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安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安民(《南史》作李安人)(428年-486年),蘭陵承縣(今山東嶧城)人,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將領。

  • 李安民在南朝宋官至前將軍、郢州刺史,封邵武縣子,先後參與平定晉安王劉子勛、桂陽王劉休范、建平王劉景素、荊州刺史沈攸之等的叛亂,協助齊高帝蕭道成建立南齊。
  • 他在南齊年間,歷任中領軍、領軍將軍、丹陽尹、尚書左僕射、吳興太守等要職,加授散騎常侍,進爵康樂縣侯,並數次率軍抵禦北魏,大敗魏軍。
  • 永明四年(486年),李安民病逝於吳興太守任上,終年五十八歲,追贈鎮東將軍,諡號肅侯。後配享太廟。
  • 《全齊文》收錄有李安民的奏表《斷募部曲表》。

基本信息

姓名    李安人[1]   
別稱    李安民      
官職    中領軍、領軍將軍、丹陽尹、尚書左僕射、吳興太守等要職,加授散騎常侍      
爵位    邵武縣子→康樂縣侯  
贈官    鎮東將軍      
諡號    肅侯      
出生地   蘭陵承縣
出生時間  428年  
去世時間   486年  
所處時代   南朝宋、齊   
主要成就   南齊開國功臣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李安民年輕時因父親李欽之擔任薛縣縣令,隨父親居住在薛縣(治今山東滕州東南)。他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時因薛縣陷於北魏,被虜往北方,後率部曲逃歸江南。
  •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父篡位,史稱元兇之亂。其弟武陵王劉駿起兵討逆,不久在新亭(在今江蘇南京南)稱帝,史稱宋孝武帝。李安民主動投靠劉駿,被任命為建威將軍,隸於魯爽麾下,隨其討平元兇之亂。
  • 孝建元年(454年),魯爽在豫州舉兵叛亂。李安民逃回建康(南朝國都,治今江蘇南京),被任命為領軍行參軍,升任左衛殿中將軍。他在大明年間(457年-464年)出任建威府司馬、無鹽縣令,後以殿中將軍之職,領兵討平漢川一帶的叛亂。[2]

征戰淮北

  • 泰始二年(466年),晉安王劉子勛在江州叛亂,自立為帝,史稱義嘉之亂。李安民被任命為司徒城局參軍、武衛將軍,隨建安王劉休仁南討江州。他統領水軍,作戰有功,升為積射將軍、軍主。當時,張興世據守錢溪(在今安徽貴池東),與叛軍對峙,急需糧草支援。李安民率舟船數百,連闖叛軍的五道防線,將糧草運到了錢溪,後又隨張興世在貴口大敗叛軍。義嘉之亂平定後,李安民又隨張永、沈攸之北上徐州,征討支持劉子勛的徐州刺史薛安都。薛安都向北魏請降,求取援兵。
  • 泰始三年(467年),北魏遣軍援救薛安都,在徐州大敗宋軍。李安民隨軍退守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以寧朔將軍之職戍守淮陽城(治今江蘇淮安西南)。不久,宋廷以「貴口破賊」之功封李安民為邵武縣子,食邑四百戶。是年八月,李安民又隨吳喜沈攸之北攻徐州,結果在睢口(在今江蘇宿遷南)被魏軍擊敗,只得退守宿豫(治今江蘇宿遷)。
  • 泰始五年(469年),淮北四州(青州、冀州、徐州、兗州)全部淪陷於北魏。李安民被拜為寧朔將軍、冗從僕射,先後戍守淮河南岸的角城(在今江蘇泗陽)、泗口(在今江蘇淮安西南),防禦魏軍。當時,北魏荊亭守將升乞奴棄城來降。李安民率水軍出擊,攻取荊亭,因功升任寧朔將軍、冠軍司馬、廣陵太守,代理南兗州軍政事務,後來,宋明帝懷疑李安民與鎮守淮陰的蕭道成相互勾結,於是將李安民調任為京兆太守。
  • 泰始七年(471年),淮北一帶接連爆發起義,反抗北魏統治。李安民時任山陽太守,又加授都督前鋒軍事,北上接應淮北義軍,結果無功而返。宋廷遂召李安民回朝,授為越騎校尉,但不久又將他調回山陽(治今江蘇淮安)擔任太守。後來,李安民被任命為假節、都督討蜀軍事、輔師將軍,平定蜀地三巴一帶的叛亂,隨即又北上漢中,討平五獠之亂。 [3]
  • 元徽元年(473年),宋廷為加強淮河南岸鄢郢一帶的防禦,以李安民為都督司州軍事、司州刺史,領義陽太守。[4]

助建南齊

  • 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范舉兵叛亂,自江州東攻建康,很快便攻至新林(在今江蘇南京西南)。李安民遣軍援救建康,協助朝廷平定叛亂,被征拜為左將軍,加給事中。當時,蕭道成在平叛中立有大功,權勢日隆。而李安民早在戍守淮南期間,便與蕭道成私交甚篤,因而成為蕭道成在軍中的重要支持者。
  • 元徽四年(476年),建平王劉景素在南徐州叛亂。蕭道成命李安民與驍騎將軍任農夫、冠軍將軍黃回各領步軍,北討劉景素。黃回是劉景素重金交結的京中武將。蕭道成對黃回並不放心,故命李安民與其同行,加以監視。不久,李安民攻至京口(南徐州州治,在今江蘇鎮江),在葛橋大破叛軍,協助宋廷討平叛亂。他後被留在南徐州,代理州府事務,又被改授為冠軍將軍、驍衛將軍,但卻並未接受任命。
  • 元徽五年(477年),李安民改任征虜將軍、東中郎司馬,代理會稽郡事務。當時,皇帝劉昱恣肆暴虐。李安民表示要擁戴江夏王劉躋(劉躋時為東中郎將,是李安民的府主)在會稽起兵,結果被蕭道成勸止。不久,劉昱遇弒。蕭道成追廢劉昱為蒼梧王,立其弟劉准為帝,史稱宋順帝。他掌握了朝政內外大權,改授李安民為使持節、都督北討軍事、冠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是年十二月,荊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對蕭道成。李安民被調回建康,鎮守白下(在今江蘇南京金川門外),進號征虜將軍。
  • 升明二年(478年),李安民率軍西討荊州,但剛剛行至盆城(治今江西九江),沈攸之便已兵敗自殺。蕭道成遂以李安民為使持節、都督郢州及司州義陽諸軍事、前將軍、郢州刺史。[5]
  • 升明三年(479年),李安民改任左衛將軍,加領衛尉。是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建立南齊,史稱齊高帝。李安民升任中領軍,封康樂縣侯,食邑一千戶。自宋泰始年以來,內外叛亂頻發。軍中將帥都大肆招募部曲,充作親兵。李安民上奏皇帝,建議限制淮北邊防軍以外的將帥部曲人數。蕭道成遂頒布詔令,明確禁止私募部曲。[6]

抵禦北魏

  • 建元二年(480年),李安民升任領軍將軍。不久,北魏南犯豫州,很快便攻至馬頭(在今安徽壽縣西北),兵鋒直指壽春(豫州州治,在今安徽壽縣)。李安民率軍北上,擊退魏軍,沿淮水直入壽春。當時,亡命王元初嘯聚六合山,僣號稱帝,屢敗州郡征討軍隊。李安民回軍途中,剿滅六合山,擒斬王元初,因功加授散騎常侍。是年,北魏再次南侵。李安民被授予符節,總領淮河沿岸各處駐軍。他駐守泗口,遣軍分赴朐山、連口、角城等處,防禦魏軍。
  • 建元三年(481年),李安民引軍過清水,在淮陽大敗魏軍。不久,魏軍撤軍北歸。李安民命族弟李長文率二百騎兵為前鋒,追擊魏軍至宿豫。魏軍見宋軍兵力較少,便以數千騎兵掩殺過來。李長文邊戰邊退,將魏軍誘到孫溪渚一帶。李安民統領大軍,與周盤龍、崔文仲隨後趕至,縱兵掩殺,再次大敗魏軍。當時,桓摽之、徐猛子在淮北一帶相繼起義,反抗北魏統治,並請求南齊援救。李安民奉命督軍北上,接應義軍。但他行動遲緩,趕至淮北時義軍業已敗亡,因而遭到皇帝的呵責。 [7]

晚年及病逝

  • 建元四年(482年),蕭道成病逝,太子蕭賾即位,史稱齊武帝。李安民升任撫軍將軍、丹陽尹,並加領侍中。
  • 永明二年(484年),李安民因與尚書令王儉交情深厚,得到王儉的推薦,被拜為尚書左僕射。但他不久便上疏皇帝,以年老多病為由自請引退。蕭賾遂改授李安民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
  • 永明四年(486年),李安民出任安東將軍、吳興太守。同年病逝於任上,終年五十八歲,追贈鎮東將軍,諡號肅侯。[8]
  • 永明十年(492年),李安民與褚淵王儉柳世隆王敬則陳顯達一同配享太廟,祔祭於太祖(高帝)廟庭。 [9]

人物影響

  • 政治:

李安民早年效力於元兇劉劭,但在劉劭篡位後主動投靠孝武帝劉駿,歷仕孝武帝、前廢帝、明帝、後廢帝、順帝五朝,始終支持齊高帝蕭道成,協助蕭道成代南朝宋,建立南齊政權。他在南齊年間,曾上奏皇帝,建議限制淮北邊防軍以外的將帥部曲人數,是當時唯一可以和蕭道成談論「家國密事」的大臣。晚年時一度擔任尚書左僕射,成為朝中宰相。

  • 軍事:

討平內亂:李安民在南朝宋年間先後參與平定太子劉劭、晉陽王劉子勛、桂陽王劉休范、建平王劉景素、荊州刺史沈攸之的叛亂,並相繼鎮壓漢川、三巴、漢中一帶的民間起義。南齊年間,又剿滅盤踞六合山十餘年的亡命王元初。

抵禦北魏:李安民在南朝宋年間便隨軍征戰淮北,與魏軍作戰,在淮北淪陷後又鎮守淮南地區,抵禦魏軍南侵,曾率軍攻取北魏荊亭。他在南齊年間,又領軍北上,先後在馬頭、淮陽、孫溪渚大敗魏軍。

人物軼事

  • 少年大志:李安民少年時便胸懷大志,常用手拍着大腿,嘆道:「大丈夫生於世間,富貴不可希求,但若想在軍中當個三將(指虎賁中郎將、冗從僕射、羽林監)、五校(指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之類的官職,又有什麼難的?」 [10]
  • 五擲皆盧:李安民年輕時,有一個相士對他說:「你以後定能大富大貴,與皇帝一起嬉戲。」後來,宋明帝平定義嘉之亂,在新亭大宴功臣,與諸將玩摴蒱遊戲。李安民連擲骰子五次,擲出的都是「盧」(以骰五枚,上黑下白,擲之全黑為盧)。宋明帝大為驚異,看着李安民,道:「我看你面方如田,這是封侯的面相啊。」[11]
  • 處斬參軍:李安民的親信參軍王回偷盜絹帛兩匹,被人告發。李安民流着眼淚,對王回道:「你我二人相交莫逆,今日你犯下王法,是你先有負於我。」他在軍營門口當眾處斬王回,然後將其厚葬。軍府上下為之震動。 [12]
  • 載米赴任:李安民擔任吳興太守,自帶米糧到吳興赴任。時人都欽佩他的清廉。[13]

人物評價

  • 蕭賾:安民歷位內外,庸績顯著。忠亮之誠,每簡朕心。敷政近畿,方申任寄。奄至殞喪,痛傷於懷。[14]
  • 蕭子顯:宋氏將季,離亂日兆,家懷逐鹿,人有異圖。故蕃岳阻兵之機,州郡觀釁之會。此數子皆宿將舊勛,與太祖比肩為方伯,年位高下,或為先輩,而薦誠君側,奉義萬里。以此知樂推之非妄,信民心之有歸。[14]
  • 李延壽:宋氏將季,亂離日兆,家懷逐鹿,人有異圖。高帝觀釁深視,將符興運。李安人、戴僧靜桓康焦度曹武呂安國周山圖周盤龍王廣之等,或早見誠款,或備盡心力,或受委方面,或功成麾下,其所以自致榮寵,夫豈徒然?[15]

史料記載

  • 《南齊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八》[14]
  • 《南史·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15]

參考資料

  1. 李延壽在編撰《南史》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偏諱,將李安民改作李安人。
  2. 《南齊書·李安民傳》:及爽反,安民遁還京師,除領軍行參軍,遷左衛殿中將軍。大明中,虜侵徐、兗,以安民為建威府司馬、無鹽令,除殿中將軍,領軍討漢川互螫賊。
  3. 《南齊書·李安民傳》:改授寧朔將軍、山陽太守。泰始末,淮北民起義欲南歸,以安民督前鋒軍事,又請援接,不克,還。除越騎校尉,復為寧朔將軍、山陽太守。三巴擾亂,太守張澹棄涪城走,以安民假節、都督討蜀軍事、輔師將軍。五獠亂漢中,敕安民回軍至魏興,事寧,還至夏口。
  4. 《南齊書·李安民傳》:元徽初,除督司州軍事、司州刺史,領義陽太守,假節、將軍如故。別敕安民曰:「九江須防,邊備宜重,今有此授,以增鄢郢之勢,無所致辭也。」
  5. 《南齊書·李安民傳》:進軍西討,又進前將軍。行至盆城,沈攸之平,仍授督郢州司州之義陽諸軍事、郢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6. 《南齊書·李安民傳》:升明三年,遷左衛將軍,領衛尉。太祖即位,為中領軍,封康樂侯,邑千戶。宋泰始以來,內外頻有賊寇,將帥已下,各募部曲,屯聚京師。安民上表陳之,以為:「自非淮北常備,其外余軍,悉皆輸遣。若親近宜立隨身者,聽限人數。」上納之,故詔斷眾募。
  7. 《南齊書·李安民傳》:三年,引水步軍入清,於淮陽與虜戰,破之。虜退,安民知有伏兵,乃遣族弟馬軍主長文二百騎為前驅,自與軍副周盤龍、崔文仲系其後,分軍隱林。及長文至宿豫,虜見眾少,數千騎遮之。長文且退且戰,引賊向大軍,安民率盤龍等趨兵至,合戰於孫溪渚戰父彎側,虜軍大敗,赴清水死不可勝數。淮北四州聞太祖受命,咸欲南歸。至是徐州人桓摽之、兗州人徐猛子等,合義眾數萬砦險求援。太祖詔曰:「青徐泗州,義舉雲集。安民可長轡遐馭,指授群帥。」安民赴救留遲,虜急兵攻摽之等皆沒,上甚責之。
  8. 《南齊書·李安民傳》:四年,為安東將軍、吳興太守,常侍如故。卒官,年五十八。賻錢十萬,布百匹。詔曰:「……贈鎮東將軍,鼓吹一部,常侍、太守如故,諡曰肅侯。」
  9. 《南齊書·禮志》:永明十年,詔故太宰褚淵、故太尉王儉、故司空柳世隆、故驃騎大將軍王敬則、故鎮東大將軍陳顯達、故鎮東將軍李安民六人,配饗太祖廟庭。
  10. 《南史·李安人傳》:安人少有大志,常拊髀嘆曰:「大丈夫處世,富貴不可希,取三將五校,何難之有!」
  11. 《南史·李安人傳》:事平,明帝大會新亭樓,勞諸軍主。摴蒱官賭,安人五擲皆盧。帝大驚,目安人曰:"卿面方如田,封侯相也。"安人少時貧,有一人從門過,相之。曰:"君後當大富貴,與天子交手共戲。"至是,安人尋此人,不知所在。
  12. 《南史·李安人傳》:城局參軍王回,素為安人所親,盜絹二匹。安人流涕謂曰:「我與卿契闊備嘗,今日犯王法,乃卿負我也。」於軍門斬之,厚為斂祭,軍府皆震服。
  13. 《南史·李安人傳》:為吳興太守,於家載米往郡,時服其清。
  14. 14.0 14.1 14.2  南齊書:列傳第八.國學導航.2018-02-11
  15. 15.0 15.1  南史:列傳第三十六.國學導航.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