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詹天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詹天佑
詹天佑1.jpg
英文名 Jeme Tien Yow
眷诚
达朝
出生 (1861-04-26)1861年4月26日
广东省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十二甫西街芽菜巷)
逝世 1919年4月24日(1919-04-24)(57岁)
湖北省汉口市
死因 因病逝世
纪念建筑 詹天佑故居詹天佑纪念馆
籍贯 安徽省徽州府婺源县
民族 汉族
语言 汉语、英语
教育程度 大学
母校 耶鲁大学
职业 工程师作家
活跃时期 1905年-1919年
机构 中国铁路公司
研究领域 铁路
知名作品 《铁路名词表》
《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华英工学词汇》
配偶 谭菊珍
父母 詹兴洪、陈氏
亲属 詹天佐〈大弟〉、詹琼仙〈大妹〉、詹和仙〈二妹〉、詹世鸾〈祖父〉、詹文贤〈曾祖父〉
奖项 二等宝光嘉禾章
1914年

詹天佑英语:Jeme Tien Yow,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原籍广东南海县(今广州西关十二甫西),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首批中国留美幼童之一,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哲学学士(Ph.B)研究生毕业。

早期生平

早年

詹天佑字眷诚,号达潮,祖籍安徽徽州婺源。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出生于西关十二甫(当时西关属南海县境内),詹天佑在其履历自称“广东南海县民籍”。父亲是詹兴洪,一个破落茶商。

1872年,清末革新思想家容闳香港招考幼童。詹兴洪的好友谭伯邨,在澳门经商,见多识广,很有开明之见,力劝詹兴洪夫妇送詹天佑报考出洋。谭伯邨是中山人,很喜欢詹天佑,认为他聪明坚毅,将来定有所成,于是早早地把四女儿谭菊珍许配了给他。詹兴洪后委托谭伯邨带上詹天佑到香港报名,詹天佑幼年就读私塾,学习很好,到香港报考成功,刚刚12岁的詹天佑考进了幼童出洋预备班。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首批清代官派美留学幼童30人远赴美国。(见中国留美幼童

其父詹兴洪为詹天佑所具之《出洋志愿书》道出了詹家的源流:[1]

赴美留学

詹天佑入美国小学、中学学习后,读书期间兴趣非常广泛,表现出了让美国同学惊异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美国这种藏龙卧虎之地,詹天佑永不言后,刻苦钻研,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数学,经常拿奖学金。课馀时间,他阅读了大量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他还喜爱游泳、滑冰、钓鱼、打球等各种体育活动,特别喜欢打棒球,而且水准让美国人都震惊:原来,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其实在球场上并不差呀!

1878年,詹天佑以优异成绩进入耶鲁大学,修读土木工程,铁路专业。他选择铁路,乃因为西方正兴起以铁路起飞带动经济起飞的理论,美国铁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高潮期,詹天佑亲身经历,意识到铁路对于振兴祖国的重要性。

另外,适值美国举行建国100周年庆祝,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参加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百年博览会,见识了美国建国100年来的各项生产成就和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他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而在布置得古色古香的中国馆里,展品都是中国传统的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比西方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这一次的活动,也深深刺激了詹天佑当时的他,深深地感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暗下决心,坚定了他学习铁路建设的决心,要学好西方先进技术,回国报效祖国。

1881年5月,以“码头起重机研究”为论文毕业,得学士学位。同年,清政府撤回所有留学生。百多名归国留学生中,只有詹天佑及欧阳庚能及时取得学位。

修筑铁路

詹天佑回国后,当时中国没有修筑铁路的工作,他只好被派送到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85年调到广州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曾勘制广东沿海海图。

唐津铁路津沽铁路段

1888年,经邝孙谋推荐,转入由李鸿章伍廷芳兴办的中国铁路公司,于英国工程师金达(Claude William Kinder,1852年-1936年)之下担任见习工程师并得到学以致用的机会。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建,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他分析各种打桩方法,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土壤情况,经过缜密的测量与调查之后,结合中国传统的桥梁打桩方法和西方近代先进技术,采用新式的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终于顺利完成了滦河大桥这一工程。

由于在1887年至1888年间,詹天佑参与兴建连接唐山天津的唐津铁路中塘沽至天津段的津沽铁路铺轨,很快便得到金达的赏识,升任工程师和地区工程师。

新易铁路

1901年,八国联军退出北京,逃亡西安慈禧回京后,宣布要坐火车去西陵祭祖,下令为她修筑一条来往高碑店易县新易铁路。慈禧把修筑铁路的事交给袁世凯负责,要求在6个月内竣工。袁世凯本想请英国工程师克劳德·威廉·金达主持修路,但却遭到法国的反对。在英法两国相持不下的情况下,1902年10月19日袁世凯正式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以四个月时间及低廉的成本建成了铁路。虽然这只有37公里长的路线没有很大的实质作用,但却是首条由中国人自行修建的铁路。[2]

京张铁路

之后清政府准备兴建连接北京至张家口京张铁路。由于这条铁路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英国及俄国都希望得到建造权而相持不下。然而,在英国、俄国的铁路高级计划测量师和工程师在经过多次的探勘后认为难度极大。因为燕山山脉群中有不少的陡峰,其中被选为“第二隧道”的燕山二号峰其地质大多为花岗岩以及玄武岩,很难使用一般的“炸隧开道”的方法,这使得列强让京张铁路追加预算资金。

1905年,袁世凯决定不用外国资金,亦不使用外国人,全部由中国自行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为总工程师,之后更兼任铁路总办。京张铁路全长约220公里,由于要经过长城内外的燕山山脉,需要兴建不少隧道及桥梁,工程相当复杂。当时有部分外国人质疑中国人自行建造这条铁路的能力;詹天佑亦明白工程艰钜,并关系到中国工程师的声誉,但仍然坚持努力尝试。詹天佑从三条他亲自勘定的路线中,选择成本及线路走向、客流量均较为适中的一条。另一条他认为线路走向、客流量较好,但因造价较高而被迫放弃的路线,后来在1955年建成为丰沙铁路

京张铁路在四年后的1909年8月11日建成,10月2日通车,施工时间比原定缩短了两年;而建造成本亦比原来预算节省35万两白银。铁路上有四条隧道,其中八达岭隧道长1,092公尺,采用竖井方法挖掘;另外有二百米长,钢架结构的怀来大桥;此外还在八达岭段(尽是悬崖峭壁)则使用了“z”字轨道攀斜,解决了地势险要、坡度过大而资金有限的问题。京张铁路的成功建造,不单是中国近代工程史上的重要成就,对正掀起民间自办铁路风气的中国亦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家庭

詹天佑终生奉行“一夫一妻”制。1887年3月27日,26岁的詹天佑和19岁的谭菊珍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在澳门结婚。夫妻感情很好,长女詹顺蓉于1888年1月17日出生,之后,谭菊珍又连续为詹天佑生了2个女儿和5个儿子,一共5男3女,8个孩子。这8个孩子分别是:长女詹顺蓉、长子詹文珖、次子詹文琮、次女詹蕙颜(詹顺香)、三女詹蕙筠(詹顺带)、三子詹文耀、四子詹文祖、五子詹文裕。

詹天佑一家人虽然颠沛流离,但过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詹天佑的8个子女都出生于不同的地方,他们分别出生于广州、直隶林西、山海关、锦州、北京五地。铁路修到哪,詹天佑夫妇就把家安在哪。

詹天佑因为夫人的名字中有个“菊”字,特别爱养菊花,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闲暇,他用菊花把庭院装点得花团锦簇。每当铁路工程碰到难题时,他信步庭前,驻足菊花丛中,仿佛与花细语,以此排忧解闷。他爱菊花,只要是好品种,不管什么价,都设法买到手。爱屋及乌,詹天佑对岳父谭伯羌也是恭敬得无以复加。谭菊珍平时吃饭较慢,常常饭未吃完,饭菜先已冷了,詹天佑就专门设计订造了一套保温餐具,供夫人专用。詹天佑的外侄女谭韫玉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谭菊珍常年有肺病,卧病在床,常常咯血,久治不愈,无法照料丈夫生活。有人巴结詹天佑,要给他找个小妾,被詹天佑坚决拒绝,坚持细心地照料妻子,继续维持专一的爱情。

詹天佑认为男人必须敬爱妻子,不爱妻子的男人,也必定不会忠于事业与朋友,他非常反感听到夫妻争吵、离婚这类事情,一旦听说谁家夫妻不睦,他总认为错在男人。平时,他总是反复告诫部下要尊重爱护妻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京张铁路上,职工大多十分尊重妻子,家庭普遍和睦,夫妻吵口打架的事情很少发生。

詹天佑言传身教,努力发扬奉献国家、勇于创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好家风。后人中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三子詹文耀、四子詹文祖均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五子詹文裕的长子詹同济毕业于北洋大学,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次子詹同(同渲)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著名的漫画家。

其后岁月及逝世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此后一直定居在汉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号(今洞庭街51号)。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民国成立后,1913年詹天佑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

1919年4月,詹天佑因病回汉口,4月24日去世,终年59岁。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3]。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原葬在北京海淀区万泉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北京铁路局中国铁道学会于1982年5月20日将詹天佑及其夫人迁葬京张铁路青龙桥火车站站房右侧。1987年,附近又建成了詹天佑纪念馆

主要成就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呎8寸半(1.435米)标准轨郑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詹尼车钩、郑氏车钩、詹氏车钩,美国人伊莱·H·詹尼Eli H. Janney所创,被误以为是詹天佑发明而称为詹氏钩,其实是由于其发明者名字中文音译中出现了“詹”,詹天佑只是对其做过些微修改)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培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它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作品

  • 《铁路名词表》
  • 《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 《华英工学词汇》

纪念

家乡故居

2004年,中共广州市委荔湾区委、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十二甫詹天佑故居,同时建立詹天佑博物馆。詹天佑故居地处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是詹天佑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原址为二层半的西关大屋式建筑,占地面积仅40多平方米,且相当破旧。

2002年10月,荔湾区教育局为改造“麻雀学校”十二甫西小学(现更名詹天佑小学),开始扩征周边旧民居,詹天佑故居也被纳入清拆红线内。后经荔湾区部分政协委员的及时提议,保留了故居及邻旁的水月宫,开发成詹天佑故居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名人故旅游景点。[4]

整修后的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分为故居、纪念馆四个房间和前后花园等部分,占地面积扩大至200多平方米,比旧址扩大五倍多。詹天佑故居及纪念馆,现已恢复成旧有的西关大屋格局,建筑立面选用传统的青云砖,正面两个出入口均设有角门、(木趟)栊门和厚重的木门,墙面上有满洲,两侧前后花园也可通行。故居大厅的布局参照的是一张摄于1880年代詹天佑在广州家中所拍的玻璃底片,底片上有八仙桌、八仙椅等酸枝家具,墙上挂着名人字画,还有几个镶满照片的镜框,这张玻璃底片在故居封藏了一个多世纪后,在2004年偶然被发现。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在开凿居庸关八达岭两个隧道时,将地势陡险、坡度大的八达岭设计成“人”字路线,使列车顺利行驶,此举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大创举,因此修葺故居时特地在纪念馆前花园搭建了微型的“人”字形京张铁路和八达岭长城以作为纪念。

西南(唐山)交通大学

西南(唐山)交通大学成都校区建有巍峨的詹天佑体育馆,馆前矗立着詹天佑塑像;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图书馆前也有詹天佑塑像;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建有天佑斋学生宿舍。

京张铁路沿线

青龙桥站

张家口南站

  • 2005年10月12日,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周年时,在张家口南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揭幕。

北京交通大学

祖籍地

  • 婺源县婺源二中为纪念詹天佑,激励青少年求知报国、勇攀科学高峰的壮志,于199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天佑中学”并沿用至今,天佑中学校门口立有詹天佑铜像。
  • 婺源县浙源乡庐坑村于2014年5月18日设立詹天佑铜像。[5]
  • 2015年6月28日开通的合福客运专线婺源站站前广场立有詹天佑塑像。


相关影片

《大揭密》20160125:詹天佑归国后无用武之地 耶鲁大学的第一位中国学子
02/16文茜世界周报/大清小留学生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1910年,詹天佑建造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启用历史旧影,这是真历史!【枫牛爱世界】
55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 参考资料 ==

  1. 淡江人文社会学刊(31),淡江大学, 2007年,第37页
  2. 慈禧西陵祭祖修筑铁路专线. 新浪网. 2007年5月9日 (中文(简体)‎). 
  3. 百年京张大事记
  4. “麻雀小学”变詹天佑小学. 信息时报. 2002-10-31 [2016-07-17]. 
  5. 张卫国. 雄关漫道真如铁. 江西日报. 2014-12-19 [2017-03-31].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