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禽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禽龍(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亞目的禽龍類,為大型植食性動物,身長約10米、高3到4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是繼斑龍之後,世界上第二種正式命名的恐龍[1]。斑龍、禽龍、以及林龍是最初用來定義恐龍總目的三個屬。古生物學界對於禽龍的了解,因為新發現的化石而隨着時間不斷改變。禽龍的大量標本,包括從兩個著名屍骨層發現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員可提出許多禽龍生活方面的假設,包括進食、移動方式、以及社會行為。禽龍的重建圖也隨着標本的新發現而改變[2]

名稱由來

長久以來,禽龍的發現過程被視為傳奇故事。在1822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與妻子瑪麗·安(Mary Ann)在英格蘭薩塞克斯郡的卡克費耳德村拜訪一個病人時,瑪麗·安在蒂爾蓋特森林的地層中發現了禽龍的牙齒[3]

在確認過這些牙齒與鬣蜥牙齒的相似處後,曼特爾將它們命名為禽龍(Iguanodon);在希臘文里,iguana意為「鬣蜥」,odontos意為「牙齒」。曼特爾基於異速成長理論,而估計這動物的身長接近18米,超過當時估計的斑龍身長(12米)。

形態特徵

禽龍是種體型龐大的植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進。最著名的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平均重達3.08公噸,成年個體的身長約10米,有些標本可能長達13米。其他種的體型並沒有那麼大;外形類似、較粗壯的道氏禽龍身長8米,而同時代的菲頓禽龍體格則較為輕型,身長為6米,這兩個種已被建立為新屬。禽龍有高大但狹窄的頭顱骨,狀嘴缺乏牙齒、可能覆蓋者角質,牙齒類似鬣蜥的牙齒,但更大、排列更緊密[4]

禽龍的手臂長而粗壯,前肢大約是後肢的75%長度,而手掌相當不易彎曲,所以中間三個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圓錐尖狀,與中間三根主要的手指垂直。在早期重建圖裡,尖狀拇指被放置在禽龍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則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確位置。但拇指尖爪的真實作用仍處於爭論中,它們可能用於防禦、或者協助進食。小指修長、靈活,可能用來操作物體。後肢強壯,但並非適合奔跑,每個腳掌有三個腳趾。脊柱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撐、堅挺(這些棒狀骨頭經常在模型或繪畫中省略)。禽龍與較晚期的近親鴨嘴龍類,在身體結構上相異不大。

文化影響

自從在1825年被命名以來,禽龍已成為大眾文化的常見主題之一。在1852年,倫敦的水晶宮豎立了兩個禽龍雕像。在當時,它們的拇指尖爪被誤認為鼻角,而且被誤認為類似大象四足動物,但這兩座雕像是最早的完全比例恐龍模型。

禽龍已出現在數個電影中;例如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恐龍》(Dinosaur),主角為一隻名為「Aladar」的禽龍,以及它的三個禽龍同伴。禽龍也是哥斯拉的三個形象來源之一,其他兩個分別為暴龍與劍龍[5]。禽龍也出現在動畫《歷險小恐龍》(The Land Before Time)與其系列作品。

除了電影以外,禽龍也出現在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恐龍星球》(Dinosaur Planet)、以及阿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小說《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在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的小說《Raptor Red》中,一隻猶他盜龍獵食一隻禽龍。另外,一個小行星帶的小行星,1989 CB3,則是以禽龍為名。

視頻

禽龍 相關視頻

一分鐘了解禽龍
侏羅紀恐龍,冰脊龍vs大型素食恐龍——禽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