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八線 | |
---|---|
國籍 | 朝鮮 |
知名於 | 南北朝鮮的分界線 |
三八線是位於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就成為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1]
照朝鮮停戰協定,三八線兩側的南北朝鮮非軍事區寬約4公里、長約248公里。需注意的是:三八線因鄰近北緯38度而得名,但不等於北緯38度線。例如由北朝鮮實際控制的開城市,就位於北緯38度以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三八線
外文名稱:The 38th parallel
類型:軍事分界線
位置:北緯38°線
涉及地區:朝鮮半島
涉及國家:南北韓兩國
簡介
1945年9月2日,根據盟國協議,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在第一號指令中,以北緯38度線為界作為美蘇兩國軍隊分別受理駐朝日軍的投降事宜和對日開展軍事活動的臨時分界線,以北為駐朝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美、蘇軍隊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半島南北地區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南朝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
10月,蘇聯把三八線以北的行政權移交北朝鮮人民,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後,美軍也宣布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朝鮮半島國土和民族的分裂,造成三八線兩側的交通、電訊和人員物資的交流被切斷。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跨過三八線實施軍事行動。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爆發。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南朝鮮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朝鮮半島南部駐軍至今。
1953年7月,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
這條248公里長的分界線斜穿朝鮮半島,它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過崇山峻岭,穿過181條小路、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公路和8條高級公路,以及6條南北鐵路線。
顯然,對於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來說,以及從地理的角度來看,三八線都是一條極不合理的分界線。 儘管美蘇兩國軍隊進駐朝鮮半島時曾一致聲明,三八線僅僅是兩國軍隊在朝鮮駐紮時所劃定的界線,並不具有政治意義。 但是事實上,特別是後來歷史的發展表明,三八線對於所謂受降的軍事意義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美蘇兩國對三八線的確認本身已經包含着深遠的政治意義。[2]
歷史由來
北緯38度線原本是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雖然在朝鮮境內的這條長約300公里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人為地從軍事或政治上利用這條劃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的。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衝突而未能實現。
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朝鮮駐軍的兵力部署進行調整時實現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為大本營所屬。後來,針對蘇聯可能參加對日作戰的情況,日本大本營提出了把全部駐朝日軍劃歸關東軍指揮,並由朝鮮總督兼任關東軍總司令官的方案。但5月7日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帶着這個方案去見裕仁天皇時,遭到天皇拒絕。這樣,三八線在實際上就為後來蘇聯在中國東北和北朝鮮對日本關東軍作戰,而美國則在南朝鮮和日本列島與大本營直接指揮的日軍作戰提供了客觀依據。
然而,三八線事實上被美蘇兩國加以利用,又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在蘇聯出兵對日作戰之前,美蘇兩國沒有就各自的作戰區域進行明確劃分。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軍事首腦曾同意,在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後,應當在朝鮮整個地區就美蘇兩國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範圍劃一條界線。其目的顯然在於避免在戰爭中發生誤會而混淆各自承擔的責任。至於在地面上的作戰或占領區域問題,則根本沒有討論。對於美國來講,太平洋戰爭的核心是解決日本問題。因此,儘管當時的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要求杜魯門授權麥克阿瑟在戰爭結束後的短時間內,派一個師在釜山登陸,此外還應占領漢城和清津,但那都是在結束對日作戰之後的事。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軍總參謀長告訴馬歇爾,蘇聯在對日宣戰後將進攻朝鮮,並問美軍是否可以為配合這次進攻,在朝鮮海岸實施軍事行動。馬歇爾明確回答,在日本未被摧毀,日本在南朝鮮的軍事力量未被消滅以前,美國不準備對朝鮮實施兩棲作戰。據杜魯門回憶,那是因為當時沒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國的或者是蘇聯的地面部隊,會在短期內進入朝鮮。杜魯門確信,國際會議上從來沒有討論過以三八線作為在朝鮮的分界線這個題目。
蘇聯突然宣布對日作戰和與此同時日本天皇決定無條件投降這兩件事,使情況發生了急促變化。當蘇聯軍隊向滿洲和朝鮮的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時,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600英里以外的沖繩島。因而日本戰爭機構的突然崩潰,在朝鮮半島造成了真空局面。正是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由美國方面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蘇雙方分別占領朝鮮和接受日軍投降的具體分界線問題。[3]
意義
儘管美蘇兩國軍隊進駐朝鮮半島時曾一致聲明,三八線僅僅是兩國軍隊在朝鮮駐紮時所劃定的界線,並不具有政治意義。 但是事實上,特別是後來歷史的發展表明,三八線對於所謂受降的軍事意義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美蘇兩國對三八線的確認本身已經包含着深遠的政治意義。
美國提出以三八線劃界,首先考慮的是阻止蘇軍南下的軍事意義,這一點無可置疑,但這不是最終的也不是決定性的考慮。如果不是孤立地或表面地看問題,那麼就應該指出在軍事意義背後隱藏着的政治意義。
三八線的劃定,對於美蘇雙方來說,從一開始便有其深遠的政治考慮,雖然表面上問題是從軍事角度提出來的;三八線的劃分,埋下了朝鮮民族長期分裂的種子,而且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蘇兩國之間已出現分庭抗禮的趨勢,這顆苦種是必定要發芽的;三八線的劃定為美蘇兩國在遠東和朝鮮半島的冷戰格局奠定了基礎,三八線成為美蘇兩國勢力在朝鮮半島對壘的既定疆界。
朝鮮戰爭爆發的最深刻的根源--美蘇勢力在遠東的對抗,就表現為三八線的劃定。歷史證明,後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以及朝鮮民族的分裂也正是圍繞這條緯線發展起來的。而 最後,戰爭的結局仍然是大體以三八線做為韓朝雙方的分界線。周而復始,終點即是起點,這就是圍繞三八線而進行的朝鮮戰爭的始末。[4]
跨越軍事分界線
2007年05月17日,在朝鮮半島西海岸,韓國在京義線鐵路的汶山站舉行試運行儀式。在東海岸,朝鮮方面的試運行儀式在韓朝東海線鐵路金剛山站舉行。韓國統一部長官李在禎和韓朝部長級會談朝方代表團團長、朝鮮內閣責任參事權浩雄等韓朝官員出席了在汶山站舉行的韓朝京義線試運行儀式。
儀式結束後,雙方官員登上列車,開始歷史性的試運行。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兩列列車分別掛車廂5節,搭乘150名乘客,包括100名韓方代表和50名朝方代表。
當地時間11時30分(北京時間10時30分),韓國列車緩緩駛出汶山站,前往朝鮮一側的開城站,運行距離約為27.3公里。當列車抵達軍事分界線時,身穿迷彩服的韓國士兵打開分界線上的大門,讓列車通過,並釋放白色氣球以示紀念。數分鐘後,從朝鮮金剛山站開往韓國豬津站的列車在東海岸地區抵達軍事分界線,韓國士兵打開大門,讓列車通過。朝鮮列車運行距離約為25.5公里,車上同樣有100名韓國代表和50名朝鮮代表。
韓國聯合通訊社報道說,兩列列車都順利抵達目的地,經過短暫停留後返回各自邊境一方,標誌着試運行取得成功。
南北鐵路試運行的報道,不約而同地出現在當天韓國媒體的頭版上。韓國媒體認為,這次試運行具有連接民族血脈的象徵性意義。韓國《中央日報》稱,17日的南北鐵路試運行為實現朝鮮半島的和平邁出了第一步。韓國總統盧武鉉也表示,這次試運行是韓朝關係中的歷史性事件。
西方媒體評論說,雖然朝韓鐵路沒有恢復正常運行,此次試運行仍意義重大,是朝鮮半島局勢緩和的象徵。這是實現半島和平邁出第一步。[5]
朝韓通車大事記
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半島東西兩條鐵路被切斷。
2000年6月,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在平壤與已故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舉行會晤,就恢復朝韓鐵路連接達成一致。
2002年9月18日,雙方同時開工,於2005年完工。
2006年5月,雙方曾計劃試運行,但後來這一計劃被臨時取消。
2007年5月17日,朝韓列車50多年後跨越軍事分界線。[6]
相關視頻
1、《三八線》拍攝花絮,驚人淚下
2、三八線的由來是什麼呢?
參考來源
- ↑ 三八線上,韓朝士兵對比照 ,搜狐網,2017-03-29
- ↑ 三八線的由來及其歷史作用,頭條網,2015-03-20
- ↑ 三八線的由來及其歷史作用,頭條網,2015-03-20
- ↑ 三八線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劃定三八線? ,搜狐網,2016-04-21
- ↑ 等待了56年 朝韓列車首次穿越三八線,新浪網,2007年05月18日
- ↑ 等待了56年 朝韓列車首次穿越三八線,新浪網,2007年0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