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提達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少林寺

圖片來自chinatimes

菩提達摩(382年-536年),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為中國禪宗之開創者,被尊稱為達摩祖師、「東土第一代祖師」並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據說其於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但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轉投北魏少室山少林寺面壁閉關,並著作《少室六門集》,不過近世學者認為其中僅有《二入四行論》為達摩親傳。民間則認為達摩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經》、《洗髓經》、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所以江湖幫派(如洪門青幫等)、跌打師傅、少林派門人多奉祀其為祖師。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一位擁有諸多神妙傳奇的人物。

名稱意義

菩提本意為「覺悟」,達摩本義則是「佛法」(Dharma),「菩提達摩」四字意譯為覺法

身世師承

達摩的身世,後世傳說甚多。弟子曇琳指出達摩原是南天竺國國王的第三個兒子,後出家為僧。但北魏人楊衒之所作《洛陽伽藍記》則記載他是西域波斯國人[1][2]

達摩是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時是天竺禪宗二十八代祖師。傳說達摩曾問師父得到其真諦之後該去何處傳教,師傅吩咐他去中國,但告訴他不要去南方,因為南方君主好大喜功,無法領悟佛教真諦。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根據《楞伽師資記》,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師)。求那跋陀羅,意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除《楞伽經》之外,達摩也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釋印順推測可能與他曾在江南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

渡江面壁

之後他北渡北魏,「遊化嵩洛」,教授禪法。他所傳授的禪法,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主要的門徒只有道育慧可曇林等人。

傳統上認為,達摩自海路來到中國後,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抄經、度僧、造像甚多,是以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因雙方理念不合,達摩即渡江入魏(「一葦渡江」之傳說來源),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稱「壁觀婆羅門」。民間則相信達摩在石洞留下至高無上武學《易筋經》和《洗髓經》。

不過《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等文獻中均無菩提達摩會晤梁武帝的記載,胡適也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中引用《續高僧傳》說明,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479年)以前,此時梁朝還未建立。

參考文獻

  1. Broughton, Jeffrey L. The Bodhidharma Anthology: The Earliest Records of Z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09-21 [2018-07-30]. ISBN 97805209233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0) (英語). 
  2. Broughton 1999, p.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