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綠色交通。原圖鏈接

綠色交通,又稱可「持續交通」、「永續運輸」,廣義上是指採用採用低污染、適合都市環境、對於健康有益的運輸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交通概念;狹義上,是指綠色的交通運輸系統,國內交通學者專家曾依照台灣地區發展現況,對各種運具的綠色度予以評分與排名,被評為「綠色運具」者包括徒步、腳踏車、大眾運輸(捷運、輕軌)及電動車輛等;相對地,被評為對環境有嚴重影響的「紅色運具」依序為:機車、小汽車貨車計程車及一般公車;其他如高鐵瓦斯公車瓦斯計程車與汽車等之綠色度則為中等。

目錄

現狀

空污嚴重

目前全世界所運用絕大多數的交通工具都是以汽油柴油燃料,汽柴油是一種複雜的碳氫化合物,當它們在汽機車引擎中燃燒之後,會產生有害的物質,排到空氣中,對人體健康的損害非常嚴重,如刺激人體呼吸道,使呼吸系統免疫力下降,過敏性疾病的產生;廢氣中的類物質是強烈致癌物質,會引發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等。氮氧化物,會形成酸雨,阻礙動物植物的生長,間接傷害人們的健康;釋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水蒸氣,會使空氣溫度上升,造成溫室效應;而且大量消耗地球的有限資源(石油),以及廢舊汽機車處理的環境問題,可謂壞處多多。

對策

首要解決交通問題

日前行政院提出「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政府、台灣電力公司加上民間投資,要用2150億元救空污,預計讓PM2.5年平均濃度在2019年底降低18.2%;談到PM2.5,更是現今生活在臺灣的民眾,每天除了關心天氣變化以外,還要注意空氣品質指標的顏色變化,擔心出現「紫爆」現象,影響身體健康。從前述兩例子說明臺灣的空污嚴重,專家學者表示,臺灣的空氣污染來源有30%為境外污染,50%來自工業排放,而剩下20%則來自於交通廢氣排放,及其他空氣污染物,面對境外、工廠交通三大空污來源中,最快解決問題的是交通部分,也就是說,減少交通的廢氣排放,可以有效改善國內的空氣品質。

推進綠色交通發展意見

「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及以上」「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2%」……交通運輸部日前印發《關於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各部門各單位要着力實施「七大工程」,加快構建「三大體系」,實現綠色交通由被動適應向先行引領、由試點帶動向全面推進、由政府推動向全民共治的轉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增進民生福祉提供堅實支撐和有力保障。明確提出了綠色交通發展的一系列目標。

七大工程 三大體系

七項重大工程,加快構建綠色交通發展制度保障體系。主要有:

  • 運輸結構優化工程,要統籌交通基礎設施佈局,優化旅客運輸結構,改善貨物運輸結構;
  • 運輸組織創新工程,要推廣高效運輸組織方式,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發展高效城市配送模式;
  • 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工程,要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創建,實施交通廊道綠化行動,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修復。

構建三大制度體系:

  1. 綠色交通制度標準體系:
    建立分層級、分類別、分方式的綠色交通規劃體系;研究制定綠色交通中長期發展戰略;完善綠色交通標準體系。
  2. 綠色交通科技創新體系:
    強化綠色交通科技研發,加快科技攻關,在部分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加快先進成熟適用綠色技術的示範、推廣與應用,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提升運輸效率。
  3. 綠色交通監督管理體系:
    提升行業節能環保管理水平,推動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加強綠色交通管理力量配備;強化船舶污染物排放監測監」,推動建立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排放、船舶燃油質量等方面的部門間聯合監管機制,強化船舶大氣污染物監測和執法能力建設。[1]

落實

空氣污染防制策略

日前行政院提出「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政府、台電加上民間投資,要用2150億元救空污,預計讓PM2.5年平均濃度在2019年底降低18.2%;談到PM2.5,更是現今生活在臺灣的民眾,除了關心天氣變化以外,還要注意空氣品質指標的顏色變化,擔心出現「紫爆」現象,影響身體健康。從前述兩例子說明臺灣的空污嚴重,專家學者表示,台灣的空氣污染來源有30%為境外污染,50%來自工業排放,而剩下20%則來自於交通廢氣排放,及其他空氣污染物,面對境外、工廠、交通三大空污來源中,最快解決問題的是交通部分,也就是說,減少交通的廢氣排放,可以有效改善國內的空氣品質。

低碳排放量

採用已超過20年的大臺北捷運系統,即是成功的「綠色交通」代表,它提供乘客舒適的乘載環境,改善都市交通秩序與停車問題,減少道路交通擁擠,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空氣污染的環境效益;各縣市爭相設置的「U-Bike」,也是一種「綠色交通」的推廣,提供「最後一哩」的解決方案,它使我們在小範圍的區域當中,能較彈性的規劃行程,並透過自行車取代自行開車,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汽機車的使用,以減緩交通阻塞的問題;高雄市的輕軌列車臺中市過去的快捷巴士(BRT),上下班巔峰時期,能擁有優先路權,可避免交通壅塞的問題,加上人性化低地板的設計,創造無障礙的空間、增加班次,同時減少環境汙染的傷害,開創另一種「綠色交通」的大眾運輸工具。[2]

利益

綠色交通與環境議題的可持續性發展概念一脈相承,它強調城市交通的「綠色性」,即減輕交通擁擠,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公平,合理利用資源。在迎接不可逆的社會需求時,除了從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等面向思維外,我們也要彰顯屬於文化與教育的概念,來幫助下一代建立綠色的素養。是故綠素交通為未來帶來的利益不少。歸納幾點:

  • 帶來環境永續,創造綠色環境的生活條件,實踐環保的意識,在綠色、低碳、節能的理想環境中,讓地球上的資源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 帶進生活的精緻,綠色的影響,發展獨有的謙讓行為,井然有序地排隊搭車、自動靠右的上下電梯及博愛的讓座老弱婦孺等,到明亮乾淨衛生的乘車環境,形成友善的生活空間。
  • 帶領美學的啟發,融合在地的特色,全球的趨勢,從車廂的彩繪、車站的設計、到情境的布置等,孕育美學藝術元素。
  • 帶頭群體的共榮,平價、安全、舒適與便捷是綠色交通的象徵,不同色、身分、信仰與性別的乘客共乘自然和諧。

專家觀點

《看守台灣》季刊是台灣本土系列關懷角度下出版的書籍,1999夏季號第一卷 第二期 Vol.1 No.2 主題即是從永續運輸的主題來喚起國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這一期總共有六篇專題文章,分別從不同面向探討永續運輸。其中,許添本從創造人性空間的角度談交通環保策略;賀陳旦從永續運輸的觀點看機車管理的制度;馮正民為大家闡述永續運輸的觀念;徐淵靜從乾淨的交通運輸系統切入;劉志堅提醒我們交通引起的公害問題;而董娟鳴則討論生活運輸系統的概念與運用;這一系列永續運輸的相關論述,應有助於讀者建立完整的認識。生態保育專家陳玉峰以一個學者的觀察,記錄棲蘭山檜木的生命歷程與行者的心路歷程;另外還有鄭益明針對當前國際上重要環境議題的介紹,以及鄭先祐的「名正言順」。「國土巡禮」單元則仍以永續發展為架構,討論台灣的農地政策。至於「環境觀察」除了由劉志堅分析台灣的環境現況之外,張國龍也以核廢料儲存為題,出想法與讀者分享。[3]

影片

我們的島 第851集 天龍國的單車路 (2016-04-04)
高雄無線路輕軌 體驗綠色交通
推動綠色交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