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兆炳(1909年-1992年6月23日),福建省漳州市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

目錄

人物生平

(1909—1993)福建省漳州市人。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第四軍政治部宣傳部幹事、宣傳隊副隊長、宣傳科科長,教育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俱樂部幹事,八路軍後方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宣傳科科長,陝甘寧留守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延安中共中央黨校第三部組教科副科長,軍委編譯局副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縱隊第二旅政治部主任,冀晉軍區野戰第一旅副政治委員,第二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獨立第四旅政治委員,太原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編譯處處長,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國家文物局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

李兆炳早年在福建省立第二師範(即龍溪師範)就讀。192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二師畢業後,在石碼、海澄等地任小學教員。

1932年4月,中央紅軍入漳,5月李兆炳參加軍,被分配在紅一軍團第四軍政治部工作,5月底隨主力紅軍撤回江西中央蘇區。曾任紅四軍政治部宣傳隊副隊長、科長。

1933年,改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幹事。他在反對國民黨軍事「圍剿」的艱苦戰鬥環境中,為紅軍的政治工作和宣教工作,為紅一軍團政治部機關報《戰士報》的編輯出版,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1934年10月,李兆炳隨紅一軍團撤離江西革命根據地,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途經雲南嵩明的一次戰鬥中,他負傷後強忍傷痛行軍,走過了雪山、草地,並做好本職工作,向群眾宣傳共產黨的主張。

1935年11月,李兆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在陝北參加過直羅鎮戰役,後因病住院。1936年5月病癒,重返紅一軍團,隨即參加紅一方面軍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舉行的西征,時任宣傳科長。西征途中,軍團部由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領導,對全軍的幹部和戰士進行一次政治文化教育,李兆炳做了許多具體的組織工作。

1937年2月,李兆炳被調往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抗大二期的學員提前結業,他調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宣傳

科科長。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成立後,仍任宣傳科科長。12月,調至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先後任留守兵團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宣傳部副部長、部長。1942年12月,到中央一部學習,參加過延安整風運動

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李兆炳被選為候補代表。同年6月,擔任軍委編譯局副局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調離延安至前線工作,在解放戰爭中轉戰華北,先後任冀熱遼軍區冀中第二縱隊二旅政治部主任,冀晉野戰軍第一旅、冀晉第二軍分區副政委,晉察冀獨一旅政委,參與指揮平漢戰役的望都戰鬥和太原戰役的外圍戰鬥等。

建國後,李兆炳歷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處長、副部長,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61年,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2]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兆炳遭受「造反派」迫害,身心受到創傷而致殘。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任國家文物局顧問,全國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委員。李兆炳離休之後,仍然關心着博物館事業和黨史資料徵集工作。

1992年6月23日,李兆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視頻

李兆炳 相關視頻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發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