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湖

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排行第三,位於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交界處,而在行政區劃上幾乎完全屬於江蘇省,是江、浙兩省的界湖,大部分水域位於蘇州市,有「包孕吳越」之稱。湖泊周邊的主要城市,江蘇省境內的是蘇州(吳中區、吳江區、虎丘區、相城區)、無錫濱湖區新吳區宜興市)、常州(武進區)。浙江省境內的是湖州。太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具體位置

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太湖界北緯30°55'40"~31°32'58"和東經119°52'32"~120°36'10"之間,太湖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氣候特點

太湖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屬季風氣候,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南風,溫和多雨;冬季受北方高壓氣團控制,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為16.0℃-18.0℃,年降水量1100-1150mm。太湖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屬季風氣候。太湖河港縱橫,河口眾多,有主要進出河流50餘條[1]

形成演變

形成原因

潟湖說

是由於大江淤積而導致了太湖的形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太湖、陽澄湖澱山湖等湖群原先是與海相通的大海灣,由於揚子江錢塘江向東延伸與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環抱於內遂成內海,兩側諸山水流不斷注入,沖淡了其內海的水成為淡水湖。

構造說

因為太湖地區地殼的新構造運動,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荊溪水系改道東流,由斷陷盆地成為匯水盆地,又漸漸成為數個沼澤小湖泊,以後逐步形成太湖。

氣象說

古代數千年間的持續大暴雨,有些年間的年降水量甚至達到60億噸,太湖地區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積水,年復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

風暴流說

四千至六千年前的氣候異常,不斷形成的大風暴流渦動,數千年間的狂風暴雨造成太湖地區的沼澤淺窪地積水不斷增加,水域日擴大,形成太湖。

河流淤塞說

在距今2萬至1.5萬年的第四紀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時,海水東退,古太湖海灣消亡,太湖地區與東海陸架相連,成為廣袤的古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原植被為溫帶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隨着氣候轉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於長江和錢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為大型集水窪地。西部山區原向東北注入長江的荊溪和東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減少,入海河道宣洩不暢,河泥沙淤積嚴重,而改道匯集於這碟形窪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積水沼澤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個小湖泊面積逐漸擴大而匯成大湖。加上後來東岸出湖河道漸趨淤塞,湖水蓄積量的增加及湖中風浪潮流對湖岸的侵蝕,湖面面積進一步大,遂成現今的太湖。

火山噴爆說

通過對太湖三山島數年採樣鑑定、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發現並確證火山的存在:在三山島存在噴爆角礫岩、原生二次噴發的凝灰角礫岩與弱熔結玻屑凝灰岩等。三山島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礫岩,火山噴爆的火山彈,並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瑪瑙等在東泊小山發現一條火山噴爆的地質剖面,噴發時代為5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火山活動是其深部岩漿活動的結果。岩漿火山活動降低了太湖及其周邊的地下熱壓與容重,產生負壓,其結果帶來該地區新生代緩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邊大小諸湖都為同源同因的火山噴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

隕擊說

這一學說又分「隕石撞擊成因說」和「彗星爆炸成因說」兩種。

隕石撞擊說認為:距今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從北東方向撞擊地面,造成相當於1000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巨大衝擊,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隕石坑,即現在的太湖。

彗星爆炸成因說認為:在4800年前,一顆直徑50公里的相當於一個超級大雪球的彗星,從東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區並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許多顆後,撞到地面,大的一顆撞擊形成太湖,其餘則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並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鐵疙瘩一類的隕擊物質。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最新研究成果:確定石湖石棍為隕石,太湖為隕石衝擊坑。衝擊濺射物是指衝擊成坑作用中被拋射到空中再濺落在衝擊坑及其周邊地區的受衝擊而變質的陸源物質。太湖衝擊濺射物主要分布在石湖和太湖湖底較硬的黃土層之上的淤泥層中,說明太湖衝擊坑建設物形成於全新世一萬年之後[2]

境域變化

春秋戰國以前,太湖地區原是陸地的沖積平原。唐代湖水可達吳江塘岸。

洞庭東山和西山原為湖中兩大島嶼,後因東山與木讀間泥沙淤積,灘地擴展,至清代中期,島與沙洲相接,使東太湖成為太湖的一大湖灣。近一二百年來,因東太湖東岸和西北岸淤積加甚,加之圍墾湖灘地,東太湖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狹長見阻水嚴重的淺涸湖區。近代太湖的變遷以東太湖地區最為突出。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太湖及其周圍湖群,因圍湖種植和圍湖養殖,湖泊面積減少13.6%,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湖盪有165個,合計面積161平方公里。其中以太湖、隔湖最為突出,太湖西北的馬跡山島因圍湖造田已與陸地相連。隔湖的北、東、南面因加速圍湖,使原有湖面大為縮小。

水系組成

湖區概況

太湖湖水面積2338㎞²,湖面形儀西突的新月,西南部湖岸平滑呈圓弧形,東北部湖岸曲折多湖灣、山甲角。湖泊長68公里,最大寬度56公里。因泥沙淤積和人工圍墾,一些島嶼分別與東、西庭山連體,近岸的則與湖岸相連成半島,現尚存大小島嶼48座,以西洞庭山面積最大,為75㎞²。

上游水系

太湖上游集水面積1.9萬平方公里,古有苕溪荊溪兩大水系匯水入湖,至今變化不大。苕溪水系源於浙江省天目山地,以東、西苕溪為大。荊溪水系源於宜溧山地和茅山東麓,可分為南溪水系、洮滆湖水系、江南運河水系,向東注入太湖。各水系間有南北向調度河道。江蘇省境內湖西地區在江南運河以北截水入江後,入湖水系流域面積為6081㎞²。

南溪水系

主要河道有胥河(原稱胥溪河)、南河南溪河。胥河西通固城湖,連接太湖水系與水陽江水系,明代建有東壩、下壩將其堵斷,下壩以東經定埠於河心鄉王家渡溧陽縣接南河,全長30公里。南河舊稱胥溪,民國期間又稱宜溧運河,建國後稱南河,西起淳溧交界至宜溧交界渡濟橋,全長45.5公里,沿線匯梅渚河大溪河溧戴河(俗稱戴埠河)等。

南溪河從宜溧交界渡濟橋經徐捨入西氿,過宜興縣城入東氿,於大浦注入太湖,全長42公里,先後有厔溪河桃溪河中河蠡河等匯入。建國後,在大溪河、戴埠河、厔溪河上遊興建4座大、中型水庫。大溪河上承大溪水庫(庫容1.71億立方米)、前宋水庫(庫容1596萬立方米)。戴埠河上承沙河水庫(庫容1.09億立方米)。厔溪河上承橫山水庫(庫容1.02億立方米)。

洮滆湖水系

位於江南運河南河南溪河之間,西承茅山東麓來水,經洮湖滆湖調蓄後東注太湖。洮湖又名長盪湖,跨金壇溧陽兩縣,面積90平方公里,湖容積1億立方米。滆湖跨武進、宜興兩縣,面積164㎞²,湖容積2.1億立方米。洮湖西部入湖河道,主要有通濟河北河。出洮湖有湟里河、北干河、中干河東流入滆湖。另有夏溪河扁擔河,從西北側流入滆湖。出滆湖有太滆運河、漕橋河、殷村港、湛瀆港等注入太湖。

各水系之間的南北向分洪、引江、通航調度河道,江南運河與南河、南溪河之間有丹金溧漕河趙村河孟津河武宜漕河等。洮滆湖與江南運河之間有新鶴溪河錫溧漕河等。太湖水系呈由西向東泄瀉之勢,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太湖島嶼眾多,有50多個,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

下游水系

太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江蘇省最大湖泊,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湖區南緣位於江浙兩省的分界線上,湖泊面積2338㎞²,一般湖底高程1.10米左右。多年平均水位3米左右,湖容積48.7億立方米。在水位4米時,湖容積73億立方米。在水位4.5米時,湖容積85.25億立方米。太湖古有進出河道260多條,西北方向有荊溪百瀆,西南方向有苕溪七十四,均為入湖瀆;東南方向有震澤七十二港有進有出;東面有吳江十八港,為出湖港浦。

由於多年淤積和人工改道,濱湖河港已不到200條。沿湖在東晉建有荻塘,唐宋建有吳江塘路等河湖分隔工程。

1958年興建了部分太湖環湖大堤,1977年進行續建太湖大堤(又稱太湖控制線)。

太湖環湖岸線全長410公里,其中江蘇境內岸線長350公里,扣除山丘地區,環湖大堤長243公里,分湖東大堤和湖西大堤。

湖西大堤,自無錫縣直湖港向西,沿湖至浙江省吳興縣東西苕溪出,長58公里;湖東大堤,自無錫縣梁溪向東,沿湖經胥向南,穿太浦河江浙省界至吳興,長185公里。

太湖下游的入江入海通道,古有吳淞江東江婁江,統稱太湖三江,分別向東、南、北三面排水。8世紀前後,東江、婁江相繼湮滅。

從11世紀開始,吳淞江也很快淤淺縮狹。上游來水匯入太湖以後,經湖東窪地瀰漫盈溢分流各港浦注入長江。

永樂元年(1403年),在上海縣東開范家浜,上接黃浦江,下通長江。不到半個世紀,黃浦江沖成深廣大河,成為太湖下游排水的主要出路,吳淞江淤塞為黃浦江支流。

1958年,開挖太浦河,上接太湖,下接黃浦江。黃浦江在米市渡以上有三支,北為斜塘泖河攔路港,與澱山湖相通;中為園泄涇,上接俞匯塘;南為泖港,承杭嘉湖來水。米市渡以下至吳淞,長113公里。

江蘇省境內湖東窪地匯水入黃浦江,太浦河以北稱淀泖水系,太浦河以南稱浦南水系。在江南運河瀏河以北地區,按地勢高低,分為陽澄水系澄錫虞水系湖西沿江水系

淀泖水系

包括太湖以東、婁江至滬寧鐵路以南、太浦河以北地區,面積1500平方公里。區內湖泊密集,水網縱橫,相互溝通。淀泖湖群主要有澱山湖澄湖及其周圍的元盪白蜆湖長白盪白蓮湖金雞湖獨墅湖等,主要河流有吳淞江急水港牛長涇塘八盪河等。

吳淞江蜿蜒曲折橫穿北部,西起吳江縣松陵鎮北瓜涇連通太湖,向東北流經吳縣崑山,入上海市稱蘇州河,在外白渡橋入黃浦江,全長125公里(江蘇省境內長81.9公里)。北岸眾多河港與獨墅湖、金雞湖、婁江、瀏河連接,南岸眾多河港與澄湖、澱山湖相通。澄湖面積45平方公里,湖容積0.8億立方米,承西面和北面來水向東南泄入澱山湖。澱山湖面積67㎞²,湖容積1.3億立方米,除澄湖來水外,西有急水港匯入,出湖主要河道除攔路港外多被堵斷。澄湖與澱山湖之間有明鏡盪長白盪白蓮湖[3]

浦南水系

北界太浦河,南與杭嘉湖平原相連,面積553㎞²。區內除太浦河外,有江南運河、塘、瀾溪塘。太浦河西起吳江縣時家港接通太湖,匯入黃浦江,長57.5公里。自1958年起,幾經開挖,江蘇省境內40.5公里已通流,下段17公里基本未開挖。沿線串連螞蟻漾桃花漾汾湖馬斜湖錢盛盪等大小湖盪,並在平望與江南運河平交,是排泄太湖洪水入黃浦江的主要河道。

陽澄水系

位於望虞河以東,婁江瀏河以北,面積2537㎞²。區內婁江、瀏河、楊林塘七浦塘白茆塘常滸河等河流自西向東排水入江,鹽鐵塘由西北向東南貫通諸河。鹽鐵塘以東,為沿江沖積平原,地勢較高;鹽鐵塘以西有陽澄湖群,地勢低洼,河網稠密。陽澄湖面積113平方公里,湖容積3.2億立方米,四周分布着崑承湖盛澤盪、巴城湖、傀儡湖、鰻鱺湖等湖盪。

婁江為古代太湖三江排水之一,從蘇州市婁門,東經崑山入海,8世紀前後湮廢。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修建至和塘,經多次浚河築堤後,從劉家港出海。明弘治年間改稱婁江。建國後,1958年拓浚瀏河工程時,以崑山草蘆村為婁江與瀏河分界點。

婁江西起蘇州婁門,東流至崑山縣草蘆村,長53.1公里,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瀏河自草蘆村向東北至瀏河鎮入江,長24公里,流域面積1000㎞²。楊林塘西起陽澄湖,東流入江,長47公里。

七浦塘西起陽澄湖,東出七丫入江,長48公里。白茆塘西起常熟小東門,通崑承湖,東出白茆入江,長41.3公里。常滸河西起常熟大東門,東出野貓入江,長21.8公里。區內調度河道有鹽鐵塘張家港南段、元和塘。鹽鐵塘自張家港楊舍至太倉,於嘉定黃渡入吳淞江,長95公里(其中西段常熟境內有10.5公里已淤塞,現僅有84.5公里)。張家港南段在常熟虞山通望虞河,向東南穿崑承湖,經橫涇塘,過巴城湖,入常熟塘跨婁江青陽港,是陽澄水系中部引排調節河道及蘇南重要航道。

元和塘南起蘇州齊門,北至常熟南門,長45公里,是陽澄水系西部引排調節河道。

地方特產

1.太湖三白:即銀魚、白魚、白蝦。2.太湖珍珠。

文化傳說

相傳,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治水祖師夏禹舜帝姚重華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開鑿了三條主要水道,東江婁江吳淞江,溝通了太湖與大海的渠道,將洪水疏導入海。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禹治水於吳,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遼闊,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廣為三萬六千頃。

太湖周邊風景

太湖景區

《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於1983年,1986年經國務院同意批准。經國務院同意批准的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為3091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88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2203平方公里。太湖風景名勝區由13個景區、2個獨立景點組成。蘇州市有8個景區,分別是市區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景區,吳江市的同里景區,常熟市的虞山景區;無錫市有5個景區,分別是市區的梅粱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宜興市的陽羨景區;無錫市還有2個獨立景點,分別是泰伯廟泰伯墓

湖州太湖風景區

太湖樂園位於太湖南岸,緊鄰湖州市區。主要遊樂項目有極限運動場生肖園卡丁車賽場水上世界、垂釣園等

無錫太湖風景區

黿頭渚是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的一個旅遊景區,介於太湖與蠡湖之間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黿頭伸入湖中而得名。號稱 「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4]

蠡園

因范蠡而得名的湖、園——蠡園在蠡湖畔。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又名五里湖。蠡園的布局一部分以太湖石堆放的假山為主;另一部分以湖邊的千步長廊、沿湖長堤為主。千部長廊一邊緊靠碧波蕩漾的蠡湖,一邊是砌有不同團案的89扇花窗的長牆,牆壁上還嵌着一些珍貴的石刻。蠡湖、蠡園皆因著名歷史人物范蠡而得名。傳說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後曾與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後人為紀念此事,把五里湖改名為蠡湖[5]

無錫太湖名勝還有三山公園、梅園、錫惠公園、天下第二泉、寄暢園等。

蘇州西山風景區

西山是洞庭西山的簡稱,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79.8平方公里,為太湖第一大島。西山景區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精華。它是以群島風光、花果叢林、吳越以來的古蹟見長,以瀏覽、度假為主的湖島區。它擁有湖中群島、湖灣山水、山中塢谷、山頂峰巒四個風景層次。全區規劃建設縹緲雲場、水月問茶、林屋晚煙、消夏漁歌、甪里犁雲、玄陽稻浪、肖山遺蹤、毛公積雪、西湖夕照、石公秋月,鳳凰煙雨、金鐸松篁、文化巽峰、大沙觀帆羅漢古剎、雞籠梅雪、明灣古村、甪角風濤、天王魚國、橫山旭日等二十個景點。景點的規劃面積共計609.3公頃。

「美麗的太湖,迷人的西山」這是上海社科院教授登上西山島的第一句讚美詞。太湖72峰,其中西山有山峰,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最高峰-----縹緲峰也只有300多米,但其中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卻賦予了她無窮無盡的魅力。

林屋山

中國治水祖師夏禹奉舜帝姚重華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原圖鏈接來自網易號 的圖片

位於西山鎮東北部,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大禹治水期間,大禹就在此留下過足跡,《吳地記》載「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吳王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水」。石公山,位於西山東南角,因山前原有巨型太湖石,狀若老翁,故名「石公」。「石有族聚,太湖為甲」,唐代就已聞名天下的「花石綱」就采於此地,並留下了「聯雲障」等遺蹟。山腰南部,四角翹飛的御墨亭,因中置清世祖順治御書「敬佛」石碑而得名,作為鎮山之寶。「御墨亭」三字由溥傑所書。「歸雲洞」三字為明代嚴瀓草書,徐綱才楷書「讀聖賢書,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等摩崖石刻。

蘇州東山風景區

東山是洞庭東山的簡稱,是延伸於太湖中的一個半島,西、南、東三面環水。在太湖洞山與庭山以東而得名洞庭東山,也稱為東洞庭山,古稱莫厘山胥母山。主峰莫厘峰是太湖72峰中第二大峰,海拔293.5米,東山景區包括三山澤山厥山連柱山南劍壺、北劍壺、余山、小浮子山、孤亭、余洲、小雷山等大小島嶼11個。東山鎮上有保存完好的仿古雕花樓,席家花園,明代住宅建築楠木廳等。市鎮四周,處處有觀光遊覽景點,如紫金庵的彩塑羅漢、古村陸巷的明清古建築、碧螺峰下的靈源寺等。

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鎮湖街道,規劃總面積4.6平方公里,一期對外開放2.3平方公里。該濕地公園以太湖邊原有的濕地為基礎,進行環境整治,打造成為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閒景區。景區內共有了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閒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濕地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除此以外,五十餘座橋樑貫穿整個濕地公園。公園於2010年2月對外開放。

太湖的形成

2009年南京大學王鶴年謝志東以及錢漢東教授找到隕石所撞擊而形成之證據,經過分析確證在太湖沉積淤泥中發現的各種奇石與石棍,保留了明顯的衝擊濺射特徵,顯示其形成經歷了衝擊震碎、熔融、挖掘拋射、空中飛行等階段,最終濺落在衝擊坑及其周圍。同時,濺射物表層結構保留了氣流刻蝕紋,並有熔珠和鐵質熔殼;濺射物鐵質熔殼內包裹有石英長英質等衝擊形成的粉塵。

視頻

太湖相關視頻

江蘇省太湖旅遊風光宣傳片
考古發現三千年前,大禹治水的重要證據,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太湖濕地宣傳視頻

參考文獻

  1. 太湖的面積多大?,天氣網,2018-07-03
  2. 太湖成因,梧桐子網站
  3. 崑山水系之淀泖水系,崑山市義工聯合會,2012-7-6
  4. 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無錫太湖黿頭渚雪景,新浪網,2018-01-29
  5. 蠡園 范蠡西施的愛情故事,個人圖書館,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