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棘刺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棘刺龍屬
圖片來自kater

棘刺龍屬學名Spinophor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尼日的Irhazer組地層的下層,目前難以確定該地層的地質年代,可能屬於侏儸紀中期的巴柔階巴通階,或者更早期。

棘刺龍的唯一化石相當完整,是目前非洲所出土的最完整原始蜥腳類恐龍化石,只有中國南美洲的數個原始蜥腳類化石比棘刺龍還完整。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編號GCP-CV-4229)被發現於尼日阿加德茲,由一群西班牙挖掘團隊進行名為「DAGGERS」的挖掘工作時所發現。正模標本包含:頭顱骨的腦殼、眶後骨鱗狀骨方骨翼骨上隅骨,以及接近完整的身體骨骼,只缺少胸骨、前臂、手掌、腳掌。正模標本目前存放於尼日自然歷史博物館。

副模標本(編號NMB-1698-R)則是由德國挖掘團隊所發現,是一個部分頭顱骨、不完整的身體骨骼。副模標本的骨頭部位裡,正模標本所缺少的部位包含:前上頜骨上頜骨淚骨齒骨隅骨、右側的所有肋骨肱骨、以及零散的腳部骨頭。正模標本、副模標本所重複的部位包含:眶後骨、鱗狀骨、翼骨、上隅骨、牙齒、脊柱、肩胛骨。由於兩個化石發現於同一地層帶,有高度類似處,因此被歸類於相同動物。

模式種尼日棘刺龍S. nigerensis),是在2009年由古生物學家克里斯提·拉莫斯(Kristian Remes)等人所敘述、命名。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帶有長刺的蜥蜴」;種名則是以尼日為名[1]

同年的稍晚研究,根據棘刺龍的腦殼結構、神經解剖學,推論棘刺龍的演化位置介於原始蜥腳形亞目新蜥腳類恐龍之間。

體徵

棘刺龍的身長估計為約13公尺。棘刺龍是非常特殊的蜥腳類恐龍,正模標本被發現具有兩根長刺狀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皮內成骨的基部接近圓形、末端呈長刺狀,左側皮內成骨較大、外形比率略有不同。雖然這兩根長刺被發現於骨盆部位,位於脫落、位置移動的肩胛骨的下方,但研究人員根據長刺、尾巴末端的骨頭外形,而推論其生前可能位於尾巴末端,類似劍龍類恐龍的尾刺。除此之外,生存於亞洲的蜀龍則具有尾巴尾鎚;蜀龍是種原始真蜥腳類恐龍。

演化位置與分類

研究人員根據棘刺龍的方骨與後肢特徵,提出棘刺龍是塔鄒達龍的近親,兩者都生存於非洲(當時為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都是典型的原始蜥腳類恐龍。棘刺龍也被列為真蜥腳類演化支的姊妹分類單元。但是,棘刺龍具有某些進階型特徵,類似時代相近、生存於勞亞大陸的真蜥腳類恐龍,例如:蜀龍馬門溪龍科,兩者的類似處在於頸椎尾椎肩胛骨肱骨;另一方面,棘刺龍則較不類似南美洲印度的原始蜥腳類恐龍,例如:頸椎的長度與側腔形狀、頸椎與背椎神經棘、肱骨與肩胛骨的形狀。

早期理論普遍認為,侏羅紀早中期的蜥腳類恐龍廣泛分布於盤古大陸,而沒有達到高密度的個體數量。當盤古大陸在侏羅紀中晚期開始分裂後,各大陸的蜥腳類恐龍開始獨自發展。近年研究則質疑這個地理分隔理論。棘刺龍的發現,有助於古生物學家推論侏羅紀早中期的蜥腳類恐龍演化歷史、地理分佈。

研究人員提出兩種可能原因。這些非洲原始蜥腳類恐龍可能平行演化出進階型特徵。另一種可能則是,棘刺龍的某些類似真蜥腳類特徵,演化自更原始的蜥腳類恐龍,因此非洲的棘刺龍才具有類似亞洲真蜥腳類的進階型特徵。研究人員推論,侏羅紀早中期的蜥腳類恐龍演化過程關鍵可能發生於勞亞大陸的北美洲地區,當時位於氣候潮濕的赤道地區。

參考文獻

  1. (英文)Remes, K., Ortega, F., Fierro, I., Joger, U., Kosma, R. and Ferrer, J.M.M. (2009). "A new basal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Niger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sauropoda." PLoS ONE, 4(9): e6924. doi:10.1371/journal.pone.0006924 full text online Template:Way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