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鸟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近鸟龙(学名:Anchiornis)是种小型有羽毛恐龙,可能属于手盗龙类的鸟翼类或伤齿龙科,生存于中国西北部,生存年代仍不确定,可能属于中侏罗世。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1](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品,恐龙开始被世人所知[2]。
恐龙已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与电影、各种玩具的题材,各类媒体也常报导恐龙的科学研究进展与新发现[3]。
介绍
近鸟龙的特征是前肢比例相当长,前肢长度约是后肢长度的80%。其前肢/后肢比例接近始祖鸟等早期鸟类,徐星等人认为这种长前肢是飞行能力的必要特征。近鸟龙有可能可以飞行或滑翔。与其他兽脚类恐龙(不包含鸟类)相比,近鸟龙的手腕更类似鸟类。他们最初推测近鸟龙可能具有飞行或滑翔能力。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虽然近鸟龙的前肢类似鸟类,但与小盗龙等近亲相比,前肢仍然太短而不能飞行。此外,小盗龙的羽毛长、不对称,是具有气动性的飞羽;而近鸟龙的羽毛短而对称,是较为原始的羽毛,因此没有飞行能力。
近鸟龙的后肢比例,仍较类似兽脚类恐龙,显示它们可能是快速奔跑的动物。但是,近鸟龙的后肢、足部覆盖者长羽毛,类似小盗龙,这些羽毛将妨碍近鸟龙的地面运动能力,因此它们不可能在地面快速奔跑。
如同现代鸟类,近鸟龙的羽毛颜色分布、排列复杂。这些色彩斑驳的羽毛,可能有视觉辨识物的功能,使用在求偶、界定领域、或是威吓掠食动物或竞争对手。
名称由来
恐龙,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4]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认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5]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6]。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视频
近鸟龙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007_地球的壮年时代——中生代时期 ,豆丁网,2010-11-29
- ↑ 世界最大恐龙骨架亮相自然博物馆,人民网,2014-12-03
- ↑ 云阳恐龙发掘最神秘的区域有了新发现!很可能填补恐龙演化序列空白 ,搜狐,2018-01-07
- ↑ 最早发现恐龙的人:英国人吉登恩·曼特尔(图),搜狐,2013-01-02
- ↑ 南极洲有恐龙吗?——揭秘南极大陆神秘过往,网易,2019-01-18
- ↑ 恐龙71545,豆丁网,201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