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邱吉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 出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出生 1874年11月30日
國籍 英國
職業 政治家、畫家、演說家、教育家、作家
知名於 4次平均排名之首的英國首相,並於1940和1955年兩度擔任英國首相 兩度榮登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獲嘉德勳章,諾貝爾和平獎提名領導英國人民取得二戰勝利 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校長
知名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勳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6卷、《英語民族史》24卷等。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誌《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一大演說家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從1929年到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校長。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人物生平

早年

​1874年11月30日,丘吉爾誕生於英國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布倫海姆宮。丘吉爾是一個早產兒,由於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忙於政治而母親又沉湎於交際之中,丘吉爾少年時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只與他的保姆結下了深厚的親情。

1881年,7歲的丘吉爾被送入一個貴族子弟學校讀書,丘吉爾是學校中最頑皮、最貪吃、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因此經常遭到老師的體罰,後來不得不轉學到另一所學校。

1888年,丘吉爾進入僅次於伊頓公學哈羅公學就讀,但是成績依然不佳,雖然丘吉爾的學習成績不好,可是他後來之所以成功,關鍵取決於他的綜合素質,倫道夫勳爵於是決定在兒子丘吉爾畢業後將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1893年8月,丘吉爾進入該校的騎兵專業學習。

1895年,丘吉爾政壇上不得志的父親早逝。

1895年2月,丘吉爾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第四驃騎兵團任中尉。

1895年10月,剛剛當上中尉的丘吉爾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親身體驗一下西班牙和古巴當地人民起義的戰爭。由於其父親的關係丘吉爾被英國情報部門看中,要他負責收集西班牙軍隊所使用的槍彈的情報。《每日紀事報》也聘請他為隨軍記者,為該報發稿。

1895年11月,歷經了戰火,身懷一枚西班牙紅十字勳章的丘吉爾回到英國,古巴之旅使丘吉爾愛上寫作和記者的生活。

1896年,丘吉爾隨部隊調往印度,在那裡他有時間閱讀大量的歷史、哲學作品。一年後印度北部部落爆發了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得知消息後丘吉爾立即請了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採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他在向兩張報紙所發出的稿件的基礎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

經歷

1898年《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在英國出版,之後相繼出版了小說《薩伏羅拉》、有關英國和蘇丹戰爭的《河上的戰爭》。

1899年9月,已經辭去軍職的丘吉爾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採訪英布戰爭。在隨英軍士兵行進途中被後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俘虜,丘吉爾雖然是隨軍記者,但是因其攜帶武器並參加戰鬥,布爾人拒絕釋放他。

1899年12月,丘吉爾極為大膽地獨自一人越獄成功,在當地一個英國僑民的幫助下逃到了洛倫索-馬貴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的英國領事館。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國的名聲大噪;1900年3月,又經歷了幾次戰鬥的丘吉爾終於回到英國,通過越獄事件而聞名全國的丘吉爾決定抓住機會,從此踏入政壇。

教育經歷

時間

學校

1881年-1884年 聖喬治貴族子弟寄宿學校
1884年-1887年 湯姆遜學校
1888年3月-1893年 哈羅公學
1893年8月-1895年1月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校

政治生涯

1900年10月,代表英國保守黨參選的丘吉爾順利當選議員,從此開始了長達61年的政治生涯。不過在議會中他雖然是保守黨成員,卻抨擊保守黨政府的多項政策,批評政府在

英布戰爭中的政策,並堅持反對政府的擴軍計劃,在成功阻擋政府的擴軍提案在下議院通過後,丘吉爾又在貿易問題上走到了政府的對立面,他公開表示反對首相尼維爾·張伯倫的貿易壁壘政策,堅持維護自由貿易原則,這使得他與保守黨徹底決裂。

1904年他自稱「獨立的保守黨人」,並最終於1905年1月被保守黨取消了黨員資格。

1905年5月,他坐到了反對黨的議席中。

1906年自由黨上台,丘吉爾獲任命為殖民地事務部次官,在任內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動南非取得自治地位。

1908年,阿斯奎斯首相上台,丘吉爾被任命為商務大臣,正式進入內閣,任內推動了強制性工人失業和傷殘保險,並阻撓海軍增加財政預算。

1908年9月2日,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與出生貴族卻家境貧寒的克萊門蒂娜·霍齊爾結婚,大約有1400人出席了婚禮,國王還向這對新人贈送了一根刻有馬爾巴羅家族族徽的手杖。

1910年丘吉爾出任內政大臣,在監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貢獻,由於當面對工人遊行罷工時採取的毫不手軟的態度而遭到指責,最著名的一次行動是發生在1911年1月他下令軍警鎮壓罷工和遊行活動即著名的「塞德奈街殺戮事件」,當警方得知有一夥東歐無政府主義者搶劫了一家珠寶店後,丘吉爾親自到達現場指揮包圍行動,調動了大炮、軍隊,進行鎮壓。

1911年10月25日,丘吉爾與麥肯納交換職務,轉任海軍大臣。

1912年1月,丘吉爾在海軍部正式建立了作戰參謀部。

1912年2月,丘吉爾在格拉斯哥發錶針對德國海軍的演說。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4年8月1日,丘吉爾在收到「德國已經對俄國宣戰」的電訊後,自行下達海軍總動員令,第二天才得到內閣追認。

1915年1月,丘吉爾批准了海軍攻占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但最後海軍卻無法攻占下該海峽,並付出了巨大代價,使得英國在戰事之初的優勢喪失,丘吉爾成為保守黨猛烈攻擊的對象。

1915年5月,決定要與保守黨人共組聯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除了丘吉爾海軍大臣的職務,派他出任內閣中地位最低的不管部大臣。被排擠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爾決定辭職,趕赴法國前線親自參加戰爭。

1916年5月,丘吉爾卸任皇家蘇格蘭毛瑟槍團第6營營長,並放棄了中校軍銜,回到議會。[1]

1916年9月,達達尼爾海峽戰事調查委員會成立,次年1月該委員會發表報告,為丘吉爾重新在政壇崛起提供了契機。

1917年7月,自由黨黨魁勞合·喬治宣布任命丘吉爾為軍需大臣。丘吉爾在軍需大臣任內推動了多項對今後戰爭產生深遠影響的新發明,包括坦克、飛機和化學毒氣。在丘吉爾的提議下,英國迅速擴大了坦克的生產規模,推動飛機在戰爭中的應用。

1918年11月英國舉行一戰後的首次大選,選後丘吉爾在內閣內兼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兩項職務。他開始對英國軍隊進行調整,並且主張積極干預俄國內戰。丘吉爾也從此以堅定的反共立場而聞名,唯一的例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1921年,丘吉爾轉任殖民地事務部大臣,兼任空軍大臣,開始與愛爾蘭新芬黨談判,最終允許愛爾蘭成為英帝國內的一個自治領。

1922年的大選中自由黨慘敗,丘吉爾本人也在自己的選區中意外失利。多年的戰爭使得選民變得左傾,原本支持自由黨的選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黨

1923年的選舉中丘吉爾再度落敗,工黨則獲得勝利,組建了第一個工黨政府。丘吉爾意識到自由黨的勢力已經開始衰敗,很難再成為政壇上可以與保守黨抗衡的政治勢力,於是他逐漸疏遠自由黨,轉而向保守黨靠攏。

1924年3月的補選中,丘吉爾以「獨立的反社會主義者」身份參選,提出自由黨等其他所有反對黨都應該向實力較強的保守黨靠攏。最後選舉結果丘吉爾還是以43票之差落敗。

1924年夏,剛剛成立了9個月的工黨政府倒台,丘吉爾代表保守黨參選以高票當選,並被首相斯坦利·鮑德溫任命為財政大臣。但是丘吉爾本人對財政一竅不通,在任內推動了英國重新採用金本位制。

1926年英國職工總會因礦工薪資問題宣布舉行全國大罷工,丘吉爾在罷工中採取強硬立場,還建議用機關槍驅散罷工礦工。因印刷工人也加入到罷工行列中,報紙無法出版,丘吉爾下令由政府發行《英國公報》,宣傳政府的政策。

1929年5月英國再度舉行大選,這次選舉中丘吉爾本人雖然險勝,但是保守黨和自由黨在全國範圍內慘敗,拉姆齊·麥克唐納的工黨政府重新執政。這段被稱為「在野歲月」的日子是丘吉爾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他在議會中除了批評政府提出的印度自治方案,並決定與國大黨談判外,大部分時間用於寫作,包括已經在連載中的《世界危機》以及《我的早年生活》,還有一本關於祖先馬爾巴羅公爵一世的傳記。

此外他還訪問美國,拜訪美國各界人士和政治領袖。1931年12月,在丘吉爾的第二次美國之行中他遭遇車禍,內臟嚴重出血,不過幸好治癒得當,住院8天後就出院。


反對綏靖政策

一戰後的英國迷漫着和平主義的氣氛,從政黨領袖到平民百姓都認為一戰後將再也不會有殘酷的戰爭並主張裁軍。丘吉爾是議會中極少數反對裁軍,並警告德國正在撕毀《凡爾賽條約》的人。丘吉爾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獨裁將給歐洲帶來災難,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導致文明的毀滅,他督促英國應當重整軍備,並鼓勵盟友法國加強軍事勢力,而不是「裁減你的武器,增加你的義務」。

1936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德國國會宣布,德國軍隊已經重新占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對這一明確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英法兩國都未表示強烈的反對,只有丘吉爾警告這麼做不僅違反條約,而且對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都造成威脅。丘吉爾再次呼籲,英國應該向法國提供協助,以維持歐洲大陸的權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納粹德國兼併奧地利

1938年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於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日耳曼人的聚居區蘇台德地區的納粹頭子提出自治。

1938年7月英國首相尼維爾·張伯倫派出的代表團訪問捷克,討論和平解決蘇台德問題。

1938年9月15日,實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親自訪問慕尼黑,與希特勒商討蘇台德問題。會談中希特勒明確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張伯倫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國的首肯後,兩國駐捷克的公使於9月20日拜會總統貝奈斯,極力遊說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消息後丘吉爾向倫敦新聞界發表了一份聲明:這無異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情況到9月22日進一步惡化,希特勒提出了具體的時限:捷克政府必須在9月28日下午2時之前作出決定,否則德國就將發起進攻。

1938年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請英法德意四國領袖到慕尼黑召開會議,一直幻想避免戰爭的張伯倫喜出望外,於次日趕到慕尼黑。丘吉爾認識到張伯倫有可能做出讓步,想提議由反對黨人和保守黨中持反對意見的人士發表一個聯合聲明,敦促張伯倫堅持立場,但是無人附議。

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會議結束,英法兩國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從10月1日起撤軍,否則戰爭一旦爆發英法將不會支援捷克。在議會,只有丘吉爾等少數人還在抨擊綏靖政策,他稱「我們已經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他的發言引起一片抗議之聲,但丘吉爾還是在噓聲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講。由於其反對綏靖政策的立場,丘吉爾還曾一度遭到自己選區的保守黨黨部彈劾動議,最終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議席。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丘吉爾將二戰稱為「非必然的戰爭」,認為這次戰爭原本在開始時就可以輕易制止,但因英國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

戰時首相

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後的數小時,張伯倫召見丘吉爾,邀請他加入戰時內閣。丘吉爾被重新任命為海軍大臣。由於戰事進展不順利,下院議員們在1940年5月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案,將矛頭指向張伯倫。

1940年5月8日,張伯倫向國王提出辭呈,並建議由丘吉爾組閣。

1940年5月10日下午6時,國王召見丘吉爾令其組閣。一小時後丘吉爾會見工黨領袖艾德禮,邀請工黨加入內閣並獲得支持。

1940年5月13日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下議院最終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明了對丘吉爾政府的支持。

上任後丘吉爾首先訪問法國,他驚訝地得知法國即將投降,但是他向法國領導人表明,即使法國被打敗了,英國仍將繼續戰鬥。丘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的盟軍奇蹟般地撤出33萬多人,政府號召英國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峽對岸的士兵,連海軍部的軍官們也親自加入到救援行列。丘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之後丘吉爾就發表了大概是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1940年6月13日,丘吉爾第五次訪問法國,也是最後一次以首相身份訪問法國,他希望遊說法國政府繼續作戰,但是很明顯的法國政府已經決定投降。

1940年6月17日,戴高樂將軍抵達英國,次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了另一篇鼓舞士氣的講話:「讓我們勇敢地承擔義務,以致英帝國和她的聯邦在1000年後人們也可以這麼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1940年8月20日,丘吉爾在下院讚揚英國空軍飛行員的英勇表現:「在人類戰爭的領域裡,從來沒有過這麼少的人對這麼多的人作出過這麼大的貢獻。」

1940年9月7日到11月3日,德軍以每晚平均200架飛機的數量連續57天對倫敦進行轟炸,僅頭兩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這期間丘吉爾幾乎每周都親自到被炸現場視察。雖然丘吉爾不止一次地在被炸毀的房屋現場流下熱淚,但是他依然以鋼鐵般的意志繼續帶領人民戰鬥。

1940年9月19日,丘吉爾以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良好的私人關係,幫助英國在最關鍵的時刻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支援物資,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延登陸計劃,不列顛戰爭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1940年8月,在丘吉爾的提議下,經過兩國艱苦的磋商,以及羅斯福本人對美國國會的遊說,美國最終同意向英國海軍提供50艘驅逐艦,英國則以租賃的形式將其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交給美國。

1940年12月8日,英國的美元儲備已經枯竭,45億美元中的大部分已經用於訂購所有美國願意提供的武器軍火。於是丘吉爾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坦率地表明英國的資金短缺,但是依然希望美國能夠幫助英國:「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鬥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產,使得我們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裝備以防不測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羅斯福收到該信後提出以「租賃」的形式將武器彈藥支援英國,兩個月後,租賃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在羅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講話中,稱「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宣戰。當晚丘吉爾就向全國民眾發表講話:「現在必須與從前的敵人蘇聯 合作,在過去的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那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並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再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對第三帝國作戰的個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任何跟着希特勒走的個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

1941年8月,丘吉爾出訪美國,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原本處於中立的美國也參戰。丘吉爾相信,勝利已經不可扭轉。

1941年12月22日,丘吉爾冒着被德國潛艇襲擊的風險訪問美國。

1942年1月1日,丘吉爾代表英國和美國、中國以及蘇聯的代表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草稿上簽字,為戰後的世界做出規劃。之後丘吉爾又出席了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會議,與羅斯福、斯大林等領導人多次會面,商討戰後世界局勢。

1942年8月丘吉爾親自訪問莫斯科,向斯大林保證盟軍很快就會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減輕蘇聯獨自面對德軍的壓力。

1943年11月,丘吉爾與羅斯福以及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做出了敦促日本歸還中國領土台灣澎湖列島以及釣魚島等的決定。

1945年5月7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次日丘吉爾向英國人民宣告,英國已經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戰後歲月

戰爭結束後,戰時內閣也必須解散。丘吉爾辭職,並將大選。原本信心滿滿、認為憑藉丘吉爾在戰爭中的功勞定能順利當選的保守黨,卻在大選中慘敗,丘吉爾本人雖然當選議員,但是保守黨只獲得了197席,而工黨卻贏得393席,得以組閣,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首相。帶領英國人民走向勝利的丘吉爾卻被拋棄了,他後來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丘吉爾正式卸下了首相職務。下台後的丘吉爾開始計劃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錄,並多次提到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合眾國」的設想。

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在當時這篇演講被媒體猛烈抨擊,因為此時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還未破裂,很多人把丘吉爾看成戰爭販子。但是今天丘吉爾的鐵幕演說被認為是冷戰開始的標誌。丘吉爾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復德國的實力,共同抵禦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散。

重任首相

1951年的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

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即位,授予丘吉爾最高榮譽嘉德勳章,並有意封丘吉爾為倫敦公爵以表彰其為英國所做出的貢獻,但最終丘吉爾接受了其子倫道夫的建議,拒絕了倫敦公爵的封號。

1953年12月10日,丘吉爾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精通歷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類價值的光輝演說。」

晚年生活

1954年11月30日,丘吉爾八十歲華誕,議會兩院在西敏寺為他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1955年4月5日,丘吉爾因健康原因而辭職,當他走出唐寧街10號首相府官邸時他吸着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勢向群眾致意,然後就坐上汽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離去。

1959年11月,丘吉爾繼承了「下院之父」的稱號。

1960年,劍橋大學設立丘吉爾學院,以紀念丘吉爾。

1965年1月24日,丘吉爾因中風去世。英國政府為丘吉爾舉行了國葬。他的靈柩在西敏寺停放,供民眾弔唁。然後用火車把靈柩運到他的出生地布倫海姆宮附近的布雷頓教堂公墓中,與他的父母親葬在一起。

政治舉措

三環外交

在二戰前,丘吉爾反對綏靖政策,戰時與美國結成特殊關係,戰後又在意識形態領域反蘇反共,並設計了「三環外交」。其對外政策對英國外交政策產生了延續至今的影響。

英聯邦和帝國是「三環外交」政策的第一環,也是英國保持大國實力的倚重力量。因而丘吉爾政府對待英聯邦及殖民地方面,採取積極措施,試圖確保英國對戰略要地的控制,力圖使英帝國平穩地向英聯邦實現過渡。包括美國在內的英語世界(實際上主要是指英美特殊關係)是「三環外交」中的第二環,也是它的基石。因此,保守黨政府是十分重視英美關係的,在對美政策方面,英國基本上都配合了美國大西洋聯盟政策的需要,但是這並不代表英國就事事順應美國,它在加強英美關係的同時,還是積極充分發揮了自己外交影響力,試圖使美國的策略更加符合自身的利益需要。「三環外交」中的最後一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丘吉爾政府在此時的歐洲政策上面臨着歐洲經濟一體化開始和德國重新武裝兩大問題。英國雖然支持歐洲的聯合,但是它卻不希望加入歐洲聯合中去,而是希望在外部予以支持,以世界性大國的姿態與之發生聯繫。在面對歐洲防務一體化和德國重新武裝的問題上,英國雖然不願加入歐洲防務一體化,但還是始終關注並最終促成了德國重新武裝的成功。「三環外交」對戰後英國外交產生了重要影響,和平時期的丘吉爾政府沿着這條外交策略展開外交活動,試圖以此來挽救英國的衰落,保住其原有的大國地位。縱觀保守黨政府的外交活動,其外交政策雖然未能阻止英國大國地位的衰落,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英國的國家利益。

財政政策

丘吉爾接掌財政部以後,恢復英國戰前和平時期已普遍採用了一個多世紀的金本位制。

1925年4月28日,丘吉爾在下院作了他的第一個財政預算公布演說。他宣布恢復金本位制;降低所得稅、增收喪葬稅和各種間接稅;恢復徵收麥肯納稅。同時,他宣布實施對孤兒寡母的救助計劃,將發放養老金的年限從70歲降為65歲。壓縮政府經費開支,限制軍費開支。

1926年初,他向下院提出的經濟法案中建議政府削減衛生保健費和失業保險金。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他建議增設一些臨時性稅種,提高一些項目的稅率,縮短為釀酒業提供的信貸期限。

1927年4月提出他的第三個財政預算時,當年的財政年度的赤字達3650萬英鎊。為了增加財源,丘吉爾除了採用上年已經採用過的增稅措施外。此外,丘吉爾還提議取消對工業和農業徵收的地方稅,以幫助恢復生產。這一提議遭到了負責監督地方政府事務的衛生大臣內維爾·張伯倫的反對。雙方爭執了好幾個月之後,達成一項妥協方案,即工業地方稅繼續繳納1/4而不是全免。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 姓名 職業 時間
父親 倫道夫·丘吉爾 勳爵
弟弟 約翰·斯特蘭奇·斯賓塞-丘吉爾
配偶 克萊門汀·丘吉爾 1885年4月1日—1977年12月12日
女兒 戴安娜·丘吉爾 電影演員 1909年—1963年
兒子 倫道夫·丘吉爾 保守黨議員 1911年—1968年
女兒 莎拉·圖切-傑森 電影演員 1914年—1982年
女兒 瑪麗戈爾德·丘吉爾 1918年—1921年
女兒 瑪麗·索姆斯 1922年—2014年5月

家庭背景

他的祖上約翰·丘吉爾因在「光榮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對西班牙和法國的戰爭中作為軍隊總司令取得勝利而於1702年被安妮女王封為馬爾巴羅公爵(Duke of Malborough)。馬爾巴羅家族在19世紀英國20個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勳爵(Lord Randolph Churchill)是馬爾巴羅公爵七世的第三個兒子,是保守黨「櫻草會」(保守黨中的一個派系,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創辦人,曾擔任過內閣中僅次於首相的財政大臣。丘吉爾的母親珍妮·傑羅姆是美國百萬富翁、《紐約時報》股東之一的倫納德·傑羅姆的女兒。

主要作品

時間 作品 出版社
1898年 《馬拉坎德遠征史》 朗曼公司
1899年 《河上戰爭》 示例
1900年5月 《從倫敦到萊迪史密斯》和《伊恩·漢密爾頓的進軍》 朗曼公司
1906年1月 《倫道夫·丘吉爾勳爵》 麥克米倫公司
1923年-1931年 《世界危機》四卷 桑頓·巴特沃斯公司
1930年10月 《我的早年生活》 桑頓·巴特沃斯公司
1936年12月 《英語民族史》 卡塞爾公司
1948年6月 《英語民族史》 卡塞爾公司

個人榮譽

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間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

1941年至去世為止,丘吉爾一直出任五港總督,該職乃屬名譽性質。同樣在1941年,加拿大總理威廉·萊昂·麥肯齊·金委任丘吉爾為女皇陛下加拿大樞密院的顧問官,使他同時是加拿大和英國樞密院的成員。

1953年,他又獲得另外兩項重要獎項。首先是獲頒贈嘉德勳章,成為爵士;此外他又憑《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取得諾貝爾文學獎。

丘吉爾在1955年退休的時候,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伉儷特地親臨唐寧街與丘吉爾夫婦共進晚餐,自他以後,只有哈羅德·威爾遜曾享同樣的殊榮。雖然丘吉爾退任首相,但他則保留議會議席和出任布里斯托大學校監一職至1964年。此外他又在1959年取得下院之父的名銜,以突顯他在下院服務時間最長的資歷。

1956年4月,丘吉爾訪問聯邦德國,因其對推動歐洲一體化的貢獻而被授予「查理曼獎」。

1958年11月,丘吉爾訪問巴黎,獲戴高樂總統授予「解放獎章」。

1963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授予丘吉爾美國榮譽公民稱號,丘吉爾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士。

1963年,美國國會通過向丘吉爾贈榮譽美國公民的地位,由丘吉爾的兒子和孫子到美國代為出席頒贈儀式,這是美國首次頒贈榮譽美國公民銜。在加拿大,一共有8間院校以丘吉爾命名。該8間院校方別位於溫哥華、溫尼伯、漢米敦、京士頓、聖凱瑟琳斯、萊斯布里奇、卡爾加里和渥太華。

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人物評價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

《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說:「今天,溫斯頓·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還值得注意的是,丘吉爾是有名的頑固反共人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在處理對蘇關係問題上,他以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氣和高度靈活性,從英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完成了英國政治和他本人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歷史性轉折,毫不猶豫地與蘇聯結為盟國,使不同意識形態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了統一戰線,從而保證了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斯大林稱讚丘吉爾是「百年才出現一個的人物」。

丘吉爾還可以稱之為預言家、發明家、戰略家、外交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對未來戰爭中的一些重大技術發展所作的預見後來都變成了現實;他以超乎尋常的驚人敏感和極大的勇氣,冒着和平主義浪潮的巨大壓力和「在政治上幾乎有被消滅的危險」,一天也不放棄向國人發出預言式的戰爭警告,使英國人作好了戰爭來臨的精神準備。他在用雷達偵察來襲敵機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對此問題的研究。他因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陸地行舟」,使輪式裝甲汽車演變成為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而被尊為「坦克之父」。他主持制定了「二戰」中的許多戰略計劃。他親自有意培育了在當時乃至後來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關係。總之,丘吉爾是一位人生內涵極為豐富的傳奇人物。

連他政治上的對手也說:「丘吉爾是大家一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一致歡迎,認為是唯一可能出任領袖的人。」;「人們不能不喜歡他,他的才能與朝氣是無與倫比的。」

丘吉爾的聲望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絲毫的暗淡。時至今日,丘吉爾依然被大多數英國人看作是最偉大的首相。在2002年由BBC主辦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票選活動中,丘吉爾高居榜首。

丘吉爾在世人心目中已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的集中象徵。

視頻

【看電影了沒】丘吉爾為什麽不向希特勒投降?奧斯卡電影《至暗時刻》
丘吉爾演講視頻,:「絕不妥協! 」每一句都發人深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