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喜(427年-471年),吳興臨安人。南朝劉宋後期大臣、名將,本名吳喜公。

  • 出身卑寒,少被驅使,後來擔任領軍府的白衣小吏。但其少年時便知書,文筆甚好,涉獵《史記》、《漢書》,頗見古今。
  • 元嘉末年,隨軍伐蠻,被伐蠻統帥劉駿所知賞。孝武帝劉駿即位後,吳喜獲得孝武帝的親自任命,在孝武帝統治期間,先後擔任主書、諸王學官令、左右尚方令、河東太守、殿中御史,經常被孝武帝作為朝廷使者常充使命,巡視地方,所經之處都得到當地百姓的懷念。 [1]
  • 宋明帝劉彧即位,四方反叛,吳喜代理建武將軍,選拔羽林軍中的勇士配備向東征伐,由於吳喜在孝武帝時就常作為使者外出,常充使命,因其寬厚的性格而得到當地百姓的懷念。
  • 泰始四年,改封為東興縣侯,授右軍將軍、淮陽太守,兼任太子左衛率。泰始五年,又轉為驍騎將軍,統軍在荊亭大敗北魏軍,班師後又兼左衛將軍。
  • 泰始六年,又再次統率軍隊向豫州抗擊魏軍,加任都督豫州諸軍事,加冠軍將軍。 [1]
  • 泰始七年(471年),宋明帝劉彧病重,為身後事之慮,以吳喜素得人情,疑其將來不能事幼主,乃將之秘密賜死,並下詔書編造吳喜的罪狀,極力批評吳喜的人格和行為,吳喜時年四十五歲。 [1]

基本信息

姓名    吳喜  
別稱    吳喜公      
爵位    東興縣侯  
官職    冠軍將軍      
出生地   吳興臨安人
出生時間  427年   
去世時間   471年  
所處時代   南朝劉宋   
主要成就   巡視四方、平叛抗魏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吳喜,吳興臨安人。本來名字叫喜公,明帝減去一個「公」字,便成為吳喜,領軍府白衣吏出身。少年時便通曉古書,領軍將軍沈演之讓他寫起居注,吳喜展現了其記憶力,寫完篇章後都能背誦上口。沈演之曾寫過一個辭讓職務的奏表,還沒有上奏就丟失了,吳喜在只看過沈演之先前的奏表的一次的情況下,竟然能夠立即補寫沈演之丟失了的奏本,將沈演之所作的奏本一字不漏地背寫出來。沈演之從此對他甚是佩服和賞識,在此期間,吳喜涉獵了《史記》、《漢書》,對古代和現實都很了解。沈演之的門人朱重人被選做朝廷的主書,他推薦吳喜任主書吏,後來又做了主圖令史。宋文帝曾經要一本圖書,吳喜打開書卷倒着送給了宋文帝,宋文帝生氣將他打發出宮。[2]

孝武親用

  •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出兵討伐蠻族,上請以吳喜隨軍,吳喜於是得以認識總統各軍的武陵王劉駿,並被劉駿所知賞。
  • 同年,劉駿起兵討伐弒父奪位的太子劉劭,吳喜因病而未有隨沈慶之進攻建康。劉駿擊敗劉劭後登位,是為宋孝武帝,以吳喜為主書,吳喜漸見親待,歷任諸王學官令,左右尚方令,河東太守及殿中御史。
  • 吳喜在孝武帝朝經常作為孝武帝使者外出巡視地方,因其寬厚的性格,所經之處都得到當地百姓的懷念。[3]
  • 大明末年,劉宋的東部諸郡發生劇烈旱災,浙江等地的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黟縣及歙縣有數千流民進攻縣邑,殺害當地官員,時任揚州刺史劉子尚曾領三千兵討伐,但失敗,於是將這事上奏給孝武帝。病重在床的孝武帝遂命吳喜領數十人,代表朝廷到這兩個縣撫慰這些流民,經過一輪遊說後竟讓對方立即歸降。[4]

平叛建功

  • 宋明帝即位,四方反叛,當時建康以東三吳地區形勢尤其嚴峻,吳喜卻招得三百精兵,吳喜請求到東方的三吳地區為明帝效命平叛。宋明帝非常高興,就當即讓他擔任建武將軍,並選拔羽林軍中的勇士配備給他。但當時議論的人都認為吳喜是一直都是處理文書工作,沒當過將軍,不可派遣。但中書舍人巢尚之對明帝說:「吳喜跟隨沈慶之多次經歷軍隊生活,性情既是勇敢果決,又熟悉戰陣,如果能任用他,一定會有成績。」於是,宋明帝正式命吳喜率軍向東征伐。
  • 二月九日,吳喜到錢唐,孔璪、王曇生與錢唐太守顧昱渡江東走,遂進軍柳浦,諸暨令傅琰又歸降。吳喜因功升遷為步兵校尉,被封為競陵縣侯。
  • 東方諸州郡平定以後,吳喜又率領軍隊南征,吳喜接着轉輔國將軍,尋陽太守,帶領手下五千人,連同物資增援赭圻,支持西線戰場的朝廷官軍。總督諸軍的劉休仁接着就命沈攸之、吳喜等軍對濃湖敵軍進行攻擊,大破對手。尋陽政權不久亦告崩潰,吳喜與張興世接着就受命收復荊州。面對軍心渙散,將士逃走的困境,荊州州府最終決定投降,但為荊州治中宗景及當地人姚儉等人領兵襲殺,府舍和官庫都被搶掠,吳喜等到江陵時他們以荊州刺史劉子頊投降。 及後吳喜轉前軍將軍,增邑三百戶。[5]

統軍抗魏

  • 泰始四年,改封為東興縣侯,授右軍將軍、淮陽太守,兼任太子左衛率。
  • 泰始五年,又轉為驍騎將軍,太守與太子左衛率的職務還與原來一樣。在那一年,北魏在攻克青冀二州後,欲再向南侵地,吳喜統軍在荊亭與北魏軍交戰,大敗魏軍。班師後以本官再兼左衛將軍。
  • 泰始六年,吳喜又率軍隊向豫州抗擊魏軍,加任都督豫州諸軍事,假冠軍將軍,仍兼驍騎將軍及淮陵太守,北魏軍不久撤軍。第二年,回到京師建康。[6]

遭忌冤死

  • 之前,在吳喜開始東征三吳時,向明帝聲稱俘獲尋陽王劉子房和其他將帥都會在當地斬首,可是實際上在吳喜獲勝時,尋陽朝廷亦很強盛,吳喜擔憂萬一尋陽朝廷最終獲勝,自己這樣大行殺戮會招來大禍,於是對來降的顧琛等人沒加害,劉子房亦只是押回建康。宋明帝以吳喜新立大功,暫時不追責他,但其實心中已經不滿。而吳喜到江陵時,更肆意截留城中敵軍留下的軍資用品,獲取了大量敵軍的贓物,並曾經對賓客說「漢高、魏武本是何人」,這令宋明帝對他更是不滿意。 [7]
  • 泰始七年(471年),吳喜還建康,當時宋明帝已病重,吳喜還建康前,宋明帝認為壽寂之不能支持年幼的太子,就因有關部門彈劾其不法行為而將其流放越州,並在路上以其逃跑將他殺掉。吳喜知明帝殺了壽寂之就更為恐懼,自求中散大夫之職以求避禍,反更引得明帝懷疑,明帝因為顧慮他十分得人心,也怕他不能支持太子,為身後事考慮,故決定將吳喜賜死。賜死吳喜當天,明帝特意召他到內殿談話說笑,表現得相當親切,並賜名撰及金銀制御用食具,不過其實明帝已經決定派人這晚賜死吳喜,為了不讓這些食器存放在凶禍之地,特意命人不要讓這些器皿在吳喜家度宿。吳喜死時四十五歲。明帝為防朝中勢力懷疑吳喜死因,故在吳喜死後,先後向劉勔、張興世及蕭道成下詔書,詔書中極力批評吳喜的人格和行為,直言「喜罪釁山積,志意難容,雖有功效,不足自補,交為國患,焉得不除」,但明帝仍然下詔對吳喜送賜喪葬用品,並讓其子吳徽民繼襲其爵位。[1]

史書記載

  •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國學導航.2016-12-14
  2. 《宋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吳喜,吳興臨安人也。本名喜公,太宗減為喜。初出身為領軍府白衣吏。少知書,領軍將軍沈演之使寫起居注,所寫既畢,暗誦略皆上口。演之嘗作讓表,未奏,失本,喜經一見,即便寫赴,無所漏脫,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獵《史》、《漢》,頗見古今。演之門生朱重民入為主書,薦喜為主書書史,進為主圖令史。太祖嘗求圖書,喜開卷倒進之,太祖怒,遣出。
  3. 《宋書.吳喜傳》:喜,孝武世見驅使,常充使命,性寬厚,所至人並懷之。
  4. [《宋書·吳喜傳》:大明中,黟、歙二縣有亡命數千人,攻破縣邑,殺害官長。豫章王子尚為揚州,在會稽,再遣主帥,領三千人水陸討伐;遂再往,失利。世祖遣喜將數十人至二縣,誘說群賊,賊即日歸降。
  5. 《宋書.吳喜傳》:東土平定,又率所領南討,遷輔國將軍、尋陽太守。南賊退走,喜追討平定荊州,遷前軍將軍,增邑三百戶。
  6. 《宋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東土平定,又率所領南討,遷輔國將軍、尋陽太守。南賊退走,喜追討平定荊州,遷前軍將軍,增邑三百戶。泰始四年,改封東興縣侯,戶邑如先。仍除使持節、督交州、廣州之鬱林、寧浦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交州刺史。不行,又除右軍將軍、淮陵太守,假輔師將軍,兼太子左衛率。五年,轉驍騎將軍,假號、太守、兼率如故。其年,虜冠豫州,喜統諸軍出討,大破虜於荊亭,偽長社公遁走,戍主帛乞奴歸降。軍還,復以本位兼左衛將軍。六年,又率軍向豫州拒索虜,加節、督豫州諸軍事,假冠軍將軍,驍騎、太守如故。明年,還京都。
  7. 《宋書.吳喜傳》:初,喜東征,白太宗得尋陽王子房及諸賊帥,即於東梟斬。東土既平,喜見南賊方熾,慮後翻覆受禍,乃生送子房還都;凡諸大主帥顧琛、王曇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問也,而內密銜之。及平荊州,恣意剽虜,贓私萬計;又嘗對賓客言漢高、魏武本是何人,上聞之,益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