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膚子,胞果扁球狀五角星形,直徑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綠色或淡棕色,周圍具三角形膜質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突起的點狀果梗痕及放射狀脈紋5-10條,剝離花被後,可見膜質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長約1mm,黑色。無臭,味微苦。以飽滿,色灰綠者為佳。[1]
目錄
名 稱
地膚子
拼 音
Di Fu Zi
英文名
Fructus Kochiae
類 別
果實/種子類
功效分類
屬利水滲濕藥下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別名
地葵(《本經》),地麥(《別錄》),益明(《藥性論》),落帚子(《日華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頭子(《萬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藥材》),鐵掃把子(《四川中藥志》)。
入藥部位
為藜科植物地膚的成熟果實。
性味
苦;性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寒。
歸經
入腎、膀胱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約50~15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綠色,秋季常變為紅色,幼枝有白柔毛。葉互生,無柄;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7厘米,寬1~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有短柔毛;幼葉邊緣有白色長柔毛,其後逐漸脫落。花1朵或數朵生於葉腋,成穗狀花序;花小,黃綠色;花被筒狀,先端5齒裂,裂片三角形,向內彎曲,包裹子房,中肋突起似龍骨狀,裂片背部有一綠色突起物;雄蕊5,伸出於花被之外;子房上位,扁圓形,花柱極短,柱頭2。胞果扁圓形,基部有宿存花被,展開成5權橫生的翅。種子1枚,扁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2]
產地分布
生長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栽培於庭園。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蘇、甘肅等地。各地多有栽培。
主治功效
清熱利濕;法風止癢。主小便不利;淋濁;帶下;血痢;風疹;濕疹;疥癬;皮膚瘙癢;瘡毒。用於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①《本經》: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
②《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
③《藥性論》: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癀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④《日華子本草》:治客熱丹腫。
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客熱,清利胎熱,濕熱帶下。
⑥《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
⑦《本草備要》:益精強陰,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
⑧《玉楸藥解》:療頭目腫痛,狐疝陰頹,腰疼脅痛,血痢,惡瘡。[3]
禁忌事項
《本草備要》:惡螵蛸。
內無濕熱,小便過多者禁服。
採收炮製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淨枝、葉等雜質。
藥物鑑別
顯微鑑別
果實(除去花被)縱切面:果皮細胞1-2列,細胞內充滿細小方晶。種皮細胞1-2列,黃棕色。外胚乳菲薄,胚乳位於馬蹄狀胚的中心,含微細澱粉粒。
粉末(包括宿存花被)特徵:灰綠色或黃褐色。
①非腺毛由2-3個細胞組成,有的具壁疣。
②石細胞壁稍厚,紋孔稀少;有的石細胞呈短纖維狀,長65-150μm,壁較厚,木化。
③花被裂片表皮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氣孔類圓形,黃棕色,不定式,副衛細胞4-5個。
④果皮細胞垂周壁略呈波狀彎曲,細胞內充滿小方晶.盲徑3-13m.偶見簇晶。
⑤種皮細胞黃棕色,略呈現長方形或方形。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蒸餾水10ml,溫浸10min,濾過。濾液置試管中用力振搖,產生持久性泡沫,放置10min泡沫消失不明顯。(檢查皂甙)
(2)取本品粉末10g,加15%硫酸30ml,以100ml氯仿提取。取氯仿提取液5ml,置蒸發皿中蒸乾,滴加三氯化銻的氯仿飽和溶液後,則顯棕紫色。(檢查甾萜類)
(3)取本品的甲醇浸出液2ml,加濃鹽酸4-5滴及鎂粉少許,於水浴上加熱2min則顯淡紅色。(檢查黃酮類)
(4)本品粉末10g,加酸性水溫浸30min,分別取濾液2ml置4支試管中,分別滴加碘化鉍鉀試劑,碘一碘化鉀試劑,硅鎢酸試劑,碘化汞鉀試劑,均產生沉澱。(檢查生物鹼)
(5)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0g,置圓底燒瓶中,加15%硫酸30ml,氯仿100ml,回流水解2h,濾過。濾液分出氯仿層,回收氯仿,定容至10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少許,加乙醇溶解後作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點樣於同一硅膠G(上海熒光化學廠)薄層板。用氯仿-丙酮-環己烷(2:1:7)展開。取出晾乾,噴5%磷鉬酸的乙醇試液,加熱後,供試品溶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4]
藥理研究
1.抑菌: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許蘭氏黃癬菌,奧社盎氏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用試管稀釋法,1:3對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及星形奴卡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抑菌作用水浸劑(1:3)在試管中對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鐵鏽色小芽孢癬菌,羊毛樣小芽孢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作用。50%煎劑用干板挖溝法,對傷寒桿菌有較弱的抑制作用。
2.抑制過敏:地膚子水提物對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及遲髮型超敏反應有抑制作用。[5]
化學成分
果實主含三萜及其甙,已分離得到: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齊墩果酸[6]
臨床應用
①治陽虛氣弱,小便不利:野台參四錢,威靈仙錢半,寸麥冬六錢(帶心),地膚子一錢。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宣陽湯)
②治陰虛血虧,小便不利:懷熟地一兩,生龜板五錢(搗碎),生杭芍五錢,地膚子一錢。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濟陰湯)
③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子母秘錄》)
④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膚子一兩,地榆三分(銼),黃芩三分。上藥拇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⑤治目痛及眯忽中傷,因有熱瞑者:取地膚子白汁注目中。(《僧深集方》)
⑥治雀目:地膚子五兩,決明子一升。上二味搗篩,米飲和丸。每食後,以飲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廣濟方》地膚子丸)
⑦治肝虛目昏:地膚子一斤(陰乾,搗羅為末),生地黃五斤(淨湯搗,絞取汁)。上藥相拌,日中曝干,搗細羅為散。每服,空心以溫酒調下二錢,夜臨臥,以溫水調再服之。(《聖惠方》地膚子散)
⑧治脅痛,積年久痛,有時發動:六、七月取地膚子,陰乾,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補缺肘後方》)
⑨治跳躍舉重,卒得陰頹:白朮五分,地膚子十分,桂心三分。上三物,搗末。服一刀圭,日三。(《肘後方》)
⑩治疝氣:地膚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錢,酒下。(《簡便單方》)
⑾治痔疾:地膚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陳粟米飲調下,日三。(《聖濟總錄》地膚子散)
⑿治吹乳:地膚子為末。每服三錢,熱酒沖服,出汗愈。(《經驗廣集》地膚酒)
⒀治雷頭風腫:地膚子,同生薑研爛,熱酒沖服,取汗愈。(《聖濟總錄》)
⒁治肢體疣目:地膚子,白礬等分。煎湯頻洗。(《壽域神方》)
⒂治癰:地膚子、萊菔子各一兩。文火煎水,趁熱洗患處,每日二次,每次10~15分鐘。(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7]
相關視頻
1、利尿通淋類中藥地膚子[8]
2、藥用植物地膚子[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