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僧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僧傳

《高僧傳》又稱《梁高僧傳》,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書。共十四卷。類傳體。所載僧人,從東漢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監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間,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分為十門: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亡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每門都加以評論。 此體裁大體為後世僧傳所因襲。慧皎自序:「嘗以暇日,遇覽群作,輒搜撿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偽歷、地理雜篇、孤文片記,並博咨故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同異。」其資料廣泛,不僅可補史闕,且資校勘之用。因當時南北分裂,傳載僧人詳南而略北,所謂「偽魏僧」者,有四人。

高僧傳介紹

中國歷史上以《高僧傳》命名的佛教典籍,共有以下四種: 1.梁代慧皎所編之《高僧傳》十四卷,又稱《梁高僧傳》,簡稱《梁傳》、《皎傳》;

2.唐代道宣所編之《高僧傳》三十卷,又稱《續高僧傳》或《唐高僧傳》;

3.宋代贊寧所編之《高僧傳》三十卷,又稱《宋高僧傳》或《大宋高僧傳》;

4.明代如惺所編之《高僧傳》八卷,又稱《明高僧傳》或《大明高僧傳》。

南京金陵刻經處,將以上分別編為《高僧傳》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出版發行。 《梁高僧傳》記載自東漢永平至梁代天監間著名僧人的傳記。南朝梁代僧人慧皎(497~554)撰。慧皎,上虞人(今屬浙江)。居會稽嘉祥寺。此書13卷,將所載僧人分為「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忘身」、「誦經」、「興福」、「經師」和「唱導」等10類。他在序言中自稱記了 257人事跡,「又傍出附見者二百餘人」。 卷末附有同時人王曼穎致慧皎書。對此書頗加稱讚。梁代以後,唐代道宣撰《續高僧傳》30卷,一稱《唐高僧傳》,宋代贊寧等撰《宋高僧傳》30卷,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傳》8卷,其體例大致依據梁傳,合稱《四朝高僧傳》。《梁高僧傳》對研究漢魏六朝文學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記載了佛教傳入中國及佛經翻譯文學的情況,如卷二所載後秦僧鳩摩羅什對翻譯文字的要求就常為後人所提及。 其次,此書記載了許多文人和佛教僧侶的交往以及他們受佛教影響的情況,如支遁和孫綽、許詢、王羲之等人的來往及慧遠與謝靈運等人的關係。再次是此書在記述一些僧侶事跡時,也寫到了他們的文學活動,如卷五竺道壹傳記載了帛道猷贈他的詩,此詩寫得清警流麗,而且可據此糾正《詩品》把帛道猷當作南齊人的錯誤。還有象「經師」部分記述佛教徒誦經聲調問題,頗受研究者重視,認為與四聲說的興起有密切關係;「唱導」部分的總論敘述南朝佛教徒利用講形式宣揚教義的情形,也經常被研究俗文學的學者引用。此外,書中還載有不少志怪小說及宗教故事,如史宗等故事,也常被唐代詩人當作典故使用。《梁高僧傳》通行的版本有《海山仙館叢書》本等多種。

全書特色

本書開創新體例,採用類傳體,設立十科,成為其後僧傳分類的原則與方法。每科之末,均有一篇總論,稱「論曰」或「贊曰」,概述本科的重要意義。這類評論文章,成為佛教史的重要材料。本書作者慧皎是南朝梁代人,因此有關江南的記載較詳密,而北地則較簡略。

本傳在四部高僧傳中居第一位。據慧皎序所述,當時佛教的傳記類雖多,然或僅收高逸,或僅錄遊方,各競舉一方,不通古今,務存一善,不及余行,或有其文繁簡不一的缺失,因此搜撿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偽歷,地理雜篇,孤文片記,並博諮古老,廣訪先達,考校其有無,而取其同異,完成本傳。所以,部分已散佚的資料,透過《梁高僧傳》,仍可窺見其殘存之貌。本傳專收錄德高的僧侶,故不名為「名僧傳」,而名為「高僧傳」。本書今收錄於《高麗藏》第三十二冊、《磧砂藏》第三十冊、《龍藏》第一一一冊、《卍正藏》第五十六冊、《大正藏》第五十冊[1]。  

參考文獻

  1. 高僧傳,搜狗,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