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國航空航天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國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英語: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又稱美國宇航局、美國太空總署,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行政性科研機構,負責制定、實施美國的太空計劃,並開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1958年7月29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了《美國公共法案85-568》,創立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NASA是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航空航天科研機構,與許多國內及國際上的科研機構分享其研究數據。2018年4月16日晚發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期望發現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個地球」。[2]

機構歷史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政府機構,負責美國的太空計劃。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了《美國公共法案85-568》(United States Public Law 85-568,即《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案》),創立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取代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NASA的領導項目包括阿波羅登月計劃、「天空實驗室(Skylab)空間站,以及後來的航天飛機。

機構設置

管理機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華盛頓指揮部為最高管理機構。下設埃姆斯研究中心(NASA-ARC)、德萊頓飛行研究中心(NASA-DFRC)、格倫研究中心(NASA-GRC)、戈達德空間研究所(NASA-GISS)、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NASA-GSFC)、獨立認證與鑑定研究所(NASA-ⅣVF)、噴氣推進實驗室(NASA-JPL)、肯尼迪航天中心(NASA-KSC)、蘭利研究中心(NASA-LRC)、馬歇爾航空飛行中心(NASA-MSFC)、斯坦尼斯航天中心(NASA-SSC)、沃羅普飛行研究所(NASA-WFF)和白沙試驗研究所(NASA-WST F)。

2010年,Google和NASA合辦了一所「奇點大學」。

NASA在行政上直屬總統領導,由局長總體負責。NASA是在兩個層次的基礎上實施管理,局總部管理和戰略事務部管理。局總部對全局負有領導責任,協調局內外工作,執行NASA的對外成本核算和聯絡,制定該局長遠規劃、年度計劃,實施預算集成,制定NASA的發展戰略、長期投資戰略、NASA政策和標準。監督各研究中心的技術管理工作;檢查各階段工作進展和完成情況;保證執行經國家批准的計劃。

NASA建立了六個戰略事務部,分管NASA的主要業務領域,以實現NASA的任務和更好地服務於客戶。它們分別是:航天飛行部(約翰遜航天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斯坦尼斯航天中心);航空航天技術部(下屬艾姆斯研究中心、德萊登飛行研究中心、蘭利研究中心、戈蘭研究中心四個研究中心);地球科學部(下屬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空間科學部(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生物和物理研究部和安全與任務保障部。每個戰略事務部都有自己的一套戰略目標、目的和為滿足主要客戶需求的執行措施。戰略事務部負責確定客戶需求並確保所有客戶滿意。各事務部會同分管業務的副局長確定其工作方向,負責制定各事務部的長期投資戰略、預算、項目資源分配和性能評估、政策和標準,執行NASA的政策。

2016年1月初,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Planetary Defense Coordination Office/PDCO)。PDCO的職責是調用所有太空機構的能力來分類、監測、跟蹤存在於地球軌道內的小行星、彗星和其它天體,協調各機構和政府間的努力,以應對任何潛在影響的威脅 ,並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FS)提供支持。PDCO可以與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國防部和其他美國、國際相關機構合作,提出應急計劃。該辦公室的負責人是Lindley Johnson,頭銜為行星防禦官(Planetary Defense Officer)。[3]

實驗機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擁有46年的研究歷史,由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的四個主要實驗機構與其中80名成員改組而成,陸軍彈道飛彈署(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和海軍研究中心(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一部份也整合到NASA的組織里。

原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的3個實驗室:蘭利研究實驗室、劉易斯研究實驗室、艾姆斯研究實驗室編入NASA,更名為蘭利研究中心、劉易斯研究中心、艾姆斯研究中心。愛德華空軍基地的飛行試驗室改名為飛行研究中心,海軍研究實驗室有關先鋒計劃的部分劃歸NASA,在馬里蘭州組建了戈達德航天飛行研究中心。

機構職責

國際空間站,監督發展的獵戶座多用途乘員商業,汽車和乘員的車輛。該機構還負責為發射服務計劃(LSP),它提供的發射活動的監督和無人NASA發射的倒計時管理。NASA科學的重點更好地了解地球上通過的地球觀測系統,推進太陽物理學通過的科學使命首長的太陽物理研究計劃的努力,探索機構在整個的太陽能系統與先進的機器人任務,如新的地平線,和研究天體物理學的主題,如大爆炸,通過大天文台和相關程序。

NASA與各種國家和國際組織交流,總部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如從溫室氣體觀測衛星的數據。

當時所有國防部之下非軍事火箭及太空計劃在總統行政命令下一起歸入NASA,包括正在進行的先鋒計劃和探險者計劃,以及美國全部科學衛星計劃。[4]

研究領域

航空學研究及探索,包括空間科學(太陽系探索、火星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結構和環境),地球學研究(地球系統學、地球學的應用),生物物理研究,航空學(航空技術),並承擔一定的培訓計劃。

在航空技術方面,主要從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①空氣動力:紊流學、翼型、超音速飛行等。② 推進技術:燃燒與燃料、噪聲及其傳播、計算流體力學、渦輪機械部件研究。③材料與結構:複合材料、高溫材料、動態加載與氣動彈性、結構分析等。④航空電子學和人素工程:制導/導航、航空電子學、飛行管理和模擬技術。[5]

研究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計劃有水星計劃、雙子星計劃、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航天飛機、國際空間站(與俄羅斯加拿大、歐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的宇宙開發局合作)、星座計劃和未來載人登陸火星的獵戶等。

阿波羅計劃後來變成了載人登月計劃。雙子星計劃很快變成了為複雜得多了的阿波羅計劃提供輔助航天器技術的任務。

NASA贏得了登月競賽,但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國會的撥款和公眾的興趣。作為後續計劃,NASA將建立宇宙空間站和火星基地。

太空的士: 2014年9月16日,NASA在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宣布,波音公司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贏得價值68億美元的「太空的士」合同,將在未來幾年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航天員。此舉標誌着NASA向着重啟載人航天飛行邁進了一大步。 2018年11月12日,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宣布計劃25年內載人登陸火星。[6]

科研項目

2015年3月1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4顆小衛星會被送入軌道,本次發射屬於磁場多尺度任務,簡稱MMS,目前發射任務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磁場多尺度任務的目的旨在對磁重聯現象進行研究,這是地球空間科學的一個神秘領域,磁重聯是磁力線發生斷開並重新連接的現象。

太陽發生的磁重聯事件一般會伴隨着巨大的能量釋放,有時也被稱為「空間中的爆炸」,可對地球高層大氣形成干擾,並進一步威脅各種空間活動,因此調查磁重聯是非常必要的任務。磁場多尺度任務由4顆小衛星組成,分布在地球周圍的軌道上,衛星呈疊羅漢的方法豎立在火箭整流罩內,發射地點位於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41發射工位。

發射時間為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015年3月13日凌晨2點44分,美國東部時間下午晚上10點44分。磁場多尺度任務耗資大約11億美元,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負責四顆衛星的製造和測試,此外還有多所機構和高校研發的科學儀器被安裝在MMS衛星上。本項任務將使我們進一步認識磁重聯現象。[7]

歷任局長

羅伯特·萊特富特

吉姆·布里登斯廷[8]

僱傭人員

NASA 1994年度雇員為24731人,到1999年減少到21000人。1994年度經費為145.5億美元,1995年度經費為143億美元。2001年經費為142.5億美元。2002年,NASA有雇員18800多人,其中總部有1200多人、約翰遜航天中心2900多人、肯尼迪航天中心1800多人、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2700多人、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約300人,艾姆斯研究中心1500多人、德萊登研究中心約600人、蘭利研究中心2300多人、戈蘭研究中心1900多人,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3300多人。從業務領域來看,從事人類航空航天探索與開發的有6700多人,從事空間科學的有2453人,從事生物與物理研究的1200多人、從事地球科學的1800多人。

研究發現

發現行星

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在可居住行星區域發現了一顆藍色可居住行星,且圍繞着一顆類似太陽的星球沿軌道旋轉。據了解,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2012年就以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速率發現了一個「新世界」。但這次發現的可居住「超級地球」卻是迄今為止第一顆,因為它是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巨大的岩石行星,其地表溫度約為78度華氏溫度,與地球春季的氣溫相似。

由來自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威廉·博拉吉(William Borucki)所帶領的研究小組,通過使用來自美國宇航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測光數據,對15.5萬顆星球的亮度作了監視。其中發現,與地球同樣大小的行星,它們的軌道平面都是成一條直線的,因此它們就會周期性地經過它們所圍繞旋轉的恆星的前方,以至於其恆星的光線就會微微變暗,而這種變暗的幅度也只能有類似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這種專門的設備才會察覺出。該可居住行星也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的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進行軌道旋轉的可居住行星。研究人員發現,這顆行星的恆星距離地球有600光年之遠,朝向天琴座和天鵝座星群。其為G5恆星,體積較大,其半徑僅比太陽小一點。但它所發出的光度要比太陽稍暗25%。

而該行星圍繞G5恆星旋轉,其軌道周期為290天,距離恆星的距離要比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近15%,這也是該行星上氣候比較溫和的原因。該行星在行星的可居住區域中心進行軌道運動,研究人員認為在這裡極有可能會有液體水資源的存在。眾所周知,液體水資源對於人類的生存十分重要,因此,綜合該行星的情況,它也許不僅是適宜人類居住,很可能上面早已有生命的存在。且該外系可居住行星是迄今為止在任何行星可居住區域中發現的最小半徑行星,其半徑僅比地球大2.4倍。研究人員已經 將其歸類為外系行星「超級地球」等級中了。研究人員表示,該發現足以說明我們人類居住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生命的大宇宙中,同時,開普勒望遠鏡也讓我們在太陽系中,發現了更多真實的,可居住的類地行星。來自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行星適居科學的專家吉姆—卡斯汀(Jim Kasting)表示,他希望這次發現的數據能夠幫助提高大家建立大型太空望遠鏡的興趣,這樣就能夠直接的觀察到更多外系行星,更容易尋找到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2012年5月31日,NASA公布了一副銀河系與仙女座相撞前的夜空景象效果圖。據報道,根據預測銀河系與仙女座將會在37.5億年後相遇並發生潮汐扭曲,大約40億年後開始碰撞,最終在60億年後融合成為一個星系。

美國宇航局(NASA)當地時間2014年2月26日宣布,其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取得最新成果,在太陽系外發現了715顆行星。NASA表示,這是目前為止單次宣布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

據報道,這些行星的大小大部分都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NASA指出,這項重大發現得益於一項新的識別方法,也就是所謂的「統計技術」。行星科學家里斯奧爾(Jack Lissaueer)及其團隊完成了這次壯舉。

此次發現將在未來賦予科學家們單獨研究行星及其「行星小區」的能力。科學家將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行星形成的具體過程。

開普勒望遠鏡於2009年3月發射升空。此次NASA公布的觀測結果均為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2009年至2011年觀測到的結果。從開始執行任務至今,已有961個開普勒望遠鏡觀測對象被證實為行星。[9]

着陸火星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已於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8月6日1時31分(北京時間13時31分)成功登陸火星。

該火星車是於2011年11月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的,用於探索火星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它與2004年登陸火星的「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相比,以放射性鈈-238為動力的「好奇」號攜帶的探測設備更多、更先進,在火星表面的連續行駛能力也更強。「好奇」號的項目成本最初預計約為10億美元,但它最終卻花費了高達25億美元,是迄今最昂貴的火星探測項目。

由於「好奇」號火星車將使用數台高能耗的儀器,往往會有多台儀器同時開機運行,因此不能依靠太陽能發電作為火星車的能源。「好奇」號火星車使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熱發電機」(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縮寫為RTG)提供電能。其原理是,通過熱電偶裝置把放射性同位素鈈-238衰變產生的熱直接轉換為直流電來提供火星車的行駛和各項儀器設備使用。人造同位素鈈-238的半衰期僅為88年,這意味着它的放射性衰減之快可以讓它非常熾熱。鈈-238釋放的是阿爾法射線,很容易被阻擋。因為RTG沒有活動的部件,所以很可靠,並且放射性材料能夠持續發熱很多年。

由於其質量高達900千克,所以以前的辦法都不能保證「好奇」號安全着陸。工程師們設計了「空中吊車」這個向火星表面投放重型科學儀器的全新方式。

「好奇」號是美國第3代火星車,有6個輪子,體積與小汽車相當;質量將近900千克,是第2代火星車「機遇」號和「勇氣」號的5倍多;長度是第2代火星車的2倍多;搭載10套科學探測儀器,桅杆上安裝高分辨率相機和激光器,能夠在最遠7米處探測目標物體;使用核能在火星表面漫遊和工作;可展開為期一個火星年(約687個地球日)的探測。[10]

采火星石

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下一步火星探索戰略將把火星岩石帶回地球進行分析,以尋找這顆紅色星球上過去存在的生命。在2013年9月25日美國宇航局火星計劃規劃組(MPPG)公布的報告中規劃了一系列火星探索目標,科學家可以在地球上對控制火星着陸器採集岩石樣本。預計在2014年初將宣布火星岩石採集返回計劃的探索路線。

美國宇航局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任約翰·格倫斯菲爾德(John Grunsfeld)認為火星計劃規劃組可在火星計劃被削減後重組機器人探索項目,但需要考慮美國宇航局新的預算限制狀況以及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行星科學的十年調查結果,由火星岩石採集返回計劃積累的技術將用於2030年代中期把宇航員送往火星。火星計劃規劃組將集中研究火星返回技術,該計劃作為火星探索的一個優先任務展開,採集火星岩石返回也可以促進美國宇航局火星載人探索計劃。

有科學家提出在火星岩石採集飛船接近地球時派遣獵戶座宇宙飛船搭載宇航員登上攜帶岩石的火星返回探測器,確保火星岩石處於可靠的環境中,不受到地球微生物的影響,最後安全帶回地面。當探測器採集火星岩石樣本返回時需要確保這些火星岩石被完全包裹住,不僅需防止由於密封不嚴實造成地球微生物進入到岩石樣本中,也可能是來自火星上的某些物質會污染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考慮在2018年執行火星樣品採集返回任務,但也可能在2020年,其中一個複雜的原因是美國宇航局在2018年這段時期僅有8億美元用於該計劃中。根據火星計劃規劃組主任奧蘭多菲格羅亞(Orlando Figueroa)介紹:「該計劃驅使火星計劃的科學家們計劃首先發射一個火星軌道探測器,或者推遲到2020年時開始一項火星着陸計劃。關於火星樣品採集計劃的報告中還提供了多種收集火星岩石和返回技術的方案。」

比如,該計劃可以用一枚運載火箭完成發射,載荷艙中攜帶了採集火星土壤的着陸器、一個類似於「鷹號」登月艙上升級的返回模塊以及一個用於對接返回模塊的軌道飛行器。奧蘭多菲格羅亞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兩次或者三次發射降低發射成本和風險。火星計劃規劃組的報告也討論了在2024年使用美國宇航局未來空間發射系統的火箭執行這項任務,該火箭系統將於2017年進行首次試飛,起飛重量可達到3000噸級,但攜帶宇航員進行首次飛行需要等到2021年。

美國宇航局的機器人火星「漫遊者」等探測器都以尋找水為目標,比如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而價值25億美元的好奇號火星車將在蓋爾撞擊坑尋找火星遠古適合居住的證據。在火星岩石樣品採集任務之前,美國宇航局還有兩個火星探測計劃,一個是「洞察」號探測器和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前者使用了鳳凰號探測器的主體技術,於2016年發射升空。[11]

發現火星液態水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強有力」證據,而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自2006年以來,美國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多次在火星山丘斜坡上發現手指狀陰影條紋。美國航天局將其稱為「季節性斜坡紋線」,並認為這種奇特的季節性地貌由鹹水流造成,但一直沒有找到直接證據。

在新研究中,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盧恩德拉·奧傑哈等人分析了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獲取的火星表面4處地點「季節性斜坡紋線」的光譜數據,發現該數據與水流沉澱形成的水合鹽礦物的光譜信號一致,而周圍地貌卻沒有鹽的光譜信號。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英國《自然·地學》雜誌的論文中寫道:「『季節性斜坡紋線』是現今火星水活動的結果,我們的發現強有力支持這一假設。」[12]

納米布沙丘

2016年1月4日,NASA公布火星探測器「好奇號」(Curiosity)傳回的360度「納米布沙丘」(Namib Dune)照。這也是好奇號自2012年8月登陸火星以來,人類首度近距離目睹火星風采。

這些照片拍攝日期是2015年12月18日,透過Mastcam彩色相機拍攝到高解析度的火星圖像。納米布沙丘是位於「夏普山」(Mount Sharp)西北方的巴格諾沙丘群(Bagnold Dunes)中的沙丘之一,納米布沙丘位於夏普山底部,過去被科學家譽為「黑暗地區」,但透過高解析度圖像讓科學家得以了解火星上發生的情況,也成功對沙丘進行第一次近距離調查。

好奇號距離納米布沙丘底部大約7米遠,以仰角28度拍攝,納米布沙丘高度約5米,可以清楚看到沙粒從迎風面的頂端滑落後所形成的特殊紋理,也可以看出在火星風和小型山崩的影響下,這些沙丘波紋隨着時間發生改變。在地球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背風坡,因此NASA的科學家們判斷這些照片應該是位於納米布沙丘的背風側。[13]

冰火山

NASA官網2016年1月15日發布消息稱,在「新視野」號探測器發現冥王星的兩處疑似冰火山後,科學家發布了其中一處的最高分辨率、合成彩色圖像。[14]

蜿蜒的地貌清晰可見,長150千米,高4千米,如果真的是冰火山,那麼它將是外太陽系發現的最大冰火山。

美國宇航局(NASA)此前表示,他們在冥王星發現兩處疑似火山地形,認為其噴出了可形成半冷凍狀態的水、氮、氨、甲烷等物質,或為「冰火山」。

木衛二生命跡象

美國宇航局在格陵蘭島測試數字全息顯微鏡(DHM),這種顯微鏡能夠拍攝體長不足1微米的外星微生物,之後圖像通過計算機形成現實版全息圖像傳回地球。

冥王星冰山

2016年2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透過「新視野號」太空船所傳回的照片和數據進行分析後,科學家們已證實冥王星上存在冰山,不僅橫跨距離達幾公里,還穿越了尚未正式命名的「Sputnik Planum」冰冷平原地區,整體面積占到人類熟悉的巨大「心形」陰影部分的一半左右。[15]

相關動態

包括馬克·偉德(Mark Wade)在內的一些評論家指出,NASA在載人飛行的計劃中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況。美國政府花費數十億美元完成的阿波羅計劃以及土星計劃中使用的航天器自1970年起就不再被使用。雖然阿波羅計劃結束之後NASA的財政預算被大幅縮減,但機構內的官僚作風卻沒有改變,導致嚴重的鋪張浪費,而且器械也沒有保持在最佳狀態。

美國佛羅里達州:攝於NASA航天計劃(STS-95),NASA的載人航天計劃依靠的仍是航天飛機。航天飛機擔任的任務包括為在建的國際空間站運送主要的建築構件和材料。在1986年和2003年的兩次重大事故中,已有兩架航天飛機被毀,導致14位航天員死亡。其中,1986年失事的挑戰者號是一架用替換零件拼湊的航天飛機。而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則造成美國國內對航天飛機未來的信心大減。NASA不考慮建造新的替補航天飛機,而是轉而研發新的奧賴恩計劃。

NASA計劃出現的問題導致了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停滯不前。按照原計劃,國際空間站在2005年應達到七名宇航員的配置,但現在卻只有最基本的兩名,以致很多計劃中的研究項目被推遲。其他在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上投了巨資(比如歐洲航天局)的國家因此擔心國際空間站會像太空實驗室一樣以失敗告終。同時,歐洲國家和日本對國際空間站的貢獻也已經落後於時間表。

2004年,美國政府提出了代替宇宙飛船的機組探測飛行器計劃,以允許航天局再次將宇航員送至月球。此計劃後來演變為奧賴恩計劃。

2016年1月1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專家預測稱,60年後地球上將發生世界性洪水,倫敦、阿姆斯特丹東京等城市將被淹沒。

「想在火星着陸,NASA需要的是全世界最強悍的『降落傘』」——NASA測試的「火星登陸減速系統」的核心技術部分在於一個名為「低密度超聲速減速器」的設備,該設備的外表如同一個「飛碟」,是專門為應對火星大氣密度低的特殊環境而設計。NASA方面希望通過該項設備的試驗成果為載人飛行器安全、平穩着陸火星表面奠定基礎。[16]

2016年12月16日,美國福斯新聞網報道,NASA特地開設一個太空人申請網站,到明年2月18日以前,凡是合格的美國公民都可以申請,經過甄選後參加NASA為探測火星所舉辦的太空人訓練課程。[17]

2017年3月21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相關法案,授權撥款多達195億美元(約1342億元人民幣)給NASA,來資助將航天員送上火星的計劃。[18]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定於當地時間2018年4月16日晚18時32分(北京時間17日6時32分)發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期望發現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個地球」。這顆衛星名為「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按英文縮寫簡稱「苔絲」(TESS),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獵鷹9」號火箭搭載,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苔絲」高1.5米,太陽翼、即太陽能帆板收起時直徑大約1.3米,重363千克,比大多數太空探測衛星小巧。按照航空航天局的說法,它的尺寸介於一台冰箱與一台「洗衣烘乾一體機」之間。

「苔絲」主要使命是在今後兩年內「掃描」超過20萬顆太陽系外離地球「最近、最亮」的恆星,確認是否有行星圍繞它們公轉。航空航天局預計,它會發現2萬顆系外行星,其中50顆以上「與地球一般大小」,至多500顆體積「低於地球兩倍大小」。

2018年5月8日,美國宇航局(NASA)於宣布,與美國優步公司(Uber Technologies, Inc。)簽署合作協議,探索城市空中交通(UAM)的相關概念和技術,從而在人口密集城市形成安全、有效的空中交通系統。[19]

2019年8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調查一項「不尋常」的案件:一名美國宇航員安妮·麥克萊恩(Anne McClain)被控在國際空間站居住期間,侵入其已分居伴侶薩默勒·沃登(Summer Worden)的銀行賬戶。美媒表示,這似乎是首例來自近地軌道的犯罪指控。起訴書指控麥克萊恩盜用他人身份,並非法獲取沃登的私人財務記錄。麥克萊恩隨後承認她在國際空間站工作時訪問過該賬號,但她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她通過律師表示,這一舉動是為管理兩人複雜的財務狀況。[20]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TESS任務發現了其第一個「謀殺」恆星的黑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