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寶志禪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寶志禪師

圖片來自pchome

寶誌禪師(418年—514年),俗姓,又稱保誌,多尊稱為誌公禪師誌公祖師梁武帝時代佛教高僧,與達摩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誌公與傅大士被認為是禪宗的先驅人物。誌公在民間有神通廣大的形象,後世流傳的濟公傳說,起初的原型可能就是來自誌公。

生平

七歲時,依鍾山(今紫金山)僧儉出家,居道林寺,專心禪觀,因而得道。後以神通及不修邊幅的言行而聞名,與佛圖澄有相似之處,有許多神異的事蹟。

梁武帝時為帝師,極受崇信。相傳梁武帝曾使張僧繇為他畫像,誌公現出了「十一面觀音像」,因此他又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化身[1]

相傳誌公還設計了海青的縫合袖,民間傳說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對眾僧惡作劇,假意布施僧用齋,但悄悄在齋食中放入肉包,誌公先知後,爲僧人常服海青設計了縫合的袖袋,命僧侶在內中盛放饅頭,伺機把肉包藏到袖子中,只食白饅頭。相傳郗氏因為時常嗔怒後宮妃子,死後靈魂墮入地龍之身,梁武帝請求誌公等僧超度,現代流傳的《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即是誌公與十位高僧爲超度郗氏所作。

相傳誌公曾經向梁武帝引薦菩提達摩,但梁武帝與達摩話不投機,後達摩東渡至北魏

參考文獻

  1. 史載,梁武帝遣張僧繇爲寶誌禪師畫像,誌公問「畫皮相還是法相?」張僧繇答「法相」,於是誌公將臉一划,從皮肉之中露出金光燦燦的十一面觀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