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謝爾蓋·布林 Сергей Брин | |
---|---|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frostsnow | |
英文名 | Sergey Mikhaylovich Brin |
出生 |
蘇聯 俄羅斯莫斯科 | 1973年8月21日
居住地 | 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洛思阿圖斯山丘 |
國籍 | 美國 |
民族 |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
教育程度 |
大學 馬里蘭大學理學學士(1993年西班牙IE商學院榮譽企業管理碩士(2003年) |
母校 |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史丹佛大學 |
職業 | 電腦科學家、科技革新者、企業家 |
知名於 |
Google創建者之一 Alphabet總裁 |
薪金 | 1美元(2011年) |
淨資產 | 475億美元(2018年3月)[1] |
配偶 | 安妮·沃西基(2007-2015)[2][3][4] |
兒女 | 2 |
網站 | stanford.edu/~sergey/ |
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布林(俄語: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рин,英語:Sergey Mikhaylovich Brin,1973年8月21日-),又譯為謝吉·布林,蘇聯出生的美國籍猶太裔電腦科學家與企業家,並與拉里·佩奇合作建立以搜索引擎和線上廣告技術聞名、世界最大的網路公司Google。[5]
布林出生在蘇聯,大約在6歲時與父母移居至美國,之後於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上學,並沿著其祖父與父親的腳步學習數學,同時雙修了計算機科學。畢業後,謝爾蓋進入史丹佛大學。不過,布林在史丹佛攻讀博士期間選擇了休學,與在史丹佛結識了拉里·佩奇。兩人開始使用宿舍裡廉價的主機,應用布林所設計的資料探勘系統為基礎,試圖編寫出一個卓越的搜尋引擎。隨著這項計劃越來越有成功的可能性,兩人遂先暫停其在史丹佛的大學學業,在從蘇珊·沃西基(後成為Google高級副總裁)借來的車庫裡持續發展Google。[6]
早期生活
謝爾蓋·布林出生在蘇聯莫斯科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兩人皆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父親米哈伊爾·布林當時在莫斯科一所學校任教,並曾經在蘇聯的計劃委員會就職,[7]「試圖利用數據來證明蘇聯人的生活水平遠比美國人高得多,這就是我在蘇聯時期的主要工作內容,可是事實又是如何呢?」接受訪問時他如此表示。
謝爾蓋6歲時(1979年),全家決定自蘇聯移民至美國居住。[8]移民至美國後,他的父親成為一位在馬里蘭大學任教的數學教授,而母親葉夫根尼婭則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工作。[5][8][9][10]
在蘇聯的童年生活
謝爾蓋·布林6歲時,他的家人認為他們必須移民到美國。布林一家在蘇聯首都莫斯科中心擁有一棟小公寓,內部共有三間房間(總計約30平方公尺),並和祖母共同居住在一起。[5][11]在《The Google Story》的作者Mark Malseed訪問布林家庭中,[8]謝爾蓋的父親曾表示:「在還沒上大學時我就已經被迫放棄成為宇航員的夢想。在蘇聯,儘管當時蘇聯在法律和官方上都聲稱並沒有反猶太主義;但在現實中,蘇聯共產黨卻透過拒絕接受猶太人上大學等方式,將其排斥在高層的專業人士外。猶太人也因此被物理學部門排斥,尤其……」米哈伊爾因此在報考大學時將其主修科目改為數學。然而雖然在大學的數學這科,他每次都有A的優異成績,但他說:「在研究所仍沒有人特別注意我,只因為我是一位猶太人。」童年時的布林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父親無法追求他所希望的職業,然而直到在美國才知道這件事的細節,謝爾蓋告訴Malseed說:「我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我父親不能追求他所追求的人生......」[5][11]
1977年在謝爾蓋即將就學前,他父親參加了位於波蘭華沙的一次數學研討會,在「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的學者相互交流」後,米哈伊爾向他妻子及母親說現在就應該馬上移民。「我們不能再在這裡待下去了」米哈伊爾說:「在西方和我同樣專業的人並非是怪物。」在對自己和兒子的未來仔細考慮後,謝爾蓋的父親決定移居美國。他於之後的訪問中補充說道:「我是當時家裡中,唯一認為移民是一重要決定……」「我離開前蘇聯除了自身原因外,主要就是考慮到了布林的前途。當時我並沒有考慮過布林會成為一名產業鉅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順利拿到博士學位,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最好是像我一樣成為一名教授。」[5][11][12]
與父親相比,謝爾蓋的祖母對於要從莫斯科移民並不甚願意。而謝爾蓋的母親,Malseed在其文章提到:「對於葉夫根尼婭來說,這決定將會影響謝爾蓋的未來走向,但謝爾蓋的父親認為他已經思考了更多有關謝爾蓋的未來……」謝爾蓋的母親亦選擇了丈夫的決定,夫妻倆仍最後決定舉家遷移至美國。1978年9月,謝爾蓋一家正式提出了出境簽證申請,但在此時父親「立刻被裁員」,而母親人也毫無理由地被迫辭去工作,兩人突然頓失工作。在等待簽證的8個月中,謝爾蓋的雙親只能做臨時工以維持家計,並沒有穩定的收入,但也無法確定出境簽證能被通過。這段時間兩人亦要負責照顧謝爾蓋的生活,而父親也趁機教導其程式設計。1979年5月,他們的出境簽證成功獲准,布林一家正式離開了蘇聯。[5][11]
1990年的夏天在謝爾蓋即將17歲生日的幾個星期前,他父親帶着兒子謝爾蓋參與持續兩周的蘇聯高中數學資優學生國際交流計劃。「謝爾蓋回憶說此次旅行喚起了他童年的恐懼」,他也記起他第一次「一時面對蘇聯的迫害,衝動地向警車扔石頭」。Malseed 在其文章提到:「在第二天旅行至一家莫斯科市區的療養院附近,謝爾蓋靠近其父親、直視父親的眼睛說道:『謝謝你當初選擇帶領我們離開蘇聯。』」[5][11]2000年10月,在一次訪談中布林說:「我知道等待出境那段時間是一段相當艱苦的時光,我現在也十分感激當時我們仍決定移民至美國。」
美國教育
謝爾蓋·布林在馬里蘭州就讀小學,但他從家裡學到比學校更多的知識。其身為馬里蘭大學數學系教授的父親培養了他在數學上的興趣,而他的親屬也幫他保有了說俄羅斯語的能力。在就讀小學一年級時,謝爾蓋就向老師提交了一份有關電腦打印輸出的設計方案,而在那時電腦就像黑白電視一樣,只有少數人擁有並懂得如何使用。[7]
1990年9月,謝爾蓋讀完位於綠帶城的高中後,進入馬里蘭大學學習電腦科學和數學,並於1993年5月獲得理學學士學位榮譽。[13]而後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獎學金,Template:來源請求進入史丹佛大學後,他進入了Wolfram Research參與了Mathematica的編輯。[13]
《紐約時報》報導說:「這次攻擊的主要目標為擁有Gmail帳戶的中國人權活躍人士,但也對至少20家分別從事金融、科網、傳媒和化工等各方領域的其他大型公司,進行針對性攻擊。」[14][15]之後又持續報導此次攻擊說:「這次襲擊亦可能包含Google最重要的密碼系統,而如果遭掌控將可能控制數以百萬的世界各地用戶。」[16]
2010年3月22日,Google正式將Google中國兩域名(google.cn和g.cn)的網頁搜尋、圖片搜尋和資訊(新聞)搜尋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並透過位在美國及香港的伺服器,提供未經審查過濾的搜尋引擎服務。同樣的,域名註冊公司Go Daddy也在3月24日一場討論中國網路自由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中,宣佈將停止辦理新的「.cn」域名申請。[17]負責Google對於這次事件發言的謝爾蓋本人,在接受採訪時補充說道:「對於我們來說,總是在討論如何能夠爭取更多在網路上的公開和自由。我們相信這將是最好的事情,因為我們可以繼續維護網路開放性和自由傳遞信息的原則。」[18]
只有少數大公司聲援他們這項舉動,不過很多網際網路言論自由支持者對這一舉動感到歡喜,甚至在美國贏得了多數的讚譽,也廣受美國國會議員的認同。[17][19]參議會議員拜倫·多甘稱道:「Google這次決定是勇敢的一步,這將有利於人們更能自由的表達和傳遞資訊。」而眾議會議員鮑勃·古德拉特則說:「我十分讚賞Google停止對Google.cn搜索結果的審查,所踏出的勇敢第一步……」[20]但是從企業遠景來看,很多人都意識到該舉動將可能會影響Google公司的利潤,《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雜誌便說道:「Google將因為它撤出中國而付出沉重的代價,然而這就是為什麼這次拒絕審查的舉動,是十分值得讚美的。」
獎項和認可
2009年11月,《富比士》雜誌把謝爾蓋和拉里共同列入影響世界的重要人物第五名。而在早些年的2月,謝爾蓋由於「領導索引和檢索等有關搜尋系統的快速發展」,獲選進入了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這可說是「在工程師中最高的榮譽」。2003年,謝爾蓋和拉里因為「具體表現了企業家精神,以及展現創建新公司的動力」,自位於西班牙的西班牙IE商學院中得到企業管理碩士的名譽學位。[21]2004年,兩人收到了Marconi Foundation 的「最高工程獎」,並被推舉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董事,Marconi Foundation的主席John Jay Iselin 在宣布基金會的獲獎人後,祝賀他們兩人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倚靠訊息檢索的今日」。[22]
謝爾蓋目前是Google的董事兼技術總監,個人身價據估計達到175億美元,這令他成為全球排名26美國排名12的富翁。[23]2010年根據《富比士》雜誌報導,他與拉里·佩奇在世界富人排行榜上並列為第24名。[24]
其他事項
- 謝爾蓋·布林在其他事業上,名氣甚至可能超越Google。例如他和拉里·佩奇藉由Google的慈善機構google.org,企圖解決世界的能源和氣候等問題;並投資可替代能源技術的發展,以尋求更廣泛的可再生能源。Google承認:「我們的創始人企圖利用科學技術,來解決真正的麻煩問題。」[25]他們也試圖支援企業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且將這計畫分享給全球。例如2010年10月,他們投資一座負責協助東海岸電力網路的大型海上風力發電廠,[26]而這也可能成為美國第一座「海上風力發電廠」。[27]
- 謝爾蓋·布林經常受邀進行學術演講,並曾出現在許多電視節目和紀錄片,包括查理·羅斯、CNBC和CNN等電視頻道。2004年他和拉里佩奇共同被提名為ABC世界新聞的本周人物。Template:來源請求2007年,他和拉里佩共同為電影《斷箭 》的製作人。[28]
- 2008年6月,謝爾蓋·布林投資近450萬美元以成為太空遊客,並與維吉尼亞州的太空探險公司簽約。這筆資金將作為預約金,提早預訂2011年世界首架專門執行私人任務的航天飛機的座位。布林在一份聲明中說他認為這次旅行僅是一項投資:「我對太空的探索和商業開發深信不疑,我期待著進入太空,軌道任務探險家團讓我既能保留參與太空遊的機會,又能直接進行投資。」[29][30][31]
- 謝爾蓋和拉里·佩奇共同擁有一架波音767飛機和一架阿爾法教練機;此外還有以Google公司作為所有人,用每年140萬美元的價格在莫菲特聯邦機場 租了一棟房屋和兩架灣流五 ,用於他們的商務和個人需求。其中兩人所有的波音767飛機經過特殊設計,可以容納50人,內部裝橫有巨大的床;[32]而兩架灣流五飛機上則安裝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科學儀器,以在飛行時收集相關實驗數據。[33][34]
- 謝爾蓋是AmBAR 的一位成員,AmBAR是一個網路組織,主要成員為在美國使用俄語的商務人士(包括海外國民和移民人士)。
- 2011年11月,謝爾蓋·布林和前妻安妮·沃西基共同創立的布林-沃西基基金會向維基媒體基金會捐款50萬美元[35]。
話語
- 「楊致遠相當有天賦,如果他想要在Google工作時,我們將會非常興奮。」[36]
- 「YouTube和DoubleClick要能夠大幅度的盈利,至少還得等上一、兩年的時間。」[36]
- 「如果微軟成功收購雅虎,不但違背了相應的反壟斷法,而且將使今後的網路使用者面臨更少的選擇;如果微軟收購雅虎計劃變成了現實,這將不利於網路產業的蓬勃發展。」[36]
- 「當一個人太容易賺得金錢時,將會混合多餘東西在真正的創新及企業精神。那段艱困的時光,為矽谷帶來最美好的日子。」[37]
- 「於是我們想出這概念:並不是所有網頁都是相同的;或許人是同一人,但網頁並不是。」[38]
- 「科技是含有民主概念的機器。因為隨著硬體和軟體的進步,幾乎任何東西你都可以自行添加,這意味著在我們有生之年都能擁有同樣力量的工具。」[38]
電影
年份 | 片名 | 角色 | 注釋 |
---|---|---|---|
2013年 | 《實習大叔》 | 本人 |
參考文獻
- ↑ Sergey Brin. Forbes. 《富比士》 (英語).
- ↑ Mallon, Bridget. Google Co-Founder Confirms Separation. Huffington Post. September 4, 2013.
- ↑ Chris Spargo, "Google's Sergey Brin Finalizes Divorce", Daily Mail (June 24, 2015)
- ↑ Amy Argetsinger和Roxanne Roberts. The Reliable Source. 《華盛頓郵報》. 2007年10月20日 (英語).
- ↑ 5.0 5.1 5.2 5.3 5.4 5.5 5.6 Mark Malseed. The Story of Sergey Brin. Moment Magazine. 2007年2月 (英語).
- ↑ 李敏 編譯. 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結婚. 騰訊QQ. 2007年5月14日 (Chinese (China)).
- ↑ 7.0 7.1 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 iteer (Chinese (China)).
- ↑ 8.0 8.1 8.2 David Vise & Mark Malseed. The Google Story (試閱). 2006年 (英語).
- ↑ Sergey Brin. NNDB (英語).
- ↑ Will Smale. Profile: The Google founders. 英國廣播公司 (英語).
- ↑ 11.0 11.1 11.2 11.3 11.4 學淵. 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的故事. 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2010年1月23日 (Chinese (China)).
- ↑ google創始人布林 美國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新華網. 2004年10月26日 (Chinese (China)).
- ↑ 13.0 13.1 謝爾蓋·布林. Sergey Brin. 1997年1月7日 (英語).
- ↑ Ndrew Jacobs & Miguel Helft. Google, Citing Attack, Threatens to Exit China. 《紐約時報》. 2010年1月12日 (英語).
- ↑ David Drummond.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Official Google Blog. 2010年1月12日 (英語).
- ↑ John Markoff. Cyberattack on Google Said to Hit Password System. 《紐約時報》. 2010年4月19日 (英語).
- ↑ 17.0 17.1 Jessica E. Vascellaro. Brin Drove Google to Pull Back in China. 《華爾街日報》. 2010年3月24日 (英語).
- ↑ Philip Bethge. Google Co-Founder on Pulling out of China "It Was a Real Step Backward". 《明鏡》. 2010年3月30日 (英語).
- ↑ David Goldman. Congress slams China and Microsoft, praises Google. 有線電視新聞網. 2010年3月24日 (英語).
- ↑ 鮑勃·古德拉特. GOODLATTE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GOOGLE'S DECISION TO STOP CENSORING IN CHINA. 2010年3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21日) (英語).
- ↑ Madrid. 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the founders of Google, awarded MBAs Honoris Causa by Instituto de Empresa. 西班牙皇家研究院. 2003年9月25日 (英語).
- ↑ Business Wire. Google Founders Sergey Brin and Larry Page to Receive Marconi Foundation's Highest Honor. 2004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7月9日) (英語).
- ↑ The 400 Richest Americans #12 Sergey Brin. 《富比士》. 2009年6月21日 (英語).
- ↑ Sergey Brin. 《富比士》 (英語).
- ↑ Cecilia Kang. Cars and Wind: What's next for Google as it pushes beyond the Web?. 《華盛頓郵報》. 2010年10月12日 (英語).
- ↑ Rick Needham. The wind cries transmission. Official Google Blog. 2010年10月11日 (英語).
- ↑ Scott Malone. Google joins $5 billion U.S. offshore wind grid project. 路透社. 2010年10月12日 (英語).
- ↑ Broken Arrows (2007) - Full cast and crew. IMDB.
- ↑ John Schwartz. Google Co-Founder Books a Space Flight. 《紐約時報》. 2008年6月11日 (英語).
- ↑ SA社、新計畫発表。グーグル創業者が宇宙へ?. 2008年6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20日) (日語).
- ↑ 谷歌創始人布林花5百萬預計太空旅行. 新唐人電視台 (中文).
- ↑ Kevin J. Delaney. Lawsuits Fly Over Google Founders' Big Private Plane. 《華爾街日報》. 2006年7月7日 (英語).
- ↑ Miguel Helft. Google Founders' Ultimate Perk: A NASA Runway. 《紐約時報》. 2007年9月13日 (英語).
- ↑ Verne Kopytoff. Google founders pay NASA $1.3 million to land at Moffett Airfield. 《舊金山紀事報》. 2010年9月13日 (英語).
- ↑ 維基百科獲谷歌創始人布林捐款. 新浪科技. 2011-11-19 [2011-11-24] (Chinese (China)).
- ↑ 36.0 36.1 36.2 謝爾蓋·布林(谷歌聯合創始人)經典語錄. 大學生創業網. 2009年9月9日 (Chinese (China)).
- ↑ Jessica Guynn. Google's Schmidt, Page and Brin hold court at Zeitgeist. 《洛杉磯時報》. 2008年9月17日 (英語).
- ↑ 38.0 38.1 Sergey Brin Speaks with UC Berkeley Class. 2005年10月5日 (英語).
外部鏈接
- 謝爾蓋在Google+的頁面
- C-SPAN內的亮相頁面(英文)
- 謝爾蓋 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謝爾蓋在WorldCat聯合目錄內的著作和相關文獻
- 謝爾蓋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演講(2005年秋):涉及維基百科和搜索引擎的發展,Google的革命等等
- 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 Forb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