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革命根據地 |
中文名: 中國革命老根據地 簡 稱: 革命老區、老區 |
中國革命老根據地簡稱革命老區或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1]
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關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和實踐。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的半殖民地大國中國,已經具備以鄉村戰勝城市的3個三位一體的條件:①半殖民地的條件。當前中國的城市雖帶着領導性質,但不能完全統治鄉村,因為城市太小,鄉村太大,廣大的人力物力在鄉村不在城市。②大國的條件。敵以少兵臨大國,即在敵後也給了中國開展廣大游擊活動的地區,使敵無法全占。③今日的條件。表現在中國的進步(有新的政黨、軍隊和人民)和敵人的退步,而且國際形勢還將不斷發生有利的變化。
此外,中國還保持有西南大後方,還有許多城市和工業以及對外國的聯絡,更有敵後游擊戰爭根據地的建立。通過上述分析,毛澤東得出結論:「在內戰條件下,極小部分的鄉村支持了長期反對城市的戰爭,還當帝國主義各國一致反共的時期。
誰能說在民族戰爭條件下,又當帝國主義陣營分裂之時,中國以極大部分的鄉村,不能支持長期戰爭去反對城市敵人呢?毫無疑義是能夠的。」(《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397~398頁)在此基礎上,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應以這個政治綱領作為動員千百萬群眾投入民族戰爭的行動口號。
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下,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先後深入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後,積極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根據地建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政策。
1937年秋,中國共產黨在敵占區建立起第一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____――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到抗日戰爭後期,黨領導廣大敵後軍民共建立了陝甘寧、晉察冀、晉綏、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皖中、廣東、瓊崖、湘鄂贛、鄂豫皖、河南、浙東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億,遍布全國的19個省區。
其中,陝甘寧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戰的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和壯大,標誌着中國革命有了鞏固的戰略基地,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有了可靠的戰略依託。
中國共產黨通過總結建立、鞏固和發展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理論,對奪取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發揮了根本性的指導作用。
土地革命戰爭前半期,革命根據地的創立、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從大革命失敗到第一批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據地在紅軍第三次反「圍剿」鬥爭和黨內反對「立三路線」的鬥爭中鞏固和發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土地革命戰爭後半期,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從「九一八」事變到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紅軍長征時期;(三)從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
抗戰時期
抗日根據地都是在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中創建和發展起來的,並經歷了一個曲折複雜的過程。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據地的初創階段。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據地的發展階段。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據地的退縮和堅持階段。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據地的恢復和擴大階段。
社會建設時期
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1995年上報材料統計,全國有老區鄉鎮18995個,涉及1389個縣(市、區、旗),其中90%以上的鄉鎮為老區的縣(市、區、旗)有409個,50—89%的鄉鎮為老區的縣(市、區、旗)有486個,10—49%的鄉鎮為老區的縣(市、區、旗)有419個,9%以下的鄉鎮為老區的縣(市、區、旗)有75個。
法規
2021年2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
《意見》明確,到2025年,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顯著提高,紅色文化影響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到2035年,革命老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形成紅色文化繁榮、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興旺、居民生活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新局面。
參考來源
- ↑ [ ], , --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