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會寺 (北京木樨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會寺 (北京木樨園)
圖片來自itsfun

海會寺,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木樨園以南,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為北京外八剎之一。現已無存。

簡介

該寺創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萬曆元年,明神宗之母慈聖皇太后命內臣增修海會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七「京師敕建寺」條記載:

本朝主上及东宫与诸王降生,俱剃度童幼替身出家,不知何所缘起,意者沿故元遗俗也。今京师城南有海会寺者,传闻为先帝穆宗初生受釐之所,今上万历二年重修,已称钜丽。本年又于城之西南隅鼎建承恩寺,其壮伟又有加焉。今上替身僧志善,以左善世住持其中。盖从龙泉寺移锡于此。

其在城外者曰慈壽寺,去阜城門八里,則聖母慈聖皇太后所建,蓋正德間大璫谷大用故地,始於萬曆四年,凡二歲告成。入山門即有窣堵坡高入雲表,名永安塔,華煥精嚴,真如游化城樂邦。所費甚多。蓋慈聖既捐帑,各邸俱助之,因得速就如此。

至五年之三月,今上又自建萬壽寺西直門外七里。先是京師有番經、漢經二廠,年久頹圮,穆皇命重修未竟,上移貯漢經於其中,其正殿曰大延壽;閣曰寧安,重樓復榭,隱暎蔽虧,視慈壽寺又加麗焉。其後壘石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蓋象普陀、清涼、峨眉。凡占地四頃有奇,亦浹歲即成。時,司禮故大璫馮保領其事,先助萬金。潞邸及諸公主諸妃嬪,以至各中貴,無不捐資。其藻繪丹艧,視金陵三大剎不啻倍蓰。蓋塔廟之極盛,幾同《洛陽伽藍記》所載矣。予再游萬壽時,正值寺衲為主上祝釐,其梵唄者幾千人,聲如海潮音。內主僧年未二十,美如倩婦,問之亦上替僧,但怪其太少,蓋志善者已謝世,此又代職者,自承恩移居此中耳。時,上從內府賜出永樂間所鑄銅鐘,內外范《華嚴》全部,婆娑環讀,此身真在忉利天宮也。

以上諸剎,俱帝、後出供奉之羨,鳩工聚材,一以大璫蒞之,有司例不與聞,民間若不知有大役,亦太平佳話也。先是萬曆二年,仁聖太后亦出羨金,建仁壽寺於城南數里,直至十三年始報竣。

此外,京城內有大隆福寺景帝所建,至撤英宗南內木石助之。未幾,又從山西巡撫都御史朱鑒言,謂風水當有所避,乃命閉正門不開,禁鐘鼓聲。又拆寺門牌坊,所謂「第一叢林」者,而無救於禍難。成化間,又以妖僧繼曉建護國大永昌寺,致勞憲宗親幸,不逾時曉誅寺毀,此皆聚民膏血所成,二寺俱逼近禁御,隆福今尚存,而永昌則無寸櫞片瓦也。

清朝《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九十《郊垧南一》記載了海會寺:

原:海会寺,穆宗受釐之地,万历増修,极其闳丽。今则零落无存矣。(《行国录》)原在南城,今移改。臣等谨按:海会寺在左安门外迤西马家村,明嘉靖间建,万历间增修。本朝顺治年间重修,乾隆二十二年复加缮葺。正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觉海津梁”,殿前恭勒御制诗碑。寺内明万历二年碑,大学士张居正撰,又有本朝顺治十七年宏觉禅师道志所撰碑。

增:乾隆二十二年御製海會寺詩:城南佛宇道東陲,慶落重看綽楔碑。(寺建於明神宗時,有張居正碑文。歳久頺圯,因勅重修,時甫落成,因往南苑之便一臨瞻禮)見說神宗受釐處,更思張相迓衡時。往來久是惜零落,(此寺為南苑往來必經之路。少年時即見其零落矣。近以帝京觀瞻所系,凡傾圯不堪者,或歸併淨除,或量加修葺,所司通告工竣)構築無過葺廢頺。帝里觀瞻法輪奐,寧關修福六檀施。

原:張居正重修海會寺碑:海會寺在都城之南,創於嘉靖乙未,穆宗皇帝常受釐於此。皇上即位之二年,聖母慈聖皇太后出內帑銀,即其地更建焉。會游僧有笵成銅像一軀,無所庇覆,司禮監太監馮保請移置其地,復出內儲大木以為殿材。中為殿三,皆三楹,方丈一,凡五楹,鐘鼓樓二,配殿十二,禪堂十,僧房四十有奇。前為山門,繚以周垣,又於其外拓地六頃,以為焚修供具之資。(《太岳集》)原在南城,今移改。臣等謹按:笵銅佛像今在寺之正殿。

増:僧道忞重修海會寺碑略:都城之南有寺曰海會者,剏於嘉靖乙未之歲,世穆二廟咸命僧代度於此。至萬曆元年,慈聖太后復發帑金,命內臣撤其圯壞而増修之,江陵張相國為文記其事詳且悉矣。今上受天眷命,撫有萬方,維時順治丙申,歳久寺頺,都人士謀欲鼎新,乃削牘命本寺僧走江淮,請今憨璞聰公住持是剎,首創濟宗,禪眾川趨,宗風大振。丁酉,上狩南苑,因幸寺,延見聰,屢召入禁庭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日昨上謂志曰:朕初雖尊崇象教,而未知有宗門耆舊。知有宗門耆舊,則自憨璞固有造於祖庭者也。聰公住海會凡五載,殿宇廊廡與鐘鼓樓閣山門之屬煥然一新,丐予言記之,以昭示後人,使永為十方常住,不墜宗風焉。順治十七年孟秋立

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記載了海會寺:

永定门外沙子口迤南,该寺建于前明嘉靖十四年,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均重修。庙基虽不甚巨,但早年香火极盛。城内外居民多重其名,每逢旧历二、四、六、九等月,均有开放之日,迄今亦复如此,不过香客已稍减色。据传明时神宗,于此寺受釐。盖明沿元俗,凡帝主东宫及诸王降生,均须剃度幼童,替身出家。是以神宗初生,该寺为受釐之地。寺内所供铜刻观音像,出于前代名手。眉目如生,衣纹合度。惟惜庙在郊外,好古者每因道远,不愿涉足耳。录乾隆御制诗碑文于下:“城南佛宇道东陲,庆落重看绰楔碑。见说神宗受釐处,更思张相迓衡时。往来久是惜零落,构筑无过葺废颓。帝里观瞻法輪焕,宁关修福六檀施。”

該書還刊登了海會寺的兩張照片,一張題為「海會寺」,一張題為「海會寺內銅觀音」。

如今,豐臺區木樨園以南尚有地名作「海慧寺」(即海會寺的訛寫)。該地位於南三環木樨園橋東南,南苑路福海公園以東,光彩路以西。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後、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