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通寺
佛通寺(日语:ぶっつうじ)是位于日本广岛县三原市的佛寺,是临济宗佛通寺派的本山,山号是御许山,祭祀的本尊是释迦牟尼佛。属于中国三十三观音灵场第十二番礼所、山阳花之寺二十四之第二十一番礼所。
枫叶时期的景观十分惊艳,是广岛县内著名的赏枫名所,而有许多参拜者和观光客到访。
佛寺的御咏歌日文原文如下:“わがつみを お许しうけて 今日よりは 仏にかよう こころうれしき”
目录
历史
佛通寺是1397年(应永4年)由小早川春平开基、愚中周及开山所创建。春平曾为奉公众为京都的足利将军家工作,与同事那珂宗泰十分亲近。春平从宗泰那里听闻了那珂氏所属的天宁寺愚中的名声,召唤愚中来为自己建立氏寺,试图展现团结一族的自立性,结束在南北朝时代的动乱。佛通寺的名称是愚中周及的老师即休契了劝请开山时,所得到的谥号“佛通禅师”中所得到灵感,并选择了良好山水之场所而建立。1409年(应永16年),从后小松天皇获得代表高贵意味的紫衣著用的许可;同年愚中示寂,以后弟子们便形成了临济中一派的愚中派。1441年(嘉吉元年)成为足利将军家的祈愿所,接受小早川氏和毛利氏的保护和供奉,最盛时期曾有88个塔头,在西日本有末寺高达约3000座。但是,应仁之乱以后,寺势衰退,尽管在小早川隆景时代曾稍微重返荣盛况,但仍流逝于之后的权力者流转变化之中。进入明治时期时曾因法灯而复兴,在1876年(明治9年)曾属于天龙寺派,但在1905年(明治38年)从天龙寺独立,改称为临济宗佛通寺派,成为其本山。
文化财
重要文化财(国家指定)
- 佛通寺含晖院地藏堂 附:须弥坛 - 应永13年(1406年)建立。依附于含晖院的佛殿建立。样式为折衷样式,桁行3间、梁行3间,为一层攒尖顶、瓦葺屋顶(原本为茅葺)。
- 绢本著色大通禅师像 附:纸本墨书大通禅师墨迹(1407年(应永14年))、纸本墨书大通禅师消息(1408年(应永15年)) - 大通禅师像是14-15世纪的作品。有愚中周及自身的赞,因“前作州太守天心顺公居士”被小早川春平扣留。图像是右手抚摸自己的头顶,描绘了十分特异罕见的“顶相”。姿势和著黑衣、披著褐色袈裟,并坐在很多节点自然木投曲彔(椅子)上,令人联想到肖像主角素朴的生活。墨书是愚中在示寂2年前所写,还有其他同样的内容的作品。这封消息是寄给寺的政所,表达如果离开京都,有一天会回到佛通寺,接受足利义持意见的小早川则平(春平之子)其策略不可能会实现,寺院的事情可以和觉隐真知商量讨论诸事相谈等等叙述。义持极力将愚中留在京都近郊,愚中此后无法重返佛通寺。
广岛县重要文化财
- 木造佛通禅师坐像
- 木造大通禅师坐像
- 绀纸金泥细字法华经 附:木制漆涂六角经幢
- 佛通寺文书
- 佛通寺正法院文书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版木
- 延命地藏菩萨经版木
登录有形文化财
- 多宝塔 - 位于开山堂旁。昭和初期的建筑,屋檐周围的材料有反折曲线,整体的塔姿特徴是近代的多宝塔。
广岛县天然记念物
佛通寺罗汉松是广岛县指定自然记念物(1961年11月1日指定)。位于参道正面左侧,在县道50号线和架在佛通寺川上的巨蟒桥之间。是树高约20m,胸高干为3.52m的罗汉松(日文:犬槇,学名:Podocarpus macrophyllus)巨木,为雌株。相传是佛通寺开山愚中周及禅师亲手栽植。
所在地
广岛县三原市高坂町许山22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参考文献
- ↑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