
  
'''-{ }- 夷大 将军'''在[[日本历史]]上,原 [[大和朝廷]] 为对 抗[[ 夷人| 夷族]]所 立的 临时 的高 [[ 官]] 位,本 应于 战时 即功成身退。「[[ 夷|夷]]」其实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 夷人| 夷族]]([[阿伊努族]]),而「[[将军 (军衔)|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 级领导职 。征夷大 将军 的[[衙 ]]称为[[幕府 (日本)|幕府]],故中文俗 征夷大 将军为 「'''幕府 将军'''」,也常 简称 将军 」。
+
'''征夷大 將軍'''在[[日本历史]]上,原 [[大和朝廷]] 為對 抗[[ 夷人| 夷族]]所 立的 臨時 的高 [[ 官]] 位,本 應於 戰時 即功成身退。「[[ 夷|夷]]」其实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 夷人| 夷族]]([[阿伊努族]]),而「[[将军 (军衔)|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 階領導職務 。征夷大 將軍 的[[衙 ]]称为[[幕府 (日本)|幕府]],故中文俗 征夷大 將軍為 「'''幕府 將軍'''」,也常 簡稱 將軍 」。<ref>[https://www.letsgojp.com/archives/303547/ 江戶幕府初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日本國內景點巡禮],letsgojp</ref>
  
12世 末,幕府 将军转为 所有[[武士]] [[ 人]]的[[首 ]]、 代表。1192年,[[源 朝]] 把持朝政的武家政 [[伊 平氏]]及 北豪族[[ 州藤原氏]] 之后 出任征夷大 将军 立[[镰仓幕府]],一 时间 够统领 各地[[ 侯]] [[ 人]],故一直保留著 将军 之[[ 头衔]],以 的幕府 将军 用「征夷大 将军 」之官位。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 [[天皇]],掌握日本 实际[[政 ]],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 止,相关政治地位日后由[[太政大臣]]及[[日本 内阁总 理大臣]]取而代之。
+
12世 末,幕府 將軍轉為 所有[[ 武士 (日本)| 武士]] [[ 人]]的[[首 ]]、 代表。1192年,[[源 朝]]消 把持朝政的武家政 [[伊 平氏]]及 北豪族[[ 州藤原氏]] 後, 任首 任征夷大 將軍 立[[镰仓幕府]],一 時間 夠統領 各地[[ 侯]] [[ 人]],故一直保留著 將軍 之[[ 頭銜]],以 的幕府 將軍 用「征夷大 將軍 兼[[太政大臣]] 之官位。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 [[天皇]],掌握[[ 日本]]實際[[政 ]],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 止,相关政治地位日后由
 +
[[日本 內閣總 理大臣]]取而代之。
  
 由 于将军为 首的幕府掌握 实际 ,[[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 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例如[[足利义满]])。而[[鎌 幕府]]和[[江 幕府]]将 军时 不受封日本 王,江 幕府将 大多自 号为 “[[日本 大君]]”。在[[ 美]],由 于将军 期[[世 ]] 治,到 后来[[ 洲人]] 执访[[ 日本]] ,一直 为「将军」 就是 日本的[[ 天皇]]。 直到[[江户 府]] ,[[美 ]]派到日本的特使也 还没 有弄清楚。
+
 由 於將軍為 首的幕府掌握 實際 ,[[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 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例如[[足利义满]])。而[[鎌 幕府]]和[[江 幕府]]将 軍時 不受封日本 王,江 幕府将 大多自 “[[日本 大君]]”。在[[ 美]],由 於將軍 期[[世 ]] 治,到 後來[[ 洲人]] 執訪 日本,一直 為將軍 就是天皇 直到幕末,[[美 ]]派到日本的特使也 還沒 有弄清楚。
  
 
== 概要 ==
 
== 概要 ==
 征夷大 将军为[[奈良 代]]至[[平安 代]]期 ,被派遣至[[ 东国]]的高 阶将军 的一 个称 呼。其 ,以武家政 的幕府成立 ,也有''' 将军'''、[[公方]]、[[ 冯异|大 树]]<ref group="注">汉朝[[冯异]]被誉为'''大树将军''',故以「大树」[[藏词]]</ref><ref group=" ">{{Cite journal|author=  吴伟 明|title= 中式政治 彙在德川日本的改造 使用|journal= 九州 林|year= 2013 |issue= 32期 |pages= 123 }}</ref>、[[ 冯异|大 公]]、[[御所]]等 呼。 此相似的 位有[[征狄大将 ]]、[[征西大将军]] [[征 大将军]]。
+
 征夷大 將軍為[[奈良 代]]至[[平安 代]]期 ,被派遣至[[ 東國]]的高 階將軍 的一 個稱 呼。其 ,以武家政 的幕府成立 ,也有''' 將軍'''、[[公方]]、[[ 馮異|大 ]]<ref group=" ">{{Cite journal|author=  吳偉 明|title= 中式政治 彙在德川日本的改造 使用|journal= 九州 林|year= 2013 |issue= 32期 |pages= 123 }}</ref>、[[ 馮異|大 公]]、[[御所]]等 呼。 此相似的 位有[[征狄大将 ]]、[[征西 大將軍]]、征東 大将 軍。
 +
 
 +
== 歷史 ==
 +
=== 奈良、平安時代 ===
 +
所謂「征夷」,就是「征討[[蝦夷族|夷族]]」的意思。征夷大將軍就是獲命去征討夷族的 事指挥官,自平安时代起率領軍隊出征。主要帶兵對付抵抗位於京都的大和政權的蝦夷人。有史記錄以來第一任征夷大將軍為[[大伴弟麻呂]]。在平安時代,最出名的將軍為[[坂上田村麻呂]] ,在[[ 桓武天皇]]的名義下,他帶領軍隊平定夷人。當蝦夷人被趕出本州之後, 將軍的名號曾一度被棄用。
 +
 
 +
直到後期,[[伊勢平氏]]首領[[平清盛]]於擊敗[[源義朝]]後任[[太政大臣]]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國政建立第一個[[武家政權]],在往後的[[源平合戰]]中,[[源義仲]]被位以「朝日 将军 」,惟不久後就被[[源義經]]、源範賴所打敗。之後在近江國粟津(今滋賀縣大津市)同源範賴的部下交戰,陣亡。
 +
 
 +
=== 鎌倉時代 ===
 +
在十一世紀早期,受將軍保護的大名控制了日本的內政事務。其中[[清和源氏]]和[[伊勢平氏]]為兩個最有勢力的家族,為了控制已經衰弱的[[京都]]朝廷,兩家爭鬥不斷。在1160到1185年間,伊勢平氏控制了局面。[[平清盛]]殁後,平氏最終在[[壇之浦之戰]]敗於源氏,政權瓦解。[[源頼朝]]消滅[[奧州藤原氏]]後,從京都貴族和中央政府中取得政權受冊封為征夷大將軍。在[[鐮倉]]建立了日本史上第一個以幕府將軍為首的[[封建]]武家政權[[鎌倉幕府]],令自己取得實權之餘,亦令[[天皇]]在按照法律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一國之君的地位。在1192年源頼朝被天皇封為征夷大將軍,他發展出的軍人政權被人稱之為幕府。源頼朝的妻子[[北条政子]]所屬的[[北条氏]] 家族在源賴朝殁後取得政權。源賴朝的子嗣[[源賴家]]及[[源實朝]]相繼被殺後,源氏家族被滅。幕府將軍已成為傀儡,任由世襲[[執權]]一職的北条家族廢立,實權落在北条氏手上。
 +
 
 +
在1274到1281年,[[大元帝國]]三次[[元日戰爭|進攻日本]]雖然皆以失敗告終,卻使幕府元氣大傷,最終衰亡。在1333年,北条氏攝政的鐮倉幕府於[[東勝寺合戰]]後被推翻
  
== 历史 ==
+
  皇室中 兩個家 族,一 [[大 覺寺統]], 另一是[[ 持明院統]], 相爭[[ 帝位]] 。經室町幕府 協調後 兩個家族決 以更替方式輪流即位 [[ 二統迭立]] 。惟在1331年, 覺寺統不滿此制 最後[[ 後醍醐天皇]] 被流放 直至1333年[[ 足利尊氏]] 為其奪回皇 位, 建立起天皇親政的「[[ 建武政權]]
=== 奈良、平安时代 ===
 
所谓「征夷」,就是「征讨[[虾夷族|夷族]]」 意思。征夷大将军就是获命去征讨夷 的军事指挥官 自平安时代起率领军队出征。主要带兵对付抵抗位于京都的大和政权的虾夷人。有史记录以来第 任征夷大将军为[[大 伴弟麻吕]] 。在平安时代 最出名的将军为[[ 坂上田村麻吕]], [[ 桓武天皇]]的 名义下 他带领军队平 夷人。当虾夷人被赶出本州之后,征夷大将军的名号曾一度被弃用。
 
直到后期 ,[[ 伊势平氏]] 首领[[平清盛]]于击败[[源义朝]]后任[[太政 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国政建立第一个[[武家政权]] 在往后的[[ 源平合战]] ,[[ 源义仲]] 以此名 惟不久后就被[[ 源义经]] 所杀
 
  
=== 鎌仓时代 ===
+
  然而天皇對幕府發動的戰爭 使皇室 量用人 導致分地 此問題日益惡化 使足利尊 後來倒戈,1336年推翻後醍醐天皇 ,建立 [[ 室町 幕府]] 領導 進入[[ 室町時代]]。
在十一世纪早期 受将军保护的 名控制了日本的内政事务。其中[[清和源氏]]和[[伊势平氏]]为两个最有势力的家族 为了控制已经衰弱的[[京都]]朝廷,两家争斗 断。在1160到底部1185年间 伊势平氏控制了局面。[[平清盛]]殁后 平氏最终在[[坛之浦之战]]败于源 氏, 政权瓦解。[[源頼朝]]消灭[[奥州藤原氏]]后,从京都贵族和中央政府中取得政权受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 建立 了日本史上第一个以幕府将军为首的[[封建]]武家政权[[ 鎌仓幕府]],令自己取得实权之馀,亦令天皇在按照法律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一国之君的地位。在1192年源頼朝被天皇封为征夷大将军,他发展出的军人政权被人称之为 幕府 。源頼朝的妻子[[北条政子]] 所属 [[北条氏]]家族在源赖朝殁后取得 权。源赖朝的子嗣[[源赖家]]及[[源实朝]]相继被杀后 源氏家族被灭。幕府将军已成为傀儡,任由世袭[[ 执权]] 一职的北条家族废立,实权落在北条氏手上
 
  
在1274到1281 年,[[ 蒙古帝国]] 三次[[ 元日战争|进攻日本]] 虽然皆以失败告终 却使幕府元气 最终衰亡
+
===室町時代===
 +
1335 年,[[ 足利尊氏]] 利用前往東國平亂時機,在鐮倉反叛,1336年1月攻入京都,3月退出京都進軍九州。以後醍醐天皇為代表的朝廷派遣[[ 新田義貞]] 前往平叛,兩軍與兵庫湊川決戰 新田義貞 敗,足利尊氏再次攻入京都,後醍醐天皇出逃,尊氏擁立[[光明天皇]] 並將後醍醐天皇監禁
  
  在1333年 北条氏摄政的镰仓 幕府 [[ 东胜寺合战]] 后被推翻 。皇 室中 两个家族 一为[[ 大觉寺统]], 另一是[[ 持明院统]], 相争[[帝位]]。经镰仓 幕府的 协调后 两个家族决定以更替方式轮流即位 [[ 二统迭立]] 。惟在1331年 大觉寺统不满此制,最后后醍醐天皇被流放。[[足利 尊氏]] 于大概1334至1336 为后醍醐天皇夺回帝位
+
  尊氏控制京都後,自任征夷大將軍 [[室町 幕府]]正式建立。同年12月,後醍醐天皇逃至[[ 吉野]] ,宣布重開朝政 京都的光明天 朝廷為北朝,吉野 後醍醐天皇朝廷為南朝 日本正式進入[[ 南北朝时代 (日本)|南北朝時期]] 。1336年11月7日 室町幕府公布《建武式目》,標誌著足利幕府統治的建立。1350年2月,足利尊氏之弟[[ 足利直義]] 背叛北朝朝廷投靠南朝 並與1351年1月率軍大敗 幕府 軍,2月尊氏與直義和好,但不久又因南北統一主張 不同再次反目。1353年2月 尊氏殺直義。1358年4月,尊氏殁,12月 ,[[ 足利義詮]] 繼任第二代將軍。1367年11月 ,[[足利 義滿]] 就任第三代將軍,1392 年, 北朝統一南朝。南北朝時代結束
  
天皇对 幕府 发动 战争,使皇室 量用人,导致 分地 不足。此问题 益恶化 使足利尊氏后来倒戈,1336年推翻后醍醐天皇亲政的 「[[ 建武政权]]」, 建立由[[室 幕府]] 领导的新政权 入[[ 室钉时 代]]。
+
1467年, 幕府 三管領中的[[細川勝元]]與四職中 [[山名宗全]]等[[守護 名]]的爭鬥。其范圍除九州等部 分地 方以外,戰火遍及其他 本國土 史稱 「[[ 應仁之亂]]」 。由於此一動亂 使日本進入將近一個世紀長的[[ 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 幕府 將軍名存實亡。
 +
1573年,[[織田信長]] 流放最後一任將軍[[足利義昭]],室町幕府正式滅亡 入[[ 安土桃山時 |安土桃山時期]]。
  
=== 鎌仓时代之后===
+
=== 織豐政權===
1335年 ,[[ 足利尊 氏]] 利用前往东国平乱时机,在镰仓反叛,1336年1月攻入京都,3月退出京都进军九州。以后醍醐天皇为代表的朝廷派遣[[ 新田义贞]] 前往平叛 两军与兵库凑川决战,新 义贞大败,足利尊氏再 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出逃,尊氏拥立[[ 光明天皇]] ,并将后醍醐天皇监禁
+
室町幕府滅亡後 織田信長繼續消滅了[[ 淺井 氏]] [[ 朝倉氏]] 兩家 迫使伊勢國司北 具房將家督讓給信長 [[ 織田信雄]]。 他還平定了[[ 三好長慶]] [[ 松永久秀]] 等南近畿勢力 不久之後 織田信長在[[ 近江國| 近江]]建 作為[[織田政權]] 象徵。1575年 ,[[ 武田勝賴]]率 軍攻擊三河長篠城 與織田、德川聯軍在三河設樂原展開交戰。由於織田 方使用了鐵炮等新式武器 造成武田家折損諸多重臣。[[ 長篠之戰]] 使[[ 武田氏]] 走向衰落,導致後者於1582 滅亡
尊氏控制京都后,自任征夷大将军,[[ 室钉幕府]] 正式建立。同年12月,后醍醐天皇逃至[[ 吉野]] ,宣布重开朝政 京都的光明天皇朝廷为北朝 吉野的后醍醐天皇朝廷为南朝,日本正式进入[[ 南北朝时代 (日本)| 南北朝时期]] 。1336年11月7日,室钉幕府公布《 武式目》 标志著足利幕府统治 建立。1350年2月 足利尊氏之弟[[ 足利直义]] 背叛北朝朝廷投靠南朝,并与1351年1月 军大败幕府军,2月尊氏与直义和好 但不久又因南北统 主张的不同再次反目。1353年2月,尊氏杀直义。1358年4月,尊氏殁,12月 ,[[ 足利义诠]] 继任第二代将军。1367年11月,[[ 足利义满]] 就任第三代将军,1392 ,北朝统一南朝。南北朝时代结束
 
  
1467 年, 幕府三管领中的[[ 细川胜元]] 与四职 中的[[ 山名宗全]]等[[守护大名]]的 争斗。其范围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战火遍及其他日 国土,史称「[[应仁 乱]]」。由于此一动乱,使日本进入将近一个世纪长的[[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室钉幕府将军名存实亡。
+
武田家衰亡後,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1582 年, 織田家家臣[[ 明智光秀]] 在信長支援攻略西國 國地方 總大將[[ 羽柴秀吉]]的 旅途中借住宿京都 能寺 夜突然叛變 信長和嫡長子[[ 田信 ]] 先後戰死。是為[[ 本能寺之變]]。
1573年 ,[[ 田信 ]] 流放最后一任将军[[ 足利义昭]],室钉幕府正式灭亡,进入[[安土桃山时代|安土桃山时期]]。
 
  
室钉幕府灭亡后,织田信长继续消灭了[[浅井氏]]、[[朝仓氏]]两家,迫使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次子[[织田信雄]]。他还平定了[[三好长庆]]、[[松永久秀]]等南近畿势力。不久之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建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徵。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篠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由于织田一方使用了铁炮等新式武器,造成武田家折损诸多重臣。[[长篠之战]]使[[武田氏]]走向衰落,导致后者于1582年灭亡。
+
 羽柴秀吉正在中 地方 毛利家作 ,在政 變後5 天之 急行 軍約200 公里(史 大返 ), 田家其他重臣 擊敗 明智光秀,是 [[山崎之 ]],亦 天王山之 。在 田家 承人的[[清洲 會議]]上,秀吉支持信忠之子[[ 田秀信]] 位。日 ,秀吉逐步 擊敗 他的其他 田家 臣。最 田信 建立的基 ,基本上被[[豐 臣秀吉]] 完全 承。
武田家衰亡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1582年,织田家家臣[[明智光秀]]在信长支援攻略西国中国地方的总大将[[羽柴秀吉]]的旅途中借住宿京都本能寺之夜突然叛变,信长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是为[[本能寺之变]]。
 
 羽柴秀吉正在中 地方 毛利家作 ,在政 变后5 天之 急行 军约200 公里(史 大返 ), 田家其他重臣 击败 明智光秀,是 [[山崎之 ]],亦 天王山之 。在 田家 承人的[[清洲 会议]]上,秀吉支持信忠之子[[ 田秀信]] 位。日 ,秀吉逐步 击败 他的其他 田家 臣。最 田信 建立的基 ,基本上被 臣秀吉完全 承。
 
  
1585年[[ 臣秀吉|秀吉]] 任[[ 白]]一 ,次年正式 获赐丰 臣氏, 就任[[太政大臣]],奠定[[ 臣政 ]]。通 过纪 州、四 和九州征伐,[[ 宗我部氏]]、[[ 津氏]] 降。1590年在[[小田原之 ]]中消 了[[ 氏]], 使 北大名降服,成 完成[[统一]]日本 壮举 的第一人。
+
1585年[[ 臣秀吉|秀吉]] 任[[ 白]]一 ,次年正式 獲賜豐 臣氏, 就任[[太政大臣]],奠定[[ 臣政 ]]。通 過紀 州、四 和九州征伐,[[ 宗我部氏]]、[[ 津氏]] 降。1590年在[[小田原之 ]]中消 了[[ 氏]], 使 北大名降服,成 完成[[ 政治 一|統 一]]日本 壯舉 的第一人。
  
 次年, 臣秀吉 将关 白一 职让与养 子[[ 臣秀次]],自 [[太閤]],以世 的方式宣示 臣政 定。政治上通 阁检 地、兵 、惣 事令等政策, [[江 幕府]]的 展做了一定的 铺垫 。1593年, 秀吉 得了次子[[ 臣秀 ]]。秀吉 除秀 赖继 位的障 于1595 年以涉嫌 反的罪名把秀次 死,同 了秀次一家老小。
+
 次年, 臣秀吉 將關 白一 職讓與養 子[[ 臣秀次]],自 [[太閤]],以世 的方式宣示 臣政 定。政治上通 閣檢 地、兵 、惣 事令等政策, [[江 幕府]]的 展做了一定的 鋪墊 。1593年 秀吉 得了次子[[ 臣秀 ]]。秀吉 除秀 賴繼 位的障 於1595 年以涉嫌 反的罪名把秀次 死,同 了秀次一家老小。
  
1598年 臣秀吉殁 ,政 由秀頼 承。秀頼在 仅6岁 力控制家臣 的矛盾,加上在[[朝 之役]]期 便已 经开 始萌芽的[[加藤清正]]、[[福 ]]等武功派 [[石田三成]]、[[小西行 ]]等文治派的 立表面化,使 臣家臣 团彻 底分裂。同 ,在朝 之役 时没 有出兵,保存了大部分 力的[[ 川家康]] 天下蠢蠢欲 并无视 秀吉生前禁令, 各地大名 姻,使得 臣政 急速陷入混 。1599年,秀吉生前委託之 监护 人[[前田利家]]病重 世, 接使德川家康成 最有政治影 力的大名,也使家康基本上 垄断 对丰 臣政 话语权 。另一方面, 对于 家康 度不 的其他家臣[[石田三成]]、[[上杉景 ]]、[[毛利 元]]等人 同其他仍然 于丰 臣家的大名, 于1600 发动 了[[ 原之 ]] 家康 决战 这场决 定天下 谁属 役, 果以石田三成主 的西 ,三成被 処斩 ,各西 大名 地被改易 封而 束。至此,日本 国内 川的 近消 ,天下的主 导权 落入 川家康手中。
+
1598年 臣秀吉殁 ,政 由秀頼 承。秀頼在 僅6歲 力控制家臣 的矛盾,加上在[[朝 之役]]期 便已 經開 始萌芽的[[加藤清正]]、[[福 ]]等武功派 [[石田三成]]、[[小西行 ]]等文治派的 立表面化,使 臣家臣 團徹 底分裂。同 ,在朝 之役 時沒 有出兵,保存了大部分 力的[[ 川家康]] 天下蠢蠢欲 並無視 秀吉生前禁令, 各地大名 姻,使得 臣政 急速陷入混 。1599年,秀吉生前委託之 監護 人[[前田利家]]病重 世, 接使德川家康成 最有政治影 力的大名,也使家康基本上 壟斷 對豐 臣政 話語權 。另一方面, 對於 家康 度不 滿 的其他家臣[[石田三成]]、[[上杉景 ]]、[[毛利 元]]等人 同其他仍然 於豐 臣家的大名, 於1600 發動 了[[ 原之 ]] 家康 決戰 這場決 定天下 誰屬 役, 果以石田三成主 的西 ,三成被 處斬 ,各西 大名 地被改易 封而 束。至此,日本 國內 川的 近消 ,天下的主 導權 落入 川家康手中。
  
 在 原之 战后处 ,[[ 川家康]] 于1603 朝廷任命 征夷大 将军 并开设[[江 幕府]]。至此 臣政 权对 日本的管治正式 束, 入[[江 户时 代]]。在 开设 幕府 ,日本各地本 从于[[ 臣家]]的大名 纷纷转 向臣服 [[德川家]],直到1614年,只剩下[[淀殿]]、[[ 臣秀 ]]母子 幕府表示臣服。最 终德 川家康在同年冬天和1615年夏天 发动 了[[大坂之役|大坂冬夏 役]],使 臣家 亡,奠定[[德川家]] 百六十多年的基 直到1868年[[大政奉 ]] 束。
+
===江戶時代===
 +
 在 原之 戰後處 ,[[ 川家康]] 於1603 朝廷任命 征夷大 將軍 並開設[[江 幕府]]。至此 臣政 權對 日本的管治正式 束, 入[[江 戶時 代]]。在 開設 幕府 ,日本各地本 從於[[ 臣家]]的大名 紛紛轉 向臣服 [[德川家]],直到1614年,只剩下[[淀殿]]、[[ 臣秀 ]]母子 幕府表示臣服。最 終徳 川家康在同年冬天和1615年夏天 發動 了[[大坂之役|大坂冬夏 役]],使 臣家 亡,奠定[[德川家]] 百六十多年的基 直到1868年[[大政奉 ]] 束。
  
===  史上存在的逸事 ===
+
===  史上存在的逸事 ===
 
[[黑船事件]]后,[[孝明天皇]]不满幕府不能攘夷,曾质问时任征夷大将军[[德川家茂]]何时才能征夷。
 
[[黑船事件]]后,[[孝明天皇]]不满幕府不能攘夷,曾质问时任征夷大将军[[德川家茂]]何时才能征夷。
  
==  天皇的 关系 ==
+
==  天皇的 關係 ==
 
=== 天皇任命 ===
 
=== 天皇任命 ===
 征夷大 将军 由天皇任命,表面上是天皇的臣子、天皇任命下的[[ 政府]] 袖, 名同 代的[[防 大臣]],事 全日本的 实际 最高 袖, 实权 当于 其他[[ 制]] 家的[[君主]],地位相 当于 近代[[ 制派]]控制的 部、 代的[[日本首相]]。天皇只是[[傀儡君主]], 由征夷大 将军 支配及控制。
+
 征夷大 將軍 [[ 天皇]] 任命,表面上是天皇的臣子、天皇任命下的[[ 政府]] 袖, 名同 代的[[防 大臣]],事 全日本的 實際 最高 袖, 實權 當於 其他[[ 制]] 家的[[君主]],地位相 當於 近代[[ 制派]]控制的 部、 代的[[日本首相]]。天皇只是[[傀儡君主]]和[[神道教|宗教領袖]], 由征夷大 將軍 支配及控制。
  
=== 征夷大 将军 法则 「天皇不可侵」===
+
=== 征夷大 將軍 鐵則 「天皇不可侵」===
[[日本天皇]]是世俗 威和宗教象徵的 公元9世 纪开 始,天皇的世俗 始衰落,到[[鎌 仓时 代]]的[[承久之 ]] 基本 沦为 幕府的附 ,再到[[室 钉时 代]]完全成 为摆设 。但是天皇的神 宗教及法 程中,非但 有弱化,甚至 的更 重要了。天皇成 力的 源,任何一 者,若要保 自己 力的正 性或正 性,就必 保自己 天皇之 关系 经过 天皇象徵性的 可,如:[[ 摄关]]要 持自己的外戚地位,[[上皇]] 保自己血 的男嗣成 天皇 [[ 田信 ]]需要藉由天皇的 给敌对势 力的和 敕命, 此信 尊重天皇。信 ,政 至[[ 臣秀吉]]手上,秀吉也採取了利用天皇的 度,使天皇 威提高, 的修理 朝廷 的仪 式。 田、 天皇 三边 ,互相成 赖与 利用的 关系、[[江 幕府]]初建 ,需要朝廷的 威做 为后 盾,而朝廷 需要幕府的金 援助,只好屈 幕府威 下。由 「因 天皇是神的 子」, 这种 身份 予了 力以正 性。
+
[[日本天皇]]是世俗 威和宗教象徵的 公元9世 紀開 始,天皇的世俗 始衰落,到[[鎌 倉時 代]]的[[承久之 ]] 基本 淪為 幕府的附 ,再到[[室 町時 代]]完全成 為擺設 。但是天皇的神 宗教及法 程中,非但 有弱化,甚至 的更 重要了。天皇成 力的 源,任何一 者,若要保 自己 力的正 性或正 性,就必 保自己 天皇之 關係 經過 天皇象徵性的 可,如:[[ 平安時代]],[[攝關]]要 持自己的外戚地位,[[上皇]] 保自己血 的男嗣成 天皇 。[[安土桃山時代]],天下人[[ 田信 ]]需要藉由天皇的 給敵對勢 力的 征伐或 敕命 以正當、合理化自己的每一次行動並樹立自己大一統的威信 此信 尊重天皇。信 ,政 至[[ 臣秀吉]]手上,秀吉 選擇以公卿[[關白]]的身份統治天下, 也採取了利用天皇的 ,重新將權力核心遷回朝廷的體制內 ,使天皇 威提高, 的修理 與各項 朝廷 式。 田、 政權與 天皇 雙方 ,互相成 賴與 利用的 關係。[[江 幕府]]初建 需要朝廷的 威做 為後 盾,而朝廷 需要幕府的金 援助,只好屈 幕府威 下。 總體而言, 「因 天皇是神的 子」, 這種 身份 予了 力以正 性。
  
=== 足利 义满 的野心 「太上法皇和日本 王」===
+
=== 足利 義滿 的野心 「太上法皇和日本 王」===
1367年[[足利 义诠]]逝世, 年10 的[[足利 义满]] 将军。
+
1367年[[足利 義詮]]逝世, 年10 的[[足利 義滿]] 將軍
1368年举行评定始,阴曆4月元服,以管领[[细川赖之]]为乌帽子亲。次年正式被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由于义满年幼,细川氏一门独揽了室钉幕府的大权。细川赖之实施应安大法,强化了土地的支配,并对京都和镰仓的五山制度进行整备,强化了对宗教的统治。同时向南朝的势力圈九州岛派遣[[今川贞世]](了俊)、[[大内义弘]],弱化了南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足利义满迎[[日野业子]]为妻室。为了强化对京都的支配权,1370年(应安3年)给予了朝廷对山门公人(延曆寺及其支配下的诸势力)的取缔权。1378年迁往室钉的[[花之御所]]居住,人称室钉殿。1385年参拜[[东大寺]]和[[兴福寺]],1388年游览[[富士山]],1389年参拜安艺的[[严岛神社]]等地。这一系列视察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威信
 
  
1379 年, 反对细川赖之派的守护大名[[斯波义将]]、[[土岐赖康]]包围了义满的邸宅 要求罢免赖之。因此赖之被免去了 领一职,以斯波义将代之。([[ 康曆政变]] )此后幕府中的人事全 斯波一派取代,斯波义将下达了讨伐赖之 命令 但足利义满却在翌 以赖之是元老为由赦免了他 让细 和斯波两派并存互相牵制,藉此增强了将军的权力。1390年土岐赖康死后,美浓国的土岐 陷入 内乱,义满下令讨伐土岐氏([[土岐康行之乱]])。
+
1368 舉行評定始 陰曆4月元服 [[ 細川賴之]] 為烏帽子親。次年正式 授予征夷大將軍 稱號 由於義滿 川氏 一門獨攬 室町幕府 大權 細川賴 實施應安大法 強化了土 的支配 並對京都和鐮倉的 山制度進行整備 強化 對宗教 統治。同時向南 朝的 勢力圈九州島派遣[[ 今川貞世]] (了俊)、[[大 內義弘]] ,弱化了南朝在這些地區 統治 足利義滿迎[[ 日野業子]] 為妻室。為了強化對京都 支配權,1370年(應安3年)給予了 廷對山門 公人 (延曆 及其支配下的諸勢 )的取締權。1378 遷往室町 的[[ 花之御所]] 居住 人稱室町殿。1385 參拜[[ 東大寺]]和[[ 興福寺 (奈良市)|興福 寺]] ,1388年遊覽[[ 富士 山]] ,1389 參拜安藝 的[[ 嚴島神社]] 等地 這一系列視察 時增強 了自 威信
1391年,足利义满又介入了山名氏 内部纷争 当时山名氏兼任11国守护 时人称为「六分一殿」。义满巧妙 让山名氏清起兵,同年12月派兵讨伐他,史称[[明德之乱]]。
 
而且义满在1378年阴曆3月兼任右近卫大将 ,五 个月后兼任权大纳言 受到 关白二条良基 支持,积极参加 事务;翌年就发生了[[ 兴福寺]] 僧众抬著[[ 春日 ]]的 神木入京强诉的事件 由于春日大社是[[ 藤原氏]]的 家寺, 中的藤原氏 卿十分畏惧,不敢入宫供职。义满认为自己是源氏后 ,依旧出仕如前。此后义满扶持朝廷,对 社势 进行严厉打击。
 
义满超越了祖父尊氏和父亲义诠,先后昇任内大臣和左大臣。而1382 [[后圆融天皇]]退位,亲义满 的[[ 后小松天皇]] 即位。后圆融虽名义上开设院政 但实权都归义满执掌。1383 担任源氏长者,兼任淳和奖学两院别当,受封「淮三后」的称号,成为了公家和武家双方势力的首领,朝廷中几乎没有反对义满的势力。
 
1392年,南朝的势力不断衰退,南北朝统一已成为必然发生的事情。在大内义弘的中介下,足利义满与南朝谈判。最终以[[ 持明院统]]和[[ 大觉 ]] 交替继承帝位为条件,南朝的[[ 后龟 天皇]] 退位,并将三神器交给后小松天皇。南北朝统一。然而,在北朝后小松天皇得到三个神器后,宣布由自己的皇子实仁亲王继承皇位。被夺去了神器的南朝也只能屈服于北朝的统治。
 
1393 ,与足利义满不和的后圆融上皇逝世,义满 权力完全巩固。次年义满将将军之职让给了儿子[[ 足利义持]] ,自己则隐居继续执掌政治 。同 年昇从一位太政大臣,翌年出家,法号道义。义满出家是为 更有力地控制寺社势力。在义满出家之际,以斯波义将带头,不少武家和公家的头面人物都追随他出家。
 
1395年,足利义满罢免了能够独 掌管地方政务 九州探题今川贞世。1399年,大内义弘在西国举兵,义满发兵镇压([[应永之乱]])。此后义满彻底排除了西日本地区的反对势力
 
  
足利义满在 期间 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进行贸易。自1374年起曾数次向[[ 明朝]] 派遣使节。1374年和1380年 足利义满以「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要求与明朝贸易。然而明朝拒绝 室钉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认为大觉寺统(南朝)的「日本国王怀良」(或作良怀,[[ 怀良亲王]] )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持明院统(北朝)皇室则是乱臣。足利义满是北朝派系的军官,更不应与之通交。因此在[[ 明太祖]] 在位期间 拒绝了同室钉幕府 贸易。
+
1378年陰曆3月兼 右近衛大將 五個月後兼任[[ 權大納言]], 受到 了[[ 關白]][[ 二條良基]] 的支持 積極參加 事務;翌 就發生了[[ 興福寺 (奈 市)|興福寺]] 僧眾抬著[[ 大社]] 的神木入京強訴的事件 由於春 大社是[[ 藤原氏]] 的家寺 中的 藤原氏公卿十分畏懼 不敢入宮供職 義滿認為自己是源氏後 人, 依舊出仕如前 此後義滿扶持 對寺社勢力進 嚴厲打擊
1401 ,足利义满又以「日本国淮三后源道义」为名,遣博多的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朝。当时[[ 怀 亲王]] 势力衰落,建文帝封义满为「[[日 本国王]] 」,并要求足利义满取缔倭寇 在使者返回 本之际,明朝发生了燕王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变。
 
[[ 明成祖]] 朱棣夺取帝位后 派遣使臣分赴四方。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 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1404年,足利义满又遣使赴明,贺册立皇太子。当时对马、一岐一带 倭寇骚扰明朝沿岸 明成祖要求足利义满进行抓捕 义满发兵歼灭倭寇,献倭寇首领20 。足利义满频频入贡,同时受明朝封赏 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日本颁发勘合符(一种类似存物牌的证明) 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 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死后朝廷追赠他「鹿苑院太上法皇」 称号,[[ 足利义持]] [[斯波 义将]]的 强烈反对 辞退 这个称号 。但[[ 相国寺 (日本)|相国寺]] 则接受了这个称号,称之为「鹿苑院太上天皇」
+
1379年,反對細川賴之派 守護大名[[ 斯波義將]] [[ 土岐賴康]]包圍了義滿的邸宅,要求罷免賴之。因此賴之被免去了管領一職,以 斯波 義將代之。([[康曆政變]] )此後幕府中 人事全被斯波一派取代,斯波義將 討伐賴之的命令 。但 足利義滿卻在翌年以賴之是元老為由赦免了他,讓細川和斯波兩派並存互相牽制,藉此增強了將軍的權力。1390年土岐賴康死後,美濃國的土岐氏陷入了內亂,義滿下令討伐土岐氏([[ 土岐康行之亂]]
  
=== 德川家康的神格化「东照大权现」 ===
+
1391 年, 足利義滿又介入了山名氏的內部紛爭 當時山名氏兼任11國守護之職 稱為「六分 殿」。義滿巧妙地讓 名氏清起兵 同年12月派兵討伐他 史稱[[明德 之亂]]。
1616 年,[[德川家康]]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殁 半个月前,垂死的家康将[[本多正纯]]、南光坊[[天海]]、金地院[[崇传]]等人叫到枕边 以遗言託付天海等 处理有关葬礼的仪式和庙号,家康说:“遗体暂存[[久能山]],葬礼到增上寺举行,灵位供在三河大树寺,待 周年忌日时移往日光 山, 建一座小堂供奉,永为关八州镇守。”德川家康殁后 ,[[ 江户幕府]]拟将其神格化,为瞭如何祭祀家康的问题,天台宗与禅宗展开争论,天海主张把家康作为“权现”以“山王一实神道”来祭拜,崇传主张家康的庙号作为“ 神”以“吉田神道”来祭拜。由于无法确定两方意见,二代将军[[ 川秀忠]]于是询问天海,而天海以“明神”是作为豊国大明神而被[[丰臣秀吉]] 所採用的庙号、但那之后的丰臣氏却因此灭亡,所以相当不祥而建议秀忠考虑,于是秀忠认同天海的看法,就把家康的庙号以“东照大权现”来命名
 
  
== 历代征夷大将军 ==
+
  義滿超越了祖父尊氏和父親義詮 先後昇任內 和左大 臣。而1382 年[[ 後圓融 ]] 退 ,親義滿的[[ 天皇]] 。後圓融雖名義上開設院政,但實權都歸義滿執掌。1383 擔任源氏長者, 兼任 淳和獎學兩院別當,受封「准 后」的稱號,成為了公家和武家雙方勢力的首領 朝廷中幾乎沒 反對義滿的勢力。
* 对于在源赖朝之前的[[虾夷]]征讨使长官 其性质类似于征夷 将军,故亦收录。
+
 
{| class="wikitable"
+
1392 ,南朝的勢力不斷衰退,南北朝統 已成為必然發生的事情。在 內義 的中介 ,足利義滿與南 談判 最終以[[ 持明院統]] [[大 覺寺統]] 交替繼承帝 為條件,南 [[ 後龜山天皇]] 退 ,並將[[三 神器]] 交給後小松 天皇。 南北朝統 一。 然而,北朝的後小松 天皇 得到 神器後,宣布由自己的 皇子[[ 實仁親 王]] 繼承 被奪去了神器的 南朝 也只能屈服於北 的統治
|-
+
 
!历代
+
1393 年, 與足利義滿不和的後圓融上 逝世,義滿的權力完全鞏固。次年義滿將將軍 職讓給了兒 子[[足利 義持]] ,自己則隱居繼續執掌政 。同 昇從 一位太政大臣 ,翌 出家,法號道義。義滿出家是為了更有力地控制寺社勢力。在義滿出家 際,以斯波義將帶頭,不少武家和公家 頭面人物都追隨他出家
!名
+
 
!就任
+
1395 足利 義滿罷免了能夠獨自掌管地方 務的 州探題[[ 今川貞世]] 。1399 [[大 內義弘]] [[ 西國]] 舉兵,義滿發兵鎮壓 ([[ 之亂]])。 此後義滿徹底排除了西 本地區的反對勢力。
!退任
+
 
!备注<ref group="注">为该将军就任及退任时官位。及死后所赠官位。</ref>
+
 足利 義滿在任期間, 直非常期望 明朝進行貿易。自1374 起曾數次向[[ 明朝]] 派遣使節。1374 和1380 年, 足利義滿以「日 征夷將軍源義滿」的名義向 朝朝貢 要求與明 貿易。 而明朝拒絕了室町 幕府 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認為 覺寺統(南朝 的「 日本 國王懷良」(或作良懷,[[ 懷良親王]]) 才是 日本正 統君主,而持 院統(北朝 皇室則是亂 。足利義滿是北朝派系的軍官,更不應與之通交。因此在[[明太 ]] 期間,明朝拒絕了 室町 幕府 的貿易
|-
 
| ||[[巨势麻吕]]||[[ 铜]]二年三月初五<br />(709年4月19日)|| ||'''镇东将军'''<br />[[ 左大 弁]][[正四位下]] 
 
|-
 
| ||[[多治比县守]]||[[养老]]四年九月二十九<br />(720年11月3日)|| 养老五年四月<br />(721年5月)||'''持节征夷将军'''<br />[[播磨国|播磨]][[按察使]]正四位下 
 
|-
 
| ||[[藤原宇合]]||[[神龟]]元年四月初七<br />(724年5月4日)|| 神龟二 闰正月<br />(725年3月)||'''持节大将军'''<br />[[式部卿]][[正四位上]]
 
|-
 
| ||[[藤原麻吕]]|| [[天 ]] 九年正月<br />(737年2月)|| ||'''持节大使'''<br />[[参议]][[从三 ]]兼[[兵部卿]]
 
|-
 
| ||[[藤原继绳]]|| [[ 宝龟]]十一年三月二十八<br />(780年5月7日)|| ||'''征东大使'''<br />[[中纳言]]从三位兼兵部卿
 
|-
 
| ||[[藤原 黑麻吕]]|| 宝龟11年九月二十三<br />(780年10月25日) || [[天应 (光仁 天皇)|天应]] 元年8月<br />(781年9月) ||'''持节征东大使'''<br />参议[[正四 下]]兼[[卫士府|右卫士督]]
 
|-
 
| ||[[大伴家持]]||[[延曆]]三 二月二十四<br />(784年3月19日)||  延曆四年八月二十八<br />(785年10月5日)||'''持节征东将军'''<br />[[中纳言]][[从三位]] [[春宫大夫]]陆奥按察使 → 同左
 
|-
 
| ||[[纪古佐美]]||延曆七年七月初六<br />(788年8月11日) || 延曆八年九月初八<br />(789年10月1日)||'''征东大将军'''(《[[公卿补 ]]》作征夷大将军)<br />[[参议]][[左大弁]][[正四位下]]兼春宫大夫 → 同左
 
|-
 
| |||[[大伴弟麻吕]]||延曆十年七月十 <br />(791年8月17日) || 延曆十四年正月二十九<br />(795年2月23日)||初为'''征东大使''' 延曆十三年 见(794年)征夷大将军<br />[[从四位下]] → [[从三位]]・勲二等
 
|-
 
| ||rowspan="2"|[[坂上田村麻吕]]||延曆十六 月初五<br />(797年11月27日) ||延曆二十年十月二十八<br />(801年12月7日)||rowspan="2"|陆奥出羽[[按察使]][[从四位下]]兼[[陆奥国|陆奥守]] → [[大纳言]][[正三位]]<br />[[赠位|赠]][[从二位]]
 
|-
 
|(重任)|| 延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八<br />(804年3月13日)||[[大同 (日本)|大同]]五年九月初十?<br />(810年10月11日?)
 
|-
 
|||rowspan="2"|[[文室绵麻吕]]||[[大同 (平城天皇)| 同]]五年九月初十<br />(810年10月11日)||[[ 仁]]二年四月十七<br />(811年5月12日||rowspan="2"|'''征夷将军'''<br />[[参议]]正四位上[[大藏卿]]兼陆奥出羽按察使 → 参议[[从三位]]
 
|-
 
|(重任)|| 弘仁四年五月三十<br />(813年7月1日)|| 弘仁五年<br />(814年)
 
|-
 
| ||[[藤原忠文]]||[[天庆]]三年正月十九<br />(940年2月29日)|| 天庆三年五月十五<br />(940年6月23日) ||'''征东大将军'''<br />[[参议]][[正四位 ]][[修理大夫]]兼[[右卫门督]]
 
|-
 
| ||[[源义仲]]||[[寿永]]二年十一月初十<br />(1183年11月28日)||寿永三年正月二十<br />(1184年3月4日) ||'''征东大将军'''<br />[[从四位下]][[伊予国|伊予守]]
 
|-
 
|[[鎌仓幕府将军列表|鎌仓]]:1||[[源赖 ]]||[[建久]]三年七月十二<br />(1192年8月21日) || 建久十年正月十三<br />(1199年2月9日)||一作建久五年退任 <br />[[ 正二位]] [[ 纳言]] →  同左
 
|-
 
|鎌仓:2||[[源赖家]]||[[建仁]] 二年七月二十三<br />(1202年8月12日) || 建仁三年九月初七<br />(1203年10月13日)||[[从二 ]][[左卫门督]] → [[正二位]]
 
|-
 
|鎌仓:3||[[源实 ]]||建仁三年九月初七<br />(1203年10月13日) || [[ 建保]] 七年正月二十七<br />(1219年2月13日)||[[从五 下]] → [[右大臣]][[正二位]][[左近卫大将]]
 
|-
 
|鎌仓:4||[[藤原赖经|藤原赖经<br />(九条赖经)]]||[[嘉禄]]二年正月二十七<br />(1226年2月25日) || [[宽元]]二年四月二十八<br />(1244年6月5日)||[[摄家将军]]、[[九条道家]]之子。<br />[[正五位下]][[近卫府|右近卫权少将]] → [[正二位]]前权大纳言
 
|-
 
|鎌仓:5||[[藤原赖嗣|藤原赖嗣<br />(九条赖嗣)]]||宽元二年四月二十八<br />(1244年6月5日) || [[建长]]四年二月二十<br />(1252年3月31日)||摄家将军、藤原赖经之子。<br />[[从五位上]]右近卫权少将 → [[ ]][[左近卫中将]]
 
|-
 
|鎌仓:6||[[宗尊亲王]]||建长四年四月初一<br />(1252年5月10日) || [[文永]]三年七月二十<br />(1266年8月21日)||[[宫将军]]、[[后嵯峨 天皇]]之[[皇子]] <br />三品 → [[一品亲王| 品]][[中务卿]]
 
|-
 
|鎌仓:7||[[惟康亲王]]<ref group="改">惟康王→源惟康→惟康亲王</ref>||文永三年七月二十四<br />(1266年8月25日) || [[正应]]二年九月十四<br />(1289年9月29日)||宫将军、宗尊亲王之王子 <br />[[从四位下]] → 二品
 
|-
 
|鎌仓:8||[[久明亲王]]||正应二年十月初九<br />(1289年10月24日) || [[德治]]三年八月初四<br />(1308年8月20日)||宫将军、[[后深草 天皇]]之[[皇子]]。<br /> 品 → [[一品亲王|一品]][[式部卿]]
 
|-
 
|鎌仓:9||[[守邦亲王]]||德治三年八月初十<br />(1308年8月26日) || [[正庆]]二年五月二十二<br />(1333年7月4日)||宫将军、久明亲王之王子。<br />不详 → 二品
 
|-
 
|[[建武政权|建武]]:1||[[护良亲王]]||[[元弘]]三年六月十三<br />(1333年7月25日) ||元弘三年九月<br />(1333年10月) ||宫将军、[[后醍醐天皇]]之 皇子 。<br />二品[[ 兵部省|兵部卿]] → 同左
 
|-
 
|建武:2||[[成良亲 王]]||[[建武 (日本)|建武]]二年八月初一<br />(1335年8月19日) || 建武三年二月<br />(1336年3月)||宫将军、后醍醐天 之皇子 <br />[[上野国|上野]][[国司|太守]]四品 → 同左
 
|-
 
| ||([[足利尊氏]]<ref group="改">高氏→尊氏</ref>)||建武二年八月初九<br />(1335年8月27日)||建武二年十一月二十六?<br />(1336年1月9日?) ||'''征东将军'''<br />[[中先代之乱]]后追认就任。
 
|-
 
|[[室钉幕府将军列表|室钉]]:1||[[足利尊氏]]||建武五年八月十一<br />(1338年9月24日) || [[延文]]三年四月三十<br />(1358年6月7日)||[[正二位]][[权大纳言]] → 同左<br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 南朝 (日本)|南 ]]||[[兴良亲王]]||[[延元]]四年<br />(1339年)|| ||宫将军、护良亲王之王子 <br />二品[[兵部卿]]?
 
|-
 
|南朝||[[宗良亲王]]||[[正平 (日本)|正平]]七 闰二月初六<br />(1352年3月22日) || ||宫将军(或'''征东将军''') 后醍醐天 皇之 。<br />[[一品亲王|一品]][[式部卿]] → 同左?
 
|-
 
|室钉:2||[[足利 义诠]]||延文三年十二月初八<br />(1359年1月7日)  || [[贞 ]]六年十二月初七<br />(1367年12月28日)||[[参议]][[从三位]][[左近卫中将]] → [[正二位]][[权大纳言]]<br />赠[[从一位]][[左大臣]]
 
|-
 
|室钉:3||[[足利义满]]||[[应安]]元年十二月三十<br />(1369年2月7日)  || [[应永]]元 十二月十七<br />(1395年1月8日)||[[从五位下]][[左马头]] → [[淮三宫]][[从 一位]]前[[左大臣]]<br />退任将军后为[[ 太政大臣]]
 
|-
 
|南朝||([[尹良亲王]]) ||[[元中]]3 八月初八?<br />(1386年9月2日?) ||  ||宫将军、宗良亲王 王子。<br />并未见于同时代 史料,其真实性存疑
 
|-
 
|室钉:4||[[足利义持]]||[[应永]]元 十二月十七<br />(1395年1月8日)  || 应永三十年三月十八<br />(1423年4月28日)||[[正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一位]]前[[内大臣]]<br />赠太政大臣
 
|-
 
|室钉:5||[[ 足利 义量]]||应永三十年三月十八<br />(1423年4月28日) || 应永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七<br />(1425年3月17日)||正五位下[[右近卫中将]] → [[参议]][[正四位下]]右近卫中将<br />赠从一位[[左大臣]]
 
|-
 
|室钉:6||[[足利义教]]<ref group="改">义宣→义教</ref>||[[正长]]二年三月十五<br />(1429年4月18日)  || [[嘉吉]]元年六月二十四<br />(1441年7月12日)||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 从一位前左大臣<br />赠太 大臣
 
|-
 
|室钉:7||[[足利义胜]]||嘉吉二年十一月十七<br />(1442年12月19日)  || 嘉吉三年七月二十一<br />(1443年8月16日)||正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四位下左近卫中将<br />赠左大臣从一位
 
|-
 
|室钉:8||[[足利义政]]<ref group="改">义成→义政</ref>||[[文安]]六年四月二十 <br />(1449年5月21日)  || [[ 文明 (后土御门天皇)|文明]] 十二月十九<br />(1474年1月7日)||[[正五位下]][[左马头]] → [[ 淮三宫]]从一位前左 臣<br />赠太政大臣
 
|-
 
|室钉:9||[[足利义尚]]<ref group="改">义尚→义熙</ref>||文明五年十二月十九<br />(1474年1月7日) || [[ 长享]] 三年三月二十六<br />(1489年4月26日)||从五位下左近卫中将 → 从一位[[内大臣]][[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
 
|-
 
|室钉:10||[[足利义稙|足利义材]]<ref group="改">义材→义尹→义稙</ref>||[[延德]]二年七月初五<br />(1490年7月22日)  || [[明应]]二年六月二十九<br />(1493年8月11日)||[[从四位下]][[右近卫中将]] → [[参议]]右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
 
|室钉:11||[[足利义澄]]<ref group="改">义高→义遐→义澄</ref>||明应三年十二月二十七<br />(1495年1月23日)  || [[永正]]五年四月十六<br />(1508年5月15日)||[[正五位下]][[左马头]] → 参议[[从三位]][[左近卫中将]]<br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室钉:10<br /> 重任)||[[足利义稙]]<ref group="改">义材→义尹→义稙</ref>||永正五年七月初一<br />(1508年7月28日)  || [[ 永]] 元年十二月二十五<br />(1522年1月22日 ||足利义材重任 <br />从三位[[权大纳言]] → [[从二位]]权大纳言<br />赠从一位太政大臣
 
|-
 
|室钉:12||[[足利义晴]]|| 大永元年十二月二十五<br />(1522年1月22 )  || [[天文 (年号)|天文]]十五年十二月二十<br />(1547年1月11日)||[[正五位下]][[左马头]] → 从三位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br />赠从一位[[左大臣]]
 
|-
 
|室钉:13||[[足利义辉]]<ref group="改">义藤→义辉</ref>||天文十五年十二月二十<br />(1547年1月11日)  || [[永禄]]八年五月十九<br />(1565年6月17日)||[[从四位下]]左马头 → [[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br />赠从一位左大臣
 
|-
 
|室钉:14||[[ 足利 义荣]]<ref group="改">义亲→义荣</ref>||永禄十一年二月初八<br />(1568年3月6日)|| 永禄十 年九月<br />(1568年10月) ||[[从五位下]]左马头 → 
 
|-
 
|室钉:15||[[足利义昭]]<ref group="改">义秋→义昭</ref>||永禄十一 十月十八<br />(1568年11月7日)  || [[ 天正]] 十六 正月十三<br />(1588年2月9日)<!-- 室钉幕府灭亡于1573 年, 但官方纪录《公卿补任》记录他任职到1588年。-->||参议左近卫中将从四位下 → 从三位权大纳言<br />将军解任后、[[淮三宫]]
 
|-
 
|([[ 能寺之变|三日天下]])||[[ 智光秀]]||天正十年六月九<br />(1582年6月28日)  || [[天正]]十年六月十三<br />(1582年7月2日)||[[从五位下]][[日向]]守<br/>有文献称光秀曾受领将军一职 亦有称 廷有颁佈但光秀未来得及受领;<br/> 从未有考证出是否确有此事的真实证据。
 
|-
 
|[[江户 幕府 将军列表|江户]]:1||[[德川家康]]<ref group="改">松平元信→松平元康→德川家康</ref>||[[庆长]]八年二月十二<br />(1603年3月24日)  || 庆长十年四月十六<br />(1605年6月2日)||[[从一位]][[右 臣]] → [[从一位]]前右大臣<br />将军解任后为[[太政大臣]]。赠[[正一位]][[东照大权现]]
 
|-
 
|江户:2||[[德川秀忠]]||庆长十年四月十六<br />(1605年6月2日 || [[元和 ( 日本)|元和]]九年七月二十七<br />(1623年8月23日)||[[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右大臣]]右近卫大将<br />解任将军后为太政大臣。赠正一位
 
|-
 
|江户:3||[[德川家光]]||元和九年七月二十七<br />(1623年8月23日)  || [[庆安]] 四年四月二十<br />(1651年6月8日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左大臣[[左近卫大将]]<br />辞去太政大臣。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4||[[德川家纲]]||庆安四年七月二十六<br />(1651年9月10日)  || [[延宝]]八年五月初八<br />(1680年6月4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5||[[德川纲吉]]||延宝八年七月十八<br />(1680年8月12日)  || [[宝永]]六年正月初十<br />(1709年2月19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6||[[德川家宣]]<ref group="改">纲丰→家宣</ref>||宝永六年四月二日<br />(1709年5月11日)  || [[正德 ( 日本)| 德]]二年十月十四<br />(1712年11月12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同左<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7||[[德川家继]]||正德三年三月四日<br />(1713年3月29日)  || 正德六年四月三十<br />(1716年6月19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同左<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8||[[德川吉宗]]<ref group="改">松平赖方→德川吉宗</ref>||[[享保]]元年七月十八<br />(1716年9月3日)  || [[延享]]二年九月二十五<br />(1745年10月20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9||[[德川家重]]||延享二年十月初七<br />(1745年10月31日)  || [[宝曆]]十年五月十三<br />(1760年6月25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0||[[德川家治]]||宝曆十年七月初二<br />(1760年8月12日)  || [[天 ]]六年九月初八<br />(1786年9月29日 ||内大 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右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1||[[ 德川家齐]]||天 七年三月初六<br />(1787年4月23日)  || [[天保]]八年四月二日<br />(1837年5月6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 政大臣<br />赠正一位
 
|-
 
|江户:12||[[德川家庆]]||天保八年八月初五<br />(1837年9月4日)  || [[嘉永]]六年六月二十二<br />(1853年7月27日)||从一 左大臣左近卫大将 →  左<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3||[[德川家定]]<ref group="改">家祥→家定</ref>||嘉永六年十月二十三<br />(1853年11月23日)  || [[安政]]五年七月初六<br />(1858年8月14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内大臣从一位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4||[[德川家茂]]<ref group="改">庆福→家茂</ref>||安政五年十月二十五<br />(1858年11月30日)  || [[庆应]]二年七月二十<br />(1866年8月29日)||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 → 从一位右大臣右近卫大将<br />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江户:15||[[德川庆喜]]<ref group="改">昭致→庆喜</ref>||庆应二年十二月初五<br />(1867年1月10日) || 庆应三年十二月初九<br />(1868年1月3日)||正二位[[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 → 内大臣正二位右近卫大将<br />[[明治维新]]后封[[从一位]][[公爵]][[贵族院议员]][[勲一等旭日大绶章]]<br />赠[[勲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
 
|-
 
| colspan="5" style="background-color:#f2f2f2"| '''赠征夷大将军''' (死后追赠征夷大将军的人物)
 
|-
 
|||[[德川纲重]]||colspan="2"|[[宝永]]七年八月二十三(1710年9月16日)[[赠官|追赠]] ||[[甲斐国|甲斐]][[甲府藩]]主,[[江户 幕府]]6代[[德川家宣]]之父 <br />[[参议]][[正三位]],赠[[权中纳言]][[从三位]],后赠[[太政大臣]][[正一位]]
 
|}
 
  
: '''改 '''
+
1401年,足利義滿又以「日本國准三后源道義」為 ,遣博多的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朝]]。當時[[懷良親王]]勢力衰落,[[建文帝]]封義滿為「[[日本國王]]」,並要求足利義滿取締倭寇。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際,明朝發生了燕王[[朱棣]]奪位的[[靖難之變]]。
{{reflist|3|group=改}}
 
  
== 附注 ==
+
[[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派遣使臣分赴四方。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1404年,足利義滿又遣使赴明,賀冊立皇太子。當時對馬、壹岐一帶的倭寇騷擾明朝沿岸,明成祖要求足利義滿進行抓捕。義滿發兵殲滅倭寇,獻倭寇首領20人。足利義滿頻頻入貢,同時受明朝封賞,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明朝對日本頒發勘合符(一種類似存物牌的證明),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reflist|group=注}}
 
  
== 参考文献 ==
+
  死後朝廷追贈他「鹿苑院太上法皇」的稱號,[[足利義持]]在[[斯波義將]]的強烈反對下辭退了這個稱號。但[[相國寺 (日本)| 相國寺]]則接受了這個稱號,稱之為「鹿苑院太上天皇」。
{{reflist|group=参}}
 
  
==  参见 ==
+
===  德川家康的神格化「東照大權現」 ===
* [[ 鎌仓幕府]] [[ 室钉幕府]]、[[ 江户幕府]]
+
1616年,[[ 德川家康]] 以七十五歲高齡病殁。半個月前,垂死的家康將[[ 本多正純]]、 南光坊[[ 天海]] 、金地院[[ 崇傳]] 等人叫到枕邊,以遺言託付天海等人處理有關葬禮的儀式和廟號,家康說:“遺體暫存[[ 久能山]] ,葬禮到增上寺舉行,靈位供在三河大樹寺,待一周年忌日時移往日光山,建一座小堂供奉,永為關八州鎮守。”德川家康殁後,[[江 幕府]]擬將其神格化,為瞭如何祭祀家康的問題,天台宗與禪宗展開爭論,天海主張把家康作為“權現”以“山王 實神道”來祭拜,崇傳主張家康的廟號作為“明神”以“吉田神道”來祭拜。由於無法確定兩方意見,二代將軍[[德川秀忠]] 於是詢問天海,而天海以“明神”是作為豊國大明神而被[[ 豐臣秀吉]] 所採用的廟號、但那之後的豐臣氏卻因此滅亡,所以相當不祥而建議秀忠考慮,於是秀忠認同天海的看法,就把家康的廟號以“東照大權現”來命名。
* [[ 鎌仓幕府将军一览]] [[ 室钉幕府将军一览]] [[江 幕府 将军 ]]
 
* [[ 武家政权]]
 
  
[[Category: 征夷大将军| ]]
+
== 參考文獻 ==
[[Category:日本政 人物 列表]]
+
{{reflist}}
[[Category:日本军事史]]
+
[[Category: 731 日本]]
[[Category:虾夷]]
+
[[Category:日本 政人物]]
[[Category:室钉幕府官制]]
 
[[Category:鎌仓幕府官制]]
 
[[Category:江户幕府官制]]
 

於 2022年6月15日 (三) 11:26 的最新修訂

征夷大將軍

圖片來自letsgojp

征夷大將軍日本歷史上,原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本應於停戰時即功成身退。「」其實是指曾在本州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阿伊努族),而「將軍」一詞指軍階中的高階領導職務。征夷大將軍的衙門稱為幕府,故中文俗稱征夷大將軍為「幕府將軍」,也常簡稱其為「將軍」。[1]

12世紀末,幕府將軍轉為所有武士軍人首領、總代表。1192年,源賴朝消滅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權伊勢平氏及東北豪族奧州藤原氏後,出任首任征夷大將軍,創立鎌倉幕府,一時間能夠統領各地諸侯軍人,故一直保留著將軍之頭銜,以後的幕府將軍皆襲用「征夷大將軍」兼太政大臣之官位。由1192年開始,大部分幕府將軍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天皇,掌握日本實際政權,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為止,相關政治地位日後由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取而代之。

由於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際政權,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町幕府將軍為「日本國王」(例如足利義滿)。而鎌倉幕府江戶幕府將軍時不受封日本國王,江戶幕府將軍大多自號「日本國大君」。在歐美,由於將軍的長期世襲統治,到後來歐洲人執訪日本,一直誤以為將軍就是天皇;直到幕末,美國派到日本的特使也還沒有弄清楚。

概要

征夷大將軍為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期間,被派遣至東國的高階將軍的一個稱呼。其後,以武家政權之稱的幕府成立後,也有將軍公方大樹[參 1]大樹公御所等稱呼。與此相似的職位有征狄大將軍征西大將軍、征東大將軍。

歷史

奈良、平安時代

所謂「征夷」,就是「征討夷族」的意思。征夷大將軍就是獲命去征討夷族的軍事指揮官,自平安時代起率領軍隊出征。主要帶兵對付抵抗位於京都的大和政權的蝦夷人。有史記錄以來第一任征夷大將軍為大伴弟麻呂。在平安時代,最出名的將軍為坂上田村麻呂,在桓武天皇的名義下,他帶領軍隊平定夷人。當蝦夷人被趕出本州之後,征夷大將軍的名號曾一度被棄用。

直到後期,伊勢平氏首領平清盛於擊敗源義朝後任太政大臣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國政建立第一個武家政權,在往後的源平合戰中,源義仲被位以「朝日將軍」,惟不久後就被源義經、源範賴所打敗。之後在近江國粟津(今滋賀縣大津市)同源範賴的部下交戰,陣亡。

鎌倉時代

在十一世紀早期,受將軍保護的大名控制了日本的內政事務。其中清和源氏伊勢平氏為兩個最有勢力的家族,為了控制已經衰弱的京都朝廷,兩家爭鬥不斷。在1160到1185年間,伊勢平氏控制了局面。平清盛歿後,平氏最終在壇之浦之戰敗於源氏,政權瓦解。源頼朝消滅奧州藤原氏後,從京都貴族和中央政府中取得政權受冊封為征夷大將軍。在鐮倉建立了日本史上第一個以幕府將軍為首的封建武家政權鎌倉幕府,令自己取得實權之餘,亦令天皇在按照法律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一國之君的地位。在1192年源頼朝被天皇封為征夷大將軍,他發展出的軍人政權被人稱之為幕府。源頼朝的妻子北條政子所屬的北條氏家族在源賴朝歿後取得政權。源賴朝的子嗣源賴家源實朝相繼被殺後,源氏家族被滅。幕府將軍已成為傀儡,任由世襲執權一職的北條家族廢立,實權落在北條氏手上。

在1274到1281年,大元帝國三次進攻日本雖然皆以失敗告終,卻使幕府元氣大傷,最終衰亡。在1333年,北條氏攝政的鐮倉幕府於東勝寺合戰後被推翻。

皇室中的兩個家族,一為大覺寺統,另一是持明院統,相爭帝位。經室町幕府的協調後,兩個家族決定以更替方式輪流即位,即二統迭立。惟在1331年,大覺寺統不滿此制,最後後醍醐天皇被流放,直至1333年足利尊氏為其奪回皇位,建立起天皇親政的「建武政權」。

然而天皇對幕府發動的戰爭,使皇室大量用人,導致分地不均,此問題日益惡化,使足利尊氏後來倒戈,1336年推翻後醍醐天皇,建立由室町幕府領導的新政權,進入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

1335年,足利尊氏利用前往東國平亂時機,在鐮倉反叛,1336年1月攻入京都,3月退出京都進軍九州。以後醍醐天皇為代表的朝廷派遣新田義貞前往平叛,兩軍與兵庫湊川決戰,新田義貞大敗,足利尊氏再次攻入京都,後醍醐天皇出逃,尊氏擁立光明天皇,並將後醍醐天皇監禁。

尊氏控制京都後,自任征夷大將軍,室町幕府正式建立。同年12月,後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宣布重開朝政。京都的光明天皇朝廷為北朝,吉野的後醍醐天皇朝廷為南朝,日本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1336年11月7日,室町幕府公布《建武式目》,標誌著足利幕府統治的建立。1350年2月,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義背叛北朝朝廷投靠南朝,並與1351年1月率軍大敗幕府軍,2月尊氏與直義和好,但不久又因南北統一主張的不同再次反目。1353年2月,尊氏殺直義。1358年4月,尊氏歿,12月,足利義詮繼任第二代將軍。1367年11月,足利義滿就任第三代將軍,1392年,北朝統一南朝。南北朝時代結束。

1467年,幕府三管領中的細川勝元與四職中的山名宗全守護大名的爭鬥。其范圍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戰火遍及其他日本國土,史稱「應仁之亂」。由於此一動亂,使日本進入將近一個世紀長的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將軍名存實亡。 1573年,織田信長流放最後一任將軍足利義昭,室町幕府正式滅亡,進入安土桃山時期

織豐政權

室町幕府滅亡後,織田信長繼續消滅了淺井氏朝倉氏兩家,迫使伊勢國司北田具房將家督讓給信長次子織田信雄。他還平定了三好長慶松永久秀等南近畿勢力。不久之後,織田信長在近江建城,作為織田政權的象徵。1575年,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篠城,與織田、德川聯軍在三河設樂原展開交戰。由於織田一方使用了鐵炮等新式武器,造成武田家折損諸多重臣。長篠之戰使武田氏走向衰落,導致後者於1582年滅亡。

武田家衰亡後,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1582年,織田家家臣明智光秀在信長支援攻略西國中國地方的總大將羽柴秀吉的旅途中借住宿京都本能寺之夜突然叛變,信長和嫡長子織田信忠先後戰死。是為本能寺之變

羽柴秀吉正在中國地方與毛利家作戰,在政變後5天之內急行軍約200公里(史稱中國大返還),聯合織田家其他重臣擊敗明智光秀,是為山崎之戰,亦稱天王山之戰。在決定織田家繼承人的清洲會議上,秀吉支持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繼位。日後,秀吉逐步擊敗反對他的其他織田家舊臣。最終,織田信長建立的基業,基本上被豐臣秀吉完全繼承。

1585年秀吉擔任關白一職,次年正式獲賜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奠定豐臣政權。通過紀州、四國和九州征伐,長宗我部氏島津氏歸降。1590年在小田原之戰中消滅了後北條氏,並使東北大名降服,成為完成統一日本壯舉的第一人。

次年,豐臣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閤,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政治上通過太閣檢地、兵農分離、惣無事令等政策,為之後江戶幕府的發展做了一定的鋪墊。1593年,秀吉獲得了次子豐臣秀賴。秀吉為了掃除秀賴繼位的障礙,於1595年以涉嫌謀反的罪名把秀次賜死,同時族滅了秀次一家老小。

1598年豐臣秀吉歿後,政權由秀頼繼承。秀頼在繼位時年僅6歲,無力控制家臣間的矛盾,加上在朝鮮之役期間便已經開始萌芽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武功派與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文治派的對立表面化,使豐臣家臣團徹底分裂。同時,在朝鮮之役時沒有出兵,保存了大部分實力的徳川家康對天下蠢蠢欲動,並無視秀吉生前禁令,開始與各地大名聯姻,使得豐臣政權急速陷入混亂。1599年,秀吉生前委託之監護人前田利家病重離世,間接使德川家康成為最有政治影響力的大名,也使家康基本上壟斷了對豐臣政權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對於家康專政極度不滿的其他家臣石田三成上杉景勝毛利輝元等人連同其他仍然盡忠於豐臣家的大名,於1600年發動了關原之戰與家康決戰。這場決定天下誰屬的戰役,結果以石田三成主導的西軍落敗,三成被處斬,各西軍大名領地被改易減封而結束。至此,日本國內反徳川的勢力幾近消滅,天下的主導權落入徳川家康手中。

江戶時代

在關原之戰的戰後處理結束後,徳川家康於1603年獲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並開設江戶幕府。至此豐臣政權對日本的管治正式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在開設江戶幕府後,日本各地本來臣從於豐臣家的大名紛紛轉向臣服於德川家,直到1614年,只剩下淀殿豐臣秀賴母子沒有對幕府表示臣服。最終徳川家康在同年冬天和1615年夏天發動了大坂冬夏兩役,使豐臣家徹底滅亡,奠定德川家兩百六十多年的基業直到1868年大政奉還結束。

歷史上存在的逸事

黑船事件後,孝明天皇不滿幕府不能攘夷,曾質問時任征夷大將軍德川家茂何時才能征夷。

與天皇的關係

天皇任命

征夷大將軍由天皇任命,表面上是天皇的臣子、天皇任命下的軍政府領袖,雖名同現代的防衛大臣,事實上為全日本的實際最高領袖,實權相當於其他專制國家的君主,地位相當於近代統制派控制的軍部、現代的日本首相。天皇只是傀儡君主宗教領袖,並由征夷大將軍支配及控制。

征夷大將軍的鐵則「天皇不可侵」

日本天皇是世俗權威和宗教象徵的結合體。從大約公元9世紀開始,天皇的世俗權威開始衰落,到鎌倉時代承久之亂後基本淪為幕府的附屬,再到室町時代完全成為擺設。但是天皇的神權宗教及法統意義在這一過程中,非但沒有弱化,甚至變的更為重要了。天皇成為了權力的來源,任何一個掌權者,若要保證自己權力的正當性或正統性,就必須要確保自己與天皇之間的關係或經過天皇象徵性的認可,如:平安時代攝關要維持自己的外戚地位,上皇則要確保自己血統的男嗣成為天皇。安土桃山時代,天下人織田信長需要藉由天皇的權威發出給敵對勢力的征伐或和談敕命以正當、合理化自己的每一次行動並樹立自己大一統的威信,為此信長尊重天皇。信長死後,政權逐漸移轉至豐臣秀吉手上,秀吉選擇以公卿關白的身份統治天下,也採取了利用天皇的態度,重新將權力核心遷回朝廷的體制內,使天皇權威提高,並恢復皇宮的修理與各項朝廷儀式。於是織田、豐臣政權與天皇雙方,互相成為一種依賴與利用的關係。江戶幕府初建時,亦需要朝廷的權威做為後盾,而朝廷則需要幕府的金錢援助,只好屈從幕府威勢下。總體而言,由於「因為天皇是神的兒子」,這種身份賦予了權力以正當性。

足利義滿的野心與「太上法皇和日本國王」

1367年足利義詮逝世,時年10歲的足利義滿繼任將軍。

1368年舉行評定始,陰曆4月元服,以管領細川賴之為烏帽子親。次年正式被授予征夷大將軍的稱號。由於義滿年幼,細川氏一門獨攬了室町幕府的大權。細川賴之實施應安大法,強化了土地的支配,並對京都和鐮倉的五山制度進行整備,強化了對宗教的統治。同時向南朝的勢力圈九州島派遣今川貞世(了俊)、大內義弘,弱化了南朝在這些地區的統治。足利義滿迎日野業子為妻室。為了強化對京都的支配權,1370年(應安3年)給予了朝廷對山門公人(延曆寺及其支配下的諸勢力)的取締權。1378年遷往室町的花之御所居住,人稱室町殿。1385年參拜東大寺興福寺,1388年遊覽富士山,1389年參拜安藝的嚴島神社等地。這一系列視察同時增強了自己的威信。

1378年陰曆3月兼任右近衛大將,五個月後兼任權大納言,受到了關白二條良基的支持,積極參加朝廷的事務;翌年就發生了興福寺僧眾抬著春日大社的神木入京強訴的事件。由於春日大社是藤原氏的家寺,朝中的藤原氏公卿十分畏懼,不敢入宮供職。義滿認為自己是源氏後人,依舊出仕如前。此後義滿扶持朝廷,對寺社勢力進行嚴厲打擊。

1379年,反對細川賴之派的守護大名斯波義將土岐賴康包圍了義滿的邸宅,要求罷免賴之。因此賴之被免去了管領一職,以斯波義將代之。(康曆政變)此後幕府中的人事全被斯波一派取代,斯波義將下達了討伐賴之的命令。但足利義滿卻在翌年以賴之是元老為由赦免了他,讓細川和斯波兩派並存互相牽制,藉此增強了將軍的權力。1390年土岐賴康死後,美濃國的土岐氏陷入了內亂,義滿下令討伐土岐氏(土岐康行之亂)。

1391年,足利義滿又介入了山名氏的內部紛爭。當時山名氏兼任11國守護之職,時人稱為「六分一殿」。義滿巧妙地讓山名氏清起兵,同年12月派兵討伐他,史稱明德之亂

義滿超越了祖父尊氏和父親義詮,先後昇任內大臣和左大臣。而1382年後圓融天皇退位,親義滿的後小松天皇即位。後圓融雖名義上開設院政,但實權都歸義滿執掌。1383年擔任源氏長者,兼任淳和獎學兩院別當,受封「准三后」的稱號,成為了公家和武家雙方勢力的首領,朝廷中幾乎沒有反對義滿的勢力。

1392年,南朝的勢力不斷衰退,南北朝統一已成為必然發生的事情。在大內義弘的中介下,足利義滿與南朝談判。最終以持明院統大覺寺統交替繼承帝位為條件,南朝的後龜山天皇退位,並將三神器交給後小松天皇。南北朝統一。然而,北朝的後小松天皇得到三神器後,宣布由自己的皇子實仁親王繼承皇位。被奪去了神器的南朝也只能屈服於北朝的統治。

1393年,與足利義滿不和的後圓融上皇逝世,義滿的權力完全鞏固。次年義滿將將軍之職讓給了兒子足利義持,自己則隱居繼續執掌政治。同年昇從一位太政大臣,翌年出家,法號道義。義滿出家是為了更有力地控制寺社勢力。在義滿出家之際,以斯波義將帶頭,不少武家和公家的頭面人物都追隨他出家。

1395年,足利義滿罷免了能夠獨自掌管地方政務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1399年,大內義弘西國舉兵,義滿發兵鎮壓(應永之亂)。此後義滿徹底排除了西日本地區的反對勢力。

足利義滿在任期間,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進行貿易。自1374年起曾數次向明朝派遣使節。1374年和1380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徵夷將軍源義滿」的名義向明朝朝貢,要求與明朝貿易。然而明朝拒絕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認為大覺寺統(南朝)的「日本國王懷良」(或作良懷,懷良親王)才是日本正統君主,而持明院統(北朝)皇室則是亂臣。足利義滿是北朝派系的軍官,更不應與之通交。因此在明太祖在位期間,明朝拒絕了同室町幕府的貿易。

1401年,足利義滿又以「日本國准三后源道義」為名,遣博多的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朝。當時懷良親王勢力衰落,建文帝封義滿為「日本國王」,並要求足利義滿取締倭寇。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際,明朝發生了燕王朱棣奪位的靖難之變

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派遣使臣分赴四方。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1404年,足利義滿又遣使赴明,賀冊立皇太子。當時對馬、壹岐一帶的倭寇騷擾明朝沿岸,明成祖要求足利義滿進行抓捕。義滿發兵殲滅倭寇,獻倭寇首領20人。足利義滿頻頻入貢,同時受明朝封賞,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明朝對日本頒發勘合符(一種類似存物牌的證明),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死後朝廷追贈他「鹿苑院太上法皇」的稱號,足利義持斯波義將的強烈反對下辭退了這個稱號。但相國寺則接受了這個稱號,稱之為「鹿苑院太上天皇」。

德川家康的神格化「東照大權現」

1616年,德川家康以七十五歲高齡病歿。半個月前,垂死的家康將本多正純、南光坊天海、金地院崇傳等人叫到枕邊,以遺言託付天海等人處理有關葬禮的儀式和廟號,家康說:「遺體暫存久能山,葬禮到增上寺舉行,靈位供在三河大樹寺,待一周年忌日時移往日光山,建一座小堂供奉,永為關八州鎮守。」德川家康歿後,江戶幕府擬將其神格化,為瞭如何祭祀家康的問題,天台宗與禪宗展開爭論,天海主張把家康作為「權現」以「山王一實神道」來祭拜,崇傳主張家康的廟號作為「明神」以「吉田神道」來祭拜。由於無法確定兩方意見,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於是詢問天海,而天海以「明神」是作為豊國大明神而被豐臣秀吉所採用的廟號、但那之後的豐臣氏卻因此滅亡,所以相當不祥而建議秀忠考慮,於是秀忠認同天海的看法,就把家康的廟號以「東照大權現」來命名。

參考文獻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參"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參"/>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