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心身疾病
圖片來自知乎

是一組發生髮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症狀表現為主的疾病,主要特點包括:①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現為軀體症狀,有器質性病理改變或已知的病理生理過程;③不屬於軀體形式障礙。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學尚缺乏大樣本的流調資料。國內資料顯示,在綜合性醫院的初診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非精神科醫生很少關注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這些他們認為是內科的疾病而看成與精神科相關,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軀體治療,心理社會因素方面很少得到關注。

心身疾病包括哪些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那種疾病;且常常受丘腦和丘腦下部的影響,並與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有關;在整個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除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是一種重要的手段。被歸入心身疾病範疇的疾病包括: 循環系統: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心率紊亂等。 呼吸系統: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症、血管過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過敏性結腸炎,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等。 內分泌系統:肥胖症、糖尿病心因性多飲、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泌尿生殖系統:神經性多尿症,陽痿、月經不調、經前期緊張等。 肌肉骨骼系統:類風濕性關節炎,痙攣性斜頸等。 神經系統:偏頭痛、痛覺過敏、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 皮膚系統: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斑禿、過敏性皮炎、慢性蕁麻疹、濕疹、銀屑病等。

心身疾病又稱生活方式疾病,在這種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是心理、社會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一類疾病總稱,比如冠心病、高血壓、胃潰瘍、腫瘤、哮喘等。我國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疾病,都可歸為心身疾病,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和心臟病。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壓力大、吃得多、食物結構不合理、吸煙、酗酒、少運動,加上空氣污染等內外因素綜合作用,導致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預防心身疾病,既要從早抓起,同時兼顧心理、身體兩個方面。對明顯有心理素質弱點,比如易怒抑鬱、孤僻、焦慮傾向者,及早通過心理指導健全人格,對有明顯行為問題,比如吸煙、酗酒、多食、少運動等,運用心理行為技術進行矯正。對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遺傳傾向的人,更加注意加強心理防禦工作。因為心身疾病對個體影響很大,要從心和身兩方面預防入手。

身心疾病及心身疾病的區別,具體內容如下:

一、概念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機體發生了生理變化而引發了個體心理、行為上的變化,這些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行為的變化,與當事人社會認識無關,其心理、行為的變化不受自我意識的控制調理。

心身疾病是由於心理問題引起生理上的改變,這種疾病是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逐漸以軀體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也稱作「軀體化」。

二、舉例

身心疾病:比如意外車禍導致身體殘疾,心靈受到重創,極度傷心抑鬱中有些人甚至會發生自殺行為,老年性痴呆、經期精神緊張、更年期綜合徵等等。

心身疾病:例如、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嘔吐、失眠症醒覺不合綜合症、嗜睡症、睡眠-覺醒節律障礙、睡行症、性慾減退、陽痿、陰道痙攣、早泄、陰冷、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

三、治療

身心疾病:這類疾病的患者應該積極得治療原發病,許多老年人因為腦血管疾病偏癱後,性格變得古怪,動不動就發脾氣,說讓人傷心的話,如果我們知道是疾病引起了他情緒的改變,就會包容他,給予他更多的安慰和體貼,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質量。

心身疾病:主要從預防着手,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寬容大度的胸懷,學會多角度看問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當發現自己有不良情緒時,及時宣洩疏導,不讓自己沉浸在憤怒、鬱悶、焦慮等負性情緒中。當自己的力量解決不了時,要向心理專業人員尋求幫助,以預防心身疾病的出現,保證心情愉快和身體健康。

以上就是中公衛生人才網給大家整理的身心疾病及心身疾病的區別,更多醫學心理學重點知識,請關注中公衛生人才網醫學心理學備考資料!

目錄

發病原因

心身疾病發病理論

心身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在各種因素之間又互有聯繫和影響。目前對其發病的理論主要有兩派:心理動力學理論和心理生理學理論。

1、心理動力學理論這一理論始終重視潛意識心理衝突在各種心身疾病發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 認為未解決的潛意識的衝突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認為,潛意識心理衝突是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變化,作用在相應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質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發作和咳嗽症狀被認為是「被壓抑的哭喊」,目的在於得到他人的幫助;生活環境中對愛情的強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隨胃的過度活動,具易患素質者就可能引起胃潰瘍。因而他們主張對心身疾病的治療,只是查明並解決所謂致病的情緒因素和心理矛盾。心理動力學理論發病機制的不足是片面誇大了潛意識的作用,把軀體疾病的許多症狀都解釋為潛意識中情緒反應的象徵,影響了對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療。

2、心理生物學理論這一理論以Cannon的情緒生理學和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為基礎。採用量化研究方法來研究有意識的心理因素,如情緒,與可測量到的生理、生化變化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情緒對一些軀體疾病的影響很大,對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統影響更為明顯。此外,他們還探索了心理社會刺激引起的情緒是通過什麼途徑引起生理生化變化而致病的。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不僅重視對心理生理障礙的發生髮展機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擴大為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強調了人們對環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應,即強調了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適應性和對抗性等概念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 [1]

疾病分類

根據美國心理生理障礙學會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類如下:

1、皮膚系統的心身疾病有神經性皮炎、搔癢症、斑禿、牛皮、慢性蕁麻症、慢性濕疹等。

2、骨骼肌肉系統的心身疾病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

心身疾病
 
圖片來自知乎

3、呼吸系統的心身疾病有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症、神經性咳嗽。

4、心血管系統的心身疾病有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原發性高血壓或低血壓、偏頭痛、雷諾病

5、消化系統的心身疾病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潰瘍性結腸炎幽門痙攣過敏性結腸炎

6、泌尿生殖系統月經紊亂、經前期緊張症、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功能障礙、原發性痛經功能性不孕症

7、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經系統的心身疾病有痙攣性疾病、緊張性頭痛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症。

9、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梅尼埃綜合徵、喉部異物感。

10、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發性青光眼、眼瞼痙攣、弱視等。

11、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發性舌痛症、口腔潰瘍、咀嚼肌痙攣等。

12、其他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以上各類疾病,均可在心理應激後起病、情緒影響下惡化,心理治療有助於病情的康復。

疾病治療

心身疾病的治療應強調綜合性治療原則,即在原發病軀體治療的同時兼顧心理、行為等方面的治療。原發病的軀體治療主要目的是控制或解除症狀,如潰瘍病的抗酸治療。要鞏固心身疾病的治療,減少心身疾病的復發,如果結合心理治療與必要得精神藥物治療,常常可以獲得更為全面的療效。心身疾病的治療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其他治療。

心身疾病心理治療

在心身疾病的治療中,心理治療應作為一種主要的療法貫穿始終,幫助患者改變對疾病的不正確態度,並動員家屬和有關方面共同配合治療。常用的有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等。如系統脫敏治療,即利用交互抑制和消退原理,將單個能引起明顯焦慮的刺激,劃分為若干由低到高不同等級只能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將刺激反覆暴露在患者面前,同時利用生物反饋方法訓練患者放鬆,從而使刺激漸漸失去引起焦慮的作用。用來治療高血壓、潰瘍病、偏頭痛、支氣管哮喘等心身疾病。認知行為治療則是消除患者不恰當的錯誤認知,重建合理認知,從而緩解或消除患者抑鬱等不良情緒,適合各種心身疾病的治療。

心身疾病藥物治療

藥物的合理利用可以為心理治療創造條件,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1、西醫治療除了對各種具體患病器官的對症治療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適用抗焦慮及抗抑鬱藥物治療的,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緒為主要目的。目前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的抗焦慮藥物有:丁螺環酮苯二氮窧類,抗抑鬱藥物如帕羅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患者,可服用谷維素以調節腦功能。對於難治的病例也可以在抗抑鬱藥的基礎上,合用小劑量抗精神病藥,無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

2、中醫治療由於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對心身疾病特別適用。臨床資料表明,小柴胡湯龍骨牡蠣湯半夏厚補湯承氣湯甘麥大棗湯逍遙散建寧湯等常用方劑,對精神因素引起的軀體病理反應者有良好效果。為了能使用得當,必須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有針對性地使用。針灸對消除症狀可取得立竿見影的療效,但應循證取穴,配合電刺激以增強效果。

心身疾病其他治療

此外,還有鬆弛訓練以及理療水療體療、氣功、太極拳、催眠和暗示治療、道家認知治療等,對心身疾病均有一定療效。

心身疾病疾病預後

心身疾病的病程與預後與相應的疾病相關,目前尚無比較明確的研究結果,有些遷延不愈,有些周期性的緩解和復發。

心身疾病疾病的護理

對於心身疾病除了治療時需注意心身相關的雙重治療外,護理工作亦應與醫療同步。在對心身病症患者進行身體護理的同時,通過醫生、護士與患者的交往,以合理的言行舉行來影響和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主動地接受治療,以提高對心身病症的治療效果。做心理護理時需注意兩個原則:心理護理和軀體護理的整體性,重視周圍環境對患者的情感影響。在一般的護理中,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創造良好的康胡環境,通過溝通、理解、支持、安撫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直接的心理護理,調動患者的積極情緒,觀察並發現其心理變化,一起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識。在針對特定的疾病的心理時,要根據相應疾病的患者所表現的性格特徵、情緒、年齡等進行相應的護理。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的護理時,幫助患者一起了解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知識,當患者脾氣較大時,理解他,包容他,及時安撫他的情緒,增強信心,若為老年患者,可安排家屬一起陪護。心理護理的主要目的在於協助患者接受身體的改變,鼓勵其參與治療,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爭取社會支持和親屬的配合。

心身疾病疾病的預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預防也應同時兼顧心、身兩方面;和其他軀體疾病一樣,防止發病,預防復發。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預防。一是從個體方面來講,需要個人培養健全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緒,建立有效的心理防禦機制;鍛煉應對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具有良好的求醫行為。二是社會方面來講,做好家庭預防,以積極的態度去適應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家人之間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避免矛盾激化;做好學校預防,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塑造良好的性格、個性和素質,使學生能夠身心健康地完成學業,並在各方面得以順利發展、成熟;社會預防方面,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確保各種工作條件無損於健康,形成健康的社會風氣,避免人為的精神創傷,個體間相互關照,相互照應,以良好的情感氛圍確保每個人的身心健康。具體的預防措施有:心身醫學工作者積極宣傳心身醫學知識,搞好組織建設和人員培訓,創造和諧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心身疾病專家觀點

1、心身疾病是個常見的疾病,建議早預防、早治療,心身綜合治療。2、在遇到軀體疾病時,非精神科醫生在診治的過程中,除了注意軀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外,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配合心理治療,對於心身疾病的恢復效果更好。3、建議社會各界多開展精神衛生方面的知識學習,共同創造良好的人文自然環境。

視頻

快速了解詞語「心身疾病」的讀音、釋義等知識點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