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椿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長椿寺
圖片來自trip

长椿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9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如今该寺是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馆址。

历史

长椿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乃奉明神宗生母孝定李太后的旨意创建,以供养水斋禅师用。明神宗赐寺名“长椿”,寓意其生母健康长寿。因受皇家庇护,长椿寺曾十分繁盛,一度被称为“京师首刹”。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该寺建筑在京畿大地震中受损,后由首辅冯溥捐款,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后来,乾隆二十年(1755年)再次重修,此后屡有修缮。长椿寺旁边,有清朝初年文人龚鼎孳所修的妙光阁。妙光阁在清朝乾隆年间倒塌,嘉庆年间重建,改名“浙寺”,今浙寺早已拆除。

该寺原有三件镇寺之宝。第一件为渗金多宝佛塔,于1621年铸造,一丈五尺高,佛塔周身用熔化后的金液渗透。该塔原为五层,周围有四百多尊佛像,各层塔尾均有小铃,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添建为六层。该塔原存长椿寺藏经阁内,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迁至海淀区万寿寺,其基座仍存藏经阁一层。第二件为孝定李太后“九莲菩萨”像以及崇祯帝之母孝纯刘太后御容像,其中“九莲菩萨”像遗失于清光绪年间,孝纯刘太后御容像遗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件是明万历年间工部郎中、书法家米万钟所撰《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石碑一座,今存大雄宝殿外。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张作霖杀害。当晚,李大钊的灵柩停厝于长椿寺内。5月1日,其灵柩自长椿寺移至邻近该寺的浙寺安放。1933年4月23日,其灵柩自浙寺迁至万安公墓

齐白石在《齐白石口述》中说,自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丁丑年)农历六月(即七七事变爆发之月)以后,自己便不出家门。仅在丁丑年九月,得知陈散原逝世,破例出门拜奠。陈散原的灵柩寄存在长椿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壬午年)春,张次溪从江南回到北平,偶然和齐白石谈到想去长椿寺祭拜陈散原,齐白石遂再一次破例出家门,和张次溪同往长椿寺。归来以后,齐白石作《萧寺拜陈图》送给张次溪。张次溪为该画征集了不少题词,其中傅治芗丈诗云:「盘盘荩世一棺存,岁瓣心香款寺门,彼似沧洲陈太守,重封马鬣祭茶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椿寺被改作他用,年久失修。2002年,宣武区人民政府和文物局开始重修该寺。经过重修,2005年11月,该寺被辟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

建筑

长椿寺坐西朝东,原来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二殿、藏经阁。西边有群房,北边有僧舍、方丈院。此外,还有九莲阁、妙光阁、香林亭等建筑。寺内大雄宝殿两旁,南北各有一座配殿,覆有黄色琉璃瓦顶,是供奉两幅皇太后御像之所。 今存四进院落,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山门额曰“敕建长椿寺”。

长椿寺内外多种槐树。山门前的空地上,旧植八株国槐,俗称“八槐护门”。寺内也植有国槐、丁香等树。长椿寺所在街巷古称“槐市斜街”,其旁街巷即名“古槐夹道”。明清以后,许多文人曾来该寺,并赞美该寺环境。徐本髙《过长椿寺赠水斋上人诗》曰:“凉秋新月影生苔,古栢苍苍有径开。清梵数依祗树起,天花如共妙香来。”王士祯《与郑山公登九莲阁》曰:“凭栏试聘望,远近一寒林,不见西山色,苍茫云外深。”山门前的八株国槐今仅余两株,寺内树木所剩也不多。宣武区人民政府将长椿寺辟为宣南文化博物馆后,在该寺南面新建了小型园林“长椿苑”。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长椿寺内,2005年11月开馆。该馆的展示主题为宣南文化。

该馆设有8个展厅,分别为“悠悠宣南”、“宣南士乡”、“英烈足迹”、“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