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屯南岸七將軍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屯南岸七將軍廟
圖片來自nantou

草屯南岸七將軍廟,又稱南岸巷七將軍廟水德七將軍廟御史里茄荖媽助圳七將軍廟,是位於臺灣南投縣草屯鎮御史里中正路南岸巷、烏溪橋旁的七將軍廟,據說是祭拜六位清朝人士與一隻犬(另說是七位士兵與一犬)。農曆七月,南投農田水利會在此舉行圳頭祭

建廟

郭百年事件後,道光四年十二月(1825年)閩浙總督趙慎畛,特奏在今日的草屯設立內木柵,人員由南北投汛分防,以防漢人越界去埔里私墾。

此廟位在今日的烏溪橋頭附近,創建年代未能確定,舊論均以水圳開發觀點而定其創置年代。廟也未留存古文物。過去的《社寺台帳》、1959年劉枝萬〈台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或其後的《南投縣志稿‧宗教志》等都未登錄此廟,特別是後者已然敘及南投市營盤口七將軍廟

建廟傳說是相傳臺灣清治時期當地有六名工人與一隻犬開圳時,因暗圳隧道崩塌被壓死。後人為感恩在烏溪引水口立祠祭拜。但年代、河圳地點有不同說法。

臺灣省文獻會主委簡榮聰對照《草屯鎮誌》與該廟立在御史里中正路南岸巷31號斜對面的解說木牌,發現傳說與歷史有所差異。學者張志相考察廟方與現代文獻,也察覺時間與地點皆有誤,進一步懷疑此傳說真實性。

張志相調查稱地點是茄荖媽助圳的〈南岸巷七將軍廟史蹟〉解說牌與〈七將軍廟沿革〉碑記。解說牌寫水圳由清末劉銘傳下令開鑿,但史書未見記錄。碑記是寫乾隆十八年(1753年),對於圳的名稱與開鑿年代也錯誤。茄荖媽助圳在1903年時,由茄荖圳媽助圳合併才有此稱。此兩圳依契約文書,分別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即已開鑿。主張發生地點是險圳的《台灣省南投農田水利會會誌》〈沿革〉、《台灣省南投農田水利會會誌續修初稿》〈水利與人文〉、《草屯鎮誌》〈水利篇〉,三者時間說法也有差異。水利會誌認為是道光年間;後兩個文獻承繼《彰化縣志》說法,認定乾隆十六年(1751年)。可是,留存清代契約文書證明險圳開鑿於乾隆八年(1743年)。該圳係北投社土目葛買奕托漢人吳連淌 (或作登)所開鑿。葛買奕的養子葛第夫,後來引發彰化縣內凹莊及柳樹湳兵民被兇番焚殺案

另種建廟論點是與中台灣烏溪流域汛塘的七將軍信仰有關,而非開圳。今日四間的七將軍廟,在清朝時附近皆設立有營汛。此廟地區在道光年間年至光緒二十年左右存在著內木柵汛。張志相推論該廟若出自於內木柵汛兵所建,香火來源應出自駐守於南投營盤口的南北投汛,最早源頭即霧峰柳樹湳七將軍爺廟。但因年代久遠、營汛撤銷,導致各地七將軍廟的歷史失真。

沿革

1986年,廟方立有〈南岸巷七將軍廟史蹟〉解說牌,後已消失,原文曾由林美容、簡榮聰採擇分別收入《草屯鎮鄉土社會史資料》一書與〈草屯鎮碑碣〉一文中。由洪子能所寫的沿革是說建廟當初物質缺乏,簡陋從事,年久失修,乏人管理。直到1991年11月24日,主任委員林金亮召集委員十八人於正式成立管理委員會,於1992年9月重建完成。

1992年12月7日舉行安座大典,《民眾日報》以「御史里茄荖媽助圳七將軍廟」稱呼。當日立法委員彭百顯王聰松、省議員林宗男皆到場。水利會會長李連鎮當場許諾明年擴大茄荖媽助圳祭典。

過去廟地並非廟產,直到2015年興建中的寶旺萊6號花園酒店,將五十多坪的廟地捐出。其經理莊宗澤自己還多捐近二十坪地,提供廟方作置放神轎等器物的倉庫。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