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抗美援朝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後的首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於1950年10月25日在兩水洞、豐下洞地區,與由溫井向北鎮進犯的南朝鮮軍步兵第6師第2團前衛加強第3營進行的一次遭遇戰。此役後,志願軍第118師、120師乘勝進攻溫井之敵,並於26日凌晨占領溫井。從此,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以後這一天——1950年10月25日,便成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

歷史背景

朝鮮半島的分裂

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面。圍繞朝鮮統一問題,雙方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衝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金日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各種勢力進行了重新組合,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並公開發表,中蘇同盟促美改變對台政策。

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國家以後,南北雙方都試圖通過武力實現民族的統一。美國和蘇聯當時都無意在亞洲出現雙方直接衝突的局面,因此,對其代理人均採取了限制和壓抑的措施。1950年1月底,由於中蘇條約談判中來自中方的壓力,莫斯科改變了主意。為了保證蘇聯在亞洲的戰略利益,以朝鮮半島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順港,在4月10日-25日的秘密會談中,斯大林金日成詳細討論並最終批准了發動戰爭的計劃。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訪北京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澤東通報了對韓戰爭的意圖,而毛澤東持反對意見,認為此時發動戰爭時機不夠成熟。斯大林要求毛澤東調幾個師的兵力到東北,布防於丹東瀋陽一線。毛澤東要求蘇方提供幾個師的武器,斯大林回復稱裝備問題可以幫助解決一些,但要求中方儘早布置兵力;5月15日,毛澤東表示同意金日成統一半島的計劃,但是並未被朝方告知時間表。當戰爭爆發時,中國並未事先得到消息。在進攻開始時,斯大林下令召回了在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的所有蘇聯顧問

朝鮮人民軍的南進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爆發[1]。28日即攻占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

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台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朝鮮人民軍處於節節勝利,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占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着狀態。

威脅中國安全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並在14日發出《關於舉行」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於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戰爭過程

第一階段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

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

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第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15000多人。

第二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

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軍師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

「聯合國軍」雖然已經發覺志願軍入朝參戰,但卻估計志願軍參戰只不過是為保衛邊界。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願軍按預定計劃,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36000多人。

第三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占領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第三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

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

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6個軍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

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遂在全線轉入運動防禦,抗擊消耗「聯合國軍」。3月14日,中朝人民軍隊撤出漢城。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於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軍」總司令。4月21日,將「聯合國軍」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第四次戰役志願軍雖有較大損失,但仍殲敵7.8萬多人。

第五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於1951年4月22日發起,至6月10日前後結束,歷時50天,戰役的結果是志願軍和人民軍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附近地區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但又被「聯合國軍」 推回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殲滅 「聯合國軍」8.2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8.5萬餘人。

志願軍由於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戰爭準備長期,儘量爭取短期」的指導方針,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發起第五次戰役。首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着,志願軍又轉移兵力於東線,後,中朝人民軍隊,向北轉移,至6月10日,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8萬多人。

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已認識到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準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面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

6月初,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表示。中朝方面,經過五次戰役,也深感在技術裝備上,中朝人民軍隊仍處於劣勢。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是困難的。鑑於美國已表示願意談判,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據此,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鬥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鬥爭「雙管齊下」。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2]

第二階段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

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

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鬥爭尖銳複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

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面就範。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採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為打破美國空軍的空中封鎖,保障交通運輸,志願軍發起了「反絞殺」鬥爭。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展開,依託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局部進攻的作戰。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還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聯合國軍」方面,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面為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採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

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戰場形勢相對穩定的時機,為穩固防守陣地,堅守戰線,消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有生力量所進行的作戰。志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系。從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于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隨着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占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並逐漸擴大作戰規模。

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線」附近地區的整個戰線上,有選擇地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陣地實施的具有戰役規模的進攻作戰。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占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接着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

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的企圖而進行的備戰活動。「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復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為促進停戰實現,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韓國當局聲稱要「單獨干」、「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給韓國軍隊以打擊,於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停戰協議簽署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3]

戰爭影響

國內經濟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準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 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

軍事建設

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強調,各軍兵種都要有深刻的戰爭思想,並立即着手擬定三年建設計劃。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隨即確定了自身的發展規劃,開始大規模擴編或改裝部隊[4]。海軍於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發展規劃。

1952年1月,根據朝鮮戰場的戰局發展情況,人民解放軍在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的基礎上,着手擬定新的發展規劃。7月,中央和軍委批准了總參謀部擬定的1953~1957年五年軍事建設計劃綱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空軍占總員額的12.2%,海軍占5.8%,炮兵占4.8%,裝甲兵占2.3%。

1950年開始,中國先後從蘇聯接收和進口各種火炮4000餘門,觀測指揮器材也初步配套,並新組建了防坦克殲擊炮兵師火箭炮兵師

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國從蘇聯共購入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到1954年初,人民空軍有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各型飛機3000餘架。到1955年底,人民解放軍用進口和仿製的蘇式武器,共換裝和裝備了106個步兵師,9個騎兵、守備、內衛師,17個地面炮兵師,17個高炮師,4個坦克、機械化師,33個航空兵師和9個艦艇支隊。

到抗美援朝戰爭停戰時,先後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已經達290多萬人。至1953年8月,經受過抗美援朝戰爭鍛煉的部隊占全軍部隊的比例,步兵為70%以上,空軍為41%,炮兵為73%,裝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為60%以上,工兵為57%,鐵道兵為100%,公安部隊為11.7%。

戰爭評價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5]

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毛澤東文集)

文藝作品

電影有:《飛虎[6]上甘嶺》《長空比翼》《友誼》 《三八線上》 《烽火列車》《奇襲》 《英雄坦克手》《英雄兒女》 《打擊侵略者》 《碧海紅波》 《激戰無名川

長空雄鷹》《心弦》《心靈深處》《戰地之星》《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神龍車隊》《鐵血大動脈》《北緯三十八度》《三八線上的女兵》等。

紀錄片有:《共和國戰爭——抗美援朝秘史》《較量》《半個世紀的迴響》《鴨綠江邊的記憶》《沒有鐵絲網的戰俘營》《跨過鴨綠江》《斷刀——朝鮮戰場大逆轉》等。

現代京劇有《奇襲白虎團》。

歌曲及插曲有:《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曲》《來一個殲敵的大競賽》《我們熱愛和平但也不怕戰爭》《志願軍高射炮兵》《消滅細菌戰》《全世界人民團結緊》《轉盤槍和手榴彈》《抗美援朝進行曲》《我的祖國》《英雄讚歌》等。

視頻

抗美援朝戰爭相關視頻

抗美援朝戰爭,珍藏,未公映的《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紀錄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