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大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蒙山大佛 |
中文名稱: 蒙山大佛 外文名稱: Mengshan Buddha 別 名: 西山大佛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開鑿年代:北齊天保年間 開放時間: 2008年10月 類 別 :石窟寺及石刻 級 別: 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國家 :中國 |
蒙山大佛,也稱晉陽西山大佛[1],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現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2]。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據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後世重修時補築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區向公眾開放。
歷史
修建過程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後的佛像。開化寺建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後鑿石修路,在寺後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時也被稱為「晉陽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開鑿的年代存在爭議。一種觀點根據《永樂大典》中《太原志·太原縣》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於北齊天保二年。另一種觀點根據明嘉靖《太原縣誌》、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在開化寺建寺之後,即晚於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據五代蘇禹珪《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所述「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鑿石通蹊,依山刻像」,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於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據《北史》中後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的記載,認定蒙山大佛完工於後主高緯時;又根據宋人記載中蒙山曾有北齊天統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統五年三四月間北齊後主身在晉陽且有重要佛事舉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時間就是北齊天統五年(公元569年)。
增加建造
隋朝仁壽年初,開化寺中新建佛閣以保護大佛,並改名為淨明寺。唐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曾來此禮佛,並將寺名改回開化寺。另一說李淵禮佛是在稱帝之前,禮佛回去後當夜「夢化佛滿空,毫光數丈」,登基後李淵將寺名改為開化寺唐。
公元657年(唐顯慶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與皇后武則天同游童子寺、開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與皇后、妃嬪、宮人施捨了很多珠寶、財物、衣服。
毀滅破壞
會昌四年(公元844年),開化寺佛閣在武宗滅佛中廢毀,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風雨中。唐干寧二年(公元895年),盤踞并州的河東節度使、後來追封後唐武皇帝的晉王李克用參拜蒙山大佛後,命人重建開化寺佛閣。歷經五年,佛閣終於建成。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鎮守太原的北平王、後來的後漢高祖劉知遠到開化寺焚香禮佛後,出資重修佛像和佛閣,留有蘇禹珪所撰《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開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釋迦如來舍利塔(即今開化寺連理塔)。元朝末年,開化寺毀廢,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認為,蒙山大佛在這時一齊被毀。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晉恭王朱棡重建開化寺,開化寺改名為法華寺。
重新發現
1980年至1983年間,參加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員王劍霓重新發現了蒙山大佛。王劍霓1980年10月被抽調參加地名普查,其祖父王建屏是山西佛協會創始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山西佛教會會長。王劍霓幼時曾聽祖父講過太原西山大佛的故事。調查地名時,王劍霓發現太原蒙山一帶有很多帶「寺」字的地名,還有一處地名叫做「大肚崖」,覺得非常奇怪。實地調查時,他發現「大肚崖」其實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頭部已經遺失,露出的胸部高度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達數十米[3]。佛像背後的山崖頂上的平地還有綿延大約五百米的古建築遺蹟。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的「簡訊」中報道了這一消息。2000年9月21日,蒙山大佛被列入第二批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
遺存
蒙山大佛為利用陡直崖壁開鑿而成,位於蒙山近山頂處。佛龕為摩崖敞口式,寬29.60米,進深17米,平面大約為半橢圓形。佛像頭部已經遺失,山與頸部平齊,研究者推測當時此處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開鑿時將它刻成佛頭。佛像背後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遺址,散落有殘碎磚瓦,還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徹禪師」的斷碣
蒙山大佛自雙腿下部至頸高約30米。研究者按照雙肩寬度18米估計佛像頭部高度大約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為40米,加上後世重修時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總高度大約46米。這與史籍的記載有所不同。唐代的《冥報記輯書》記載蒙山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還有媒體稱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這些媒體由此認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甚至有媒體聲稱,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並根據三者的高度關係(認為蒙山大佛高66米)將蒙山大佛稱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闊三間(約15米)的建築遺蹟,門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斷建築年代可能晚於五代。建築遺蹟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摩崖碑刻大約處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為長方形,高2.50米,寬1.85米,是預先雕刻成之後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斷出刻的是佛經,無法確知是哪一部經。摩崖碑刻東側的小窟高、寬都在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壞。小窟的東邊是一平面為方形的大窟,面闊2.97米,進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攢尖頂。長方形的窟門高1.74米、寬0.97米、深0.52米,門兩側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櫨斗,櫨斗之上是雕刻的闌額,闌額的斗栱為一斗三升式,柱間斗栱為人字形叉手。叉手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翹。結合四角攢尖頂、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翹兩個特徵,研究者認為此窟可能開鑿於北齊。窟內為素壁,並無龕像,屬於禪窟,窟內殘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題記。。2003年至2004年,太原市政府也曾有意開發蒙山大佛。2005年,寺底村的村辦煤礦被關停,寺底村再次計劃開發蒙山大佛旅遊,先清理了覆蓋佛身的土石。隨後,寺底村籌集資金,打算為蒙山大佛補上一顆佛頭。2006年9月,新修佛頭的工程開工了。按照寺底村的計劃,先要在大佛佛頭的位置挖一個坑,打上混凝土基礎,再在其上新建鋼筋混凝土材質的佛頭,工程預計在2007年5月完工。2007年1月,寺底村的重修過程被緊急叫停,原因是政府認定用水泥修復佛像不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太原市晉源區政府請來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專家勘測蒙山大佛所在的山體,並重新制訂了大佛的保護、重修計劃。重新制訂的方案是:在佛身上選幾個點,將擰起來的幾根鋼筋打入,灌入水泥,以固定岩體,防止塌落;新修佛頭選用新型材料,看起來像岩石,但遠比岩石輕。新修的佛頭高12米,直徑8米,重140噸左右,風格參考了當地出土的北齊佛像。加固佛身時共計灌漿450噸以上。2008年1月,佛頭安放完畢。2008年10月7日,完成修復的蒙山大佛景區向公眾開放。同年11月,太原市物價局召開會議,討論蒙山大佛景區的定價問題,初步的方案是門票90元人民幣。不過,最終蒙山大佛還是維持免費開放(2017年8月10日開始收費)[4]。蒙山大佛附近有煤炭、石灰石等礦藏,多年的開採導致蒙山大佛附近出現採空區,威脅着蒙山大佛的安全。2008年至2011年,太原市先後共申請到2.11億元人民幣用於蒙山地質治理。治理恢復了荒山、荒坡的植被,也基本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
2011年2月,太原市的39名政協委員同1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議,建議政府及早着手修復蒙山另外八尊大佛。他們認為,蒙山大佛兩側的山體上各有四尊未修復的佛身,連同已經重修的蒙山大佛,共是九尊大佛。提案中列舉了六條理由,例如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佛教徒來太原朝拜」、修復九尊佛後蒙山「將超過美國總統山的規模」、經專家研究考察「蒙山大佛的保護開發利國利民利世界」等。
2013年10月1日,蒙山大佛披上了一件金色僧袍[5]。此事經報道後,有媒體質疑此舉是為了遮羞,是為了用僧袍遮住風化嚴重的佛身。10月9日,蒙山大佛景區將大佛的僧袍取下。景區負責人表示蒙山大佛的修復是「修舊如舊」,穿僧袍絕不是遮羞;穿僧袍和與泰國的交流活動有關,披僧袍是活動主辦方提出的,僧袍並非臨時製成,是5年前捐贈的;取下僧袍是因為那一天風大,害怕僧袍被風颳壞。
視頻
蒙山大佛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山西風光:太原八景之一「蒙山」 西山大佛(蒙山大佛),愛奇藝
- ↑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太原這五處古蹟入選! ,搜狐,2019-10-18
- ↑ 蒙山大佛失蹤600年被意外發現,那66米高的大佛為什麼會失蹤? ,搜狐,2019-01-01
- ↑ 蒙山大佛從免費到收費 這之間發生了什麼?,鳳凰網,2017-08-22
- ↑ 蒙山大佛披上800斤巨型僧袍,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