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本名Martin Luder,宗教改革的发起人。他本来是罗马公教奥斯定会的会士、神学家和神学教授。他的改革终止了中世纪罗马公教教会在欧洲的独一地位。他翻译的路德圣经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德语圣经翻译。
马丁·路德 | |
---|---|
图片来源希望之声 | |
出生 |
神圣罗马帝国艾斯莱本 | 1483年11月10日
逝世 |
1546年2月18日 神圣罗马帝国艾斯莱本 | (62岁)
国籍 | 德国 |
年代 | 神学家 哲学家 |
配偶 | 卡塔琳娜·冯·博拉 |
父母 | Hans and Margarethe Luther (née Lindemann) |
学历
| |
代表作
| |
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路德名列第2位,仅次于康拉德·阿登纳。
家庭背景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生于Saxony(后来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的艾斯莱本(Eisleben,今德国境内),父亲汉斯·路德(Hans Luder,1459年—1530年)。母亲玛格雷特(Margarethe,1459年—1531年),原姓林德曼(Lindemann)。父母亲是务农人家,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当工业的发展已渐渐发达,并带动了社会商业方面,当时矿业是新兴的行业,矿工人口不多,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并积极自行作为一个小矿主,拥有当地的一处铜矿,他后来成为城市的议会会员。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过分热诚。
马丁路德出生后隔天 (1483年11月11日,都尔.圣玛定主教纪念日)就受天主教洗礼,其实,马丁路德就是纪念圣人圣玛定而命名。隔年,他父亲举家迁到邻近的曼斯费尔德(Mansfeld),当时艾斯莱本和曼斯费尔德约有数千居民。1512年,路德完成了神学博士的学位,在维滕贝格(University of Wittenberg)教导圣经,思想更趋成熟。
在1517年,马丁路德为著赎罪券的争论,做了一件惊动宗教界的大事-宗教改革。[1]
学业
马丁·路德在曼斯费尔德长大,他的父母亲对他极为严厉严格而充满爱心,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从1488年到1497年路德在曼斯费尔德的城市学校就学。路德和其它的就学孩子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主人们享用丰盛晚餐之时唱圣诗,主人用餐后即可享用剩馀的菜肴,运气好时并能拿到一些小费。
1497年,路德在马格德堡(Magdeburg)的大教堂学校里待了一年,教导他的是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的教士。1498年,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埃森纳赫(Eisenach)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中。他在那里受到音乐和诗歌的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歌唱家。
从1501年到1505年,19 岁的路德在图林根有名的埃尔福特的大学(University of Erfurt)哲学系就学,于1505年取得法学硕士,他的学课包括拉丁文、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道德学和音乐。路德在这里深切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托马斯·阿奎纳开始成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中心学说,但在爱尔福特已经开始有人对他的学说产生质疑。
路德毕业后看似前途似锦,原本他已经申请在埃尔福特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1505年7月2日,他在斯道特亨(Stotternheim)险些被闪电击中,在危急之时,他对矿工的保护圣人呼喊说:“圣安娜,不要让我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出于这个发愿,他进了爱尔福特(Erfurt)的奥斯定会修道院(Augustinian friary),这件事使他的父亲大为生气。
路德在修道院的学习中,非常遵守修会的教规,虽然他每天都做忏悔,但是内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平安。他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获得上帝的怜悯?”他请益他的忏悔神父、修道院院长司约翰·冯·斯道皮茨(Johann von Staupitz, 1460-1524)之后,得到许多的鼓励与支持,修道院长建议他学神学,1507年2月27日他被晋升为神父。
1508年他被送往威登堡(University of Wittenberg)教神学,他在这里结识了威廉·奥克姆的神学理论。奥克姆强调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一年后路德成为圣经教授(baccalarius biblicus),他还学会了古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1510年路德被他的修会派往罗马城抗议教廷下令将奥斯定会与另一个非常严格的修会合并到一起。他参加了一个集体忏悔的仪式,希望以此获得解脱。这说明他当时还不怀疑罗马教廷的忏悔仪式,但他对罗马教廷的不认真和道德败坏非常失望。1511年斯道皮茨将路德召回维滕贝格并指定路德为神学博士和他的继承人。斯道皮茨只能减轻路德的心灵不安,无法消除它们,直到1524年斯道皮茨逝世,两人始终是好朋友。
婚姻和家庭
1525年6月13日,路德与1524年从一个修道院中逃出去的修女凯萨琳•冯•波娜(德语:Katharina von Bora,1499/1/29-1552/12/20)订婚,6月27日两人结婚。对路德来说,这是他对理论的实践,因为他很反对修道院神父和修女不能结婚,认为禁欲并无必要性。他的观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凯萨琳在他困难和抑郁时期帮了他很大的忙,她在家里收留学生,许多人将路德的言语纪录了下来,来赚钱防止贫困的时间。两人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三个早夭。
路德的徽章是路德玫瑰,1530年7月8日,他在一封信中解释路德玫瑰的图案。
目录
宗教改革
“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
1513至1516年间,路德开始讲授诗篇、罗马书、加拉太书等圣经书卷,一些他原来的讲义和听课笔记保留至今。一开始他还追随当时教会的学说将旧约体会成基督的隐喻。他追索奥卡姆、新柏拉图主义或密契主义的圣经解释,但他已经开始将这些解释改为针对每个人,而不是针对整个社会的教导。
一日,他孤独地冥想罗马书中的诗句时,他突然发现了他十年来所寻找的真理-“义人必因信得生”,神的话突然向他发出亮光 :
“ |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2] | ” |
路德自述:“从此,我觉得自己获得新生.........整本圣经以全新的面貌向我展开,我浏览圣经,到处都有类似的话语。”路德发现,人的得救并非倚靠行为,乃是藉著信神的话,并信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路德形容,这个经验是一个巨大的解放,使他从对神律法的外在恐惧,转到对其恩典的主观经历,而发展出了“惟独圣经”(sola scriptura)、“惟独信心”(sola fide)这两个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路德观点的来源,也受到共同弟兄会和恩师施道比次的著作及教导影响。
路德使用上帝直接的怜悯(sola gratia)来补充这些理论:神的永久正义完全是一个怜悯的赠礼,只要人相信耶稣基督,他就可以获得这份赠礼。人不论做什么都无法强迫神赠与他这份礼物。相信他获得了这份礼物本身也不是人所能达到的。路德称这个发现是“塔上经验”,他说他是在维腾贝格的奥恩定会修道院的隐居塔上得到这个发现的。此时,他还没有考虑教会的中间作用。
对路德研究中,他是何时发现的神仅出于怜悯的基本见解,有人认为是在1511年到1513年之间,有人说是在1515年到1518年之间,也有人[谁?]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缓慢的过渡过程。对路德来说,整个中世纪的神学及其宣传者的能力与神的启示之间的平衡全部报废了。从此,他对自称为神与人之间中保的教会越来越持批评态度。1515年,路德的罗马书教本中已经反映出了他的新见解,但其中还混合着约翰尼斯·陶勒(John Tauler)的神秘主义见解。1516年,路德发表了一位不知名的神秘主义者写的一本书,反映出了他对教会外表的神事仪式的不断加强的反对。
1517年开始,路德在签名时将Luder改为Luther(源自于希腊词ελευθερος,意为“被解放的人”,“自由人”),表现了他内心的转折。
导火线:赎罪券和九十五条论纲
当年路德去罗马时,就已经见识到了天主教的忏悔习俗,他内心里反对这种做法。现在,教廷想要建造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就发行赦罪书(赎罪券)来募捐,只要缴一定的钱买赦罪书的人,就可以将自己或已逝世的人的罪赦免了。“随著银币落入盒子里的声音,灵魂就升天堂了。”路德在维滕贝格公布他的论纲前一年就已经开始在布道时反对这个做法了。
1517年夏,路德看到一份美因茨选侯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给到处游荡贩卖赦罪书的神父的一封信。该枢机主教想要用收入的部分来付他欠富格尔家族的债。该枢机主教向富格家族借了这笔钱来让他获得主教的地位,为此他派遣若望•特次勒途经维滕贝格奔赴萨克森。1517年9月4日路德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他希望以此来引起他的神学教师同事们的神学讨论。一份这部最早的原文的逐字拷贝前不久在沃尔芬比特宫的图书馆中被发现。
路德在1517年万灵节前夕,也就是10月31日那天,宣布他反对赎罪券,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其实这九十五条的目的并非是号召宗教改革,只是路德以一位大学教授的身份将赎罪券的神学提出来讨论罢了。路德反对赎罪券的曲解和误用,认为这不但对人的得救不利,还影响了教会的正常运作。当时的人们认为天国的钥匙在教会手里,一个人进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们最怕的是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他们相信只要用赎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张赎罪卷能缩短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马丁路德发现这样的说法与作法完全不能见容于圣经与理性。赎罪券的买卖鼓励了处于罪恶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饶恕。就这一点,路德的神学与天主教会的神学有明显的不同。1518年路德又用简明的语言将他的论纲的宗旨和他的认为写成了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
- 教廷审判
枢机主教阿尔伯特在罗马控告路德,特泽尔针对9月发表的论纲发表了反论纲。1518年4月斯道皮茨让路德在海德堡(Heidelberg)的奥恩定会大会上阐述他的论纲。在这里他将怜悯与信仰之间独一的关系、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人的自主性的理论分明地区分开来了。一些他的听众成为他的支持者和后来的改革者,其中包括马丁•布沙和塞巴斯蒂安•弗兰克。8月维腾贝格大学任命菲力浦•梅兰希通为教授,梅兰希通成为路德最紧密的朋友和学生。
1518年6月教廷命令路德前往罗马受审,他被控告为异端,路德请求因为他身体欠佳,在德国境内受审。萨克森的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支持路德的请求,由于教宗利奥十世(Leo X)需要选帝侯的支持,来让他喜欢的候选人当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让路德案就添上了一重政治色彩。1518年8月,教宗于同意路德的请求。10月12日至14日,枢机迦耶坦(Kardinal Cajetan)奉命在奥格斯堡(Augsberg)的帝国大会上审问路德。路德不肯承认任何无法依照圣经证明其错误的主张,因此,迦耶坦认定路德是一个异教徒,他必须被交出。腓特烈三世依然拒绝。
- 教宗、查理五世、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经过政治妥协,暂停审判马丁路德
1519年1月12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1459/3/22-1519/1/12)逝世,他指定其孙子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为其继承人。卡洛斯一世通过行贿手段当选为皇帝,称查理五世。查理五世在义大利有领地,教宗怕查理会包围他,他为了不在此时把尤其重要的选帝侯的关系弄僵,决定暂时把路德案放下来。他派人与腓特烈三世寻找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案 -大家要保证路德的沉默。
1519年6月26日,查理五世当选为皇帝后,教廷恢复了对路德的审判。迦耶坦再次审问路德。
- 莱比锡辩论
此时,因戈尔施塔特的一个神学家埃克(Johann Mair of Eck)建立了一组论纲,这组论纲完全是针对路德的,路德的威登堡教师同事与埃克争辩,因此路德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
从1519年7月4日到7月14日,他参加了莱比锡争辩。埃克最后将整个冲突集中到教宗的权威的问题上。路德最后断论说教宗的权威从法学观点上来说只有400年的历史,从格拉蒂安的《教会法汇要》开始教宗才成为整个基督教的首领。埃克说,这证明了路德与100年前被烧死的异端教徒扬•胡斯是同一宗脉的,而路德则谴责罗马教廷促成了东正教的分裂。他说即使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的权威也不及圣经的权威。他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虽然解决了三教宗并存的问题,但没有解决教宗和宗教大会之间谁的权威更高的问题。在这个阐述中,路德说:“即使宗教大会也可能犯错误。”这样,他置每个人自己面对圣经的良心问题高于主教的共同的权威决定。这是路德与天主教会决裂的开始。
- 路德被开除教籍
1520年6月15日,教宗发表文书,列举了41条没有上下文的、有时甚至于错误的路德论纲,命令路德在60天内反悔,不然他将被革除教籍。10月,路德发表《基督徒的自由》(De libertate christiana)呈给教宗,并呼吁教廷再次召开一次宗教大会。12月10日,路德与教廷决裂,教廷下令焚烧他的书籍后,路德则在威登堡的一座城门前公开的焚烧了教宗的文件、经院哲学的书和宗教法。
1521年1月3日,他被革除教籍。这个事件标示了中世纪教宗和皇帝的权力的下降:查理五世是最后一个受教宗加冕的皇帝。
- 沃木斯议会 (Diet of Worms)
1521年4月17日,路德在沃木斯议会中,当著所有的王公和帝国城市代表受审,他最后一次被要求反悔。在思考一日之后,他拒绝反悔,因为没人能通过圣经指出他的错误,他知道这可能意味著他的死。4月25日皇帝下令路德违法,不允许帝国境内有任何人支持路德、收养他、读他的书、印他的书,每个人都有义务逮捕他、将他押往罗马。选帝侯弗雷德(Frederick III)艰苦的交涉,终于获得路德在下一次帝国大会上再次为自己辩护。由于弗雷德保证关押路德,他没有在沃木斯被扣押。据说后来查理五世很后悔这个决定,因为后来的宗教改革打消了帝国的统一性。
- 查理五世1521年5月8日命令的摘要:
- “我,查理五世……为了牢记这个决定,为了服从在这件事情上是合法的法官的神圣的父亲教宗的训令,发表这个法令。我认识到该犯马丁•路德是从神的教会中堕落的一体,是一个枯萎的个体,是明显的针对我们大家的异端。……
- 命令你们大家每个人,因为你们是神圣帝国的一体,也为了避免违反皇帝的命令,遵守这个命令,……,在这个命令发表20天后,也就是5月的第14日起,不准收留和养护、治疗马丁•路德,也不准给他饮水。你们也不准私下地或公开地读他的文章和书,不准帮助他,支持他,协助他或养护他。假如你们见到他,假如你们能够抓住他,那么抓住他并将他押送给我……”
- 路德藏匿在瓦尔特堡3个月,专心翻译圣经
弗雷德(Frederick III)为了保护路德,派士兵偷偷绑架他,把他藏在埃森纳赫附近的瓦尔特堡(Wartburg Castle)。路德隐居于瓦尔特堡(Wartburg)那段日子里,他把整本新约圣经由希腊文译成精彩的德文。
- 路德回到威登堡,回应宗教改革运动
在威登堡路德的学生在布道时提出深刻的宗教改革的要求,包括反对修道院、牺牲品、在教堂内设置图像、偶像和圣餐礼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罗马教廷至此为止在圣餐礼上不让教徒喝圣杯中的酒,而只许神父喝。1522年维腾贝格的市议会决定进行改革,同时也按路德所建议的开始采取针对贫困和淫乱的措施。但这些措施造成了许多混乱:许多修士和修女离开萨克森的修道院。在茨维考路德的学生汤玛斯•闵采尔反对对儿童进行洗礼,他被赶出茨维考。有的人甚至误解了路德说的自由,牵扯到政治,拿了武器去争取,造成了改教运动的致命伤。这一切更加剧了混乱。
由于左派极端的人士到处兴事,威登堡的市议会向路德求救,路德放弃了他的隐居于3月,回到威登堡以稳定大学和教会的生活,并且应付四面八方涌来的攻击。路德做了六天的布道,说服市民进行有效的改革:爱,而不是外部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路德的布道和文章都使用非常生动和大众的语言。他也不怕使用粗俗的话,一些很粗的话,在今天德语中演变成语的地位,比如“只有快乐的屁股才放得出欢乐的屁”。路德并且主张,不必将教堂里的图像都禁止,因为图像没有害处。除牺牲祈祷外他没有改变罗马教会的神事仪式,同时他引入了新教的圣餐礼。这样市内的安宁恢复了。
翻译圣经
路德在瓦尔特堡上持假名“荣客约克”待到1522年3月1日。在梅兰希通德鼓励下他从1521年秋开始翻译新约,在11个星期内他将新约译成德文。后来这个翻译被印刷许多次。此后他又翻译了旧约(1534年完成),两者一起组成了著名的路德圣经。作为翻译的基础他使用了伊拉斯谟的希腊文圣经和他自己的拉丁文翻译和武加大译本。
这样路德使得普通人也能读圣经的内容。他的翻译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将圣经中的大意(和他自己的理解)翻译为德文。他想使用大众的语言,因此他使用的语言是非常生动、形象、大众化和非常易懂的。他使用的方言是融合了南德和北德方言的中德方言。这也是他家乡的方言。他的圣经翻译为德文的规范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路德以前就已经有人开始翻译圣经了,到1518年为止它14次被译为标准德语,4次被译为低地德语。但这些翻译都基于耶柔米的拉丁文翻译,也就是说它们此前已经经过至少两次翻译了。路德则追随人文主义的教义试图直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文的原文直接翻译过来。
至今新教徒使用多次修改后的路德圣经(最后一次在1984年)。它也是宗教音乐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许多宗教音乐的歌曲使用其中的诗句。
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
- “十架神学”
路德“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是“十架神学”,凸显它和相反的“荣耀神学”的对比。亚斯候斯把这个区别简明扼要的表达为:“荣耀神学,是想透过神的工作来认识神;十架神学,则是透过神的苦难来认识祂。”
路德认为,经院哲学之荣耀神学的企图,是要在信心及恩典之外,以理性克服十字架的羞辱。他认为,“荣耀神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神学,形成对人类力量的高估,而且,“荣耀神学”若太专注于唯独理性来认识神,将会流于以行为称义的道德灵性观的价值。“十架神学”所宣告的,是人之所以能信,也是出于神的恩典,因为人完全没有任何寻找真神的智慧,除非祂自己启示给人。“十架神学”就是使凡信靠祂的人,能透过十架,使软弱变刚强的福音。举凡人间一切的矛盾,都在道成肉身的基督里面找到答案。
- 宗教改革的特色
路德有别于天主教的信仰内容,就神学、圣礼及组织三方面有了革新。依序路德思想最具主要的创新,在神学上提出“唯独恩典”及“因信称义”,新教在得救的问题上,否认天主教的“炼狱”对信徒的威吓与辖制,并以购买“赎罪券”的方式,来达到赎罪的陋规,路德坚持“唯独靠著神的恩典,只要相信祂就能称义”的教义;圣礼上己被简化剩“浸礼”及“主餐”,否认天主教内许多繁复的仪式,在许多的节日中,除了保留复活节及圣诞节外,其馀的都纳入主日礼拜内一并纪念;在组织上声明《圣经》才是最高权威及“信徒皆祭司”的观念,否认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为教会的首脑及最高权威,并反对罗马教宗的集权制、教阶制、及神职人员的任命制,主张圣经才是教会权威的最高依据,而人人也可以自由的阅读圣经,并直接的从神领受话语,及蒙拯救的应许。人人皆可担任圣职,神职人员也可结婚,必要时主的信徒人人皆可为他人施行浸礼及主餐。
- 宗教改革的扩展
1520年的文章使得路德在全德国出名。在许多地方开始有宗教改革的呼声。路德相对于激进派的态度对宗教改革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他没有彻底与罗马教会决裂,同时也没有进行深刻的社会改革。但同时他获得了许多温和派的支持。然而,路德宗教改革的行动最后导致了教会的分裂和路德宗的成立。路德本人本来并不希望事情这样发展,他本来只想要改革整个教会,而非被迫离开天主教,甚至被指叛教。
1526年〈发行德文圣餐仪式〉丁道尔译英文版新约。
1529年天主教议员在第二次施佩耶尔帝国大会上决定取消对新教徒的部分容忍时,他向新教徒议员(五个贵族领地和14个帝国自由城市)提出抗议。
1530年,路德在奥斯堡会议上为新运动作了解释,新教议员容忍了他们的起草的奥格斯堡信条,意谓著沃木斯议会的命令失效,而宗教改革得以在德国扩展和巩固,这是宗教改革的政治突破,改教运动把基督教欧洲一分为二,后续引发了反改教运动和三十年战争。后来,更正教形成三个主要路线:信义宗、改革宗和英国圣公宗。更正教会主张信徒应该直接和基督联合,因为基督是救恩的唯一来源。祂的救恩藉著圣灵的能力和上帝的道的教导,临到悔改的信徒。不用玛利亚,也不用圣职人员作祭司来做代求人。上帝会向祂的儿女说话,透过先知和使徒、透过圣经、藉著个人的启示,上帝以爱心向受造的人类说话,只要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凭信心可以听到上帝的话并回答祂。
1535年完成加拉太书注释号称宗教改革大宪章。
1546年路德去世。
参考文献
书籍
- 麦格夫(Alister E. McGrath)。《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蔡锦图、陈佐人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6。
- 奥尔森(Roger E. Olson)。《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出版社,2002。
- 雷雨田、伍渭文主编。《路德文集·第一卷》。雷雨田、刘行仕译。香港:路德会文字部,2003。
- 《独者-台湾基督徒思想论刊》。台湾基督徒学会,2007春夏,第十三期。
- 陶理博士主编。《基督教二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译。香港:海天书楼有限公司,2004。
- John McManners。《牛津基督教史》。程亦赤、袁鹰校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 杨庆球,《马丁路德神学研究》,香港:基道出版社,2002。
- 保罗‧阿尔托依兹(Paul Althaus)。《马丁路德神学》,段琦、孙善玲译。台北:道声出版社,1999。
-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路德语粹》。克尔编订。台北:道声出版社,1975。
- 王神荫,《圣诗典考》,(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5。
- 陈康,《崇拜与圣乐》,(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
- 赫士德(Doald P. Hustad),《当代圣乐与崇拜》,谢林芳兰译,(台北:校园出版社),1998,221。
- 卓忠敬总编,《圣诗史源考》,(台北:门徒出版社),1981,453。
- 罗炳良,《圣乐综论述(一)》,(香港:天道书楼),199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