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原 (山西省省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原 (山西省省会3
原图链接  


太原 (山西省省会)太原,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1]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6909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3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2.15万人,城镇人口375.27万人,城镇化率84.88%。2019年常住人口446.19万人。 [2-3] 太原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北接忻州市,东连阳泉市,西交吕梁市,南邻晋中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4] 曾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中部博览会和中国电视华鼎奖等重要大型活动。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 [5] 全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4]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6] 2019年6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开通运行。 [7] 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8-9] 2020年底,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将开通运营。 中文名太原外文名Taiyuan别 名并州、晋阳、龙城行政区类别省会、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山西省地理位置山西省中北部,太原盆地北部面 积6909 km² [10] 下辖地区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政府驻地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69号电话区号(+86)0351邮政区码030000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性气候人口数量446.19万人(2019年常住人口) [2] 著名景点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崇善寺窦大夫祠蒙山大佛、太山等机 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太原尧城机场火车站太原站、太原南站、太原东站、汾河站、太原北站、太原西站车牌代码晋A地区生产总值4028.51亿元(2019年) [11] 行政代码140100人均生产总值90698元(2019年)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周 ▪ 秦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晋、十六国 ▪ 北魏 ▪ 北齐、北周 ▪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金 ▪ 元 ▪ 明 ▪ 清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行政区划 ▪ 区划沿革 ▪ 区划列表 3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 地形地貌 ▪ 气候 ▪ 水文 4 自然资源 ▪ 水资源 ▪ 土地资源 ▪ 生物资源 ▪ 矿产资源 5 人口 6 经济 ▪ 综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7 社会事业 ▪ 教育事业 ▪ 体育事业 ▪ 文化事业 ▪ 医疗卫生

历史沿革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廧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 春秋末期,晋公室势力渐弱,智、韩、魏、赵、范、中行氏六卿专权。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向邯郸大夫赵午索取卫国贡献的五百户人口,准备迁入晋阳(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赵午虑及与卫国的关系,迟疑延宕,为赵鞅所杀。赵午之子赵稷联合范氏、中行氏围攻赵鞅。史载:“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阳虽为晋国城邑,实则已为赵氏占据,成为日后立国根本。公元前403年,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即赵烈侯,初都晋阳,后迁至邯郸。至公元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今阳曲黄寨东)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地区一直为赵国疆土。

秦庄襄王二年(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取榆次、狼孟三十七城,太原地人于秦。次年,于晋阳置太原郡,为太原设郡之始。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晋阳叛秦,蒙骜再次率兵平定,复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设在晋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周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制度,改设郡县,以郡统县。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辖三十七县,治所晋阳。

西汉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项羽分封诸侯国,徙魏王豹于河东,为西魏王。分原赵国地为二,以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县);以赵歇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县境内)。旧志载,此时太原地属赵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汉,旋复降楚。汉将韩信灭魏豹,平定魏地,仍设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太原地属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汉改周封诸侯、秦设郡县的制度,推行郡国并行、以郡国统县的建置。六年(前201年),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徙韩王信(韩襄王之孙)为韩王,都晋阳,以防备北方匈奴族南下。是年,韩王信上书,以晋阳距边境较远,移国都于马邑(今朔州市)。不久,韩王信叛汉,降于匈奴,引匈奴冒顿单于共击太原,曾到达晋阳城附近。十一年(前196年),汉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今阳高东),平定代地。汉以韩国地改置代国,封皇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刘恒二年(前178年),分代国为代、太原二国,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太原国辖原太原郡故地。四年(前176年),徙代王刘武为淮阳王,合代、太原二国为代国,以刘参为代王,都城仍设在晋阳。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辖二十一县,治所晋阳。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监察太原、上党、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九郡。太原郡仍领二十一县,郡治所设在晋阳。终西汉之世,并州及太原郡辖境、治所均无变化。太原郡所辖二十一县为晋阳、葰人(今繁峙境内)、界休(今介休南)、榆次(今榆次北)、中都(今平遥西北)、于离(不详)、兹氏(今汾阳南)、狼孟(今阳曲黄寨东)、邬(今介休北,一说在平遥北)、平陶(今文水西南平陶村)、汾阳(今静乐西)、京陵(今平遥京陵村,或说在祁县西)、阳曲(今定襄境内)、大陵(今文水东北)、原平(今原平南)、祁(今祁县东)、上艾(今平定南)、虑虒(今五台东北)、阳邑(今太谷东)、广武(今代县西南)、盂(今阳曲大盂)。初始元年(8年),王莽废汉孺子刘婴,自立为帝,建国号新,史称新莽。新莽时期,郡国区划、建置无常,地名屡易,甚至一年五易地名,百姓苦不堪记忆。先是于始建国四年(12年)依《尧典》分全国为十二州,后又从《禹贡》之说分全国为九州。天凤元年(14年),又置州牧、部监,分合郡县,改易官称。分并州牧置朔部牧,将西汉太原郡领辖的界休改为界美,榆次改为太原亭,于离改为于合,兹氏改为兹同,狼孟改为狼调,平陶改为多穰,京陵改为致城,大陵改为大宁,祁改为示,阳邑改为繁穰,广武改为信桓。

东汉

建武元年(25年),刘秀推翻王莽,建国号汉,史称东汉。东汉建武初,整顿建置,废除新莽时的建置及郡国、县名称,恢复西汉旧称;仍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仍监察太原等九郡,州、郡治所仍设在晋阳。建武二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经西汉末年的战乱,户口锐减,官职繁多,建武六年(30年)六月诏令全国并省四百余县。西汉太原郡二十一县中,废去菱人、汾阳二县;划广武、原平二县属雁门郡,上艾县归常山国。建武十四年(38年)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治所未变。 东汉太原郡辖晋阳、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京陵、阳曲、大陵、祁、虑厩、阳邑十六县。

三国

东汉末世,外戚、宦官争权,军阀割据,战火又起。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建安三年(198年)又为袁绍占据。袁绍以甥高干领并州牧。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征伐高干,并州及所辖太原郡地归于魏。建安十八年(213年),魏为了扩大势力范围,省并州,合并其地于冀州,太原郡县属冀。建安二十年(215年),分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后又分东部地置乐平郡。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后又废国复置郡。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及新设置的新兴、乐平六郡。并州、太原郡治所皆在晋阳。三国魏时,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盂、祁、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十二县。

晋、十六国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迫魏元帝曹奂禅位,易魏为晋,史称西晋。西晋时期,沿魏并州建置未改。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并州刺史部统太原国、西河国及上党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六郡国。太康五年(284年),废太原国,改置为郡。西晋之世,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十三县。州刺史部、太原国、太原郡治所皆设于晋阳。西晋末年,北方民族崛起,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互相攻战,进入了史称的十六国时期。永兴元年(304年),匈奴族人刘渊于左国城(今离石东北)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不断劫掠并州郡县,加之并州于光熙元年(306年)发生饥荒,郡县难以自保,州刺史司马腾率众万人于冀州就食,号“乞活”。永嘉元年(307年),晋以刘琨为并州刺史、领匈奴中郎将。前赵嘉平二年(晋永嘉六年,312年),刘聪派子刘粲,乘刘琨领精兵出防雁门乌丸族反叛之机,袭破晋阳,太守高乔以城降。四个月后,刘琨在代公猗卢配合下收复晋阳。经此一战,晋阳城池残破,军民逃散。刘琨留部将箕澹、段繁戍守晋阳,自领兵移驻阳邑(今太谷),招集亡散。麟嘉元年(晋建兴四年,316年),前赵将军石勒攻打乐平(今昔阳),刘琨率全部精兵救援,途中被石勒设伏兵击败,全军覆没,并州震惊二留守晋阳的东晋司空长史李弘以城降石勒,太原地为前赵所占据。光初二年(319年)冬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太原地归后赵。后赵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属并州刺史部辖领,都晋阳。后赵永宁元年(350年),冉闵灭后赵,并州为后赵刺史张平所据。为图自保,张平先以并州六郡依附前秦苻坚,不久降前燕,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又降晋,皆被授以官职。张平的反复无常,不但未能自保,反而为并州引来连年战火。前燕光寿二年(358年),燕王慕容儒遣司徒慕容评讨伐张平,并州各郡县纷纷投降。张平率三千兵众弃晋阳逃往平阳(今临汾),复请降燕。太原地区为前燕据有。建熙十年(东晋太和四年,369年),东晋派大司马桓温伐燕。前燕主慕容晡,以割地为条件,求前秦苻坚援救。及桓温被击退,日书违约。苻坚大怒,次年遣将军王猛、杨安率步骑六万,兵分两路伐燕。九月,挖地道攻克晋阳,太原地又落入前秦之手。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苻坚亡。并州刺史王腾迎苻坚庶长子苻丕入晋阳,于太安元年(385年)即皇帝位,以晋阳为都。次年,苻丕率兵与西燕慕容永战于襄陵(今襄汾境内),兵败被杀,太原地区又为西燕所据。后燕建兴九年(394年),慕容垂遣龙骧将军张崇攻晋阳,西燕守将弃城而逃,太原地复为后燕所得。自公元304年,止于公元394年,短短九十年间,太原地区先后为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占据。兵祸连年,境土屡分,国号几易,治所时迁,建置不能悉详。


北魏

公元386年,拓跋硅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八月,道武帝拓跋硅率兵四十万南出马邑(今朔州),越勾注山(今代县境内),大举征伐后燕。九月占领阳曲,据西山居高临下威胁晋阳。后燕并州牧、辽西王李农大惧,弃城夜遁。太原地归属于北魏。北魏仍置并州,领太原、上党、武乡、乐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北魏先后对太原郡所领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裁省,仅余十县。 晋阳: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曾省榆次并入晋阳县。 榆次: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并人晋阳县,景明元年(500年)复置。 邬县:曾罢,太和九年(485年)复置;平遥:省京陵县并入平陶县,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太武帝拓跋焘讳改。 阳邑: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罢,景明二年(501年)复置。 沾县:晋属乐平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省乐平郡析置,并划归太原郡。治所在今昔阳西南。 受阳:晋属乐平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省乐平,划归太原郡。治所在今文水东。 长安:泰常二年(417年)置,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罢,景明二年(501年)复置。治所在今太原南郊区。 祁县 中都县 其余晋狼孟、于离、大陵、盂四县废除;阳曲划归永安郡属(原新兴郡),驴夷(原晋虑虒县,太和十年复置并改)亦划归永安郡;原平、广武划归雁门郡。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宣武帝灵皇后奉三岁的元钊即帝位于洛阳。四月,太原王尔朱荣拘灵后及幼主元钊沉于黄河,杀公卿百官一千三百余人。九月,尔朱荣入朝被洙,其从子尔朱兆自汾州入据晋阳,于建明九年(530年)奉并州刺史、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帝,仍都洛阳。晋阳落入尔朱氏之手。普泰元年(531年)七月,北魏晋州刺史高欢率兵北讨尔朱兆。尔朱兆大掠晋阳,退守秀容(今忻州西北)。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而定居。次年正月又追击尔朱兆于赤谷共岭,兆自缢死。太原地复归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并由洛阳迁都邺城,以邺为上都,以晋阳为下都。

北齐、北周

武定八年(550年),高欢次子齐王高洋废元善,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北齐于晋阳置并州尚书省,为别都,与邺都分治政事。仍置太原郡,治所龙山,辖七县。龙山:河清四年(565年)分晋阳汾河西地置。 晋阳:河清四年分晋阳汾河东地新置。 受阳:今山西文水东。 东受阳:今山西寿阳。 中都:废榆次并人中都,并移治所于原榆次治。 平遥 阳邑 天保八年(557年),魏(史称西魏)大将军、周公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王,建国号周,史称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年)冬十月,大举伐齐,十二月到达并州晋阳。北齐齐王留从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自返邺城。高延宗于晋阳僭帝位,改元德昌。次年二月,晋阳被周兵攻破,延宗被擒,并州入于北周。北周遂于晋阳设置并州总管府,又设并州宫及六府(冢宰府、司徒府、宗伯府、司马府、司寇府、司空府),视晋阳为都城。十二月,又废并州宫及六府。并州总管府领太原、乐平二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龙山、晋阳、东受阳、中都、阳邑五县。平遥、受阳二县撤销。北周政权统治并州不足五年,于大定元年(581年)二月被隋杨坚取代。

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北周制度,设并州总管府于晋阳,以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二年(582年),废总管府,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杨广为尚书令。九年,又改置总管府。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总管府。三年(607年),废州设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十五县。 晋阳:开皇十年(590年)省北齐龙山县,并入晋阳县。十六年析晋阳地置清源县,大业元年复省入晋阳县。 太原:北齐晋阳县,开皇十年(590年)曾分置阳真县,大业元年(605年)并人太原县。 交城:开皇十六年(596年)分北齐受阳县置,治所在今古交市古交镇。 汾阳:原阳曲县,开皇六年(586年)改称阳直。十六年(596年)又改称汾阳,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废盂县。 文水:北魏受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称。 祁县:北齐废县,开皇中复置。 寿阳:开皇十年分东受阳县地置。 榆次:北齐中都县,开皇中改。 太谷:旧阳邑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 乐平:旧乐平郡,开皇元年(580年)废郡,十六年分置辽州和东山县,大业元年(605年)废辽州和东山县。 和顺:北齐乐平郡梁榆县,开皇十年(590年)改称。今和顺西北。 辽山:北魏辽阳县,北齐废,开皇十年(590年)复置并改称。十六年(597年)置交漳县,大业初废,并入辽山。今左权。 平城:开皇十六(597年)年置。在今和顺境内。 石艾:汉上艾县,北魏改。 盂县:开皇十六年(597年)置原仇县,大业初改称。今盂县。 隋季陵迟,寇盗充斥,大业十三年(617年),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留守、领晋阳宫监。李氏遂起兵晋阳,一举而灭隋。

唐初建置,废置分合频繁。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设并州总管府,治所晋阳,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旋又分隋阳直县地先后置抚城县、乌河县(今阳曲凌井店),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划榆社县属韩州。武德二年(619年)九月,鹰扬校尉刘武周据马邑作乱,并州总管李元吉惧,逃奔长安,太原地区一度被刘武周占据。三年(620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并州复定。随之废并州总管府,改置并州。析阳直县地置汾阳(今太原北部阳曲镇);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以文水属汾州;以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并州辖县缩减为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并州总管府于晋阳,其年改为上总管府,领辖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五年(622年)又改为大总管府。六年(623年)割文水县属并州;又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并州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并废阳直县,以其地析置罗阴县(今阳曲洛阴),改汾阳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汾州。 贞观元年(627年),因州县民少官多,李世民思革其弊,对州县大加并省。并州所属的乌河县省人盂县,罗阴县省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并州。其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并州属河东道。八年(634年),废受州,划寿阳、盂、乐平、石艾四县及侨置阳曲县境内的顺州燕然县属并州。十四年(640年),又废燕然县。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于晋阳置北都,仍兼督府。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罢北都。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复置北都。按唐制,都城所在地称府,非都城所在地称州,因改并州大都督府为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北京,同时改石艾县为广阳县。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罢晋阳京都称号,次年又复北都之称。 开元盛世之时,太原府治所晋阳,领辖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先天二年即713年析置卢川县于今古交炉峪口,开元二年即714年省)、阳曲十三县,终唐季而未改。

五代十国

唐末,天下大乱。哀帝天祐四年(907年),黄巢农民起义军叛将朱温灭唐建梁,史称后梁。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时,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镇守太原,仍奉唐天祐年号不改,并自行置并州太原府。次年,李克用卒,子李存勖嗣晋王位于晋阳。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以太原为西京。十月灭梁,复称太原为北京。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番汉马步总管石敬瑭,在契丹帮助下称帝于晋阳,建国号晋,史称后晋。割雁门以北及幽州等燕云十六州地于契丹。同年,后晋迁都洛阳,以晋阳为北京,置太原府。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北京留守、太原节度使刘知远于晋阳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沿后晋称晋阳为北京,仍设太原府,治所晋阳。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汉枢密使、邺都留守郭威灭后汉,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年,后汉刘知远弟刘崇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据太原称帝,仍袭汉号,史称北汉。废北京及太原府建置,改置并州。北汉据守晋阳,先后与北周、北宋抗衡二十八年。北宋曾两次进攻晋阳,皆无功而退。

北宋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兵亲征北汉。四月,北汉帝刘继元以晋阳城降宋,北汉遂亡。赵宋深恨晋阳人民负固顽抗,便下令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紧州,即四等州)军事,移州治所于榆次;废晋阳县,于汾河东新置平晋县;撤销太原县并入榆次县;割交城县隶属大通监;以广阳、乐平二县属平定军。经此一番改置省并,并州领辖阳曲、平晋、文水、祁、太谷、榆次、清源、寿阳、盂九县,以及大通、永利二监。七年(982年)二月,因榆次“地非要会”,将治所迁至唐明镇(今太原城区内)。淳化四年(993年),效法唐朝制度,分全国为十道,太原属河东道。至道三年(997年),又改分全国为十五路,太原属河东路。因太原地区北近辽,西隔河近夏,于太原设河东经略使、安抚使。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元丰元年(1078年)置为次府,大观元年(1107年)又置大都督府,领辖阳曲、太谷、榆次、寿阳、孟、交城(宝元二年即1039年自大通监析出)、文水、祁、清源、平晋(熙宁三年即1070年,曾废人阳曲;政和五年即1115年复置)十县,大通、永利二监。

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大举南下攻宋。次年九月攻陷太原,地人于金。其年攻陷宋都汴梁,掳徽宗、钦宗,遂亡北宋。仍称太原为府。天会六年(1128年),分宋河东路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所设于太原。改太原府为并州太原郡河东总管(简称太原府)。金统治太原期间,曾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分清源县地置徐沟县;贞祐四年(1216年)废平晋县,兴定元年(1217年)复置;兴定二年(1218年)升盂县为州,不久复改置为县。太原府领辖忻州、平定军两个支郡和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文水、交城、盂、寿阳十一县,同时还领八个军事镇,在阳曲境内有阳曲、百井、赤塘关、天门关、凌井驿五镇;在平晋县境内有晋宁、晋祠二镇;在祁县境内有团柏镇。

太祖元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族孛儿只斤铁木真称帝,号日成吉思汗皇帝。十三年(1218年),元将木华黎伐金,攻陷太原,遂废除金朝建置,置太原路总管府,治所阳曲(在今太原城区)。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国号为元。二十七年(1290年),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置。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一百八十五路:山西、河北、山东三地二十九路地处腹里,直属中书省辖领。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发生地震,长达年余。因此,九年(1305年)颁诏改太原路为冀宁路,仍属中书省。元冀宁路直接领辖十县,十四州,以及设在太原城内管理在城民事的录事司:州下又领有九县,境域远较前代广大。直辖十县为阳曲文水平晋、祁、榆次、太谷清源寿阳、交城、徐沟。所辖十四州及所领县为: 汾州:唐改西河郡为洪州,后改为汾州,金置汾阳军,元初置汾州元帅府。至元二年(1336年)复置汾州,领西河、孝义、平遥、介休四县。 石州:唐改离石县为石州,又改为昌化郡,后仍为石州。、元因其名。辖离石、宁乡二县。 忻州:唐初置新兴郡,后改为忻州,又改为定襄郡,复改为忻州。金属太原府。元因之,领秀容、定襄二县。 平定州:唐为广阳县,宋为平定军,金改为平定州。元因其名,领乐平一县。 临州:唐临泉县,又改置北和州,后州废,属石州。宋置晋宁军。金废军置临水县,属石州。元中统二年(1261年)仍为临泉县,属太原府,三年升为州。治所在今临县西。 保德州:原属岚州地,宋始置州。元因之,领河曲县。 崞州:原为崞县,太祖十四年(1219年)升为州。 管州:唐以静乐县置州,后废,归属岚州。后又为宪州(今娄烦)。宋为静乐军。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太祖十六年(1221年),以岚州所属的岢岚、宁化(今宁武西南)、楼烦三县并入。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割岢岚属岚州。 代州:唐置代州总管府,金改为都督府。元改为州。 台州:唐五台县,属代州。金升为台州。元仍为台州。 兴州:唐临津县,又改为合河县,属岚州。金升为兴州。元仍为兴州。 坚州:唐繁畴县。金改置为坚州。元仍为州。 岚州:唐、宋岚州。金升为镇西节度使。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置为岚州。 盂州:原盂县,金升为州,元仍为州。

元末,纲纪日紊,民心怨叛,群雄并起,天下骚然。朱元璋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荡灭群雄,遂即帝位,建国号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将军徐达等攻取太原,败扩廓帖木儿,山西全境平定。明初,改冀宁路为太原府。洪武二年(1369年),沿袭元朝制度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置太原都卫,八年(1375年)改为山西都指挥司,管领卫所番汉诸军。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辖领府、“州、县,管理民籍,治所皆在阳曲(今太原市城区)。明代前期,太原府辖领六州、二十二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九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割永宁州(元石州)及其属县归新置的汾州府。至明末,太原府实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七县。府直辖十三县为阳曲、太原(宋、金、元平晋县,洪武八年1375年改置)、榆次、太谷、祁、清源、徐沟、交城、文水、寿阳、盂(元盂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静乐(元管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河曲(洪武二年1369年析保德州置)。府辖五州及其所领县为平定州,领乐平;忻州,领定襄;代州,领五台县(即元台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置县)、繁峙县(即元坚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置县)、崞县(即元崞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置州置县);岢岚州(洪武七年1374年析管州地置岢岚县,九年1376年升为州),领岚县(即元兴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为县)、兴县;保德州(不领县)。

明末,政治腐败,税赋苛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成率大顺起义军攻克太原,三月九日夺取北京,遂亡明朝。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三日,清军围攻太原,守卫太原城的大顺将领陈永福顽强抗击。十月三日,清军用大炮击破太原城西北角城墙,占领太原城。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同时保留冀宁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阳曲。沿袭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州下辖七县。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对地方建置进行了较大变动。太原府所属保德、平定、代、忻四州升为省直隶州。同时,划河曲、兴县二县隶属于保德州;盂县、寿阳、乐平三县隶属于平定州;五台、繁峙、崞县隶属于代州;静乐、定襄二县隶属于忻州。经此一番变动,太原府仅领岢岚一州和十县,其中岚县为岢岚州隶县。八年(1730年),复从保德州划出兴县隶属于太原府岢岚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清源县并人徐沟县。至清末,太原府辖一州十县,其中府直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交城、文水八县;岢岚州辖岚、兴二县。原明代设在太原府的太原右卫,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裁并入太原前卫。雍正三年(1725年),太原左卫、太原前卫同时裁撤。

中华民国

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19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举义武昌,各省纷纷响应。9月8日,太原举义,攻克省会,击毙清山西巡抚陆钟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封建专制制度寿终正寝。民国二年(1913年),对清代建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废除了道、府、直隶州、州的建置,改州为县,地方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建置。于太原置中路观察使,原太原府所属岢岚州改置为县,并恢复清源县建置。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中路观察使为冀宁道,治所阳曲,下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徐沟、清源、岢岚、岚县、兴县、汾阳、孝义、介休、平遥、临县、中阳、石楼、离石、平定、寿阳、盂县、昔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顺、壶关、黎城、晋城、榆社、和顺、武乡、沁县、沁源、高平、阳城、沁水、陵川、辽县四十三县。民国五年(1916年),废除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六年复置清源县,七年析离石县地置方山县,冀宁道辖县增为四十四县。民国十年(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省会设置市政公所,管理省城以及城周围东至耙儿沟,西至汾河,北到新城,南到大营盘范围内的市政建设。十二年,又将市政公所管辖区划分为四个区。一区署设在红市牌楼,二区署设在前所街,三区署设在西羊市,四区署设在西缉虎营。市政公所及其所属各区,未列为地方行政建置。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实业部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卷》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确定市的建置,隶属山西省政府直辖。十九年(1930年)废除冀宁道,各县归省直辖。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太原市辖五个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军队侵占太原。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8月30日,民国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军侵占太原时期划定的市区范围,东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节,北至新城。市辖五个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共十六个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晋中各县,兵临太原城下。10月17日,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驻榆次县,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政府辖三个专区十九个县和尚待解放的太原市十六个区。一专署驻盂县,辖盂县、忻县、阳曲、平定、寿阳、五台、定襄七县;二专署驻汾阳,辖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徐沟、晋源七个县;三专署驻榆次,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五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当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迁入太原市区,驻精营东边街。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政府。27日,将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十六个区合并为八个区,同时将“区公所”名称更为区人民政府。太原市辖八区、三专区十九县。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辖的三个专区十九个县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辖。 [13] 1951年4月2日,汾阳专区的晋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1953年3月13日,从阳曲县、榆次县、清徐县划入14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 1959年,国务院对地方政府的建置进行了调整。1月21日,国务院决定划出晋中专区所属的清徐县和晋北专区所属的阳曲县归属太原市辖。 [14] 1972年3月21日,娄烦县由吕梁地区划归太原市。 [15]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3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电令,太原市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市政府驻榆次县小北门外天主堂。管辖待解放的内八区、外八区和三专区19个县。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当天,太原市政府移驻市内精营东边街13号后,随即复核了民国时期太原市的行政区划,16个区中有5个区的辖村较前稍有变动。 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改太原市为省辖市。太原市管辖的三个专区、19个县交山西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0年2月8日,并8个区为4个区。原内一、内二区合并为第一区,区政府驻活牛市;内三、内四区合并为第二区,区政府驻典膳所;外三、外四区合并为第三区,区政府驻上北关;外一、外二区合并为第四区,区政府驻桥头街。4月26日,为成立东、西山工矿区,从阳曲、晋源县划入9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其中从阳曲划入小返、瓜地沟、白道、晒庄、王封、北头、冀家沟7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从晋源县划入黄冶、冶峪2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8月28日,东、西山工矿区暂不成立,新置第五区,区政府驻阎家沟,辖汾河以西地区全部村庄。 1951年4月2日,汾阳专区的晋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共计划入59个行政村,151个自然村。8月2日,撤销晋源县建置,将县辖汾河以西地区设立第六区,区政府驻晋源;汾河以东地区设立第七区,区政府驻北格。8月29日,从阳曲县划入太原市区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其中向阳、兰村、呼延、横渠、南下温、西村、土堂、张村、杨家村9个行政村划归三区管辖;马头水、马角、圪垛3个行政村划归七区管辖。 1953年3月13日,从阳曲县、榆次县、清徐县划入14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其中将阳曲县划入的庄子上、李家山、阳曲等7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划归三区管辖;将榆次县划入的孟家井、董家庄、岗头等7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划归四区管辖;将清徐县划入的吴家堡自然村划归七区管辖。11月26日,全市进行划分乡镇工作,将126个行政村合并划分为4个镇,70个乡,分属三、四、五、六、七区管辖。 1954年1月2日,撤销第四区建置,将东五龙口、杨家峪、港道、孟家井4个乡划归三区;将马庄、狄村、亲贤等7个乡划归七区。将第七区改为第四区,区政府移驻小店。6月4日,将原以数序命名的各区名称,改为以驻地或方位命名。即一区改为南城区,二区改为北城区、三区改为新城区、四区改为小店区、五区改为万柏林区、六区改为晋源区。9月17日,从阳曲县划入柏板、北山头2个乡,19个自然村,归新城区管辖。 1955年12月22日,全市36个行政街改建为36个街道办事处。 1957年3月12日,撤销新城、小店、万柏林、晋源4个区的建置,成立郊区。原4个区辖的28个乡,7个镇,9个街划归郊区管辖。是时,全市共设南城、北城、郊区3个区。 1958年7月14日,从郊区划出南堰、和平路、万柏林、白家庄4个街道办事处,设立河西区,区人民委员会驻新建路。8月29日,从阳曲县划人曹坪、杏林坪、大南坪等7个乡,从交城县划人古交镇和草庄头、岔口、原相等9个乡,改河口工矿区为古交工矿区,区人民委员会移驻古交镇。这时太原市下辖五个区: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郊区、古交工矿区。 1959年1月21日,划出晋中专区所属的清徐县和晋北专区所属的阳曲县归属太原市管辖。2月6日,太原市人民委员会撤销太原郊区建置,原郊区所属区域分别划属南城区、北城区和河西区。是时,太原市共辖二县四区,即阳曲县、清徐县、古交工矿区、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 1960年3月5日,恢复郊区建置,划原郊区的区域归其管辖。6月20日,撤销南城、北城、河西、郊区及其所属街道办事处,划为柳巷、双塔、巨轮等9个区级城市人民公社,由市直辖。同时,将原有街道办事处改为56个城市公社管理区;原四区境内农村公社作为分社分属各城市人民公社管理。古交工矿区、阳曲县各划有8个人民公社,清徐县划有7个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销市属柳巷、双塔、巨轮等9个城市人民公社。划为南城、北城、河西、晋源4个区。四区划有区属25个城市人民公社和26个农村人民公社,古交区、清徐县、阳曲县下划为38个农村人民公社。11月25日,在原西山人民公社的区域,成立西山工矿区,区政府机关驻北寒。12月4日,西山工矿区成立白家庄、杜儿坪、大虎沟、南寒4个城市人民公社。是时,全市辖南城、北城、河西、晋源、西山工矿区、古交工矿区6个区,清徐、阳曲2个县;29个城市人民公社,628条自然街;64个农村人民公社,1408个自然村。 1962年,北城区增设光社、职工新村、古城、迎新4个城市人民公社;南城区新城人民公社更名为文庙人民公社;河西区西铭人民公社更名为东社人民公社。1963年2月18日,撤销西山工矿区建置,将其辖区划归河西区管辖。同年4月1日,撤销晋源区成立郊区。将原晋源区所属的公社和南城、北城、河西区管辖的农村公社划归郊区管辖。4月27日,北城区管辖的上兰城市人民公社,改为农村人民公社,并划归郊区管辖。郊区增设西铭人民公社。 1965年5月28日,古交工矿区增设杏林坪人民公社。是时,全市辖南城、北城、河西、郊区、古交工矿区5个区,清徐、阳曲2个县,32个城市人民公社,628条自然街;66个农村人民公社,1568个自然村。 1970年3月21日,撤销郊区,将其境划分为南郊、北郊两个区。南郊区辖亲贤、黄陵、郝庄等13个人民公社,区革命委员会驻小店镇;北郊区辖新城、向阳、柏板等14个人民公社,区革命委员会驻柴村。 1972年3月21日,娄烦县由吕梁地区划归太原市。辖城关、静游、龙泉等12个人民公社,247个自然村。4月26日,阳曲县增设高村人民公社。8月27日,清徐县增设圪台头、高花2个人民公社。是时,全市辖南城、北城、河西3个城区;南郊、北郊2个郊区及古交工矿区;清徐、阳曲、娄烦3个县。 1979年1月1日,全市32个城市人民公社全部更名为街道办事处。 1980年4月19日,北郊区增设高庄人民公社;阳曲县增设北留人民公社。 1982年1月12日,古交工矿区设立古交街道办事处。5月9日,阳曲县设立新阳街道办事处;8月14日,清徐县设立清源街道办事处。 1983年8月16日,古交工矿区杏林坪公社更名为梭峪公社;北郊区高庄公社更名为西场公社,丈子头公社更名为中涧河公社;清徐县圪台头公社更名为碾底公社,高白公社更名为东于公社;娄烦县罗家曲公社更名为杜交曲公社,双井公社更名为庙湾公社。 1984年5月,撤销全市83个农村人民公社,以原各公社管辖范围划为22个镇、61个乡。同年5月22日,撤销古交工矿区古交、清徐县清源、阳曲县新阳3个街道办事处。11月21日,3个城区增设17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南城区9个,北城区6个,河西区2个(当年除河西区组建了千峰、官地两个街道办事处以外,其余均未组建起来)。 1985年4月25日,北城区增设上兰街道办事处。 1988年7月18日,南城区增设的菜园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老军营街道办事处。12月27日,撤销古交工矿区,设立古交市(县级),行政区域不变。 1989年7月17日,古交市成立西曲、东曲、马兰、镇城底4个街道办事处。 1991年9月14日,河西区成立兴华街道办事处。 1996年,全市辖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个区,古交1个市,清徐、阳曲、娄烦3个县;41个街道办事处,1174个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61个乡,22个镇,1280个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 1997年5月8日,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五区建置,设立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六个区,并重新划分了区界。

区划列表

截至2019年,太原市辖6个区,3个县和1个市, [16] 市政府驻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69号。 [17] 太原市行政区划 行政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代码 杏花岭区 146 59 030009 巨轮街道 140107 小店区 290 62 030032 小店街道 140105 迎泽区 105 52 030002 柳巷街道 140106 尖草坪区 296 35 030023 柴村街道 140108 万柏林区 289 56 030024 千峰街道 140109 晋源区 290 20 030025 晋源街道 140110 古交市 1512 22 030200 东曲街道 140181 清徐县 608 32 030400 清源镇 140121 阳曲县 2084 15 030100 黄寨镇 140122 娄烦县 1289 13 030300 娄烦镇 140123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平均海拔约8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18] © 2020 Baidu - GS(2019)5218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

太原市

地形地貌

太原市境内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均有分布。山地452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79%;丘陵904平方公里,占12.94%;平原1093平方公里,占15.64%;盆地279平方公里,占3.99%;谷地184平方公里,占2.63%。境内地势起伏较大,高差悬殊,位于境西北娄烦县的赫赫岩山,海拔2708米,为全市最高峰;最低处位于境内南部清徐县西青堆的汾河漫滩,海拔760米,高差1948米。太原市境东、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呈簸箕形。东部山地包括系舟山及其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太原东山。西部山地为吕梁山东翼,统称西山,包括云中山南端、太原西山和关帝山东段。北部山地是太行山、吕梁山延伸的交接地带,为太原、忻州的界山。中南部河谷平原属于晋中盆地(亦称太原盆地)北端,由冲积平原和冲洪积倾斜平原组成,海拔高度800米左右,太原市城区就坐落其间。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省份的面积都非常大,也有的省份规划的不合理,省会城市没有在管辖范围的中间,所以导致有的地方,虽说是一个省,却很少去省会城市。但是毕竟省会城市的资源比较多,医疗、教育、政策、居住环境等都偏向于省会,所以到省会发展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山西省和陕西省接壤,山西靠近陕西就有一个很尴尬的市,离陕西省会西安只有不到200公里,但是距山西省太原实在是太远,有600多公里。如果有什么大的疾病需要进大医院,一般都会选择西安,因为也就是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而去太原就得8个小时。​这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县级市---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由于离西安太近,所以许多人都选择在西安发展,回家也方便。再加西安这几年放宽落户政策,使得许多人都成为新的西安人。[1]

气候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形成了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 [20]

水文

太原市境内地表水依阳曲县的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南属黄河水系一级支流汾河流域。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市,其间有大小几十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6331平方公里,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0.6%;依阳曲县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北温川河、乌河和岔上乡北部及高村乡西北部区域属海河水系滹沱河流域。流域面积657平方公里,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4%。 太原市境内地下水主体可分为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4个基本类型。其中山区以岩溶水和裂隙水分布为主,盆地区则以孔隙水为主。 [21]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太原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2立方米,仅为山西省人均占有量的38.5%,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9%,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大气降水是太原市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但降水和径流变化大,分配不均匀,在连续干旱和多年枯水时期,水资源紧缺问题严重。地下水是太原市的主要供水源,占总供水量的75%以上。全市平均年超采地下水资源量为1.12亿立方米,平均日超采量31万立方米。 [22]

土地资源

太原市境6988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为辅。土壤贫瘠,中低产田多,旱地、坡地占耕地总量的67%以上;宜农荒山、荒坡等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24.8万亩,为1996年耕地总量的10.2%。人均占有耕地0.67亩,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人均耕地面积最少,低于全省2.21亩的人均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795亩最低警戒线。太原市境内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南郊区、北郊区和清徐县的沿汾河两岸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水、热条件较好,为重要的农业区,但人口密集,土地资源不足;阳曲县土地资源丰富,但地理环境差,干旱少雨,生产效率低下;古交市、娄烦县土地资源较多,但地势起伏大,气温低,水、土、热条件不好,并且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利用较差。 [23]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太原植物区系含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地衣、藻类和菌类,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 太原市境内植物资源按其用途和经济价值,可分为经济林木、中草药用植物、纤维植物、糖类及淀粉植物、油料植物、饲草(料)植物、观赏植物、水土保持固沙植物及防治环境污染植物9种经济类型。其中,多种植物兼有多种经济价值。 主要经济林木有22种:落叶松油松白杆青杆白桦等;主要药用植物有117种:银杏胡桃地肤子、王不留行、瞿麦等;主要纤维植物有28种(类):枸树大麻、榆、山桃白蔹等;主要食用糖类、淀粉类植物有18种:沙棘胡颓子黄刺玫山杏、山桃等;主要食用油及工业用油植物有17种:胡桃、花椒蓖麻、杏、山杏等;主要饲草植物有26种:多花胡枝子、兰花棘豆、直立黄芪、糙叶黄芪、草木樨黄芪等;主要野生观赏花卉植物有32种:侧柏绣线菊三桠绣线菊栒子木、西北栒子等;对保土、保水、固沙有良好作用的植物有26种:白羊草虎尾草紫穗槐沙棘荆条等。 [24]

动物资源

据1987年普查,太原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纲16目、37科、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四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中日保护候鸟8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哺乳纲6目、17科、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5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兽类3种;爬行纲动物3目、4科、8种;两栖纲1目、2科、5种;鱼纲2目、4科、21种;甲壳纲动物1目、2科、2种;昆虫纲13目、70科、177种;蛛形纲2目、3科、10种。 [25]

矿产资源

太原矿藏丰富,主要有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太原系煤储量丰富,煤种齐全,有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等。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 [26]

人口

据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6.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0.36万人,增加5.09万人;乡村人口65.83万人,减少1.05万人。城镇化率85.25%,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男性人口223.16万人,女性人口223.03万人,性别比为100.06∶100。全年出生人口5.07万人,人口出生率11.42‰。 [27]

经济

综述

经济增长 2019年,太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28.5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48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518.64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2467.39亿元,增长7.1%。 太钢 太重 太原富士康园区 崛围山 城市夜景 太原美术馆 南中环桥 山西科技馆 城市夜景 城市夜景 山西大剧院 太原夜景 西山 太钢 2019年,太原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698元,比上年增长5.6%,按2019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3147美元。 [27] 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重为1.1%、37.7%、61.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2、2.25和4.33个百分点。 [27] 财政 2019年,太原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税收收入301.77亿元,增长1.6%。 2019年,太原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486.27亿元,增长12.1%。 [27]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其中:中央投资增长54.8%,地方投资下降27.2%,其他投资增长5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0%。工业投资增长19.4%,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2.5%。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3.1%;非国有投资增长27.9%,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0.2%。全年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55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71个,完成投资增长5.6%;10亿元以上项目93个,完成投资增长7.2%。 [27]

第一产业

种植面积 2019年,太原市农作物种植面积80.42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61.79千公顷。其中:夏粮种植面积0.06千公顷,秋粮种植面积61.73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56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1.05千公顷。 [27] 畜禽及水产品产量 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大牲畜存栏3.85万头,猪出栏25.12万头。肉类产量3.93万吨,禽蛋产量3.41万吨,牛奶产量8.97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1.16千公顷,水产品产量2691吨。 [27]

第二产业

工业 2019年,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其中:中央企业增加值增长4.3%;地方企业增加值增长4.5%;其他企业增加值增长7.4%。 2019年,太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4%。 2019年,太原市非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7.1%,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9%。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2.1%。 2019年,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47.83亿元,增长3.8%。利税总额182.68亿元,下降26.8%。利润总额59.72亿元,下降40.1%。 [27] 建筑业 2019年,太原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164.79亿元,增长15.1%。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839.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16.09万平方米。 [27]

第三产业

房地产开发 2019年,太原市房地产开发投资698.25亿元,增长31.3%。其中:住宅投资538.17亿元,增长34.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7.56亿元,增长22.5%。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459.6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829.45亿元。 [27] 消费品零售 2019年,太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8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7.48亿元,增长7.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33亿元,增长22.7%。 2019年,太原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865.20亿元,比上年增长0.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43.31亿元,增长22.2%。 [27] 进出口贸易 太原富士康园区 太原富士康园区 2019年,太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出口额651.72亿元,下降1.7%;进口额467.84亿元,增长10.6%。 出口商品中,不锈钢材、机电产品分别为76.90亿元、525.84亿元,占出口额的92.5%。煤炭、焦炭、金属镁分别为0.87亿元、2.50亿元、4.01亿元,占出口额的1.1%。 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165个。年进出口额在亿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46个,比上年增加4个。 [27] 招商引资 2019年,太原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0.97亿美元。 [27] 邮电 太原主要建筑 太原主要建筑(2张) 2019年,太原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电信业务总量467.74亿元,增长62.3%。年末市话到达75.05万户。农话到达1.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34.59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为687.94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204部,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8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宽带用户221.85万户。 [27] 旅游 2019年,太原市接待海内外游客9655.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国内游客9629.59万人次,增长18.9%;海外游客25.80万人次,增长8.0%。海外游客中:外国人18.01万人次,香港同胞4.40万人次,澳门同胞1.02万人次,台湾同胞2.37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171.83亿元,增长17.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63.41亿元,增长18.1%;旅游外汇收入1.19亿美元,增长11.4%。 [27] 金融 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117.20亿元,比年初增长6.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063.12亿元,增长10.6%。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663.72亿元,增长5.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252.08亿元,增长10.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707.47亿元,增长9.5%。人民币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余额9920.16亿元,增长8.8%;短期贷款余额2880.22亿元,增长7.1%。 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上市公司达到18家,其中:主板15家,中小板2家,创业板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4家。 [27] 保险 2019年,太原市原保险保费收入247.47亿元,增长10.9%。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37.30亿元,增长8.7%;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33.76亿元,增长37.0%;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6.94亿元,增长7.5%;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69.47亿元,增长5.8%。 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9.36亿元,增长9.0%。其中:寿险业务给付24.38亿元,下降12.0%;健康险业务赔款及给付9.25亿元,增长61.3%;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1.82亿元,增长18.8%;财产险业务赔款33.90亿元,增长18.3%。 [27]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5所(其中高职院校22所),成人高等学校7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8所,普通高中91所,普通初中136所,小学448所,幼儿园728所。 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9%;小学、初中巩固率均达到国家标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8%。2019年高考一本、二本达线率和录取率在全省稳居前列。 本科院校 序号 学校名称 办学层次 属性 1 山西大学 本-硕-博 一省一校 [28] 2 太原理工大学 本-硕-博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9] 3 中北大学 本-硕-博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30] 4 山西医科大学 本-硕-博 5 山西财经大学 本-硕-博 6 太原科技大学 本-硕-博 7 山西农业大学 本-硕-博 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入选高校 [31-32] 7 山西中医药大学 本-硕 8 太原师范学院 本-硕 9 太原工业学院 本-硕 10 山西传媒学院 本 11 太原学院 本 12 山西能源学院 本 13 山西警察学院 本 14 山西工商学院 本(民办) 15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本(民办) 本科独立学院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高职院校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山西警官职业学院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 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民) -

体育事业

2019年,全年太原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241枚金牌、171枚银牌、167枚铜牌,368个第四至第八名。圆满完成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参赛办赛任务,金牌数和奖牌数在全国参赛城市中均排名第一。成功举办2019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暨中国太原国际自行车周;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升级为田联金标赛事,正式迈入象征中国马拉松赛事最高等级的“双金俱乐部”;2019汾河龙舟公开赛暨二青会龙舟测试赛决赛在新建成的水上运动中心举行。 太原市境内举办体育赛事 2008年国际自行车联盟BMX(小轮车)世锦赛(北京奥运会预选赛) 2011年BMX全国锦标赛 2012年BMX冠军赛 2008年女子摔跤世界杯 2009年女子摔跤世界杯 2010年第一届太原国际马拉松赛 2012年4月伦敦奥运会摔跤预选赛 2015年9月第17届亚洲跳伞锦标赛 2019年8月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底,太原市全市共有各类专业院团及具备规模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21个。群艺文化馆12个,博物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馆藏图书732.21万册。国家综合档案馆12个,馆藏档案资料210.51万卷(件、册)。改扩建后的太原市图书馆跻身全国一流图书馆行列,赢得“网红图书馆”美誉,并在全国首创马克思书房。成功举办城市能源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人民网2018大学校长论坛。举办“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广播节目11套,电视节目16套。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35.1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31.06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8]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748个(不含村卫生室),医疗床位39917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9.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1269人,其中:执业(包括执业助理)医师23018人,注册护士29489人。每千人拥有医生5.2人。太原市已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城市建设

2019年10月31日,太原入选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 [33] 其他 2020年7月,入围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名单。 [34] 2020年6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定为2020年城市体检样本城市。 [35]

交通运输

公路

2018年,山西省公路局太原分局管养着太原地区497千米11条国省道干线公路,包括国道5条(G108京昆线、G208二淅线、G307黄山线、G241呼北线、G339滨榆线),省道6条(双阳线、太小线、太高线、宁白线、岚马线、岚古线),桥梁136座,隧道2座,其中一级公路96千米,二级公路351千米,三四级公路50千米。

铁路

2018年,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以运输为主业整体改制上市的铁路局集团公司,是国家AAAA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路网纵贯三晋南北,横跨晋冀京津两省两市,主要担负着山西省客货运输任务和周边冀、京、津、蒙、陕等省市区的部分货运任务,在全国铁路网和山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2018年,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管辖大西高铁、石太客专、南同蒲、北同蒲、大秦、侯月、侯阎、石太、太中银、韩原、太兴、瓦日、京原、京包、太焦、迁曹等干线和支线。线路总延展里程11841.73千米,营业里程4538.70千米。其中客运专线534.57千米,双线营业里程3501.01千米,电气化营业里程4246.80千米。道岔10739组,道口120处,桥梁3895座,隧道535座,明洞23座。配属机车1154台,客车1821辆,动车组54组。

民航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为国内省会级干线机场,是山西省最大的国际航空口岸,飞行区等级指标4E级,可起降B747机型,同时满足F类A380备降需要。现有航站楼2座(1号航站楼面积2.58万平方米,2号航站楼面积5.5万平方米)跑道1条,机位43个,基地航空公司3家(东航山西分公司、山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昆明航空有限公司)。太原机场开通客运航线151条,通航城市83个,货运航线1条。

太原尧城通用机场

太原尧城通用机场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孟封镇境内,占地面积1200亩,拟申请A3级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机场飞行区等级3C,跑道长1800米,宽45米,设有2条垂直联络道。 [37] 短途运输以太原为中心,利用太原尧城机场开通四条短途运输航线。每条航线每天执行2到4个架次。

公共汽车

太原公交现有营运车辆3520台,折4542.6标台,运行线路230条,线路长度3657.83公里,线网长度1147.94公里;2019年公交运营里程11461.14万公里,日均31.40万公里;运营趟次375.78万趟,日均1.03万趟;客运总量3.99亿人次,日均109.42万人次(其中,日均免费乘车14.93万人次),IC卡、二维码等非现金乘车占比85.98%。太原市公交线路号以1位数字和两位数字为路号的公交线路是市区线路,例如1路、4路、38路公交车。公交线路号以3位数字为路号的公交线路又分为8种情况:以1开头的是电车,例如101路公交车;以2开头的是专线车,例如201路公交车,从火车站开往飞机场;以3开头的是郊区线路,例如322路公交车,从小东流开往西山横岭村;以4开头的是原先的城乡小巴车,后归属于太原公交集团公司,例如412路公交车,从下元开往小石河村;以5开头的是夜班线路,例如502路公交车,从胜利桥东开往火车南站;以6开头的是原先的双层巴士,后来双层巴士“退役”后,车型更换为单层公交车,但没有更改路号,属于市区线路,例如610路公交车,从胜利桥东开往高新开发区;以7开头的没有公交线路;以8开头的是原先的中巴车,后来车型更换后都属于市区线路,例如801路公交车,从公交童星幼儿园开往建南汽车站;以9开头的是城际公交,例如901路公交车,从太原火车站开往晋中公交南场。公交线路号以字母开头的,分为4种情况:以K开头的为大站快车,使用“快”字的首位拼音字母为标识,例如 K10 路公交车,从小东流开往火车站;以S开头的为社区公交,使用“社”字的首位拼音字母为标识,例如 S10 路公交车,从万科小镇开往万科小镇;以Y开头的为旅游公交,使用“游”字的首位拼音字母为标识,例如 Y1 路公交车,从晋祠新镇开往天龙山景区;以D开头的为定制公交,也就是市民俗称的网约公交,使用“定”字的首位拼音字母为标识,例如 D025 公交车,从恒大御景湾开往五一广场。

历史文化

太原地区方言为太原话。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相传唐尧和大禹曾建都于晋阳。西汉初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前受封代王,国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称为潜龙之地。曹魏末期,封于太原郡的晋王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政权,并以“晋”作为国号。前秦、北魏、东魏、北齐曾定都于晋阳或以晋阳为实际政治中心。北齐高祖高欢称太原为霸城。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隋末,李渊为唐国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晋阳建立大唐,并以太原的古称作为国号。太原成为唐朝的龙兴之地,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曾为晋王,而同样来自并州文水的皇后武则天则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武周起成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为晋王。

风景名胜

太原文物古迹有晋祠园林、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祭孔文庙、晋阳古城遗址以及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天龙山石窟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7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森林公园3处。太原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晋剧被誉为山西的“省粹”,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青年宫、太原市文广中心等都常有传统的晋剧演出。

文保单位

截至2020年初,太原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 太原市中心城区全市共有综合性公园46个,专类公园11个,带状公园6个,街头游园253个,社区游园53个,街旁绿地194块。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76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3013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384.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19%,绿地率37.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8平方米。 [42] 综合性公园有迎泽公园、晋阳湖景区、汾东公园、华夏公园、汾河市民公园、汾东中央公园、北张公园、和谐公园、和平公园、龙城公园、龙城东街公园、武宿公园、晋商公园、古城东滨河公园、金桥公园、汾西公园、摄乐公园、唐槐公园等,专业类公园有植物园、徐显秀公园、太白铁路遗址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等。 太原汾河公园是在汾河太原城区段内经过水利治理和绿化美化后而形成的滨水公园,现已绵延20余公里,并且仍在每年向南向北延伸。主要景点有汾河晚渡,雁丘(“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出处),碧水沙滩,湿地公园等。

城市荣誉

获奖时间 奖项荣誉 获奖项目或备注 2020年1月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第34 [44] 2019年11月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第76、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45-46] 2019年9月 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30 [47] 2019年9月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48] 2019年8月 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49] 2018年12月 2018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24 [50] 2018年12月 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52 [51] 2018年4月12日 2018畅游中国100城 [52] 2017年12月24日 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53] 2015年10月14日 2015年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54] 2015年7月 “2015中国避暑名城65佳榜”第20名(和熙龙城) [55] 2015年6月 第一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56] 2014年3月20日 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城市 [57] 2015年3月 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2名 [58] 2014年12月10日 第三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 [59] 2014年8月 2013~2014年度中国会展名城 [60] 2014年4月28日 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 [61-62] 2013年12月31日 第一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63] 2013年11月26日 首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群) [64] 2013年1月29日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65] 2013年1月17日 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66] 2012年11月23日 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 2012年5月 第六个“中国智慧城市”试点 [67] 2012年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 2011年3月14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2011年1月 2010年度全国十大体育营销城市 [68] 2020年4月 “2020中国避暑名城榜”第18 [69] 2020年8月 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70]


相关视频

高清航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省会太原

https://v.qq.com/x/page/f0809f3hcey.html

标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