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丘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虎丘景區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虎丘景區

外文名;tigerhill

所屬國家;中國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區山塘街虎丘山門內

著名景點;花神廟景區,塔影園景區

東溪紅梅景區,一榭園景區,金雞墩景區

所屬城市;江蘇省蘇州市

占地面積;72.8萬平方米

景點級別;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角,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有「吳中第一名勝」、「吳中第一山」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下「嘗言過姑蘇不游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先後被評為全國首批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單位。[1]

地理環境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積0.19平方公里。山體由侏羅系火山岩漿構成,千人石、試劍石、劍池等山石為流紋岩。虎丘山往東、北、西三個方向的整個平原地區第四系沖積層之下都分布着侏羅系火山岩。

景區現有面積100公頃,保護區面積475.9公頃,作為蘇州的一個重要旅遊窗口,虎丘屢獲殊榮,先後被評為全國首批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單位。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說為「丘如蹲虎」,以形為名。虎丘山高僅30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範,絕岩聳壑,氣象萬千,並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雲岩寺塔、劍池和千人石:雲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為蘇州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劍池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話。

位於虎丘東麓的萬景山莊匯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虎丘後山植被茂密,林相豐富,群鳥繞塔盤旋,蔚為壯觀。近兩年又恢復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環翠」和「書台松影」兩處景點,2007又完成了虎丘山燈光亮化二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襯下熠熠生輝,成為蘇州古城夜景的新亮點。

虎丘最為著名的是二大景點,一是虎丘塔,另一個就是劍池了。稱它為劍池原因有三個,一是如果您從上面看,這池宛若一把平鋪的劍;另一原因是傳說當年為吳王闔閭殉葬有扁諸、魚腸寶劍三千把,故名;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年秦始皇孫權都曾來這裡挖過劍,劍池就是由他們所挖而成的,其實劍池是天然形成的。劍池可以說是虎丘最為神秘的地方,傳說吳王闔閭墓的開口處就在這裡。

虎丘中最引人入勝的古蹟名勝就是傳為吳王闔閭墓的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看,「別有洞天」圓洞門旁刻有「虎丘劍池」4個大字,渾厚遒勁,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獨子顏頵所書。圓洞內石壁上另刻有「風壑雲泉」,筆法瀟灑,傳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書。崖左壁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

二個紅色的字體是「劍池」,傳說這是中國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書寫的。四個藍色的字體是「風壑雲泉」,這是中國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書寫的,這四字將這裡的景色完全概括於其中,意思是您站在這裡側耳可聽風聲,舉目可觀賞岩石,抬頭可觀雲彩,低頭可看流泉。

「風壑雲泉」刻在劍池旁的崖壁上,傳為宋代大畫家米芾所書。

真娘墓

真娘墓:真娘確有其人,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從小父母雙亡,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隨同自己親戚一起逃亡來到蘇州,但是很不幸在逃亡途中她墜入了蘇州閶門外的一個妓院——「樂雲樓」,她雖為青樓女子卻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書畫,是蘇州一位絕色佳麗。當時在我們蘇州有一個大財主,名叫王蔭祥,他用重金賄賂老鴇,企圖在真娘那裡留宿,真娘知道這次難以逃避,為了保持貞潔,她上吊自盡了。這使王蔭祥內心大受震驚,於是為真娘築了這個墓,並且發下重誓,今生永不再娶。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題寫一些詩詞,真娘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她的一席之地,她與杭州另一名妓蘇小小齊名,被譽為「香魂」。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海陵陳鐄訪得遺址,建亭其上,立石刻書「古真娘墓」四字。

斷梁殿

斷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門,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上面的主梁是斷的,它用兩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運用了力學中的槓桿原理,在這斷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過斗拱將中間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採用了「挑梁式」的構築方法,然後再靠兩邊的琵琶吊、四個角上的棋盤格來支撐四周,從而達到節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時,全殿不用金屬構件堅固,只用竹木釘榫,所以也就顯得更為珍貴,它被譽為是千年不倒的斷梁殿。殿內有四塊石碑,上面記載着虎丘的歷史和雲岩寺塔的修建情況。輕輕敲打這些碎石,有咚咚回聲,所以又叫響碑。

虎丘塔

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國第一斜塔,古老蘇州的象徵——「雲岩寺塔」,俗稱「虎丘塔」,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於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塔七層八面,塔高47.7米,說它是斜塔,它到底傾斜多少呢?塔向東北偏北方向傾斜,它的塔頂偏離中心2.34米,最大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這座塔是江南現存時代最早,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的一座佛塔。這座塔卻是斜而不倒,所以更顯得它的珍貴,由於在全國僅存此例,因此該塔無論在建築科學,造型藝術、歷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蘇州兩千五百年滄桑的見證,高高聳立在山頂的虎丘塔已經成了蘇州的標誌。所以,又印證了蘇東坡的話,到蘇州,不可不游虎丘。

擁翠山莊

擁翠山莊,在牆的二邊刻有「龍、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相傳為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書,由他處移置於此。擁翠山莊是蘇州唯一一座無水的園林,它是晚清賽金花丈夫、蘇州狀元洪鈞發起興建的,這座建築總平面呈縱長方形,占地一畝多。結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為台地園格局,依山勢分四個層次,每層布局不同,景色富於變化,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獨樹一幟。

憨憨泉

該景點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憨憨是中國梁代著名的高僧,當時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現在說的「白內障」,虎丘山的方丈因為可憐他,收他做一個挑水和尚,但是當時挑水的路很遠,有一次他挑水途經這裡,因為感到累,於是就坐在這裡休息,不知不覺中就睡着了,在夢中它夢見一位高僧對他說這裡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後他就用雙手觸摸這片地,在這裡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說明這地下一定有水,於是他用挑水的扁擔在這裡挖,大約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一脈泉眼涌了出來,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為「憨憨泉」。

試劍石

「試劍石」在登山石徑東側,巨石中裂如劍截。

相傳,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為了爭霸天下,召來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師干將莫邪夫婦為他鑄劍。滿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劍來到了虎丘山,將此劍獻給了闔閭,闔閭為了試其劍的鋒利,對着這塊石頭手起劍落,就將這塊石頭一劈為二,這就是有關試劍石的傳說。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再鋒利的劍也不可能把這麼一塊石頭一劈為二,事實上,這塊石頭是典型的火山噴出岩的凝灰岩,久經風化,沿着裂隙形成這樣一條大縫,酷似劍劈。

二仙亭

這亭子原來是宋代建築,重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在這亭子中有兩塊石碑,分別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陳摶,另一位是呂洞賓。相傳有一天這二位大仙在這裡下棋,一位樵夫看到,於是就走過來看他們下棋,看完一盤棋,回到家中,可是誰也不認識他,後來人們從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幾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這麼一句話,「仙人一盤棋,世上已千年」。說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兩幅對聯,一副是:「夢中說夢原非夢,元里求元便是元。」

千人石

又名「千人坐」,在上山路的盡頭,是虎丘的主景區。舊志云:「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吳地記》曰:「虎丘泉石,其最勝者劍池,千人坐。」《吳郡志》云:「生公講經處,大石盤陀數畝,高下如削,乃他山所無。」現石上刻有「千人坐」三個篆字,是胡纘宗所書。

相傳吳王闔閭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夫差將他父親葬於虎丘山,但是等墓築完之後,夫差就要想了這麼多的人都知道我父親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們手頭缺錢的話,就很有可能一起結伴而行來盜墓。於是他想了一個奸計,一天他召集了這一千多個工匠,請他們喝酒,並且觀看鶴舞,等到深夜,乘他們都醉的時候,命他手下官兵將這一千多人統統殺死,據說當年他們的鮮血把這塊石頭染成了紅色,每到下雨天或陰天時石頭就特別的紅,現在看這塊石頭,它仍然是紅顏色的,當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鮮血,因為虎丘的岩質是酸性流紋岩,它的石質原本就是紅色的。最為奇怪的是它中間凸起來的兩塊岩石,它們的四壁非常整齊,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這卻是天然景觀。

西溪環翠

西溪環翠也是虎丘歷史十景之一,原為唐高士甫里先生陸龜蒙祠堂,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甫里先生二十四世孫陸肇域即石成基,憑林起棟,仿甫里別墅八景而築,舊有環翠閣清風亭桂子軒鬥鴨池菊畦竹堤諸景。至清咸豐年(1862)慘遭兵燹,景點幾成廢墟,淪為郊農菜畦,後來成為景區的花房,2004年經重新修復,正式對外開放,在原址重修環翠閣、清風亭、桂子軒、鬥鴨池等景點,新增鏡台雲夢、籬門幽竹、聆音榭、垂花門、野山石景、循環水景諸勝。據《虎阜志》和《桐橋倚棹錄》中有關虎丘花市的記載,構築了「鏡台雲夢」古戲台,為今後花會民俗表演提供合適的場所,台前構築由千噸野山石堆疊而成的假山群,與虎丘山系一脈相承,勾勒出一個花神廣場,演繹一段虎丘花神的傳說。利用如今山西側竹林蔽日,曲徑通幽的環境,恢復完善《吳都法乘》所載的「小竹林」景點,在竹間隙地造竹籬草舍數間,開挖埋沒多年的古井「綠玉泉」,將竹林中的清澗迂迴至環翠閣、鬥鴨池等景點,同山後的雲在茶香景區遙相呼應,重現了「林皋生眾綠,西溪春欲來。野曠鳥聲靜,風和花意催」的歷史勝境。

萬景山莊

萬景山莊裡集中了蘇派盆景精品600多盆,占地25畝,建築面積144平方米,主要有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兩個展示區域。蘇派盆景是中國盆景的一個重要流派。蘇派盆景始於唐宋,盛於明清,近代又有較大的發展。

其他景點

頭山門

虎丘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康熙乾隆下江南均遊歷過虎丘,鄧小平胡錦濤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都來過虎丘。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經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原名海涌山,因為在遠古時期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點點綠島矗立,其中虎丘山最為矮小,每當潮起潮落,虎丘也就若沉若浮、若隱若現,所以稱為「海涌山」。剛才在正山門廣場就立有「海涌」的石碑,頭山門的照牆上的「海涌流輝」四個大字說明虎丘原來是一座海中的島嶼。相傳在2400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楔李大戰中,不慎受傷,不久就死去了,死後數日他兒子將他葬於虎丘,據說,葬後三日有一隻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改名為虎丘山。頭山門都是黃色的牆壁,說明了虎丘裡面肯定有寺廟,但準確地講應該是寺面裡面有虎丘,因為虎丘整座山都是藏在寺廟裡的,與其他佛寺非常不同。

致爽閣

致爽閣,又名「虎伏閣」,在虎丘塔西南面,位于山的最高點,舊為「小五台」,取詩句「四山爽氣,日夕西來」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間圈入行宮,咸豐十年毀於火,現存建築是民國十九年(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這裡陳設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在這裡遠望可看到獅子山,這頭獅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這就是著名的「獅子回首望虎丘」景觀。此外高閣幽雅,平台曠朗,俯瞰平疇遠野,令人神清氣爽。

御碑亭

御碑亭在塔院內,大雄寶殿後面,宋時稱御書閣,元時為妙莊嚴閣,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改建為御書亭,至乾隆末年御書亭共有三處,清咸豐年間,均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江蘇巡撫崧駿因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均駐蹕虎丘,故又動工建亭岩巔,亭內奉有宸墨·今御碑亭之北壁,鐫有康熙御詩。

玉蘭山房

玉蘭山房在虎丘山北面的通幽軒之上,舊有玉蘭一株,甚古,名冠吳中,相傳是宋朱勔從閩移植而來。

解放以後,重建此房,並補植了玉蘭數株,每年早春時節,玉蘭含苞欲放,這一帶幽雅而秀美,恬靜而舒適,游者至此,戀戀不捨,樂而忘返。

生公講台

生公是中國晉代著名高僧竺道生,當時他主要闡述涅磐經,宣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但是為舊學所不容,遭到排擠,將他貶出京城,於是他到處雲遊來到虎丘,在這裡講經,當時聽他講經的人很多,當他講到一切惡人皆能成佛時,其中有一塊石頭突然之間向他微微點頭示意,意思仿佛是說「我懂了。」這塊石頭就是池中的點頭石,當時正直嚴冬,但池中的白蓮花卻競相開放了,池水也盈滿了,所以有「生來池水滿,生去池水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

雲在茶香

「雲在茶香」在虎丘山西北處,有精舍數間,周圍遍植茶樹,幽靜雅致。

建於1982年,但與虎丘歷史名茶「白雲茶」有着不解之緣。杜甫詩云「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唐人盧延讓《松寺》詩云「茶香時撥澗中泉」,清人俞樾有《茶香室》,因以為名。

虎丘白雲茶從宋代起就聲明顯赫,到了明代更成為了一代名茶。據《蘇州府志》載:「虎丘金粟山房舊產茶,極佳。烹之,色白如玉,香味如蘭,而不耐久,宋人呼為白雲茶。蘇軾書以為精品也。」

小武當

這座三門四柱的石牌坊叫小武當。這裡前有石橋,中有青石牌坊,後有湖石假山群。石橋名小武當橋,又名中和橋。原來還有中和井,坊額上刻有「吳分楚勝」四字。武當山是海內名山之一,在湖北均縣,舊屬楚國,以風景幽深、道觀宏偉而著稱。此處題字,指明了小武當的特色有似於湖北武當山。牌坊後的假山群,堆疊自然,形象奇特,玲瓏剔透,最大的湖石高達一丈多。假山間有石觀音洞,俗呼「海潮觀音」。今天古洞還在,佛像已不復存在。

孫武子亭

孫武子亭在千人石東土丘之上,為紀念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將領孫武而建。

孫武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家,他所寫的《孫子兵法》是世界兵書的鼻祖。孫武執法嚴明,吳王也以國家大事為重,對孫武更加敬重。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亭子是「孫武子亭」,是為紀念孫武所建的,1985年張愛萍同志為此亭題匾,同時題寫了「孫子兵法,克敵制勝,嬌娘習武,佳話流傳」刻在碑上。

石觀音殿遺址

北宋天聖年間,湖州臧逵臧寧兄弟侍奉雙親十年如一日。臧逵積勞成疾,經濟拮据。他潔齋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晚上夢見白衣人針其耳,毛病馬上好了。臧逵善畫,臧寧精刻,倆人發願雕觀音像,但不清楚具體的模樣,有一天臧逵又夢見了白衣仙人,醒來連忙追憶,所繪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親,體態健美,神態莊重,使人肅然起敬。時人看了無不稱好,謂之應夢觀音,傳為佳話。

大殿

大殿是虎丘雲岩禪寺現存唯一的一座佛殿,原先這裡是宣揚禪宗的場所,這裡現在是以小乘教的陳列方式排列的。大家一起往下走,一共要走五十三個台階,有這麼一個說法「五十三參,參參見佛。」也就是說無論你走在哪一個台階,或台階的哪一層,回頭都可看到中間的這位菩薩。據說善才童子一心想成佛,他向每一位師傅跪頭求教,但是拜了五十二個都未能成功,後經文殊菩薩點化,拜觀音菩薩為師,終於成佛,這正好是第五十三個師父。

書台松影

虎丘十景之一「書台松影」,源自宋理學名家尹和靖寓所「三畏齋」、「和靖讀書台」、「和靖祠」、「和靖書院」。其居室取名「三畏齋」,源於論語「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尹焞常在居室西側的松林山石旁靜心讀書,後人稱之謂「和靖讀書台」。在此望東平眺,岡林起伏,大樹連天,鬱鬱蔥蔥;向南仰視,虎丘寶塔千年雄姿聳立山顛;往北俯視,一泓碧水,波光粼粼,遠處岸邊的「攬月榭」倒映水中,清晰可見,讓人充分感受到虎丘後山勝前山的自然情趣和山林本色。

歷史上,虎丘的山水名勝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交流聚會的場所,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濃厚民俗風情和吳文化特色的遊覽集會活動,有春之牡丹市、夏之乘涼市、秋之木樨市,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的「三市三節」,每逢市、節之時,蘇州百姓邀約齊聚虎丘,或賞國色天香之牡丹,或享清幽曠遠之涼風,或聞沁人心脾之木樨。還有著名的中秋曲會和元宵燈節。明袁宏道在《虎丘記》中寫道:「虎丘……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張岱虎丘中秋夜》中寫道:中秋夜的虎丘,人們「……皆鋪氈席地而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清顧祿《清嘉錄》載,元宵燈會時蘇州市民齊聚虎丘,張燈結彩的燈船游弋於虎丘山塘河。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誕生了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著名彈詞《玉蜻蜓》,《三笑》的主要故事情節就發生在虎丘一帶。虎丘的民俗活動還促進了當地民間工藝的發展。《紅樓夢》中的薛蟠泥塑小像即出自虎丘民間藝人之手,還有虎丘花露、草蓆、工藝品。這些民俗活動、民間故事和民間工藝流傳至今,現虎丘每年仍舉辦春之花會、秋之廟會。虎丘的「三市三節」、曲會、燈會……是民間非物質遺產的珍貴傳存,充分顯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虎丘還是歷代文人畫家的創作源泉,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靈感,寫下和繪就無數詩文書畫法。虎丘的自然、歷史、文化、民俗,就是一部濃縮的蘇州簡史。故有「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之說,獨享「吳中第一名勝」的美名。

帝王文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0月27日下午,康熙皇帝玄燁至山塘,又從山塘河乘畫舫來到虎丘門前。康熙步入山門,由五十三參登上大雄寶殿,行完佛禮,來到平遠堂。康熙帝對虎丘的奇峰怪石、名勝古蹟興趣濃厚。

康熙帝第一次遊覽虎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五年後,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又將下江南,準備再游虎丘。來之前,下了一道諭旨「將江南積年民欠一應地丁、錢糧、課稅與蠲除。」江南百姓被免稅後,無不歡欣鼓舞。蘇城官民為感激康熙帝的厚恩,紛紛捐資,將虎丘修葺一新,以恭候大駕。修葺後的虎丘,在悟石軒處新建了萬歲樓,樓高三丈六尺,重檐復角,臨千人石的南面開啟軒窗,兩旁分列畫欄,樓上則朱欄四圍,方欞三面,上懸「萬歲樓」金匾,中立御碑一座,高一丈九尺八寸,碑座雕龍,上刻康熙免稅諭文。

康熙帝在這兩次遊歷後,又四次來游。最後一次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還在山上行宮住了一夜。他熟悉虎丘、理解虎丘、鍾情虎丘,激發出滿懷的詩興豪情:他為虎丘山寺題寫雅名「虎阜禪寺」。從此虎丘寺改稱虎阜禪寺,金匾至今高懸於頭山門。「路接天閶」為虎丘以山塘直通古城閶門而題,當年掛於二山門。「香界連雲」、「仙鏡澄輝」、「雲光台」、「青雲境」、「天光雲影」均為當時的大小佛殿所題康熙帝看到虎丘遠處山色迷人、近處林茂館多,白公堤柳色映照,欣然書聯「山光茂苑來書幾;柳色金閶入畫圖」。他倚窗俯視,看到近流遠波,其上還浮着畫船,便提筆寫道「花棹渾疑浮碧漢;倚窗常似俯清流」。他見虎丘雲煙繚繞,台榭高築,揮筆寫道「煙霞常護林巒勝;台榭高臨水石佳」。楹聯由現代人錢大禮書,掛於悟石軒。他憑高遠眺,郊外青山如畫,夜晚月影照簾,揮寫「四面嵐光俱入座;一輪蟾影恰當簾」此聯現由當代蘇州書畫家謝孝思書,掛於平遠堂.他面對虎丘的蒼松翠竹、雲氣嵐光,揮寫「松聲竹韻清琴塌;雲氣嵐光潤筆床」。他有感於周圍波光映月、山色秀美,又書「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雲」。此對現由當代書法家沈邁士書,掛於千頃雲閣。……當年,康熙帝書寫的匾額對聯,高懸在虎丘的殿堂樓閣,使虎丘的山光水色在帝王的幽思豪情中升華,生髮出燦爛奪目的光輝。

士大夫文化

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參與了虎丘的修繕和文化活動。如晉代顧愷之,六朝顧野王,唐代顏真卿、李白、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陸龜蒙、皮日休,宋代蘇軾、米芾、紹隆,元代趙孟頫、倪瓚,明代王鏊、沈周、文徴明、唐寅、張岱、袁宏道,清代吳偉業、朱彝尊、洪鈞、陸潤庠等。

王珣王珉兄弟在虎丘營造別業又舍宅為寺,使虎丘成為江南士大夫文化的土壤;唐代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三位曾任蘇州刺史的大詩人,都對虎丘情有獨鍾並留下詩文,白居易為方便民眾往來虎丘,組織開掘山塘河;東晉大畫家顧愷之說虎丘是「含真藏古」;南朝顧野王贊虎丘是「抑巨麗之名山,信大吳之勝壤」;唐代李陽冰以篆體書題寫了「生公講台」;著名的文學作品《三言二拍》、《紅樓夢》、《儒林外史》都寫到虎丘,《紅樓夢》中的薛蟠泥塑小像產自虎丘;在蘇州的地方戲和彈詞《三笑》、《玉蜻蜓》等劇(曲)目中,更是一再以虎丘為人物活動的舞台。當代大作家陸文夫的成名作《小巷深處》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見也安排在了虎丘山上,園藝大師周瘦鵑也寫有《訪古虎丘山》遊記散文。

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從明代起,文人墨客往往在三月三聚會虎丘,效仿晉人蘭亭聚會修禊,吟詩作畫,留下「丘壑詩情遠,鶯花客夢醒」等美妙佳句。1924年和1936年,黃賓虹張善孖張大千在參加雅集後,曾先後作過虎丘雅集圖,現已成為蘇州市圖書館的珍貴收藏品。

在虎丘西南山麓有「虎丘十景」之一的西溪環翠,系唐代詩人陸龜蒙四十三世孫陸肇域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所建,1860年毀於兵火。2003年6月重建。

北宋理學家尹和靖寓居於虎丘後山。舊有三畏齋、尹和靖讀書台,書台松影是「虎丘十景」之一,2004年重新修復。明萬曆年間,長洲知縣江盈科在平遠堂舊址建五賢祠,紀念唐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三位蘇州刺史和宋長洲令王禹偁及晚年常來蘇州的蘇軾。

明正德七年(1512)正月,蘇州大旱,唐寅和辭官歸隱的大學士王鏊霞到乾涸的劍池池底,發現闔閭墓門,官府要員也趕來查勘未果,在東側崖壁留下兩篇紀事。一為明正德七年長洲令吾翕等探墓的題記;一為同年正月十四日,唐寅王鏊等人目睹闔閭墓門的經過,事後,王鏊寫有《吊闔閭賦》,文徵明也賦詩一首記述此事。

光緒十年(1884)春,邑人朱修庭與僧人雲閒在虎丘尋得古憨憨泉,狀元洪鈞、詞人鄭文焯、文人彭南屏文小坡,感於此泉水質優良,倡議於泉旁建擁翠山莊,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正式落成。

民國7年(1918),著名學者金松岑與費仲深等文化名人聯合發起集資,在擁翠山莊北、第三泉(陸羽井)南側高地,植梅建閣,建造冷香閣。

宗教文化

自東晉王珣王珉舍宅為寺,佛教文化綿延千年。東晉著名高僧竺道生(355—434年)在北方傳播「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遭到擯遣後來到虎丘繼續弘法,他提出了「頓悟成佛」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學說,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是一次突破。至今,虎丘山上還留有遺蹟。南朝陳代和隋仁壽元年(601),山寺始建佛塔。此後,虎丘山寺更發展為一座規模宏偉的著名佛寺。唐初,為避太祖李虎諱,改名「武丘報恩寺」。南宋時,高僧紹隆在虎丘山寺創禪宗臨濟宗「虎丘派」學說,紹隆因此被後人尊為臨濟十二祖,其影響至今不衰,日本禪宗四十六派中,出於紹隆流派的有三十六派。元、明、清各代,虎丘山寺屢有興建,香火鼎盛,名播遠揚,是吳地重要的佛教聖地。今「虎丘禪寺」匾額為清康熙皇帝御題。虎丘還有多處道教遺存,歷史上形成了前佛後道的格局,在後山構成了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到小武當、中和橋、石牌坊、真武殿、玉皇殿一組系列道觀建築。清嘉慶年間所建「二仙亭」內,勒有記載道教名人呂洞賓和陳摶在虎丘相遇對弈的石碑。養鶴澗因「清遠道士養鶴於此」而得名。這裡山石層疊,流瀑懸崖,顯示出道家崇尚的清遠意境。

明代時,虎丘建築多次修繕。蘇州知府況鍾曾捐助俸祿修繕寺廟,蘇州官民紛紛響應。此時虎丘一帶還是重要商埠,園圃花市,極其繁盛。

清代,康熙六次、乾隆三次巡遊,虎丘出現了又一興盛時期。

建築文化

虎丘的建築是虎丘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其類別多樣,年代久遠,總體布局因地制宜,巧於因借,建築風格與自然景觀協調。其形式有塔、殿、橋、亭、樓、閣、墓等;年代從五代延續至當代,呈現出宋、元、明、清、民國等建築風格。1961年,國務院將蘇州雲岩寺塔(包括二山門等建築)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虎丘塔(雲岩寺塔)現殘高48米,為八角仿木結構樓閣式七層磚塔,是江南現存唯一始建於五代的多層建築,腰檐、平座、勾欄等全用磚造,外檐斗拱用磚木混合結構。現塔頂軸心向北偏東傾斜約2.34米,據專家推測,因塔基岩在山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已向東北方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二山門為元代建築,其結構尚承襲了宋代建築的特色。脊桁為兩段圓木相接而成,故俗稱「斷梁殿」,其門扉、連楹、屋頂瓦飾及部分斗拱雖經後世修補,但仍保持了元代風格。虎丘山寺建在山裡,是深山藏古寺的格局,而山門建在山前,形成山藏寺,寺包山,山寺合一的模式,在中國古代眾多名山古剎中是一特例,游山即為訪寺,建築與山體渾然天成,妙趣橫生。

虎丘不僅有寺包山的特色,還是四方文人雅士的聚會之處,晉代顧愷之贊虎丘為「含真藏古」之地,南朝顧野王留有「抑巨麗之名山,信大吳之勝壤」的讚嘆。唐代顏真卿、李白、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陸龜蒙、皮日休,宋代蘇軾、米芾,元代趙孟頫、倪瓚,明代王鏊、沈周、文徵明、唐寅、張岱、袁宏道,清代吳偉業、朱彝尊、洪鈞、陸潤庠等等都對虎丘綿延千年的士大夫文化作出了貢獻。由狀元洪鈞倡議建設的擁翠山莊,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依山而築,是江南園林中少數台地園之一,其利用山體地形起伏變化,營造亭台軒榭,布局靈活,巧於因借,融園景于山景之中。山東坡的萬景山莊,是當代園林藝術與蘇派盆景藝術完美結合展示的典範。

山上的含暉山館是康熙、乾隆游山的行宮。現虎丘山碑刻共有56塊,其中後周1塊,元代1塊,明代12塊,清代25塊,民國時期7塊,年代不詳殘碑4塊,1949年建國後16塊。其中有清康熙帝六游虎丘山,乾隆帝七游虎丘山留下的「御筆」、「御詩」,山上塔院的御碑亭、頭山門內高懸的康熙御書「虎阜禪寺」匾額顯露了皇家園林的氣息。

典故傳說

相傳在2400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于越國的楔李大戰中,不慎受傷,不久就死去了,死後數日他兒子將他葬於虎丘,據說,葬後三日有一隻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虎丘山。

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着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湧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有「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海湧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王鏊)

春秋時代

虎丘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蘇州古城一樣歷史悠久。相傳,春秋時期,這裡就是吳王闔閭的離宮所在。公元前 496 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這裡。據《史記》等書記載,當時徵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 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 因號虎丘。」宋代蘇州州學教授朱長文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並說:「然觀其岩壑之勢,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闔閭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曆也 表示贊同:「本來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稱金氣精。」相傳,吳國滅亡後的數百年間,越王勾踐、秦始皇、東吳孫權,曾先後來次探寶求劍,結果都一無所獲,徒勞而返。

東晉

虎丘由帝王陵寢成為佛教名山和遊覽勝地始於六朝。東晉時,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營建別墅,咸和二年( 327 年),雙雙舍宅為虎丘山寺,仍分兩處,稱東寺、西寺,劉宋高僧竺道生從北方來此講經弘法,留下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和生公講台、千人坐、點頭 石、白蓮池等膾炙人口的古蹟。六朝時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陳代張正見、江整二人詠虎丘詩有「遠看銀台竦,洞塔耀山莊。」和「寶塔據高壟,經台鎮嶺頭。」之 句,可為佐證。這是虎丘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塔,廢毀已久。

南北朝

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國復歸一統的隋文帝楊堅,篤信佛教,於仁壽年間( 601 年 -604 年)下詔各州郡建造舍利塔,並由「有司造樣送往當州」,也就是附發了塔的樣式,以便統一規制。於是,虎丘歷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于山頂東晉王琴台故址, 不過,據古建築專家劉敦楨考證,它只是一座方形的木塔,早已無有,決非保存至今的以磚結構為主的八角形塔。這一結論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唐代

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為武丘報恩寺,仍分東西兩寺。顏真卿詩有「不到東西寺,於今五十春。」之句。那時虎丘離城雖近,但無大路和河流可通,遊人需從田間阡陌穿行,如遇雨天還要涉水方能抵達,交通極為不便。寶曆元年(825年),五十四歲的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吏。這位熱愛蘇州風物、對虎丘情有獨鐘的大詩人有感於此,便領導蘇州百姓自閶門至虎丘開挖河道與運河貫通,沿河修築塘路直達山前,又栽種桃李數千株,加以美化,並繞山開渠引水,形成環山溪。事後,詩人寫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河堤上,長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帶,碧波潺緩,遠遠望去恍若海上仙島;從此水陸稱便,遊人絡繹不絕。為紀念白居易功績,後人稱塘路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為山塘河,皆長七里,號稱「七里山塘」。此後一千一白多年間,山塘成為連結閶門與虎丘的唯一紐帶,是從蘇州城去虎丘的必經之路;既是閶門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風景名勝的前奏,歷史上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明清兩代虎丘的多部山志無不將山塘包括在內,一併加以記述。

然而,當初白居易開河築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闢佛,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於會昌五年(845年)詔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還俗,史稱「會昌滅佛」。遠離長安的蘇州也未能倖免於難,建寺已五百餘年的虎丘東西二寺當即被拆得片瓦無存。但過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復。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為一寺,並從山下遷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築的格局。山下則另建東山廟和西山廟,以紀念舍宅為寺的王珣王瑉兄弟。五代時期,中原分爭,江南一隅比較太平。當時蘇州是吳越國錢氏政權統治下,僅次於都城杭州的重鎮,國主錢第四子錢元錢文奉父子治理蘇州數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構築圓林。據記載錢元「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動顏色。比至,必規畫修繕。」虎丘的寺院和勝跡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維修和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現代修塔施工中,發現文物的文字紀年和塔的形制判斷,虎丘現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後一年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亦即吳越國王錢弘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建築。建成後十七年,吳越國「納土歸宋」,蘇州正式歸入宋王朝的版圖。

清代

虎丘經歷了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虎丘最興盛之時,為康熙至乾隆期間。康熙玄燁乾隆弘曆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臨虎丘,並曾駐蹕山上,有幾次從浙江回京途經蘇州還要重遊虎丘。祖孫二人先後在虎丘題寫匾額楹聯數十處,吟詩不下二十餘首。現今頭山門所懸「虎阜禪寺」豎匾,就是玄燁的手筆。為此虎丘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先後建起了萬歲樓、御碑亭、文昌閣,以及宏偉的行宮「含暉山館」,接着又重修了大雄寶殿、千佛閣。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全面修整,十九年(1754年)建千手觀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1773年)修塔。當時山前山後軒榭亭台逶邐參差,多達五千零八十餘間,共有勝景二百多處;白堤春泛、蓮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霽、風壑雲泉、平林遠野、石澗養鶴、書台松影、西溪環翠、小吳晚眺,號稱「虎丘十景」。虎丘衰落之時,為咸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的兵火摧殘。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修成自天京(南京)揮軍東征,一路勢如破竹,迅速逼近蘇州,潰敗的清軍在城外楓橋、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帶縱火,大火延燒三晝夜。「山塘七里繁華夢,贏得姑蘇一炬紅」(俞平伯詩)被譽為「紅塵中一二等風流之地(紅樓夢第一回)的蘇州閶門,繁華商市及虎丘、寒山寺等勝跡,旦夕之間化為廢墟。1863年虎丘又成為太平軍蘇城保衛戰的西北前哨陣地,曾在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戰後的虎丘,殿閣樓台僅存斷壁頹垣,唯有破敗的雲岩寺塔、二山門。二仙亭和石幢兀立於荒煙蔓草中;危塔暮鴉,西風殘照,人跡罕至,荒涼不堪。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復,但因陋就簡,規模已大不如前。光緒十年(1884年),狀元洪鈞、詞人鄭文焯等集資於憨憨泉坡地依山勢創建擁翠山莊。辛亥革命後,1918年吳中名士金松岑費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閣於擁翠山莊北,並於閣旁植紅綠梅數百株,成為品茗賞梅勝地。此後十餘年,又陸續修建了頭山門、石觀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閣、可中亭諸勝。但八年抗戰期間,勝跡失修,樹木被砍,又出現了荒涼景象。

建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6月蘇州市設立園林管理處,並組成「園林古蹟整修委員會」,接管虎丘及其他園林名勝,進行管理和維修,逐步對虎丘全面修葺。1955年疏浚劍池。戽干水後,於池北最狹處發現一丈多長的隧道。盡頭豎有石板,形似墓門。為恐影響上方雲岩寺塔的安全,未深入發掘,隨即封沒。1956~1957年對虎丘塔進行了搶修,從塔中發現珍貴文物。經專家論證,確定此塔為周顯德六年(959)至宋建隆二年(961)所建。1961年該塔(包括二山門等建築)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至1986年對該塔進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

1955年虎丘陸續新建了放鶴亭湧泉亭孫武亭,開通了環山河。1956年建造海涌橋,疏通第三泉,修整百步趨,重建花雨亭。1959年重建通幽軒、玉蘭山房,整修了小武當、十八折和環山路。

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整修和建設陷於停頓,受到了人為的破壞,石刻、佛像、匾額、楹聯、書畫損失嚴重。70年代後期起,虎丘又進入加快步伐恢復發展的新時期。

1980年重修小吳軒,整修冷香閣。1981年重修照牆及頭山門。1980年至1982年在東山廟遺址、隆祖塔院遺址一帶,新建了萬景山莊。園內陳列着數百盆樹樁和水石盆景。1982年在後山新建分翠亭、攬月榭。

1989年,開始大規模對失修、破損的建築、石刻、匾聯逐步進行維修、保護和復原,重建了千頃雲閣、五賢堂,以及周圍種植享有「茶中王種」之譽白雲茶樹的「雲在茶香」等景點。2003年起,又相繼恢復了西溪環翠、書台松影,對宋代石觀音殿遺址進行了保護。同時注重自然景觀建設,廣植花木,植樹22000多株,春花、夏蔭、秋果,冬翠,四時佳景清麗可人,千古名山生機盎然。

1996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虎丘被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8年,虎丘以其整潔優美的環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優良的服務,被評為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2年,虎丘山風景區通過了ISO9001—14001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A旅遊景區。

虎丘白雲茶,相傳最早就是由陸羽栽培而成的。白雲茶,又叫「雨前茶」。據文肇祉《虎丘山志》記載:白雲茶「僧房皆植,名聞天下。穀雨前摘細芽,焙而烹之,名曰『雨前茶』。」此茶明代列為貢茶。虎丘白雲茶原產地為安徽歙縣,後引入虎丘,在後山約有10畝地用來種植1萬餘株白雲茶,因其口感極佳,引得遊客慕名來品茗,後虎丘景區成功註冊「雲岩茶」這一商標品牌,但因茶葉產量有限,每年僅20餘斤,故只在虎丘景區內部的冷香閣、雲在茶香兩處茶室有售。

虎丘席編

蘇州虎鬚席,清代,蘇州虎丘附近居民用蒯草編制草蓆。顧祿《桐橋倚棹錄》:「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別有蒲蓆、篾席兩種。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鬚席』,極為工致,他處所不及也。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如今虎丘席編已不多見。

蘇州泥塑

紅樓夢》第67回里寫到,薛蟠從蘇州帶了兩箱東西給母親和妹妹薛寶釵,其中一箱是從虎丘帶回的「一出一出的泥人兒的戲,用青紗罩的匣子裝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與薛蟠毫無相差」。

蘇州泥塑名目繁多,質量不等,統稱為「虎丘耍貨」。清代山塘街知名的耍貨店鱗次櫛比,當時蘇州一些富貴人家子弟熱衷斗鳥,拿泥人代替金銀珠寶,充當賭資。

虎丘花卉

虎丘花卉歷史悠久,名聞天下,尤其是香花,在虎丘栽植的歷史相傳已近千年。舊時,虎丘一帶農戶以蒔花為業。每天黎明,虎丘山塘街到虎丘正山門都會形成花市。比較有名的花有茉莉花、白蘭花和玳玳花,賣花女把茉莉花和玳玳花紮成各種花球、花束,又用麥稈編成小巧玲瓏的「花繭」,內裝白蘭或玳玳若干朵,到城裡沿街叫賣。吳儂軟語,花香襲人,為舊日蘇城一景。如今,到虎丘遊玩的朋友仍能在頭山門處看見挎着竹籃,吆喝叫賣茉莉花、白蘭花的老婦人,陣陣香味襲來,不妨也戴上一兩朵,既應了景,也美了心。

旅遊信息

淡季:60.00元 旺季:80.00元。

虎丘山位於蘇州古城西北3.5公里處,滬寧鐵路北側,地處姑蘇區虎丘街道。

蘇州市姑蘇區虎丘山門內8號

相關視頻

航拍蘇州虎丘山風景區 到蘇州沒來過這裡的就等於白來了蘇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