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抓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抓飯
圖片來自心食譜

抓飯[1] [2],也叫手抓飯,是西亞、中亞、南亞等地的傳統食物,也是中亞族群的標誌性食物。

簡介

抓飯,是突厥語系民族的菜品,在中國新疆少數民族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少數民族菜品。

主要的原料是用新鮮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大米

做法是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然後再放洋蔥和胡蘿卜在鍋里炒,並酌情放些鹽加水,等二十分鐘後,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四十分鐘後,抓飯即熟,適時徹底將鍋內的所有食材翻動攪拌,佐以涼拌菜即可食用。

做熟的抓飯油亮生輝,味香可口,在新疆迎客都把抓飯視為上等美餐。新疆本地的正宗抓飯一般是不放孜然粉山楂醬油的,不過根據所在地食材的品質和個人的口味,可以酌量添加自己喜歡的配料。

不同地方的手抓飯有不同的風味,除了用料不同外,佐料也是主要原因。常見的特徵包括用湯來煮米飯(或其他穀物)、加入香料、肉、蔬菜和果乾,並追求讓米粒分開而不是黏在一起。

詞源

抓飯在西亞中亞北印度等地的語言中被稱為pilav、pilau、plov、pulao、polo等,最終皆源自梵文pulāka,意思為直立,可能指米飯粉粒分明的樣貌[3]

中文「抓飯」一詞應是因為會吃抓飯的民族大多有徒手進食的習俗而得名,雖然如今餐廳內已提供勺作為餐具,但中文名稱並不加改變,依然稱其為抓飯。

發展歷史

最早的紀錄出現在13世記的阿拉伯文書籍,可能是穆斯林的菜

  1. 重定向 Template:Refnest

源自南亞,在阿拔斯帝國期間,此菜從印度一路傳到西班牙,發展成西班牙大鍋飯(西班牙語paella為同一詞源)。

中亞

維吾爾抓飯

維吾爾抓飯稱為ﭘﻮﻟﯘ‎(polu),主要原料有洋蔥、羊肉、胡蘿蔔、大米、鹽(葡萄乾、杏干)等。其使用的羊肉多為帶有脂肪的前腿肉、後腿肉或胸腹部的肉,可以帶骨頭一併下鍋,但骨頭的占比不可超過純肉。

手抓飯大體製作方法如下:先在鍋中放入炒菜量2~3倍的植物油並加熱,然後放入洋蔥絲翻炒,然後放入羊肉煸炒,炒至羊肉變色時放入胡蘿蔔條(直徑1 cm左右),將羊肉翻至胡蘿蔔之上,待油沁入胡蘿蔔後加入開水,將浮沫撇去。此時放鹽調味,亦有同時放入切好的西紅柿者。

待開鍋時將提前備好的大米沿鍋邊倒入,然後用小火慢悶,待米飯成形後,將要出鍋時將肉、胡蘿蔔和大米攪拌均勻盛出即可,亦有米飯成形後以白菜覆蓋其上的做法。也可在米飯成形後加入杏干、葡萄乾等乾果,待悶軟後和抓飯一起食用。

抓飯,以其營養均衡且味道鮮美,而作為日常快餐遍布大街小巷。由於製作簡單、可以同時供應大量食客,且數小時保持色香味形不變,故而是招待大量客人的場合中主要的食物。

烏茲別克抓飯

一種烏茲別克式抓飯,常用整顆蒜頭放入飯中

阿富汗抓飯

喀布爾抓飯阿富汗的抓飯

南亞

巴基斯坦抓飯

旁遮普風格的抓飯,巴基斯坦菜

印度抓飯

西亞

伊朗抓飯

阿塞拜疆抓飯

土耳其抓飯

土耳其的抓飯沒有配料,通常為米加上一種南歐常見的短粗麵條煮成。除鹽之外並不調味,作為主食。

相關條目

注釋

  • Perry, Charles, Pilaf, (編) Jaine, Tom,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ood by Alan Davidson,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24–625, 2014, ISBN 978-0-19-967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