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圖片來自travel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位於台灣台北市內湖區碧山路24號碧山之尖峰,也稱「尖頂開漳聖王廟」。是台灣最大的開漳聖王廟之一,亦是內湖大廟。香火鼎盛。

廟內主祀開發漳州的唐代民族英雄陳元光,陳元光被視為漳州人守護神,並尊稱「開漳聖王」。配祀其大將李伯瑤馬仁兩位將軍。

碧山巖俯臨台北盆地,白天站在廟前平台,可見蜿蜒的淡水河,近處可見鯉魚山、牌樓外左側為白石湖吊橋。山腳下的梯田全景。夜晚眺望台北盆地,臺北101大樓、圓山大飯店臺北松山機場觸目可及,車陣川流不息;另可眺望南港、台北東區的夜景。碧山巖的旁邊有石階步道直通忠勇山山頂,山頂是一個小公園,平日均有許多民眾在此運動遊憩。

歷史

康熙末年,漳州府人氏黃某攜眷配帶開漳聖王香火渡海來台墾荒。行於碧山之尖頂,忽聞嗡嗡之聲,不絕於耳,停步視之,其聲傳自身前一塊石下小洞,認為此處適合於安座開漳聖王之蜂穴,為難得一見的吉地,遂將隨身佩帶香火懸掛於石洞中,膜拜後離去。

值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碧山尖頂一帶,土匪猖獗,結黨成群,聚眾劫舍,擄人勒索,蠻橫無比。某日黃昏,匪徒又在山下聚集,計議行劫,忽見尖頂山頭金光萬道,鋒芒四射,戰鼓齊鳴,宛如萬馬奔騰。匪眾聞見喪膽,斯時懸掛聖王香火之石塊巨響一聲分裂為三(傳說石塊乃開漳聖王化身,而兩邊石塊即為李、馬兩將軍化身,現目前奉祀於廟內後方石室開基祖廟)仍立在原地不動外,週圍散石一直滾落山下匪徒聚集處;匪眾紛紛棄械,鼠竄而逃,此後遂無土匪為非作歹。事後附近居民聞訊,立製石室(其石室體積為一四○ × 一七○ × 一六八公分)膜拜奉祀,自此香火日盛。

嘉慶六年(1801年)因鑒及香客日增,石室祖廟無法容納大批香客膜拜,於原址小廟前另建本殿,並雕造鎮殿聖王及李、馬將軍金身。咸豐十一年(1861年)第一次修建,後歷經兩次重修;大正三年(1913年)第四次重修,民國四十七年某日風雨交加之夜,發生山崩地坍,廟庭全毀無立足之地,惟有本殿絲毫未損,人皆稱奇,實係聖王顯靈保護寶殿而未波及。遂由委員會與地方人士共同策畫整修並加建地下室香客大樓等設備,擴建本殿及廟庭,民國六十年(1971年)第五次重修成目前建築物。

2016年起整修地下室餐廳部,2017年完成整修並開放為藝文休閒中心。除了提供宴會餐飲外,平日也提供有機咖啡供大家享用。

2019年3月下旬起,因配合拜殿屋脊整修,而將中井拜埕鐵製半透明隔板拆除,也使得受遮蔽的本殿全貌得以恢復。

神尊奉祀

本廟主祀開漳聖王文身王公,兩旁配祀李伯瑤將軍、馬仁將軍金身,聖像均為1801年擴建正殿時以糯米.石灰等原料恭塑而成,乃台灣少數年代久遠珍貴之神尊,有217年的歷史。2014年(歲次甲午年)因鑒於鎮殿百年李伯瑤將軍、馬仁將軍金身年代久遠雖多次整修仍有損壞之憂,本廟乃重修金身,原料採精選樟木依原貌塑成,並於2015年(歲次乙未年)吉日入火安座。原聖像保存於本廟藝文休閒中心供大眾瞻仰。

左右神龕配祀福德正神,武身王公,奉祀土地公原只有6尺寸高之神尊,係因早期內湖地區乃傳統農家社會,每當種植季節來臨時,農民皆會攜帶種苗,前來祈求聖王公及土地公,庇佑農工順利,五穀豐登,祈求均應驗,靈感非凡,於民國60年闢殿奉祀。

左右小港間奉祀斗姥星君,太歲星君,文昌帝君。係內湖各寺廟第一個奉祀兩神的地方,以供善信大德祈求元辰光彩,功名祿利。

廟務管理

日治時期和臺灣光復以後,前內湖莊長或鄉長,均擔任該廟管理人。民國六十一年十月起,改由信徒票選產生董事會(第三屆後成立管理委員會),並設置監事會監督之;歷任董事長或主任委員,有陳登谷、林再和、陳健治(代理)、郭富雄(任一屆董事長後,改任第一屆主任委員)、郭雄塗、林明脩。民國初年,廟內即有廟祝進駐;歷任廟祝(現職位改稱總幹事)為潘老時(死後遺言要葬在廟地,以廟食祭祀,其墓址在原禪房部入口處右下方)、謝大笨、謝阿火、達淨師(峰碧山圓覺寺開山住持師承觀音山凌雲寺本圓法師)、駱淨師、陳阿寶、林阿扁、阿信、高木草、黃明月、林金得(1927-2017,兼任碧山里里長)、林義勝、謝天來、林山峰、謝樹地、張紋瑞(福田)、鄭明達、張國輝、施福等,舊時的廟務支出、必須仰賴廟祝挑著「米籃擔」(大米籃)四處化緣經費,方能維持廟務運作。

慶典法會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位於碧山山腳下之公舘莊武身開漳聖王公回駕進香遶境,農曆二月十六日為開漳聖王聖誕,各地信眾及友宮廟皆會恭迎之家神及友宮廟神尊前來進香看戲,廟方亦提供麵壽龜及壽麵供善信大德求取保平安,並聘請布袋戲酬神。六月初七日凌晨子時起,舉辦傳統民間信仰——「開天門」延壽活動。農曆七月十四日,為舉辦內湖區聯合統一中元普渡。十月初一至初七日,是一年一度的祈安禮斗消災法會,為內湖一大盛事,本廟禮聘法師帶領誦經人員全天誦經祈福,並逐一誦唸登斗之大德疏文,以求大家平安、健康、快樂。並經由善信大德捐獻之經費,提供平安湯圓及素食燴飯與大家分享,請大家屆時蒞廟享用福食,並懇請興趣者,幫忙搓湯圓,很好玩哦。

而本廟自有五大角開漳聖王公輪值爐主組織,由內湖五大角(灣仔,十四份,港墘,梘頭,番仔坡)各里輪流奉祀一年,並於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聖王公聖誕前,擇日恭迎爐主神聖駕回廟,敬演大戲及敬備牲禮祝壽。

此外,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內湖新里族三大角(灣仔莊、葫蘆洲、十四份 )關渡宮天上聖母遶境,農曆三月一日內湖地區六大角(頂番陂、梘頭、港墘、新陂尾、下番陂、山腳)媽祖聖誕,白石湖地區三年一次農曆三月一日關渡媽祖千秋及農曆四月初一士林外雙溪溪山里媽祖祭典,麗山市場中元普渡等慶典,亦恭迎聖王公聖駕,供善信大德祈求闔家平安,萬事如意。

觀光休閒

明治43年(1910年) 日人開始推展學校的遠足(郊遊)活動,社會人士也逐漸有郊遊登山的風氣。碧山巖由於在臺北市郊風景秀麗,臨高俯瞰,風光奇絕,背後有忠勇山,群山環繞,蔚為觀光勝地。成為當時學校學生郊遊遠足的理想地點,同時也是喜好健行者的好去處,日治時期更列入台北州指定之地方級臺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

到了民國時期,假日登山、健行更是蔚為風氣。臺北市政府為了促進國民身心健康,把縣市的山區都修建成很好的步道,也開通山區的道路,鋪設了很好的瀝青路面,更有適合走山區的小型公共汽車。由於附近有不少名勝,碧山巖本身也吸引眾多的香客,因此道路建設良好,成為臺北市民週末郊外踏青的好場所。

在歷年來廟方的精心策畫下,規劃整修本廟主體及觀光服務設施,周圍亦有桃園三結義、岳母精忠報國刺字、慈母園等石像,以宏揚傳統文化、引領國內外人士駐足觀光進而繁榮地方、更願藝術之美善化群眾。

附近區域是台北市近郊著名的旅遊勝地,區內有著名的白石湖吊橋及許多寺廟古剎與登山健行步道,非常適合全家大小同遊。此區有許多市政府及內湖區農會輔導的觀光草莓園,採收期為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五月,誠摯歡迎全家大小一起享受田園野趣及知性、健康、休閒的一天,飽覽群山美景,實為假日午後最佳休閒。

廟內地下室一樓 "藝文休閒中心" -- 咖啡與你結緣 --。

公益慈善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秉持聖王公之精神,服務於社會大眾,回饋公益。

  • 1992年捐贈台北市政府消防局3套油壓破壞器材及8組16條的燈繩,有效提昇火場救人滅火的救災效能,
  • 捐贈宜蘭縣政府-消防局福斯(KOMBI L 2.0 TDI)救護車乙輛,及台北市政府消防局救護車數輛,
  • 106年度贊助弱勢團體花蓮安德啟智中心、黎明教養院、嘉義聖心教養院、台東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新莊愛心育幼院250,000元,
  • 春節慰問內湖區低收入慰問金849,000元,,辦理急難慰助2,004,000元,贊助內湖區各國小特教班相關活動,109年度贊助贊助財團法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清寒學生基金會180,000元,
  • 參加台灣開漳聖王廟聯誼會等公益事蹟。興辦社會教化事業成效卓著不計金額之功績,並提供獎學金以鼓勵低收入戶學子努力向上,

並獲得內政部103年度宗教團體表揚大會殊榮,105年宗教團體表揚大會內政部表揚社會教化之殊榮。對公益不遺餘力,深獲各界大德之肯定。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