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鱗翅目,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包括蝶和蛾二大類,全世界已知共124科,約12萬種。其中大多數是蛾,有88科,蝶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約20%。台灣已知鱗翅目約有4000種。成蟲2對翅,翅脈簡單,身體、翅佈滿鱗片。[1]
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2]
蝴蝶與蛾的主要區別
蝶,從蛾類演化而來。沙爾曼·阿普特·羅素(Sharman Apt Russell)的《蝴蝶法則》(An Obsession With Butterflies)有一段話:「有些研究人員相信蝴蝶會往有陽光的地方移動,是因為要逃避蝙蝠的捕食;因此,蝙蝠成就了蝴蝶。」作家吳明益的《蝶道》:「部分沒有演化出超聲波聽器的鱗翅目為了避敵而嘗試適應白天,演化出各種禦敵策略,部分具有超聲波聽器的則留在黑夜。」[3] 蝴蝶觸角呈棍棒狀,蛾的觸角比較多樣,有櫛齒狀、雙櫛齒狀、羽毛狀、絲狀。蝴蝶大多數在白天活動,少數在夜晚活動;蛾則相反,多數在夜晚活動,但也有少數在白天活動的。停棲時大多數的蝴蝶雙翅豎立合併在體背,大多數的蛾則是垂放身體兩側,像屋脊。[2]
羅素在《蝴蝶法則》還記載著:「有一群蝶蛾兼有兩種的特性,使得分類學家最近把牠們納入蝴蝶科。絲角蝶科的蛾翅膀上有耳朵,大多數顏色灰暗,個子小,包括日間飛行和夜間飛行的蝶種。牠們沒有棍狀的觸角,不過和鳳蝶一樣,牠們會織束帶,而且牠們的卵和毛蟲非常像蝴蝶的卵和幼蟲。」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鱗翅目專家史考伯就認為,「絲角蝶」應稱為「絲角蛾」,因為他們的蛹期有以絲包覆為「繭」。不過,仍有許多專家將「絲角蝶」分類為「蝶」。[3]
主要類別
主要類別有鳳蝶、粉蝶、蛺蝶、小灰蝶、弄蝶、尺蛾、天蛾、夜蛾、燈蛾、天蠶蛾。[2]
分類
分類各家的意見不一。最早分為蝶類或錘角類及蛾類或異角類。也有分為大鱗翅類和小鱗翅類。小鱗翅類包括單孔類全部及雙孔類中的卷蛾總科、螟蛾總科及谷蛾總科,其餘雙孔類均屬大鱗翅類。
約翰·亨利·科姆斯托克(John Henry Comstock)根據前後翅的連鎖器分為翅軛亞目及翅繮亞目。
羅伯特·約翰·鐵亞爾德 (Robert John Tillyard,1918)根據脈序分為同脈亞目和異脈亞目。
對雌性生殖孔和產卵方式進行分類研究的伯爾納(C.Börner,1925—1939),布斯克(A.Busck,1932),欣頓(H.E.Hinton,1946)及布戈涅(J.Bour-gogne,1951)和六浦(A.Mutuura,1972),把鱗翅目分為小翅蛾亞目,單孔亞目和雙孔亞目。
查普曼(T.A.Chapman,1896)及塔特(J.W.Tutt,1899)進行過卵的分類;戴爾(H.G.Dyar,1896),福布斯(W.T.M.Forbes,1910)及(S.B.弗拉克(Fracker,1915)進行過幼蟲分類;莫捨(E.Mosher,1916)進行過蛹分類;但均未建立各自的分類體系。
近代的分類,1977年,按歐文·理查茲 (Owain Richards)和理查德·加雷思·戴維斯(Richard Gareth Davies)的系統,並綜合其他分類學家的見解,提出分成5個亞目的分類系統;
- ①小翅蛾亞目。包括1科,小翅蛾科;
- ②蝙蝠蛾亞目。包括蝙蝠蛾科等3科;
- ③毛頂蛾亞目。包括毛頂蛾科等2科;
- ④單孔亞目。包括2總科,主要科有微蛾科和穿孔蛾科;
- ⑤雙孔亞目。包括14總科,68科,有經濟重要性的主要科有刺蛾科、斑蛾科、谷蛾科、蓑蛾科、麥蛾科、巢蛾科、透翅蛾科、菜蛾科、木蠹蛾科、卷蛾科、蛀果蛾科、螟蛾科、蠶蛾科、枯葉蛾科、尺蛾科、天蛾科、夜蛾科、舟蛾科、燈蛾科、毒蛾科、弄蝶科、粉蝶科、鳳蝶科、灰蝶科、蛺蝶科等。[4]
演化
鱗翅目和長翅目,脈翅目,廣翅目,雙翅目,毛翅目等分支同為出現在古生代二疊紀的一支。其中鱗翅目和毛翅目最靠近。鱗翅目中最原始的蛾類,小翅蛾科,曾被一些學者劃入毛翅目中。當鱗翅目發展成一個明顯的類群時,有它一些主要趨向,其中如成蟲口器中上顎消失,下顎外顎葉形成的虹吸用的喙;翅上有個無脈中室;翅連鎖先是翅繮代替翅軛,蠶蛾總科和蝶類又以翅抱代替翅繮。鱗翅目已知最早的化石是新生代第三紀的毛頂蛾總科和谷蛾總科,但本目昆蟲的出現可能較此更早,因和它相近的毛翅目昆蟲在中生代侏羅紀就已出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