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2型糖尿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2型糖尿病。原圖鏈接

第2型糖尿病(英語:Type 2 diabetes ,簡稱 T2D 或 T2DM)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患者特徵為高血糖、相對缺乏胰島素、有胰島素抗性等。患者若能確實遵照計畫,就能將血糖值控制在接近正常值的範圍,能夠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有些患者會需要口服降血糖物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概述

第2型糖尿病早期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或成人發病型糖尿病(adult-onset diabetes)。第2型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至95%,通常是在40歲以後發病,這也是為何它亦稱「成年型糖尿病」的原因。但是,就像第1型糖尿病一樣,第2型糖尿病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現在連兒童也會發生。

台灣第四大死因

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估計已經超過8%,也就是說至少有160萬以上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其後續相關的 急慢性併發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名。根據資料庫的統計,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中的95%以上都是所謂的第二型糖尿病,只有少數的病患是第一型糖尿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罹患率逐年攀升

一般來說,年齡增高、肥胖、缺乏運動、一等親有糖尿病史、黑色棘皮症、多囊性卵巢、或懷孕時曾經有妊娠糖尿病的人比較容易得到第二型糖尿病。台灣由於壽命延長、飲食西化和體重增加等原因,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率正逐年上升中。特別是孩童和青少年的第二型糖尿病比例已經遠高於第一型糖尿病,主要也是因為孩童和青少年熱量過度攝取、體重超標和缺乏運動的緣故。[1]

病因

胰島素作用不佳

第一型糖尿病是自體免疫問題造成胰臟胰島細胞破壞,胰島素製造分泌因此急速下降,而引發高血糖的症狀,所以治療上,第一型糖尿病病患需終身依賴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但第二型糖尿病就不同了,它同時有慢性胰島素分泌缺乏,腸道腸促胰素下降的問題,醣製造失序,又合併有胰島素阻抗增加的情況(也就是胰島素作用不佳),其中的致病機轉十分複雜,還有許多部分需要更進一步了解。 第2型糖尿病的身體雖能製造胰島素,但不是量不夠,就是無法被身體善加利用。無法利用胰島素的原因有二:

  1. beta細胞能製造胰島素,但其量不足以降低血糖來滿足身體對能量的需求。
  2. 有一種情況稱為「胰島素抗性」,亦即體內細胞無法正常運作使葡萄糖進入細胞[2]

主要症狀

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不一定有大眾認知的多喝、多尿、體重減輕、小便中有螞蟻、傷口不易癒合、視力模糊等高血糖症狀。它可能症狀輕微,甚至沒有任何症狀,所以有時候並不容易察覺。現在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靠健康檢查中血糖篩檢不正常才發現的。

糖尿病診斷

一旦有兩次空腹八小時血漿血糖大於等於126 mg/dL,口服75克葡萄糖耐受測試2小時後血漿血糖大於等於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大於等於6.5%,就可診斷為糖尿病。

併發症

血糖若不好好控制,一開始不一定有不舒服的症狀,但長期高血糖在體內累積下來,就容易提高腎衰竭腦中風心肌梗塞、截肢、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或性功能障礙等併發症的風險,不可等閒視之。

控制血糖

第2型糖尿病可透過適當的運動、飲食和藥物來控制。第2型糖尿病患者若能確實遵照計畫,就能將血糖值控制在接近正常值的範圍,而且依然覺得健康、充滿活力,並能夠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有些第2型糖尿病患者會需要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飲食方面

以下列食物作為每餐的基礎。例如:蔬菜豆莢類、扁豆類、全麥麵包五穀類、大麥全麥、新鮮水果。要注意很多加到食物中的醬料及防腐劑富含份、油脂,應避免食用。吃少量富含蛋白質食物,例如:海鮮、瘦、去皮雞肉堅果類、低脂起士、低脂優格、低脂牛奶。儘量減少脂肪、糖及酒精的攝取,例如:油、奶油、動物性脂肪、氫化奶油、椰奶、椰奶油、加工肉品、油炸的食物、含有防腐劑或加工的食物、酥皮點心甜點餅乾、軟性飲料(soft drink)。

體能活動

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ity)在第2型糖尿病的管理上佔有重要的角色,可以增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控制以及幫助減輕體重等。糖尿病人若有規律運動,則在12-14年之中死亡率明顯較低。

一般的目標是每週至少應有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包含健走、打太極拳、騎腳踏車、打高爾夫球園藝等。藉由更強烈的體能活動(例如:跳舞有氧運動慢跑、持續性來回游泳、騎腳踏車爬坡、園藝中的挖等)或藉由長時間的中度活動能獲得更多的益處。體能活動還應包含肌力的活動(例如:重力訓練),每一星期應要有至少2次肌力活動,針對小、大腿、肩膀、驅幹的主要肌肉群,強調使用輕度到中度阻力,並且重複(8-12次)身體每個部分的活動。

體能活動計畫的選擇應適合每個人的年齡社會經濟文化及體能狀態。

藥物治療

第2型糖尿病的治療包括營養、運動、物和衛教。營養與運動為基本步驟,血糖較高者則視病情不同而給多不同藥物治療;降血糖藥物治療包括口服糖尿病藥與注射胰島素。症狀嚴重者,需要立即使用胰島素,否則可先行試用口服抗糖尿病藥。

口服抗糖尿病藥的使用,需要依據病人之病情,包括:血糖的高低,心臟功能,藥物之療效以及副作用等因素而定,當然需要同時接受營養與運動治療。如果未達到治療目標,則可合併其他種類藥物,甚至加上胰島素注射。

口服抗糖尿病藥

目前口服抗糖尿病藥依其作用機轉可分下列四大類,均可單獨使用,亦可與其他種類合併使用。[3]
(1)促胰島素分泌劑(insulin secretagogues):目前此類藥物有二種: (A)磺醯脲素(sulfonylureas):主要作用在磺醯脲素受體,以增加胰島素之分泌。各種磺醯脲素的藥效大約相同,失效率也相當;但也有個別差異之處,例如有報告發現gliclazide有抗氧化作用,而glimepiride則較少發生低血糖。

磺醯脲素大部分在肝臟代謝,其代謝產物效力大為減弱,並且和其他未經代謝轉變的藥物一起由腎臟及/或膽道排出。因此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磺醯脲素時會出現磺醯脲素作用增強、時效延長的現象,此時須要特別小心。功能不全時,應儘量避免使用經由腎臟排泄的磺醯脲素,例如:chlorpropamide,如果使用這藥物,應減少劑量、多測血糖以期減少低血糖發生的機會。

磺醯脲素的不良反應以體重增加及低血糖最為常見;低血糖可能持續數天。對老年人、腎功能王或食無定時者,更是危險。為了避免磺醯脲素造成嚴重的低血糖,必須確定病人進食狀況,並且最好由低劑量開始,然後根據血糖的反應慢慢往上調整。對磺胺製劑過敏、懷孕和手術後尚未能正常進食者,不應使用磺醯脲素。 (B)非磺醯脲素(Glinides,又稱Meglitinides類似物):現有repaglinide及nateglinide二種。主要之作用機轉為刺激b細胞之磺醯脲素受體,藉以促進胰島素分泌;吸收快且作用時間短。前者隨膽汁排出,後者由腎臟排出。服藥後10-15分鐘開始作用,在一小時內達到最高濃度,適合用來治療飯後高血糖。

(2)雙胍類(Biguanide):主要作用為減少肝臟之葡萄糖新生作用,但不會增加胰島素之分泌。目前最常使用的雙胍類製劑是二甲雙胍(dimethyl biguanide,metformin),不會引起體重增加。Metformin通常與食物一起或餐後服用,以便減少化道副作用。大約20%的病人服用後會產生食慾不振、部不適甚至腹瀉等副作用,但這些症狀往往只是暫時的,而且如果從小劑量開始,並且與餐飲一起服用,發生的機會就會少些。單獨服用時幾不會導致低血糖。為了避免發生乳酸中毒,有心臟、腎臟、肝臟功能不全、併發感染症及血清幾酸酐(creatinine)濃度超過1.5mg/dl的病人不宜使用。

(3)胰島素增敏劑(insulin sensitizers):作用機轉為活化PPAR-g(peroxisome proliferative-activated receptor-g),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空腹血糖及血中胰島素濃度。副作用有體重增加、水腫、腹瀉、頭痛等。開始用藥以前,應檢查肝功能(如:血清胺酶,ALT),若超過正常上限2.5倍則不要使用。開始用藥後第一應每2個月檢查一次助能,第二年以後視情況檢查。若血清轉胺酶超過正常上限的3倍,應停藥。此外,紐約心臟學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第III級及第IV級心臟衰竭時不應使用。

(4)阿爾發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glucosidase inhibitor):主要之作用機轉為抑制澱粉及雙醣之分解,延緩葡萄糖的吸收。可降低飯後血糖、胰島素濃度,甚至空腹血糖。詃藥物不被腸胃道吸收。副作用為脹氣、腹瀉。服用阿爾發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病人如果出現低血糖,治療必須使用葡萄糖或牛奶,但不能使用蔗糖(因乳糖酶[lactase]不受抑制,但蔗糖酶[sucrase]會受抑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