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濟公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11日 (三) 14:16 由 LBT0930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280 神話總論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濟公傳說,浙江省天台縣地方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六朝隋唐時期,天台就流傳着許多羅漢、癲僧的傳說。南宋早期,道濟降生於天台,佯狂濟世,人稱"濟癲"。在道濟的生前身後,天台出現了許多關於他的靈異傳說,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明清以來,濟公傳說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民間故事,寄託着古代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作為一種民間文學,濟公傳說依附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同時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節的神奇性。

2006年5月20日,濟公傳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Ⅰ-11。

濟公,法號道濟,又稱濟癲和尚、濟公活佛濟公禪師,俗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富有傳說色彩的佛教禪門臨濟宗僧人,以不死守佛教戒律、飲酒食肉、親民語言、神通廣大的顛僧形象聞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濟公傳說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類別 民間文學

非遺編號 Ⅰ-11

申報地區 浙江省天台縣


家族背景

濟公的父親李茂春,母親是王氏。先祖是李崇矩,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1]李崇矩是名臣,歷仕後漢後周北宋三朝,當時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政權後,建立北宋王朝,李崇矩也隨之成為宋臣。

出生

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初二日(1130年12月22日)濟公出生於南宋台州。濟公逃婚在杭州靈隱寺出家[2],法號道濟,拜瞎堂慧遠為師。喜好誦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食狗肉大蒜,語言詼諧,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3]故又被稱做濟癲。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被百姓稱為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4]轉世。道濟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於淨慈寺圓寂,享壽七十九歲。臨終前曾作一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葬於虎跑(今杭州動物園南邊),後人建有濟公塔院。《淨慈寺志》卷十九中收載其《入龕文》、《起龕文》、《掛真文》、《秉火文》、《起骨文》和《入塔文》[5]

漢傳佛教的親民顛僧

不僅僅在藏傳佛教有許多示現神通教化眾生的活佛,在漢傳佛教中同樣有甚多的高僧傳記。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之際,民間的說書人開始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神通傳奇故事,除了圓照井運木是道濟自身的故事之外,其他的顯聖故事,多來自高僧傳諸多高僧的事蹟,例如唐代的金喬覺(地藏化身)以一襲袈裟示現神通覆蓋九華山,又例如南北朝的寶誌禪師食鴿吐出活鴿等等事蹟,小說家就把這些高僧故事,全都搬到濟公身上,而成為後來流傳民間的濟公傳故事。

漢傳佛教受到儒家禮教的影響,在弘法的風格上較為嚴肅,而顯得無法令中下階層庶民攝受。道濟和尚故事的出現以及其故事的流傳,其庶民式的語言與作風,使得識字不多,文化不深的庶民對於原本生硬的佛法教義,更容易有所親近與真實了解。

印光大師也論過道濟和尚的不守清規,顯大神通。假如濟顛謹守清規而顯神通,按照佛教規矩則不能住世。只能藉著瘋瘋顛顛,令人疑信相參,以這種密行教化,令一般人了解佛法的不可思議,而生正信心。[6]

關於高僧飲酒食肉

雖然釋迦摩尼佛傳法時期,因托缽制度並未強制僧侶茹素,而有了三淨肉。佛教對於一般信徒的戒律,有不殺生戒,但無食肉戒這一條。但《楞嚴經》:「食肉之人,死墮惡道,受無量苦。」《梵網經菩薩戒本》:「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食肉者,斷大慈悲性種子...」因此漢傳佛教絕大部分宗派受菩薩戒的僧侶以及佛教徒,若是沒有環境上的限制,還是必須茹素,為修習慈悲心之法。

藏傳佛教由於地域氣候,藏區無法種植大量的蔬果,因此在藏區不論僧俗都無法茹素。但近年大量的藏傳佛教僧侶遍行全球宏法,漸漸擺脫地域限制。目前也有許多藏傳佛教代表人物開始提倡茹素。

高僧傳中有許多打破常規的故事,這是由於得道高僧已證生死自在。例如在漢傳佛教中的高僧傳有位禪師,他教徒弟很嚴,嚴持戒律;但他自己卻不持戒,每天跟信徒們廝混,酒肉無忌。但是要求徒弟們一定要吃素,徒弟不服氣。禪師知道了笑說,好吧!既然你們要想學我,明天我請你們去吃。翌日,令徒弟們拿著畚箕、鋤頭,帶他們到墳墓掘挖死屍;挖出來之後叫他徒弟吃,徒弟們一個個都不敢,禪師在那裏吃得有滋有味。告訴他們,你們真有我這個修持境界,就可以學我;假如沒有我這個本事,那就乖乖持戒。徒弟沒有話說了,師父真的證得不分別、不執著的境界了。[7]

其他宗教共尊的佛教人物

能夠融入中國民間信仰及其他宗教的佛教人物,除了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之外,那就是濟公了。由於濟公深入人心,不僅為佛教的高僧,其他的宗教亦奉若神明。

濟公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人物。一貫道以濟公為他們崇敬禮拜的仙佛之一,其張天然祖師為濟公下凡。另外,東井圓佛會亦供奉濟公。

台灣濟公信仰起源

台灣的濟公信仰,可追溯源自1881年(光緒7年),在中法戰爭(西元1883-1885年)時,淮軍士卒帶著濟公的金身來台奉祀。實際流行則是在西元1950年代60年代,而流行的主要模式則以降乩扶鸞的方式作為主體,更成為臺灣一貫道重視的神靈。

1980年代在台灣大家樂六合彩興起時,許多彩迷誤認為濟公的形象較為活潑,應該願意接濟賭徒,一時許多濟公廟宇出現。

歷史淵源

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以天台為中心分布於浙江省境內,並由此輻射全國,影響世界。

六朝隋唐時期,天台就流傳着許多羅漢、癲僧的傳說。南宋早期,道濟降生於天台,佯狂濟世,人稱「濟癲」。在道濟的生前身後,天台出現了許多關於他的靈異傳說,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明清以來,濟公傳說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濟公其實是一個有史可查的人物,最早記錄見於南宋高僧釋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和釋如《贊濟顛》。

濟公原名李修元(1130—1209),天台永寧村人。他少年時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讀書,受到釋教和道教的薰染。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接着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在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

《淨慈寺志》記載:「道濟,字湖隱,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夢 日光而生,紹興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也。年十八,就靈隱瞎堂遠落髮。風狂嗜酒肉,浮沈市井,或與群兒呼洞猿,翻筋斗,遊戲而已,寺眾訐之,瞎云:'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遂不敢擯,自是人稱濟顛。」

濟公傳說,是適應兩宋之交內憂外患黎民呼喚救星的時代要求,在佛國仙山浙東名邑——天台和李氏世代仕宦且為佛教善信的家庭的背景上,以修元和道濟的真人真事為基礎,經過民間長期藝術加工和口傳心授而逐漸形成的。濟公生活的年代,恰當宋室南遷,內憂與外患交迫之時。在金兵的得寸進尺面前,宋軍節節敗退,有的還乘機劫掠,而南宋小朝廷卻偏安一隅,過着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的生活。高宗勾結丞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抗金民族英雄岳飛。「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忠奸顛倒,生靈塗炭,因遼金元侵凌造成的南遷流民更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亟待拯救。在方臘、鐘相、楊麼這樣的草莽英雄被鎮壓之後,在李綱、宗澤、岳飛這樣的賢相名將被排擠殺害之後,民眾心中的希冀並沒有熄滅。他們把一位與自己休戚與共的僧人推到歷史的台前,這就是濟公。於是美麗神奇、幽默詼諧的濟公傳說應運而生,承擔起擊濁揚清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社會責任。 [3]


文化特徵

主要內容

這些傳說以濟公生平經歷為主線,以懲惡揚善為中心,以風趣詼諧為基調,內容廣泛涉及濟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濟困、戲佞降魔、民俗風物等方面。   1、濟公身世傳說。有《永寧村的傳說》、《隴西花園的傳說》、《降龍羅漢投胎》等。講述濟公父輩的李氏家族從北方南遷,居住在天台城北永寧村,所建花園名為「隴西園」,寄寓懷鄉之情。濟公祖輩禮佛,父母念佛尤篤,樂善好施,因年老無子,去天台國清寺羅漢前求子,得降龍羅漢感應,投胎而生。這一類傳說往往稱道濟公的不凡身世,寓意日後必大有作為。   2、童年生活傳說。有《周歲乞巧》、《濟公讀書赤城山》、《拜師羞學台》、《修元出家》等。述說濟公幼年聰穎,才思敏捷,攻讀詩書,廢寢忘食。少年濟公在赭溪邊捕魚捉蟹鬥蟋蟀;在山野間放歌牛背,捉迷藏,翻筋斗;去國清寺聽經、禮佛;進赤城山瑞霞洞讀經,手不釋卷。這一類傳說充滿亦頑亦莊的童真稚氣。   3、扶危濟困傳說。述說濟公扶持弱小,幫助窮人,如《芥菜葉潑水救淨寺》、《蟋蟀還魂救小僧》、《竹籃打水》、《變牛謝老農》、《濟公救少女》、《豬掉糞池》等。濟公幫小長工設下計策,淹死惡棍殷司的母豬;為許得寶追討工錢,打贏官司;替楊小牛獻策,使惡棍出盡洋相;給不堪忍受後娘打罵欺凌的小女孩出謀,使後娘改變態度。尤為神奇的是《芥菜葉潑水救淨寺》的傳說,講述童年濟公在天台赭溪洗菜,用一片芥菜葉潑水,澆滅杭州淨慈寺大火。這類傳說突出濟公樂於助人、無我利他的精神。   4、戲佞降魔傳說。頌揚濟公嫉惡如仇,懲惡揚善,如《濟公懲惡棍》、《擲刀戲秦檜》、《該當何罪》、《計斗惡嫂》、《牛角噴火》、《棒打壽聯飛》、《掉木魚柄》、《難題規勸不肖徒》、《三難吹牛大王》、《智擒盜寶賊》、《赭溪打鬼救童》等。《掉木魚柄》講述天台杜知縣貪婪成性,搶走國清寺寶物,被濟公用芭蕉扇扇進赭溪,丟官還寶。還有一些傳說講述濟公設計讓康王赤腳逃千里,秦檜死無葬身之地;棒打飛壽聯,懲罰惡知縣;智救朱寡婦,教訓地痞惡棍;識破盜狗賊,砸碎掛羊頭買狗肉的招牌。通過一個個救民苦難,聲張正義的故事,表達老百姓的心理願望。   5、民俗風物傳說。有《利濟橋的傳說》、《書記岩的傳說》、《濟公帽的來歷》、《破芭蕉扇破蒲鞋》、《破銅鈿》、《「遊走」的來歷》、《五味粥》、《「卷餅筒」的來歷》等,探究與濟公有關的地名和物名來歷,解釋與濟公有關的民俗事象的起源。《濟公帽的來歷》講述濟公喜歡穿破衣襤衫,戴破帽,手搖破芭蕉扇的緣由;描述小濟公喜歡鬥蟋蟀,衍生了《「遊走」的來歷》;濟公首創的「卷餅筒」,已成為天台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濟公發明的五味粥,成為天台人春節早餐必用的「美味佳肴」,寄寓五穀豐登之意。發生在杭州等地的,還有《飛來峰》、《運木古井》等傳說。   濟公傳說從不同角度,歌頌了濟公的聰明睿智、不畏強暴、懲惡揚善、無我利他的精神,表達了百姓對這種精神的崇敬和嚮往。 [4]


藝術特色

「濟公傳說」具備優秀民間文學應有的一切特徵,同時,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1.地域原生性。濟公傳說依存於南宋道濟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南宋初年,道濟出生於天台城北赭溪邊的永寧村。童年濟公在赭溪邊戲水,在赤城山讀書。他那亦莊亦諧、似瘋似癲、好打抱不平的言行,被民眾神化,隨之流傳,因而具有地域原生性。

2.情節神奇性。濟公傳說非常突出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塑造濟公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稱濟公身世不凡,乃降龍羅漢投胎;神通廣大,能在天台用一片芥菜葉潑水澆滅杭州淨慈寺大火,能用竹籃打水,極具神話色彩。

3.文化繼承性。傳說中稱濟公行為不羈,源於唐代「三賢」寒山、拾得、豐干;羅漢托胎故事,來自五百羅漢及道榮羅漢的傳說,這是禪宗思想和羅漢信仰在一定歷史時期的體現,因而具有文化繼承性。

4、內容多樣性。濟公傳說的內容涵蓋濟公的一生,涉及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面,觸及三教九流的靈魂深處,題材豐富,意蘊深刻,隨時隨地廣泛流傳,遍及社會的角角落落,婦孺皆宜,老幼歡喜。

5、鮮明人民性。濟公傳說源於人民,傳於民眾,反映民眾願望,融入民眾的喜怒哀樂,滿足民眾的心理需求。濟公是中國及至世界民眾內心深處的「活佛」。正如周恩來總理說的:「人民很喜歡濟公,他關心人,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間流傳着許多關於濟公的美麗傳說」。 [5]



傳承方式

濟公傳說在天台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延續。農閒休息、納涼聚會、節慶聚會是濟公傳說主要的傳承場合。因此,其傳承方式是擴散的、網狀的、交叉的,甚至是雙向的,並沒有明晰的傳承譜系。個人傳承的傳說內容往往是綜合了多人講述的內容,並作一定的取捨。 [6]



表現形式===


濟公傳說採用傳統的民間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表現,從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又誕生了話本、戲劇、影視作品。 [7]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歷史研究價值。濟公傳說產生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印刻着特定歷史的印跡。搶救、發掘、保護濟公傳說,可以窺見濟公傳說所蘊含的時代特徵,了解當時的歷史風貌,探究某一歷史階段的風土人情,以史為鑑,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2、文化審美價值。濟公傳說,已經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搶救、發掘、保護濟公傳說,對豐富和完善民族民間文學,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濟公戴破帽,穿破衣,手持破芭蕉扇,卻具有無我利他的美好心靈。在中國審美文化史上,這是以丑為美、似邪而正的典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3、道德教育價值。八百多年來,濟公傳說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深深印刻在天台當地、乃至全國人民的心裡,對天台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有重大影響。濟公傳說充分表現了扶危濟困、蔑視權貴、無我利他的精神。弘揚這種精神對於形成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良好社會風尚,推進道德教育,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4、文化交流價值。濟公傳說隨着華人的遷徙而流傳於全世界,有華人處即有濟公傳說。濟公傳說是全世界華人的重要心理符號,是維繫華人精神的重要紐帶。近年來,台灣地區每年都要組織朝聖團來天台,濟公傳說已經成為推動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橋樑。澳門地區每年在濟公誕辰日都舉辦濟公文化飄色巡遊(民間藝術大遊行)。 [8]



傳承現狀

由於生存的歷史環境業已改變,原生態的濟公傳說已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採取切實措施加以保護。 [1]



傳承人物

姓名 性別 生年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居住地址 徐小妹 女 1907 文盲 口頭 天台赤城街道橋上村 張廣路 男 1913 小學 口頭 天台平橋鎮 趙陳理 男 1915 小學 口頭 天台赤城街道 曹熙 男 1915 初中 口頭 天台龍門坦路24號 姜其妹 女 1915 小學 口頭 天台龍門坦路24號 曹雅川 女 1916 文盲 口頭 天台赤城街道 陳愛金 女 1921 文盲 口頭 天台赤城街道 趙汝金 男 1921 小學 口頭 天台三合鎮農民 陸斌 男 1930 小學 口頭 天台平鎮下街 趙光美 男 1933 初中 口頭 天台文化館 曹志天 男 1942 大專 文字 天台石寨路 陳維 男 1943 大專 文字 天台水廠宿舍 趙達樞 男 1952 初中 文字 天台平定巷 曹肖冰 女 1969 大專 文字 天台石寨路 張正義 男 1976 高中 文字 天台平橋鎮 [6]



保護措施

濟公的家鄉在他幼年讀書的赤城山上,新修了濟公院,重塑了金身。杭州淨慈寺重修了濟佛殿,杭州虎跑寺興修了濟公亭。天台縣還着手修建了濟公苑。在濟公的老家,修建濟公故居,成立濟公文化研究會,興辦中國濟公網,把濟公傳說的積極意義進一步強化。 [9]



社會影響

濟公傳說是一種濟公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民間文學,但它在濟公文化發展長河中卻帶有「源頭」和「母體」的性質,其影響幾乎涉及到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 ● 一、對民間信仰的影響


濟公是歷史人物,由於他的奇言畸行,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和對為富不仁者的抑止,在其生前身後深為人們敬仰,創作了有關他出世、行善、扶弱、抑強和圓寂後顯聖等種種傳說,其中不乏有意無意的神化。由此導致禪僧道濟走向了神壇。濟公故鄉永寧村和濟佛院,杭州靈隱、淨慈兩寺的濟公舊址和虎跑寺的濟公塔以及後來修建的殿堂塔院,都成了四眾瞻禮和膜拜的地方。有一定「史」的成分的宋元說話人的底本《錢塘漁隱濟顛師語錄》(以下簡稱《濟顛語錄》),採擷民間傳說,對濟公由人到神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映。眾太尉和受了濟公恩惠的人,都要供奉濟公的「神子」(畫像),即是一例。

以神化的方法創作的傳說,反映了民眾對濟公的信仰,也吸引和培育了更多的信徒。在輾轉反覆的傳頌中,隨着神化的升級,濟公也由「俠僧」而「神僧」而「羅漢」而「活佛」,在佛國(嚴格說應是「大眾佛教」)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有些民間教派崇拜濟公,作為自己的保護神。清同治、光緒間由趙萬秩創立的皈一道,提倡儒釋道三教歸一。有濟公扶乩訓文留下。義和團在「十請」神兵咒語中也有「五請濟顛我佛祖」之句,並於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發布《濟公禪師降壇詩。

大規模地將濟公作為活佛來供奉,是在民國6年(1917)夏。當時著名慈善家、佛教居士王震,皈依濟公,請活佛給自己取了個「覺器」的法名。他在上海邀約政界和工商界的信徒,成立了中國濟生會。該會以賑災濟生為主旨,通過自籌和以濟公臨壇扶乩的形式募捐錢物、施醫舍藥,為各地災民提供人道援助。民國15年3月,任天台縣知事的濟公信徒李錦枚和陳立仁、裘炳濤和朱福履等一批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信徒,按照中國濟生會的模式成立了天台濟公會,親任會長。他們先後在泉亭、石牆頭、赤城山瑞霞洞設立明善壇,以扶乩降神等形式,託名濟公為人釋憂疑、卜吉凶、診病施藥,而將其實錄編成《清夜鐘聲》上下冊,於民國20年印行。當時在台州各縣和浙江、江蘇等省都有濟公壇。民國35年,廣州設立康濟會。這些都是信仰兼慈善性質的組織。

編撰有關濟公的善書,是濟公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24年蔣照定撰寫有《南屏佛祖密行概要》,以濟公口吻在菩提法會上宣講倫理道德,勸人積德行善,而以《佛說消災解厄心大陀羅尼經》結束。附以《迦葉尊者宣傳秘密真言》,稱其「專治小兒內外疾一切疑難問雜症」。民間還流傳《濟公活佛聖訓27句》言簡意賅,閃爍着佛門的智慧,對為人處世也有一定的啟迪和指導作用。再如1992年台灣慈恩壇託名濟公宣說《五戒》,包括綜論、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戒六講,然後印發善信。

改革開放以來,天台修復了赤城山濟公院和濟公故里濟公殿,民間也自發修建了石牆頭濟公殿和金釵墳濟公廟。各地濟公廟宇,如浙江東陽大智禪寺、義烏的濟公殿,福建鉛山縣慈濟寺的濟公殿,廣東梅州豐順法源寺的濟公殿,也得到了修繕,信徒如雲。 ● 二、對繪畫雕塑舞蹈的影響


先看繪畫。最早的《濟公像》當數信徒們在他生前供奉的「喜神」。其後各種濟公畫,形象不完全相同。《增訂佛祖道影》中的《五十世濟顛道濟禪師像》,慈眉善目,方耳大口,八字鬍子,手執芭蕉扇。靈隱寺的濟公像,臉龐豐滿,俯首微笑,神情飄灑脫俗,一副慈悲、睿智、關懷眾生疾苦的佛相。為清末四川釋竹禪98歲時所作。《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以此作為「道濟」條目的插圖,從而成為濟公的「標準像」。現代王震的濟公畫,寥寥數筆,奇僧形象躍然紙上。當代濟公像可謂百花齊放,范曾的大寫意,王金泰的水墨,劉庸的漫畫,馬哲的長卷,各擅勝場。戴雲輝以水墨淡彩和速寫來描繪濟公,頗為傳神。表現濟公傳說的連環畫最受兒童歡迎。艾曉臨編繪的8冊《濟公傳》,風格輕鬆活潑,1995年由首都師大出版。羅偉國、胡平、羅壹撰文、潘之繪圖的「畫說傳說故事」的《濟公前傳》和《濟公後傳》,於2004年由黃山書社出版。

濟公最早的雕塑,已無從稽考。宋嘉定二年,居簡在赤城山發現一塊頗肖濟公的岩,稱之為「書記岩」。這是因為濟公當時任淨慈寺書記僧,後人則徑稱「濟公岩」。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濟公天然雕像,也是最接近真人的圖像。其後出現了各種材質各種形貌的濟公像,但大體不出民間傳說中不修邊幅、灑脫顛狂的形貌。蘇州西園寺羅漢堂清代創作的濟公雕像,站在過道中,臉部一半作笑狀,一半作哭狀,以滑稽的形貌面對人生。五台山顯通寺濟公陶瓷像,面帶微笑,頸掛黑色佛珠,兩手分執僧鞋、破扇,襟袖不整,一副無拘無束而又幽默放蕩的情貌。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的《濟公百態》,被拍成新聞紀錄片。儲立之的《醉濟公》陶塑,虞金順的《醉濟公》雕塑,亦各有千秋。游本昌收藏的竹雕《濟公》通高36.5厘米,竹根是圓雕的濟公像,開懷大笑,下部則是整竹雕成的大酒瓮,可謂匠心獨具。台灣省有高雄縣旗山鳳山寺前1967年開光的濟公像,羅漢造型,右手持扇,左手握酒壺,高61.5尺,為全島最高的濟公像。嘉義市南恩寺的濟公像,高5.2公尺余,亞洲最大。濟公戴一墨鏡,以擋西曬,成為該縣對外宣傳一大亮點。台南市南化鄉有一雙面濟公像,則與赤城山三相濟公造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濟公傳說進入舞蹈,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據金濤《舟山海洋藝術散論》介紹,清乾隆年間,福建漁民將「跳蚤舞」作為娛樂性的「船舞」之一,傳至舟山沈家門,繼而傳至舟山各島與寧波定海。民國初年,跳蚤舞與當地「送灶敬神」的活動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敬神的「跳灶舞」。1922年後,定海私塾教師章孝善,又將杭州民間傳說《濟公戲火神》揉合其中,擷取「寺外鬥法」的一幕,鋪敘為一個充滿喜劇氛圍的舞蹈,在灶頭、灘頭演出。建國初復由雙人舞改編為群舞,配上「舟山鑼鼓」,以高蹺形式展示於舞台。節奏明快,舞步粗獷,恢諧逗趣,贏來觀眾陣陣笑聲。1955年2月,榮獲浙江省首屆民間古典音樂舞蹈觀摩大會大獎,後又編入《浙江省民間舞蹈集成》。 ● 三、對戲曲影視的影響


先看戲劇曲藝。濟公圓寂不久,他的傳奇經歷連同那些傳說,即被劇作家作為素材采入戲曲。13世紀下葉,陳德武在《馬頭調·醉打山門》中就有「那濟顛僧,五葷都用,他全不戒」的曲詞。明季張大復以《濟顛語錄》為本,採擷民間傳說,編成《醉菩提傳》,由老生扮演濟公,至今仍是崑劇保留節目。清末,隨着京劇戲班進入上海戲園表演,由評書《濟公傳》改編的《趙家樓》、《火燒大悲樓》、《馬家湖》、《古天山》、《雙頭案》、《白水湖》、《慈雲觀》、《八卦爐》、《八魔煉濟顛》等折子戲(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發展為連台本《濟公佳話》,於光緒四年(1878)獻演。一些京劇折子戲還進京供帝後欣賞。民國初上海新舞台編演的18本《濟公活佛》,由丑角夏月珊飾演,以詼諧幽默吸引人,配上機關布景和幻燈魔術,造成強烈的舞台效果。40年代老閘戲院上演72本《濟公傳》連台戲,由「三公老生」筱芳錦主演,唱腔挺拔清越,表演亦莊亦諧,更是極一時之盛。漢劇也在繼承名丑汪中天、小麻子技藝的基礎上有所創新,1921年在北京為湖北水賑災義演,得到行家「身段念作無所不妙」的讚嘆。包括揚劇、甬劇、潮劇等在內的地方劇種都有濟公戲,潮劇還有連台本戲。台灣省的濟公連台本歌仔大戲更是載歌載舞,深受海峽兩岸同胞歡迎。歷史上收入各種《高僧傳》的名僧近三千,登上舞台的只有十幾位,像釋迦、彌勒等也只是偶露崢嶸而已。只有濟公一人,有幸成為惟一的主,是何等的不易。

宋代的「陶真」是一種市民通俗說唱文藝,採取詩讚體。到了明代,衍化擴展為散文體的評書、評話。近代以來,評書名家輩出,還流傳「學評詞,有架式;學悟空,裝猴子;濟顛僧。趿拉只」的俗諺,可見其影響之大,深入人心。蘇州范玉山從京劇連台本戲中取材變化,將戲曲動作融入自編的長篇《濟公》之中,演得惟妙惟肖,人稱「活濟公」。虞文伯則有「滑稽濟公」之稱。當代評書藝人遼陽施夔星特來浙江採集濟公軼聞傳說,說起書來出神入化,有「活濟公」之譽。他的《濟公對詩》收入《中國評書精華·志怪卷》。杭州王超堂主持播講瀕臨失傳的《濟公傳》評話,深受歡迎。

濟公還進入影視藝術。妙趣橫生的動畫片《濟公鬥蟋蟀》,最早贏得兒童的喝彩。周星馳、張曼玉主演的《濟公》則是香港拍攝的武打喜劇電視片,採用浪漫荒誕的手法,旨在表達「只要有愛人之心,天堂就在人間」的主題。台灣的濟公電影則由「諧星」許不了扮演。1985年,杭州電視台錄製的6集電視連續劇《濟公》,在天台拍攝部分外景,由游本昌主演,演得詼諧自如、妙趣橫生,又很有深度。在國內外播出後引發了「濟公熱」,各地的街頭巷尾都響徹起「鞋兒破,帽兒破……哪裡不平哪有我」的主題歌。游本昌也因而獲得第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1995年,雙方再度攜手拍攝20集《濟公遊記》,對濟公形象的內涵作了更深層次的開掘。2003年2月,上海東方電視台來天台拍攝《濟公救山姑》短片。這一年三維動畫《濟公》的十分鐘樣片《飛來峰》製作成功,獲全國cg動畫大獎,繼獲國際大獎。2005年秋,張國立又在天台國清寺開拍30集的《濟公新傳》,正在播映。正在拍攝製作的則有曾煒的52集電視動畫系列長片《古靈精怪小濟公》。此外,還有《盛世吟丑角濟公》動畫片。據統計,在播的有關濟公的電影至少在13部以上。 ● 四、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自從評書、評話將南宋說唱的詩讚(陶真)改作散文體,逐步導致以濟公傳說故事為素材的章回小說的出現。開頭只是將《濟顛語錄》分回,略加增飾。至清代中葉,說書人博採各種傳說故事,拓展場面,編成上百萬字的長篇章回小說《濟公傳》。光緒初年郭小亭240回本的《評演濟公傳》印行以後,嘯儂、坑餘生等續至50續,共1755回、580萬字,浙江古籍出版社分12冊印行。吉林文史等四家出版社則分16冊印行,最後一冊收《濟顛語錄》和《蒙文濟公傳》。這些超巨型的說部中,隨着全方位的生活畫卷和多層面的性格展示,以及神怪小說和言情小說相結合手法的運用,濟公由佯狂入世、除暴抑強、扶危濟困的神僧俠侶,演化為妙算如諸葛亮,仁義行道如宋江、法力無邊如孫悟空,集眾美於一身一護國佑民、忠義雙全的「大活佛」⑿。給人一種「高大全」的感覺,不過原生態的濟公傳說故事卻因此而顯得模糊了。但其影響確實很大。據調查,「從十五、六歲到二十三、四歲的青少年,只要拿到《濟公傳》,沒有一個不如獲至寶,愛不忍釋的。這大概也就是所謂『百貨中百客』吧!」

當代民間文藝家陳瑋君鑑於舊小說思想和藝術上的不足,以杭州民間傳說為基礎,創作了20回、25萬字的《濟公外傳》,於1987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印行。著名佛教學老師賴永海根據有關志書、民間傳說和《濟公語錄》、《醉菩提全傳》撰寫了《濟公和尚》,其性質介於傳記和小說之間。其後,著名兒童文學家孫幼軍編寫了《小濟公傳》上下冊(原名《仙籃奇劍傳》),給兒童送上了一份充滿童趣的少年武俠小說。羅偉國廣采民間傳說,吸收評書故事,所寫《話說濟公》(上海書店,2000年)形象通俗。孫雅菊編寫的《濟公懲治狗》、《濟公與秀才》等濟公傳說故事,近年由浙江少兒出版社陸續印行。 ● 五、對民俗風物的影響


濟公與民眾親密無間,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有些民俗風物與濟公的名字連在一起。就舉美食為例。外地人來天台作客,一提起「餃餅筒」,無不嘖嘖稱讚。一張徑尺的薄皮,包裹進各種葷素菜餚,放在平底鍋上敷油烤黃,就成為色香味俱佳的主食和下酒物。據說這是濟公當年在國清寺作沙彌時,預約的客人未來,他將剩菜包卷在餅皮中創製的(《腳餅筒》)。天台還有濟公家釀酒、濟公酒、濟公狗肉麵、濟公八大碗等美食小吃。杭州虎跑也有「濟公宴」。人們到無錫,總要嘗一嘗南門莫興盛肉店和三鳳橋余慎肉店的「無錫肉骨頭」。那醬紅色澤、咸中帶甜、酥爛濃香,真讓人垂涎三尺。其製法也是當年濟公對那位屢次施捨熟豬肉的店主的回贈(《無錫肉骨頭》)。此外,傅金煮玉、名吃扇骨相傳都與濟公有關。

有的濟公傳說成為後人的口頭禪。如重修淨慈寺時,工匠多,齋糧將盡,濟公從懷裡取出一個小口袋,往千人鍋倒進七粒米,不顧大家的恥笑,挑進八擔水,三百名工匠居然飽餐一頓。從此,杭州人管節約米叫「七粒米,八擔水」(《七粒米八擔水》)。再如俗諺「搗蟹醬,念彌陀」,一般解作「言行相背」,但聯繫上面的濟公傳說,解讀作「懲惡即是揚善」也未嘗不可。因為天台人將蟹比作橫行霸道的人,惡人遭到報應,人們也要念一聲阿彌陀佛。還有濟公用謊稱「牛生麒麟(奇人)」巧懲貪財的地主(《牛生麒麟》),後世成了鞭笞不講誠信、耍胡賴人的口頭禪。東陽「一家不曉一家事,和尚不曉大智寺」的諺語,寓意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源自濟公由臨安返台途中發現有這麼一座古寺的感嘆(《濟公掛單》)。

濟公的言行穿戴極富個性,後人用作俗語。僅《中華俗語詞典》就收有多條:「濟公的裝束——衣冠不整」、「濟公吃狗肉——不管清規戒律」、「濟公當和尚——不吃素」、「濟公過日子——只講吃不講穿」、 「濟公走路——瘋瘋癲癲」、「濟公治病——主動上門」。言簡意明,十分形象,讓人難忘。還有一條「早上包公,中午關公,晚上濟公」,則是諷喻當今一些幹部的不正之風。「三公」均為正面形象,這裡只取其中一個方面為喻。

傳說中的濟公還是一位高明的醫生,常為老弱貧病者診給藥,治法古怪而療效立竿見影。後世託名濟公的醫術驗方頗多。如《濟佛靜坐篇(上下)》、《濟佛靜坐法門》,熔佛道兩家於一門互證互參,頗有特色。台灣聖德寶宮所出《聖德治病秘方》,收有傳為濟公留下的單方、驗方數百種。香港康濟會印行的《康濟選集》也託名濟公,吸取中西醫藥知識和技術,將勸善和治病結合起來。日本吉元昭治博士的專著《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也將濟公列名於「道教與歷代名醫」之中



文藝作品

電視劇

電影

  • 1939年《濟公活佛》,香港魯魯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 1949年《濟公活佛》,香港星光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 1950年《濟公三氣華雲龍》,香港泰興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 1950年《濟公傳》,香港天星影業公司,(主演:洪波
  • 1954年《濟公新傳》,(主演:梁醒波
  • 1958年《濟公火燒琵琶精》,香港華僑影業公司,(主演:梁醒波
  • 1964年《濟公活佛》,香港順利影業公司,(主演:新馬師曾
  • 1965年《濟公大鬧公堂》,香港玉聯影業公司,(主演:新馬師曾
  • 1965年《濟公怒斬白骨精》,香港玉聯影業公司,(主演:新馬師曾
  • 1966年《濟公鬥八仙》,香港大志影片公司,(主演:新馬師曾
  • 1969年《濟公活佛》,香港聯合影業公司,(主演:蔣光超
  • 1975年《濟公活佛》,香港新華影業公司,(主演:岳陽
  • 1977年《佛跳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演:野峰
  • 1978年《烏龍濟公》,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演:野峰
  • 1982年《新濟公活佛》(主演:許不了
  • 1993年《濟公》,大都會電影製作有限公司,(主演:周星馳
  • 2010年《濟公·古剎風雲》(主演:游本昌
  • 2010年《濟公·茶亦有道》(主演:游本昌
  • 2017年《降魔傳》(主演:鄭愷、張雨綺)

動畫

書籍

單口相聲

相關景點

中國大陸

台灣

參考文獻

  1. 此據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銘》,但禪宗研究專家潘桂明認為,「文和系和文」之誤,濟公是北宋太宗駙馬都尉李遵勖的裔孫。
  2. 傳燈《濟顛傳》:「濟癲禪師,天台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駙馬之後,拜春坊贊善,隱於天台。母王氏,夢吞日光生。師年甫十八,二親繼喪,投杭州靈隱寺出家,後居淨慈。逆行順行,言行叵測。其濟物利生,神通感應,事跡甚多。」
  3. 《靈隱寺志》載:「濟癲祖師,名道濟,台州李氏子。初參瞎堂,知非凡器,然飲酒食肉,有若風狂。監寺至不能容,呈之瞎堂。批云:「法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耶?」人遂不敢言。及遠公既寂,出居淨慈寺,累顯神通,奇異多端……」大壑《道濟傳略》:「道濟,字湖隱。……年十八,就靈隱瞎堂和尚遠落髮。風狂嗜酒肉,浮沈市井,或與群兒呼洞猿、翻筋斗,遊戲而已。寺衆訐之,瞎堂云:『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遂不敢擯。自是人稱濟顛。」
  4. 王夢吉《濟公全傳》稱其為「知覺羅漢」
  5. 《淨慈寺志》「法嗣」傳中,說「有《鐫峰語錄》十二行世」,今不傳
  6.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下.濟公禪師像讚】:啟眾生真正信,故顯種種大神通。不藉瘋顛掩眾目,何能常住振瞶聾。【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楊慧昌居士書三】:濟顛.則不守清規.顯大神通。若謹守清規而顯神通.則不能在世間住矣。唯藉此瘋瘋顛顛.以令人疑信相參.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議.以生正信心耳。世之無知無恥之人.從而學之.何不學喫死者以吐活的乎。何不學喝酒醉臥數日.而百千根大木.從井中運出.及喝酒大醉.吐金以裝全殿佛像之金乎。此種不思議事.唯此種人行之.則無礙。若謹守規矩之人行之.必定當下去世。否則.人皆求彼.不能做一切事矣。
  7. 淨空法師:戒律有開、遮、持、犯,不可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