塹港富美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塹港富美宮,舊名北寮富美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南寮里的富美宮分靈廟。
歷史沿革
泉州在瘟疫時有在海上放流王船的習俗。塹港富美宮的建立緣由是居民安奉祭祀一艘從泉州後尾漂流到頭前溪口的王船,在嘉慶元年(1796年)建廟,原名為「北寮富美宮」。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遭颱風洪水沖毀。據1919年出生的廟方人員李玉釵表示,建築被沖入頭前溪中,人們僅撿回一塊道光年間的匾額。一說當時當時正好漲潮,蕭王爺神像溯回漁寮(新港里)、二王潘王爺神像流回舊港、三王郭王爺神像流到康榔溝,先後被先民拾獲而重建,還相傳三位王爺曾化身平民老者到福州購買建材,租船運回舊港供建廟宇。咸豐十年(1860年),重修落成。
昔日,竹塹城的居民若要搭船到艋舺,會走從新竹長和宮開始的竹塹古輕便車道,經過今日的城北街、境福街(樹林頭境福宮)、東大路,再沿烏瓦窯圳,路過王先生廟、苦苓腳、槺榔、牛埔(南寮國小一帶)、塹港富美宮,最後到頭前溪口的南寮搭船。當時竹塹港通商通航頻繁,漁民或貿易商將塹港富美宮視為庇護的信仰中心之一,信徒遍及塹港五十三庄,直到日治時期衰落。
皇民化運動時期,1939年6月19日,約500多尊神像在舊港焚毀,當時南寮居民將神像放在此廟,由吳秀雲、李玉釵夫妻及信徒將王爺神像藏走,得以保存。新竹空襲期間,據吳姓信徒回憶,一次廟宇也被波及,躲在廟內的民眾卻無恙,乩童就表示蕭府王爺為保護鄉民而左肩中彈,因而左肩頭金箔掉了一片。而李玉釵回憶說,當時學校老師和派出所警察也都躲到廟內,好幾顆炸彈炸在正對廟旁左側,沒有任何人傷亡。
1980年重建,歷經13年興建完成。1996年12月21起舉行慶祝建廟兩百年慶,出動200多個陣頭,23日舉行牌樓落成和李登輝總統贈匾活動。
今址位在新竹市北區南寮里東大路三段708巷6號。
廟方文物
牌坊為利台鑄造公司吳秀雲夫婦發起興建,委由泉州師傅以浪石和青斗石打造,耗資300萬元人民幣,全都用卡榫接合。
重建時,廟方聘定居於新竹的田玉青為顧問,由他協助邀集書法家們提供各種字體寫成的對聯,然後刻於石柱,如杜忠誥的篆文對聯、王愷和的魏碑碑體、謝宗安的漢隸、陳維德的楷書,以及王靜芝、黃群英、許天眷、王晴頌、鄭信育、陳清波等書法家的作品。
廟內陳列祖廟泉州富美宮在1996年所贈、名為「太傅號」的王船,長447公分、寬124公分、龍骨8尺6,船頭寬38公分,船上刀槍劍一應俱全,並有供奉蕭潘郭三位王爺的神龕。
廟身遭沖毀後,撿回的道光年間匾額則懸掛於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內。該匾額為雙面匾額:一面寫為道光辛丑年(1841年)榖旦,由方、吳、彭 、鄭四氏所立,文字斑駁,主文是「神恩廣佈」,全名難以判讀;而另一面寫咸豐庚申年(1860年)葭穀旦由彭作孚所立,主文「庇佑兆民」。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廟與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