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江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建縣,縣治設松陵,屬蘇州。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升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復為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吳江縣偏西地設震澤縣,偏東地為吳江縣。1912年吳江、震澤兩縣複合為吳江縣,隸屬江蘇都督府。1949年4月29日吳江解放,建立人民政權。全縣先後分設8個區、10個區、9個區、5個區。1957年全縣撤區並鄉,共設23個鄉,7個縣屬鎮。1958年全縣農村成立20個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設3個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村建制,黎里鎮與黎里鄉合併,實行鎮管村,全縣共設7個鎮,22個鄉,1985年又有5個鄉鎮合併。自1987年起全縣各鄉陸續撤鄉建鎮。1992年撤縣建市,設有18個鎮,5個鄉。[1]

地理

位置吳江東鄰上海,西瀕太湖,南連浙江,北依蘇州,地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的腹地。面積1176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95254人,轄9個鎮和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地勢吳江市全境無山,地勢低平,自東北向西南緩慢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處5.5米,極低處1.0米以下。境內河道縱橫,湖盪棋布,水面積2.67萬頃(合40.06萬畝,不包括所轄太湖水面),占全市總面積的22.70%。土壤以壤土質的黃泥土和粘土質的青紫泥為主,其次為小粉土,還有少量的灰土和堆疊土地。地質土質 :地質屬湖泊沉積平原,除表層經人類活動堆積外,其餘均為第四季沉積區,坡度平緩,一般呈水平成層,交互層或夾層,較有規律;地質特點:地勢高,地耐力強;土質以粘土為主; 地震設防:無地震區域(基本裂度屬6度設防區)。湖河吳江市全境無山,地勢低平,自東北向西南緩慢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處5.5米,極低處1.0米以下。吳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大小數百個湖泊點綴在城鄉間,全市境內河道縱橫,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特別是古鎮同里,路由橋通,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被譽為「醇正水鄉、舊時江南」。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浩淼的太湖以及汾湖、九里湖等自然景觀各具特色。[2]

氣候

吳江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無霜期較長,但日照不夠充足,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78%,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氣壓1015.7hpa,年平均風速3.2M/S。 風向 :常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夏季),其次為西北風(冬季);無霜期200~240天;年日照45%。適合農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長,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春季(3~5月)冷暖交替,陰濕多雨,日照不足,氣溫回升較慢;夏季(6~8月)梅雨明顯,酷熱不多,間有伏旱,日照充足,7~8月間和初秋時有颱風影響;秋季(9~11月)乾旱和連陰雨相間出現,中秋尚多晴朗天氣,冷空氣活動日趨頻繁,常有低溫影響;冬季(12月~翌年2月)雨雪較少,嚴寒期短。

資源

水資源全市境內湖盪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錯,整個地形東高西低,自東北向西南緩慢傾斜。大部分太湖洪水經過吳江由黃浦江東流入海。全市共有大小湖盪261個,其中千畝以上的50個;大小河道二千餘條,總長度近三千公里,其中主要河道26條。太浦河橫穿東西,把全市劃分成南北兩片,太浦河以南屬杭嘉湖地區,田面高程2.8~3.0米(吳淞零點,下同),太浦河以北為陽澄淀泖地區;大運河貫通南北,又把太浦河以北地區分為運東運西片;運東片田面高程一般在4.0米左右,運西片地面低洼,田面高程在3.0~3.5米之間。動植物資源全市耕地面積 70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麥子、油菜和蠶桑、苗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蓮藕、芡實、茭白等。境內河道縱橫,湖盪密布,水面積2.67萬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22.7%,水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太湖大閘蟹、太湖銀魚、太湖白蝦。太湖白魚、南美對蝦、羅氏沼蝦、青蝦、塘鱧魚、加州鱸魚、鱖魚、甲魚等。吳江畜禽養殖頗具規模,近幾年還逐步引進了鴕鳥、獺兔、肉鴿、梅花鹿等名特優新品。人口資源吳江市2006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88438人,比上年增加5344人, 其中,男性人口391259人,女性人口397179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6%和50.4%。全市非農業人口256095人,全年出生5486人,出生率為6.96‰;死亡5542人,死亡率為7.0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7‰。年末,全市登記外來暫住人口55.92萬人。[3]

民族

吳江人口以漢族為主,占全市總人口的99.82%,並有回、壯、滿、苗、白、土、瑤、彝、畲等26個少數民族,約1558餘人,占全市總人口的 0 .18%。

經濟

吳江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5911元,比上年增長16.5%。據城鄉住戶抽樣調查統計,2006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0028元。吳江市2006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74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農業產值13.06億元。夏糧畝產263.1公斤,油菜畝產160.4公斤,水稻畝產587.1公斤。吳江市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855.2億元,比上年增長24.9%,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入1837.54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92.09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實現利稅總額69.80億元。

交通

境內蘇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318國道、太浦河、滬蘇浙高速公路(吳江段)橫穿東西。2006年完成市級以上公路建設投資22.1億元,新建改建市鎮以上公路53公里,230省道和蘇同黎公路吳江段建成通車,市鎮以上公路密度已達每百平方公里180公里。基本建成所有鎮20分鐘內上高速公路、30分鐘內到達市區、過境車輛40分鐘內離境的道路交通格局。境內公路收費站點全部遷移至省際邊界。吳江離上海虹橋機場80公里,距京滬鐵路蘇州站22公里,與上海洋山港和蘇州太倉港的距離分別為190公里和105公里,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把吳江與上海、杭州、蘇州等大中城市聯成一體,人員和貨物運輸十分方便。

行政區劃

京杭大運河截至2005年12月8日,全市共有10個鎮:松陵鎮同里鎮蘆墟鎮黎里鎮平望鎮盛澤鎮震澤鎮七都鎮桃源鎮橫扇鎮。2006年,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吳江市蘆墟與黎里兩鎮合併,成立汾湖鎮。截至2007年4月4日,全市共有9個鎮:松陵鎮、同里鎮、汾湖鎮、平望鎮、盛澤鎮、震澤鎮、七都鎮、桃源鎮、橫扇鎮。

教育

2008年全市共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1項,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1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家。全市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產品76項,累計達 343項。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73.6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 44.7%。全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2203件,其中發明專利 683件;專利授權量5183件,其中發明專利39件。2008年末全市共有學校73所,其中小學36所、普通中學35所、中等職業教育2所;全市在校中小學學生總數91540人,其中:小學在校學生為41857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為42855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為6828人。年末全市共有專任教師6698人。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3%,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4]

文化

文化、衛生和體育 2008年舉辦各類展覽會(市博物館)18次。組織文藝演出114次,群眾業餘演出345次。擁有市級圖書館1個,藏書46萬冊,借閱人次65萬人次。新建成農家書屋132家,實現了全市「農家書屋」村村全覆蓋。新建成10個社區圖書分館。全市共完成數字電視整體轉換24萬戶,入戶率達98%以上,成為全省第二批「城鄉一體化有線數字電視戶戶通」縣(市)。汾湖鎮被省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衛生

2008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4個,其中市級醫院4個、鎮醫院15個;全市各類衛生工作人員4919人,擁有床位數4136張。全年累計完成診療402萬人次,比上年增加 22萬人次,收治病人7.91萬人。全市參加無償獻血9748人次。全市合作醫療鎮村覆蓋率100%。創建「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江蘇省示範市。

旅遊

古往今來,吳江大地英才輩出,據史料記載,自春秋起至明清的2000多年間,湧現了140多位著名歷史人物,其中較為傑出的有春秋時期的范蠡,唐代文學家陸龜蒙,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等。近現代更是誕育了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詩人柳亞子,社會學家費孝通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現今國家兩院院士中吳江籍院士有9位。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旖旎的自然風光,吳江旅遊業長足發展,2000年跨入全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十大魅力名鎮」同里以其「小橋、流水、人家」的神韻,被譽為「東方小威尼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退思園」構思精巧、布局獨特,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又新增柳亞子紀念館、師儉堂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江是吳歌的發源地之一。吳江的古運河風光帶、環太湖旅遊圈和肖甸湖省級森林公園等以其優美的景色越來越成為人們觀光旅遊、回歸自然的勝地。全市有A級以上景點6處,其中4A級2處;星級酒店20家,其中4星以上6家;2006年共接待境內外遊客601.4萬人次。 [5]

社會保障

2008年全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累計參保36.50萬人,享受養老保險人數3.8萬人;機關事業單位累計參保人數0.76萬人,享受養老保險人數0.35萬人。醫療保險累計參保42.0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32.05萬人。農(土)保參保人數21.5萬人。全面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人均增資126元。2008年末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3176人,其中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分別為2044人和11132人,全年累計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2131.42萬元。2008年末,全市擁有各級民間職業介紹機構127個,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14個。全年新增本地勞動力就業崗位3.55萬個,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2.47萬人,安置城鎮職工再就業1.0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 %。

吳江名人

吳江近代名人楊嘉墀楊嘉墀 (1919.7.16-2006.6.11),空間自動控制學家。江蘇吳江人。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先後主持火箭和核試驗用的儀器和控制系統開發工作。30多年來,多次參與我國空間計劃方案論證工作。主持人造衛星姿態控制系統的研究與發展。在三軸穩定的返回式衛星和科學探測衛星的發展中作出重大獻。1986年與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聯合向中央提出了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倡議(863計劃)。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馮新德馮新德,化學家(1915.10.12-2005.10.24)生於江蘇吳江,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45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美,1946年入美國諾脫丹大學研究院化學系,連續三年獲美國通用輪胎與橡膠公司獎學金,194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1949年國內率先開設高分子化學課程:為中國高分子化學莫基開拓人之一,1952年院系調整,任北京大學教授今。1989年獲中國化學會育才獎,1984及1997年分別獲日本高分子學會演講獎與國際獎,1998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化學獎,2000年或中國教育部生物醫學高分子研究一等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費彝民(1908--1988)著名新聞工作者。江蘇吳江人。l925年北京高等法文學堂畢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全國記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直從事新聞工作。1930年起在《大公報》歷任編輯部記者,經濟課主任,總稽核,上海分館社評委員。1945年應邀赴台北參加日本投降儀式,並發表長篇報告。l948年《大公報》在香港復刊,被任命為社長。此後一直在該報工作,發表許多報章社評,如《產業救國及其方案》、《航空救國》等。 [2]吳江當代名人汪集楊(1935--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吳江人。l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工程地質系。後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為中科院地質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92 年以來享受國務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貼,l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建康(1917--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吳江人。中學畢業後考入東吳大學理學院生物系。1937年抗戰爆發,輾轉到了重慶,後就讀於成都華西協合大學,於1938年秋畢業。1938--1945年間,先後任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等職。1945年抗戰勝利後留學加拿大,1947年獲麥基樂大學博士學位。隨即任設在伍茲霍爾的實驗細胞實驗室副研究員。[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