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屯敦和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屯敦和宮
圖片來自chinatimes

草屯敦和宮,位於臺灣南投縣草屯鎮敦和路73號,是一座主奉財神玄壇真君道教廟宇,建廟於1816年,其中以銅製162尺趙天君財神爺像安奉於七樓頂最具特色,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趙天君武財神銅像。

祀神

沿革

  • 宋高宗建炎元年時,金陵試院已奉祀玄壇真君。明英宗正統元年(西元1436年)院內遭祝融之災,進士李立本將玄壇真君請回福建省漳州府故里奉祀。
  • 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北投社的周綠大拓開墾,是時西山李創和族親計議渡台開拓,誠心祈求玄壇元帥顯靈保佑,率領鄉親宗族同渡一帆風順來台入山,在草鞋墩(山仔腳)開墾。
  • 乾隆二十年春(西元1755年)李創回故里與兩子元光、元欽奉請玄壇元帥分像來台,卜地居於草鞋墩下莊,當時李姓鄉親宗族同道渡台,在大肚山烏日莊開發,同時奉請玄壇元帥香爐神位,奉祀為地方守護神(原玄壇元帥廟,現為玉闕朝仁宮)稱為敦和宮乃以西山故里之宮名。
  • 草屯敦和宮與烏日玉闕朝仁宮兩宮廟之香火來源均是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西山故里,但依據敦和宮之記載是「李創迎來玄壇元帥分像於草鞋墩,而同道渡臺的林姓鄉親奉請玄壇元帥香爐神位」;而玉闕朝仁宮則是認為「香爐由李家迎往草鞋墩,金身由林家恭迎奉祀。」兩宮各持己方說法,但究竟當初香爐與神像的歸處何者說法為真已不可考。
  • 嘉慶二十一年三月(西元1816年)由李元光從大陸漳州府平和縣移民台灣時帶來,當時由住草屯的十戶李姓人家(頂莊,下莊鄉親)共同出資建立,是年九月竣工,基地八十坪,境域三百餘坪。同時李元光為答謝神恩,贈匾額曰「赫濯聲靈」。
  •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戴萬生事件,洪姓醫生受戴萬生之惑,豎紅旗於北勢湳,興建太子樓閣,圖謀抗拒官軍,而官方求派草鞋墩、月眉厝、頂崁仔大助陣。官軍遂於同治三年初勝捷,同年秋季、欽差福建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丁為賞,率兵迫紮看頂營壘在頂崁仔,遂亂平。翌同治三年九月贈匾一方,曰「刑期無刑」給月眉厝龍德廟保生大帝,是年十二月同時贈匾二方曰「功成看頂」給敦和宮興(頂崁仔)現為中原里永和宮輔信將軍,締結為兄弟神,每逢慶典都必須互相奉請參與祝壽觀戲,並奉請北投朝陽宮、彰化南瑤宮之天上聖母為客神。
  • 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廟宇大破,北投保練首李定邦先生,首倡重修敦和宮,召集草鞋墩、匏仔寮、南埔、頂崁仔,北勢湳等莊民仕紳,鳩貲一千四十五大圓七十錢予以重修。是年三年興工,十一月竣工。翌十一年一月有李甫泉居士贈聯曰:敦誠一意感化川流大德、和協萬邦時雍於變黎民。
  • 傳說清末時,林子頭的簡姓和李姓起了爭鬥,就在簡姓家族大舉襲擊李姓時,本廟附近出現許多的神兵援助李姓,從此李姓人家對本神各加信仰。
  • 本廟的香燭費於每年計收兩次,廟守準備餅乾菓子「化緣」,贈與各戶信徒,稱之為『化緣粟』。
  • 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李秀才、李春盛先生倡修門楣,油漆梁棟,並訂於十月十五日舉行法會祭典,繼續每年一次法會,普渡孤魂等。
  • 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春季由市區四位里長梁啟和、簡兆江、林欽肇、鐘吉輝商議提倡再修築正殿土角壁,廟屋翻新,發起樂助修整,增建拜亭。
  • 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第三屆委員經由聖示開始購買廟地,由梁啟和、李日興、李召雄、李坤陸、李清炎、李見華、洪明山等七人與十多位地主洽購。
  •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十月二十七日舉行新宮開工典禮,新宮興建工程宏偉,經過將近三年之興建。
  • 草屯敦和宮則是左持金珠,右持金鐧(全臺各廟神像左右手持物不同),財神神像左腳下還踏有神虎(全臺各廟神像左右腳踏虎姿勢不同)。
  • 草屯敦和宮正門門聯「敦厚更堪欽四時日夜香煙,和雍還可敬二祭春秋俎豆」。
  • 新殿落成紀念匾額「澤被黎民」,敬獻單位頭城鎮竹安鎮安宮第一屆管理委員會。
  • 草屯敦和宮祈求財運的補財庫方式,必須使用該宮所提供的金紙,且需經擲筊應允後才能購買,由聖筊求得之發財金紙必須在紅紙疏文上用黑筆填上姓名、地址和蓋手印(男左女右)才可使用。
  • 草屯敦和宮求借發財金,其五路財神爺發財金金額為六百元,祈求方式為信眾先在宮內取一份金紙和自己帶來之供品,點十二柱香,先向外參拜天公爐,後再向財神爺玄壇元帥及眾神誠心參拜祈求,說明擬藉助財神爺發財金用來投資事業或經商,使事業順利財源滾滾而來。然後經過擲筊獲得聖杯,過程須由敦和宮委員、監事或服務人員監筊,且擲筊以第一次為準,經財神爺許可者始準於出借。
  • 廟內財神爺神像前還擺著金光閃閃的大型金元寶,天天被信徒摸得油亮照人,每年新春期間,參拜者人山人海,信眾魚貫排隊等著摸金元寶及武財神,元寶旁立著「摸元寶」的口中默念祝禱:「摸元寶賺錢免煩惱,摸金鞭人生像神仙,摸虎嘴人生平安大富貴,有摸有添人生事業大吉昌(閩南語發音)。」據說一邊摸一邊於口中或心中唸唸有詞,就會得到好財運。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