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菩提达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少林寺

图片来自chinatimes

菩提达摩(382年-536年),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为中国禅宗之开创者,被尊称为达摩祖师、“东土第一代祖师”并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

据说其于南北朝时来到南朝梁,但因与梁武帝话不投机,而转投北魏少室山少林寺面壁闭关,并著作《少室六门集》,不过近世学者认为其中仅有《二入四行论》为达摩亲传。民间则认为达摩是少林武术瑰宝《易筋经》、《洗髓经》、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所以江湖帮派(如洪门青帮等)、跌打师傅、少林派门人多奉祀其为祖师。达摩的事迹繁多,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妙传奇的人物。

名称意义

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Dharma),“菩提达摩”四字意译为觉法

身世师承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弟子昙琳指出达摩原是南天竺国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但北魏人杨衒之所作《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1][2]

达摩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传说达摩曾问师父得到其真谛之后该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国,但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因为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西元470年-478年)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师)。求那跋陀罗,意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除《楞伽经》之外,达摩也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诘经》,释印顺推测可能与他曾在江南一带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响所致。

渡江面壁

之后他北渡北魏,“游化嵩洛”,教授禅法。他所传授的禅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昙林等人。

传统上认为,达摩自海路来到中国后,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抄经、度僧、造像甚多,是以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因双方理念不合,达摩即渡江入魏(“一苇渡江”之传说来源),止于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民间则相信达摩在石洞留下至高无上武学《易筋经》和《洗髓经》。

不过《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等文献中均无菩提达摩会晤梁武帝的记载,胡适也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中引用《续高僧传》说明,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参考文献

  1. Broughton, Jeffrey L. The Bodhidharma Anthology: The Earliest Records of Z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09-21 [2018-07-30]. ISBN 97805209233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英语). 
  2. Broughton 1999, p.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