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硝石,也稱消石、火硝、牙硝(古書上又稱茫消或北帝玄珠,焰硝等),是一種天然礦物,主要成分為硝酸鉀。其他來源的硝酸鉀,以及其他的硝酸鹽礦物如智利硝石(硝酸鈉)、挪威硝石(硝酸鈣)有的時候也被稱作硝石 [1]。但注意芒硝不是硝酸鹽,而是含結晶水的硫酸鈉。
概述
硝石為透明或白色晶體,屬斜方晶系。其摩氏硬度與石膏接近,比重2.1, 折射率 nα=1.332, nβ=1.504, nγ=1.504。硝石易溶於水。天然硝石主要見於堿土地區的乾燥土壤中,礦泉、和洞穴壁上,由富含硝酸鉀的水常年浸潤生成。
用途
天然硝石在使用之前,一般需要經過水浸重結晶來提純。
- 硝石是黑色火藥的成份之一,用來製造炸藥、焰火等,也用於焰火中產生紫色火花[2]。
- 硝石因為含氮而被用作肥料。
- 陶瓷、玻璃釉彩的成分。
- 中藥材。《本草綱目》認為硝石「苦寒,無毒,主治五臟積熱」,見於紫雪散、大黃硝石湯等成藥。
製冰降溫
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鉀,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裡的水就會結成冰。在一個大盆裡倒一些水,再放入一個小盆,小盆裡也倒一盆水,然後在大盆裡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古代的寧波製冰廠都會用這種方法來製作冰塊。
冰塊在古代的儲存難度很大,是奢侈的降溫神器,只有皇家貴族使用。李世民降溫就很喜歡用冰塊,他還曾經在自己辦公的場所里堆起冰塊,自己就坐在冰塊當中辦公,算是古代版的冰箱。它是白色味苦的晶體,低溫下,顏色如霜被稱為「牆霜」。人們在無意中發現硝石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於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在夏季製作冰飲料,方法是將糖和一點香料溶在水中,然後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大盤,在盤內盛上水,將罐置於盤水內,不斷地在盤中加入硝石,罐內的水就結成冰。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髮結晶發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建議用化學試劑商店出售的化學純硝酸銨代替,效果更明顯。
古籍有記載,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云:「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凈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窖冰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云:「《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