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纳博科夫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俄文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文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国作家,同時也是20世紀傑出的文體家、批評家、翻譯家、詩人教授以及鱗翅目昆蟲學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他在流亡時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俄語小說,包括俄語文學《天賦》,但真正使他成为享有世界級聲譽偉大作家的是他用英语完成的《洛麗塔》。他同样也在昆虫学国际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
出生 (1899-04-22)1899年4月22日(儒略历4月10日)
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
逝世 1977年7月2日(1977-07-02)(78歲)
瑞士蒙特勒
職業 小说家、鳞翅类学者、教授
文學運動 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代表作天賦
洛丽塔
微暗的火
阿達
配偶 薇拉·纳博科夫en:Véra Nabokov
兒女 迪米特里·纳博科夫
受影響於 安德鲁·别雷安东·契诃夫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弗兰兹·卡夫卡古斯塔夫·福樓拜尼古莱·果戈理爱伦·坡馬塞爾·普魯斯特托马斯·马因·里德列夫·托爾斯泰詹姆斯·喬伊斯
施影響於 托马斯·品钦

簽名 File:Vladimir Nabokov signature.svg

納博科夫在1955年写的小說《洛麗塔》,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他之後发表的英文小说《普寧》、《微暗的火》、《阿達》,都展现了納博科夫对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納博科夫的聲譽在晚年達到頂峰,被譽為“當代小說之王”。

目录

生平

俄国早年生活

1899年4月22日,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显赫而富有的贵族家庭,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科夫是自由派律师、记者和政治家,母亲艾伦娜则来自矿业豪门。表亲包括作曲家尼古拉·納博科夫

納博科夫自称有过“完美”的童年,而他的童年生活有几点特别之处:家庭使用俄语英语法语,所以他自幼就通晓三种语言。納博科夫还未懂得读写俄语已能读写英语,使爱国的父亲十分失望。納博科夫在《说吧,记忆》一书中,仔细描述童年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对童年往事记忆犹新,尽管日後终生流落异乡,他仍然对童年生活优裕而感到欣慰。童年生活点滴成为他的写作题材,由首部著作《瑪麗》到後期作品《阿达》,均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尽管家庭名义上信奉东正教,家人都不太热衷於宗教,而納博科夫对宗教失去兴趣後,也没有被逼到教堂礼拜。1916年,納博科夫继承叔叔的庄园,但一年後十月革命爆发,他便自此失去了庄园。

移居外地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後,父亲曾於临时政府任职;十月革命爆发後,納博科夫举家离开圣彼得堡,前往克里米亚。他们本没有打算长期离国,便寄居朋友的庄园里,1918年9月,他们移居至由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控制的Livadiya,而父亲则出任克里米亞地方政府的法律部长。

1918年11月,德军撒走;1919年年初克里米亚白军起义失败後,納博科夫一家离国前往西欧,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1919年从俄国移民之后,納博科夫一家在英国定居,納博科夫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生,最初修读动物学,後来学习斯拉夫语罗曼语。负笈剑桥的经历亦成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和《光榮》等作品的材料。

1920年,納博科夫家人迁往德国柏林,父亲亦於柏林创办流亡人士报章《船舵》(Rul')。1922年6月,納博科夫於剑桥取得法文与俄文学位後,便跟随家人前往柏林。

柏林岁月 (1922-1937)

 
纳博科夫与妻子薇拉在一起下棋原圖鏈結来自百家号冰川思想库图片

1922年3月,納博科夫的父亲在德国柏林被俄罗斯君主制主义份子Pyotr Shabelsky-Bork刺杀。暗杀者真正的目标其实是流亡政党立憲民主黨领袖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科夫,但納博科夫的父亲却因舍身掩护米留科夫而身亡,因此,納博科夫日後的小说反复出现角色因误会而被错手残暴杀害的情节,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约翰·席德被错认为是Zembla君主而被刺杀。父亲逝世後不久,纳博科夫的母亲和妹妹叶莲娜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妇身份接受政府抚恤金。

納博科夫留在柏林,以笔名 V. Sirin写作 (笔名出自俄国神话生物西琳鳥),於流亡人士之间颇有名气,但写作收入不多,因此他也靠私人教授英语、法语、网球和拳击帮补生计。

1922年,他与Svetlana Siewert订婚,但因为女方父母担心納博科夫不能养活妻子,该女子於1923年年初和納博科夫解除婚约。1923年5月,纳博科夫于柏林一慈善化装舞会上邂逅了犹太律师的女儿薇拉en:Véra Nabokov(Vera Slonim,1902年1月5日-1997年4月7日),两人在1925年于柏林成婚,独子德米特里於1934年出世。

1936年,薇拉因为德国反对犹太人的环境而失去工作,而行刺纳博科夫父亲的凶手亦成为流亡人士群体的第二把交椅;同年,纳博科夫开始寻找於英语国家的职位。1937年,纳博科夫移居法国,当时也曾与俄国移民Irina Guadanini有过短暂交往,後来家人也在到访布拉格後移居法国巴黎,但也曾於康城芒通昂蒂布弗雷瑞斯生活。1940年5月,纳粹德军进军法国,納博科夫一家乘搭"SS Champlain"輪赴美,但弟弟謝爾蓋没有登船离开,最後在1945年1月9日死於諾因加默集中營

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里,纳博科夫出版小说《瑪麗》、《王、后、傑克》、《防守》、《眼睛》、《荣耀》、《黑暗中的笑声》、《天赋》、《斩首之邀》、《天賦》,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剧本《事件》与《华尔兹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

美国生活

赴美後,纳博科夫一家最初居於纽约曼哈顿,纳博科夫则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担任义务昆虫学家;1941年成为卫斯理学院比较文学住校讲师,每周教授俄语三日。学校特别为他设立教职,让他有足够收入和空馀时间,進行创作和研究鳞翅类昆虫学。纳博科夫也是卫斯理学院俄语系的创办人。1941-42年,他和家人都住在麻省韋爾斯利_(麻薩諸塞州),而1942年9月至1948年6月则住在麻省劍橋;1944年,他在美国各地舉行巡回讲座後,回到韦尔斯利教授俄语;1945年与薇拉归化成为美国公民;1942年以後,他同时担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馆长一职;1948年至1959年则在康奈尔大学担任俄国与欧洲文学教授,学生包括日後成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金斯伯格指納博科夫深深影響了她的寫作生涯。1952年,納博科夫同时兼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客座教授。

每年夏天,纳博科夫會到美國西部旅行,採集蝴蝶樣本,他在旅途中動筆創作小說《洛丽塔》,而妻子則擔任「秘書、打字員、編輯、校對、翻譯和書目編撰;他的經紀、營業經理、律師和司機;研究助理、教學助理和後備教授」。納博科夫試圖把未完成的《洛丽塔》稿件焚毀,但被妻子阻止,並指妻子是他生命中最幽默的女子。

1953年6月,他舉家搬到俄勒岡州阿什兰市;他在那裡完成《洛丽塔》,並動筆創作小說《普宁》。他跑到鄰近的山丘找尋蝴蝶,並寫成詩歌《Lines Written in Oregon》。1953年10月1日,他們一家回到紐約,他後來也在紐約教授年輕作家托馬斯·品欽

他在留美期间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国三诗人》、《庶出的標誌》、《故事九则》、《确证》等书。

1955年,《洛丽塔》遭四家美国出版社拒绝后,轉由巴黎的奧林比亞出版社(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期间他还出版了《菲雅尔塔的春天》、《普宁》、《纳博科夫十三篇》,并与独子德米特里合譯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

出生日期

納博科夫的出生日期按照俄罗斯儒略历算是1899年4月10日,按公历算是1899年4月22日,比儒略历的计算方法相差了12天。

昆虫学

納博科夫在昆蟲學上的成就同樣令人矚目。他花很多業餘時間在蝴蝶上,納博科夫自己不会開車,所以每次外出捕捉蝴蝶時,都是由妻子Véra載他。他們為追逐一隻蝴蝶,可以跋涉十幾英里。他對捕獲的蝴蝶進行分類,並用顯微鏡仔細觀察。1940年代,他還出任了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鱗翅目部的負責人,組織收集得來的標本。[1]不過納博科夫是自學成才的學者,在世時,不少鱗翅目專家對他的研究成果不以為然。

納博科夫主攻灰蝶的其中一支,他認為這種灰蝶在數百萬年前從西伯利亞白令海峽遷徙至美洲大陸,即由阿拉斯加飛越千山萬水到達智利。他於1945年公佈此結論,稱這種灰蝶有過五次大遷徙;他亦將這種灰蝶在美洲大陸的分佈區域形容為一隻“大馬蹄”,但結論遭到學界尖銳批評。2011年1月,英國皇家學會宣布,學者經過為期十年的基因研究,證實納博科夫的研究成果具有充足的科學依據,並認為他對完善灰蝶分類系統,作出“重大貢獻”。[1][2]

视频

纳博科夫《洛丽塔》

纳博科夫为何喜欢托尔斯泰,贬低陀思妥耶夫斯基?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改编

人物轶事

那两年,纳博科夫患上了严重的出轨后遗症

致薇拉》是纳博科夫写给妻子薇拉的书信集。

纳博科夫对薇拉信写得非常勤。无论是1923年至1924年的热恋时期,还是1925年新婚后,两人离别的日子,他基本一天一封,有时候一天两封。他不光写得勤,而且每封都充满了浓情蜜意,就好像笔尖蘸满了蜜。“哦,我的欢乐,我们什么时候真正生活在一起……我所需不多:一瓶墨水,地板上有一点儿阳光—还有你……哦,克制再克制……”

写信时,他给薇拉起了各式各样的名字,“我的宝贝”、“我的甜心”,就连小动物的名字也用了个遍,“我的猫咪”、“我的小兔子”等等。他为薇拉写了一生的情书。即使后来,两人再也不用分开的时候,他还经常为薇拉送上一首小诗,或者一两句情话。每年结婚纪念日都有致薇拉的信。

可是在写信方面,纳博科夫似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面对纳博科夫充沛的感情,薇拉很少回信,出奇得冷静。即使有,也是就事论事,大多片言只语。这些从纳博科夫在信中急切盼望得到回信的抱怨中可以看出。纳博科夫让薇拉多写信,并说,只有这样,将来出书信集时,她的信才不至于那么少。

也许纳博科夫根本没有想到,后来在他离世后,薇拉和儿子德米特里一起出版他的书信集时,薇拉并没把自己的信拿出来。[3]

挖苦名家名作的本能

纳博科夫通常固执己见,对文学尤其如此。接受采访时,他似乎热衷于表达对其他作家作品的不满,特别是当他认为这些作品本不应该受到大众的喜爱。

1966 年,在回应他的评论者,尤其是他的前任老铁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时,纳博科夫写道:

威尔逊先生被我“挖苦名家名作的本能”吓到了。好吧,这是没办法的事;他必须接受我的本能,然后等待下一次碰撞。我拒绝像他期望的那样,受人们共享的既成观点和学术传统的指引和控制。他有什么权利妨碍我认为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圣伯夫或司汤达是被高估了的平庸之辈?如果可以允许我表达对普希金布朗宁克雷洛夫夏多布里昂格里博耶多夫塞南古、济慈特别的非常主观的崇拜之情——他们只不过是我在笔记中夸过的一小撮人,同样也应该允许我强调和限制这种褒奖,向读者指出虚假的荣誉殿堂中我最爱的妖魔鬼怪和冒名顶替者。

以纳博科夫在国际文坛的地位,说他没有资格点评同行肯定是不对,至于对不对,也就是见仁见智。

作品列表

(以最新譯本及版權持有方爲準)

  • 瑪麗》(上海譯文)
  • 《王、后、傑克》(上海譯文)
  • 《防守》(上海譯文)
  • 《眼睛》(上海譯文)
  • 《黑暗中的笑聲》(上海譯文)
  • 《絕望》(上海譯文)
  • 斩首之邀》(上海譯文)
  •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上海譯文)
  • 洛麗塔》(上海譯文)
  • 《洛麗塔:電影劇本》(上海譯文)
  • 普宁》(上海譯文)
  • 微暗的火》(上海譯文)
  • 透明》(上海譯文)
  • 《說吧,記憶》(上海譯文)
  • 《魔法師》(上海譯文)
  • 《洛麗塔:電影劇本》(上海譯文)
  • 《看那些小丑!》(上海譯文)
  • 《菲雅爾塔的春天》等所有短篇集(上海譯文)
  • 《天賦》(譯林
  • 劳拉的原型》(上海九久)
  • 阿达》(上海九久)
  • 《庶出的標誌》(上海九久)
  • 《光榮》(上海九久)
  • 《獨抒己見·納博科夫訪談錄》(上海九久)
  • 《文學講稿》(上海三聯書店
  • 《堂吉訶德講稿》(上海三聯書店)
  • 《俄羅斯文學講稿》(上海三聯書店)
  • 《尼古拉·果戈理》(上海貝貝特)

資料來源

  1. 1.0 1.1 2011年1月28日俄塔社倫敦電
  2. (英文)Zimmer, Carl. Nabokov Theory On Butterfly Evolution Is Vindicated. 紐約時報. 2011年1月25日. 
  3. 那两年,纳博科夫患上了严重的出轨后遗症, 冰川思想者,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