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共中央书记处

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旧址

中 文 名  :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

机构职能: 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

政治制度: 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

成立时间 :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

机关成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名

中共中央书记处”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中央书记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中央书记处的工作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持[1]。中央书记处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制度。中央书记处设书记若干人。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从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开始设立中央书记处,1966年8月,中央书记处停止工作,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时,又恢复了中央书记处。

第十九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为:王沪宁丁薛祥杨晓渡陈希郭声琨黄坤明尤权

目录

职责确定

1943年3月20日,中央在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央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它在组织上服从政治局,但在政治局的方针下有权处理和决定一切日常性质的问题。

此后,党的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均有设立中央书记处的条款,规定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决议之下,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书记处成员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取消了中央书记处。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恢复中央书记处。会议公报指出:"全会经过充分的讨论,决定恢复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所决定并在十年间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常设机构"。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书记处职权的规定与八大相同。

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把中央书记处改成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以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党章沿用了这一规定。

历史沿革

1933年初,党中央迁入江西苏区。当时全国各苏区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30万人,党员达30万人。仅一个总书记难以领导这样一个大党,中央书记处应运而生。

中央书记处成立的确切时间,现在已无据可考。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时,因将装文件的担子挑错了,中共中央的会议记录、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的报告,都留在苏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敌人大肆“围剿”,根据地丢失,环境险恶,项英下令将中央留下的文件全部烧毁,不留片纸。但是,共产国际的档案应该保存着中共中央书记处成立时间的根据。从建党到1934年6月前,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一直保持电讯联系,共产国际会保存中国共产党给国际的报告。这部分档案现在尚未公开。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材料是1934年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选举的中央书记处成员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等。从这些同志填的干部表格中可以佐证。但是,五中全会有个通知,只说补选了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改选了政治局,并选举了中央常务委员会,并没有提及书记处。可能是这次会议没有改动书记处人员。

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决议中有一句话:“同时政治局更认为过去书记处与政治局自己对于军委领导是非常不够的。”“政治局对于这一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自己应该承认的,书记处的所有同志,在这方面应该负更多的责任,因为有些重要的决定或战略计划是经过书记处批准的。”由此可见,书记处最晚在五中全会成立。书记处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既然书记处不止一个人,那么就应有一个总负责人或总书记。这只是名称的不同,就其职权来讲是一样的。遵义会议前是博古,遵义会议后是张闻天。1943年3月,中央机构调整,决定在两次中央委员会之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的工作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政治局推定毛泽东为主席;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为主席,没有用总书记这个称谓,而是主席。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主席”的称谓。虽然中央书记处组成人员不断变动,但是这个机构一直存在。

1945年4月至5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不仅选举书记处,党章还规定设主席:“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并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中央政治局,在中央委员会前后两届全体会议期间,是党的中央指导机关,指导党的一切工作。”“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决议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与中央书记处主席。”毛泽东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这年毛泽东52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既领导决策,又亲自负责日常工作的领导。

大会结束后,政治局委员分散到全国各地领导战争和建设,工作繁重,不能经常到党中央所在地开会。七大选举的书记处成员有5个: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1945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增补陈云彭真为书记处候补书记。抗战胜利后,陈、彭被派往东北,毛、朱、刘、周、任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基本都住在一起(延安西柏坡、北平),只有1947年春到1948年春一年的时间分开。他们经常在一起开会讨论、研究党务国事,是党中央的中枢,人们称他们为“五大书记”[2]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召开了中共八大。此时,七大的“五大书记”中,任弼时早逝;毛泽东准备退居二线,八大党章规定要设名誉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9年担任国家主席;朱德年事已高,1959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一直任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

八大除设中央委员会主席外,第一次设了副主席。毛泽东继续当选为主席。选出的副主席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1958年5月的八届五中全会增选林彪为副主席。

八大时,中央书记处第一把手不再称“主席”。新的党章规定选举总书记一人。“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并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总书记一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主席、副主席、总书记组成常委。常委是党的核心领导。

此时的总书记与六大不同,六大的总书记是党的最高领导,而八大最高领导是党中央主席。

八大党章对主席、副主席规定与七大不同,八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同时是中央政治局的主席和副主席。”七大规定“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与中央书记处主席”,而八大没有规定他们是中央书记处的主席、副主席。这样,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就分开了,决策机关与领导日常工作的机关就分开了。中央书记处有很大的权力,如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任总理的国务院要接受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书记处的权力高于政治局委员,甚至副主席。

毛泽东这样安排自有道理,他说:“我说我们这些人,包括我一个,总司令一个,少奇同志半个(不包括恩来同志、陈云同志跟邓小平同志,他们是少壮派),就是做跑龙套工作的。”他要培养邓小平,因而让邓小平先任中央秘书长,后任书记处总书记。

邓小平不愿当总书记

邓小平于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副秘书长有:李富春谭震林李雪峰刘澜涛宋任穷马明方林枫杨尚昆胡乔木。当时几乎天天开秘书长会议,讨论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毛泽东召集一次秘书长会议,说得很明确:你们是干事的,对外一律用中央名义,不用秘书长、副秘书长名义。

酝酿八大中央名单时,邓小平表示愿意当中国的秘书长,不愿意当外国的总书记,怕不顺。邓小平说:“对总书记这一职务,我只有六个字,一不行,二不顺。”邓小平之所说“不顺”,一是和刘少奇不顺。刘是副主席、党的接班人。另一个是和周恩来不顺。邓小平之所以说“不行”,是因为刘少奇与周恩来同岁,比邓小平大6岁。他们党龄、资历、威望都在邓小平之上。

毛泽东做邓小平和中央同志的工作,讲得很风趣:“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央的秘书长。”邓小平插话:“我还是比较安于秘书长这个职务。”毛泽东解释:“他说不顺,我可以宣传宣传,大家如果都赞成,就顺了。”他明确提出:“还要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人数可能要多几个,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很多事情要在那里处理,在那里提出议案。”

八大选出的总书记是邓小平。邓小平比毛泽东小11岁,52岁,和毛泽东在开七大时的年龄一样。书记处成员:邓小平、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候补书记: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

1956年,中央委员97人,中央候补委员73人,共170人,均是党政军高级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加书记处成员共31人。

书记处的同志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更灵通

邓小平曾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承送。毛泽东不同意,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中央的事由你们做,发文用中央的名义。1958年,毛泽东起草的一个党内指示说得更明确:“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对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政府机构及其党组有建议之权,但决定权在党中央。”凡是党政军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报告、文件都要先送书记处。一般问题,书记处讨论决定,即可下达、执行。重大问题,书记处先拿意见再报中央常委讨论、决定。

书记处在讨论国务院的工作时,因周恩来要参加,总是就着周恩来的时间。从记录看,副主席只有周恩来出席书记处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不都在北京,因要主持地方大政工作,非重要会议一般不来京。所以政治局不能经常召开全体会议。而书记处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经常每周开会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书记处的同志最早听到毛泽东的声音,知道中央核心的决策,反而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更灵通。

书记处负责党政军核心,彭真协助邓小平负责全面工作;王稼祥兼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负责外事;谭震林负责农业;谭政是总政治部主任,负责军队干部;黄克诚是总参谋长;李雪峰负责工业。

从1956年到“文革”初期书记处成员几经变化,有出有进,先后增补了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陆定一,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副总理罗瑞卿,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叶剑英元帅。到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夕,中央书记处成员有:邓小平、王稼祥、李富春、李先念、叶剑英、谭震林、康生、陶铸、李雪峰。候补书记:刘澜涛、胡乔木。

十二大上,总书记成为党的最高领导职务

邓小平任总书记3年,1959年4月中央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毛泽东说:小平是副统帅[3]

1966年8月12日,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进行中央领导的补选和选举,林彪排在毛泽东后面,是第二位。邓小平仍然在第六位,但是陶铸陈伯达排在他的前面。刘少奇、朱德下降为第九、第十位,陈云下降为第十二位。全会没有重选主席、副主席,但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原来副主席的职务不再提及,副主席只保留了林彪一个人。从此,林彪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成为副统帅。虽然总书记的地位仍然是第六位,但是政治局常委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书记处的前途。此次全会虽然书记处增补了谢富治刘宁一两位,但因邓小平受到批评,书记处很快就停止工作。在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已有新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书记处的趋势。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多是搞意识形态工作的,如康生、陈伯达等,各中央局派一副书记或常委参加。李雪峰等书记处成员都不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可能毛泽东打算中央书记处将不再工作。书记处的这些同志放在哪儿?进入政治局。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谭震林、陶铸、叶剑英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李雪峰谢富治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中央书记处很快停止工作。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恢复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所决定并在十年间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常工作机构,并且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不再设主席、副主席。从此,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最高领导职务。但是,中央政治局仍是决策机关,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中央书记处仍负责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历届情况

第6届

六届五中全会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

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任弼时

第8届

八届一中全会邓小平(总书记)、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刘澜涛(候补)、杨尚昆(候补)、胡乔木(候补)

八届五中全会邓小平(总书记)、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李富春、李先念、刘澜涛(候补)、杨尚昆(候补)、胡乔木(候补)

八届十中全会 邓小平(总书记)、彭真、王稼祥、谭震林、李雪峰、李富春、李先念、陆定一、康生、罗瑞卿、刘澜涛(候补)、杨尚昆(候补)、胡乔木(候补)

政治局扩大会议邓小平(总书记)、陶铸(常务书记)、叶剑英、彭真(停职)、王稼祥、谭震林、李雪峰、李富春、李先念、陆定一(停职)、康生、罗瑞卿(停职)、刘澜涛(候补)、杨尚昆(候补,停职)、胡乔木(候补)

八届十一中全会邓小平(总书记)、陶铸(常务书记)、叶剑英、王稼祥、谭震林、李雪峰、李富春、李先念、康生、谢富治、刘宁一、刘澜涛(候补)、胡乔木(候补)

第9届

七届一中全会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

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1950年10月逝世)、陈云(候补);1950年6月任代理书记,1950年10月(转正)、彭真(候补)

第11届

(任期:1980年2月至1982年9月)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胡耀邦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书记处总书记 首次入选
2 万里 国务院副总理 首次入选
3 王任重 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 首次入选
4 方毅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首次入选
5 谷牧 国务院副总理 首次入选
6 宋任穷 中组部部长 首次入选
7 余秋里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首次入选
8 杨得志 中央军委常委,解放军总参谋长 首次入选
9 胡乔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首次入选
10 姚依林 国务院副总理 首次入选
11 彭冲 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首次入选
12 习仲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1年6月增补

第12届

(任期: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

!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万里 国务院副总理 连任
2 习仲勋 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连任
3 邓力群 中宣部部长 首次入选
4 杨勇 中央军委常委 首次入选
5 余秋里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连任
6 谷牧 国务委员 连任
7 陈丕显 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首次入选
8 胡启立 中央办公厅主任 首次入选
9 姚依林 国务院副总理 连任
10 乔石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原以候补身份入选,1985年9月晋升
11 郝建秀 - 原以候补身份入选,1985年9月晋升

第13届

(任期:1987年10月至1992年10月)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胡启立 中央政治局常委 连任,1989年6月被免职
2 乔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连任
3 芮杏文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于1989年6月被免职
4 阎明复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 于1989年6月被免职

李瑞环 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9年6月增补

丁关根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9年6月增补

国台办主任(1988年—1990年)

中央统战部部长(1990年—1992年)

杨白冰 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1989年11月增补[4]

候补 温家宝 中央办公厅主任 首次入选

第14届

(任期:1992年10月至1997年9月)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胡锦涛 中央政治局常委 首次入选
2 丁关根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连任
3 尉健行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首次入选
4 温家宝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 候补书记晋升
5 任建新 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首次入选

第15届

(任期:1997年9月至2002年11月)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胡锦涛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连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2 尉健行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连任
3 丁关根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连任
4 张万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首次入选
5 罗干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 首次入选
6 温家宝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连任
7 曾庆红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至1999年) 首次入选中组部部长(1999年—2002年)

第16届

(任期:2002年11月至2007年10月)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曾庆红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连任
2 刘云山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首次入选
3 周永康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 首次入选
4 贺国强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 首次入选
5 王刚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 首次入选
6 徐才厚 中央军委委员 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2002年11月-2004年9月)中央军委副主席(2004年9月-2007年10月) 首次入选
7 曾庆红 中央纪委副书记 首次入选

第17届

(任期:2007年10月至2012年11月)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习近平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首次入选

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

2 刘云山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连任
3 李源潮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 首次入选
4 何勇 中央纪委副书记 连任
5 令计划 中央办公厅主任(2007年10月-2012年8月) 首次入选中央统战部部长(2012年9月—11月)
6 王沪宁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首次入选

第18届

(任期:2012年11月至2017年10月)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刘云山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 连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
2 刘奇葆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首次入选
3 赵乐际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 首次入选
4 栗战书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 首次入选
5 杜青林 全国政协副主席 首次入选
6 赵洪祝 中央纪委副书记 首次入选
7 杨晶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首次入选

第19届

排 序 姓 名 兼任职务 备 注
1 王沪宁 中央政治局常委 再次入选(十七届)
2 丁薛祥 中央政治局委员 首次入选
3 杨晓渡 中央政治局委员 首次入选
4 陈希 中央政治局委员 首次入选
5 郭声琨 中央政治局委员 首次入选
6 黄坤明 中央政治局委员 首次入选
7 尤权 中央统战部部长 首次入选[5]

视频

中共中央书记处相关视频

十九大聊天指南:中共中央 政治局 书记处 别再分不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