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馬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馬縣位於喜馬拉雅山北麓,距日喀則市140公里,是以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邊境縣。境外與不丹王國接壤,邊境線長78公里,境內與亞東縣白朗縣江孜縣浪卡子縣相鄰。2013年,康馬縣總人口為3.4萬人,其中有漢族回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建制沿革

1903年12月10日,英國派遺麥克唐納少將和榮赫鵬上校率領「使團」進入西藏,要求與西藏政府「談判」,13世達賴喇嘛派藏軍阻止。*[1]

1960年,劃出江孜縣所轄兩個區成立康馬縣,隸屬江孜地區。

1964年,江孜、日喀則兩專區合併,康馬縣遂歸日喀則地區管轄。

2013年,康馬縣生產總值實現205億元,比2012年增長29.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0億元,比2012年增長18.3%。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康馬縣屬於日喀則市至今。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康馬縣退出貧困縣(區)。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轄縣,轄康馬鎮涅如麥鄉涅如堆鄉嘎拉鄉薩馬達鄉康如鄉少崗鄉南尼鄉雄章鄉1鎮8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康馬縣隸屬西藏自治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北麓,距日喀則市140公里,是以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邊境縣。境外與不丹王國接壤,邊境線長78公里,境內與亞東,白朗、江孜、浪卡子四縣相鄰,總面積6176平方公里。

地貌

康馬縣地處青藏高原南部,屬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形,地勢東西部高,中部低,均海拔4300米,海拔最低的鄉4100米,最高的鄉4500米,落差僅在300-400米之間。

氣候

康馬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乾濕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集中,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日照時數3200小時左右,年無霜期110天左右。

水文

康馬縣有江如河、涅如河、康如河等河流。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康馬縣土地總面積886.27萬畝,非利用面積69.82萬畝,占7.88%;可利用土地面積488萬畝。

礦產資源

2013年,康馬縣有花崗岩大理石硫磺雲母等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2013年,康馬縣藥物類有貝母雪蓮紫草紅景天大黃蟲草黃芪蕨麻等。動物類有野驢黃羊岩羊盤羊艾葉豹黃狼黑狼獐子狐狸猞猁野兔旱獺雪豬高原鼯鼠高原鼠兔老鼠等。野禽類有雪雞黃雞灰雞斑鳩鷹野鴿麻雀烏鴉貓頭鷹等。魚類有細鱗魚無鱗魚等。

人口民族

2013年,康馬縣總人口為3.4萬人,其中有漢族回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

綜合

2013年,康馬縣生產總值實現205億元,比2012年增長29.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0億元,比2012年增長18.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11.7億元,比2012年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萬元,比2012年增長2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4萬元,比2012年增長10.4%。

第一產業

2013年,康馬縣完成節水灌溉工程22萬畝,啟動實施41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15萬畝,完成保護性耕作69萬畝、深松110萬畝, 農機化綜合水平達82%以上。

第二產業

2013年,康馬縣研發包裝項目141個、竣工投產項目159個。新開工投資2000萬元以上項目102個,其中5000萬元至億元41個、億元以上30個。新開工項目達到47個,實現產值179億元,其中鑄造產業集群率先突破百億大關,總數達到120戶,產值實現140億元,比2012年增長30.2%。

第三產業

2013年,康馬縣旅遊總收入實現13.5億元,新建標準化示範店10家,新增服務業限額以上企業24戶,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42億元,比2012年增長21.7%。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康馬縣有1所中學、9所鄉(鎮)中心小學、13所教學點。教師學歷合格率小學100%、中學91%;適齡兒童入學率98.78%,中小學在校生3441人,畢業生升學率小學100%、中學83.42%;「普六」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普九」義務教育進展順利,基礎教育名列地區、自治區前茅。農牧科枝推廣站9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名。

醫療衛生

2013年,康馬縣設有「一甲」醫院1所,醫務人員49人,住院床位36張。鄉級衛生所9所,防疫站10個。人口自然增長率9.97‰。

基礎設施

2013年,康馬縣有水庫4座,水塘99個,水渠350條,防洪堤壩228公里,農田、草場水利基礎設施基本能保證農牧業的正常生產;公路通車253公里,鄉(鎮)、村基本通車;電站1座,裝機容量1000千瓦,農網改造58.85公里,6個鄉(鎮)通電;6個鄉(鎮)通電話,48個行政村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康馬縣實現了閉路電視。

風土人情

甲諧

甲諧的漢語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種集體舞蹈。其歷史起源有三種說法:

一是為慶賀戰爭勝利而跳的舞蹈;

二是歌舞比賽獲勝時跳的舞蹈;

三是唐朝時代慶祝文成公主進藏而跳的舞蹈。

堆諧

堆諧所謂「堆」是指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諧」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區人所跳的一種舞蹈稱為「堆諧」。日喀則地區拉孜縣曲夏鎮的堆諧在後藏地區及全區享有盛譽,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和喜愛。

同甲舞

同甲舞在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一帶流傳,特點主要是婦女手上戴的兩個鐲子,右手是尼式銀鐲,左手是象牙鐲,銀鐲子和象牙鐲碰撞發出的聲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詞大意突出了當時人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歌頌和平、歌頌友誼四大方面的內容。細節上還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愛幼、保護環境等。手鐲舞又作為一種祈禱舞,每當藏曆6月4日在查嘎達索寺進行演出。*[2]

果諧

「果諧」即「圓圈舞」,它是圍着圓圈跳的一種舞蹈。果諧是群眾在田間地頭勞作之餘自編自演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旋律、歌詞隨着聚集的目的和內容而變化。一年一度的藏曆年、望果節、婚禮等比較隆重的節日裡人們圍着爐火儘快地表演。*[3]

斯馬卓

斯馬卓是民間腰鼓舞,是全區有名的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日喀則市20多里的地方,有個叫司馬章堆的村子,這裡以跳斯馬卓而出名,據說在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就傳下了這種舞蹈。

索流傳於日喀則市薩迦縣一帶,薩迦索起源於元朝八思巴時期,是由薩迦地方勢力組織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它不僅具有獨特的風采,而且是具有薩迦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

羌姆

位於西藏南部距離珠峰只有百公里左右的偏遠荒涼之地。羌姆即「跳神舞」,宗教類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眾在自己寺院範圍內表演的一種儀式隆重,場面壯觀,氣勢宏大的集誦經、音樂、舞蹈三合一體的寺院大型舞蹈藝術。在藏傳佛教眾多節日中,扎什倫布寺舉行的「斯姆慶姆」跳神舞,最為隆重。*[4]

民俗節日

節七月沐浴節

節七月沐浴節指的是藏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蘭的天空出現一周,經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隨之聚變而具有水之八德。即:清、甘、涼、柔、輕、無垢、飲之不損腹、喝下不傷喉。據傳說這幾天又是空行母以聖水沐浴佛祖釋迦牟尼,凡人能在此周沐浴可治百病,消災避邪。

沐浴周由此變的更加神乎其神。不管人們帶着什麼樣的心態和情感,當太白金星閃爍的七天中,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酒帶餐到江河、去泉邊盡情地飲水、游泳、沐浴、洗衣。且不說其水能否治百病、消災避邪,不過沐浴後乾乾淨淨的身體總是給人一種舒適的享受,再看一看身邊歡快奔跳的流水,聽聽清脆悅耳的水聲,心境豁然開朗、暢快,即便有病也會減輕幾分痛苦。大概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感受,才能沐浴這一古老的時尚,相沿成俗。*[5]

林卡節

林卡節上的藏戲逛林卡是藏族群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曆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裡,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布的林卡遊玩,逐步成為林卡節。

日喀則林卡節在每年陽曆6月1日。6月初的日喀則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綠草茵茵,枝葉嫩綠,農區的大忙時節基本過去,確實是人們去享受、去體驗大自然無限美好的大好時節。節日前,人們就要去林卡選擇地方,並儘早搭好帳篷和準備好必要用具。

過去主要在年楚河畔的貢覺林卡,如今又新辟了一些地方。節日裡,學校要組織學生舉旗、列隊、敲鑼打鼓到林卡,並舉行少先隊活動儀式,表演豐富多彩的少兒節目,給節日增添無限樂趣。專業文工團、民間藏戲隊也要登台表演。林卡里,帳篷林立,人流如潮,歡歌曼舞,熱鬧非凡。一家老小圍在一起,飲酒玩耍,唱歌跳舞,自娛自樂的情形到處可見。林卡節人們一般要盡情玩耍、遊樂一個星期。

藏曆年

藏曆年盛況藏曆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過年從藏曆12月29日開始。按習俗,要舉行「古恰」活動,即院內院外徹底打掃乾淨,屋內擺上新卡墊,貼上新年畫,這天特別注重對傳說中的水神和灶神居住的廚房進行清掃和裝飾。房內多種用具洗得乾乾淨淨,擺放整整齊齊。在牆上,用麵粉畫上八祥圖徽,表示人壽糧豐,洋溢出祥和的節日氣氛。

入夜,先舉行驅鬼儀式,然後全家人歡聚一起吃「古突」(古即九,突即面羹,是由麵疙瘩、羊肉、蘿蔔、奶渣、人參果等料做成的)。

按規矩,主婦給每人添九次。為了助興和歡樂,人們還把辣椒、白石子、木炭、白羊毛等包進麵團內,並用生面作成日、月、佛家三寶、歪脖子等形狀,看誰吃到這些東西。

吃着包有辣椒的,表示此人尖刻,白石子表示心腸好,木炭表示心黑,吃着白羊毛的表示性格溫和,日、月、佛家三寶表示光明正大,歪脖子表示懶惰等。吃到這些東西都要即席吐出,引得哄堂大笑,妙趣橫生。

旅遊景點

乃寧寺

乃寧寺位於康馬縣南尼鄉境內,東依扎西達節山,西臨年楚河,海拔4100米,總建築面積63184.35平方米。由古印度僧人、蓮花大師的弟子阿羌甲強拜桑布創建於815—841年赤熱巴執政時期,屬黃教格魯派,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乃寧寺是歷史悠久的佛教聖地,寺內文物眾多,是藏戲「朗薩衛普」的發源地,傳說唐玄奘去印度取經時也在該寺居住過。乃寧寺做為歷史悠久的佛教聖地,做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於1995年6月被評為自治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

哲姆寺

哲姆寺創建於823年吐蕃王朝時期,始屬寧瑪派,後改宗為格魯派。寺廟坐西朝東,面積650平方米,東部為廚房、僧舍;西部為經堂、佛殿,全為石砌。經堂向東面積120平方米,其北側為佛殿,面積80平方米。

寺內的壁畫、塑像「文革」中全部被毀。寺前方約80米處有一石砌多門塔,占地面積196平方米,殘高10米。佛塔為壇城形,塔座平面呈「亞」字形,有三層須彌座,塔心上立一石砌覆缽,比例肥短,具有元代或更早的覆缽式塔的特徵。*[7]

藏扎寺

藏扎寺於南尼鄉藏扎村境內,該寺19世紀初由阿旺頓珠創建,為江孜白居寺分寺,坐北向南,主體建築由大殿、經堂、佛殿、卓瑪拉康、0神殿等組成,主供釋迦牟尼和十六羅漢像;牆上遍繪釋迦牟尼佛、強巴佛、無量壽佛、觀音、度母、金剛和阿底峽、宗喀巴人物壁畫,非常精美。屬于格魯派。

藏扎寺占地面積約為600平方米,包括殿堂和庭院。殿堂高4層,下部前為經堂,面闊4柱,中間4根長柱撐起高天窗。經堂後部正中為佛殿,兩側為庫房。大殿二樓「文革」中被毀。

1986年後重建,維修後占地面積1197平方米,其南為寺廟主持喇嘛臥室,東為護法神殿,西側為卓瑪拉康。藏扎寺1998年被康馬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艾旺寺

吐蕃時期寺廟。位於康馬縣薩瑪達鄉沖巴涌曲河西岸。始建於8~9世紀。坐南朝北。面積925平方米。圍牆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7米,南北寬25米,高3米,牆上砌石塔108座,北面圍牆正中開有9米寬大門。圍牆內殿堂平面布局呈「凸」字形,南為正殿,東西為配殿,中間為長17米、寬12米的庭院。殿堂與 圍牆之間為迴廊。殿堂外牆體均塗飾紅色顏料。正殿殿堂東西長11米,南北寬5.5米,牆周砌有一周石台座。

正面台座上殘存7尊泥塑釋迦牟尼造像,正中釋迦 牟尼像高2.3米,兩側釋迦牟尼像高3米,今殿內還遺有5尊殘破的釋迦牟尼頭像。正殿塑像文雅清秀,廣袖寬袍,輕盈質樸,受漢地文化影響十分明顯,泥塑雕 像具有雲岡、龍門石窟中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風格。東配殿殿堂南北長7米,東西寬5米。原有泥塑造像19尊,其正面有1尊彌勒佛像、4尊菩薩像,南北兩側各 有5尊菩薩像,殿門兩側各有1尊菩薩像和1尊力士金剛像。

今殘存11尊菩薩像和2尊力士金剛像,且均有不同程度破壞。東配殿塑像的服飾具有波斯薩珊王朝服 飾的特徵,泥塑與中亞寺廟中塑像也十分相似。西配殿殿堂南北長6米,東西寬5米,正面有一神龕,西配殿四周牆壁上原有許多泥塑浮雕,但大部分被毀,僅存固 定木楔和部分龍女、飛天等殘雕像。艾旺寺正殿與東配殿塑像身後均無背光,是一種時代較早的特徵。寺廟內雕塑匯集了漢地、印度、于闐不同的藝術風格。

1966年艾旺寺頂部被拆毀,殿內佛像、壁畫等均受到破壞。

1996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艾旺寺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特別是泥塑 佛像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在西藏屬罕見。由於自然侵蝕,加之年久失修,這座古建築損毀嚴重,2003年康馬縣籌集資金對艾旺寺進行了搶修。

寺廟正殿呈長方形,殿內面積60.5平方米(東西長11米,南北寬5.5米)。牆周砌有一圈石砌台座,高0.8米,寬0.8米。正面台座上供有七佛泥塑 像:無為螺髻,面相長方,額間有白毫,纖眉修長,眼帘下垂,雙目微閉,鼻樑高挺,薄唇小嘴;身着雙領下垂大衣,右肩敷搭偏衫塑圓形頭光,直徑0.9米;頭 光正中為六出花瓣狀圖案,每一花瓣有一朵菱形狀花朵,圖案之外有一周連珠紋,再外為一周卷草紋。正中的釋迦佛像為結跏趺坐於佛座之上,高2.3米;兩側的 佛像均善跏趺坐於佛座之上,高3米,整個造像端莊沉靜。

寺廟內東配殿面積35平方米(南北長7米,東西寬5米)。殿內原有泥塑造像19尊,其中正面供奉彌勒佛像1尊和菩薩像4尊,南北兩則各供有菩薩像5尊,殿 門兩側各供有菩薩像1尊和金剛力士像1尊。現僅布菩薩像11尊和金剛力士像2尊。菩薩站立,皆高2.2米,形象與服飾相同,僅相互之間的表情有細微變化, 服飾的卷褶形狀有所不同,手印各自有別。菩薩身後有桃形頭光,素麵。

菩薩像臉長方,額前有一排垂髮,額中有白毫相,長收彎曲,眼斂下垂,眼睛微張,鼻樑挺 直,翹嘴,面帶微笑。菩薩身着無領小開胸長袖長袍,袍上飾大朵的圓形團花,圖案中心為一朵8瓣團花,團花外環繞4束向兩側捲曲的類似雲紋的花束,再外為一 周連珠紋。菩薩腰束帶,腰帶雕飾蛇皮或鱷魚地紋,上綴雕花方牌,下垂瓔珞,瓔珞上雕獅頭、幼獅和神鼠;長裙下擺多卷褶,十分厚重;足踏短靴,立於蒲團之 上。

金剛像頭顱物大,上身赤裸,一手握拳上舉,一手向身側平伸,肌肉發達;下身着短裙,纏蛇為帶;雙腿呈弓箭形,姿態威猛剛勁。一金剛足下踏一裸體側臥女 妖。其像高1.9米,肩寬0.6米,兩足間距1.1米。西配殿,面積30平方米(南北長6米,東西寬5米),正面有一神龕依牆而建,龕內原供有泥塑佛像, 現已毀;神龕高3米、寬2米,龕上雕塑有「S」形卷草紋和菱形花朵。西配殿四周牆壁上原有許多龍女、飛天、晰蠍等泥塑浮雕,現大部分被毀。

艾旺寺原信寧瑪派,後改奉格魯派。正殿塑像文雅清秀、廣袖寬袍、輕盈質樸,受漢地文化的影響十分明顯,具有雲岡、龍門石窟中唐代佛教造像的風格;東配殿泥 塑與中亞寺廟中塑像十分相似;西配殿神龕、浮雕的印度風格也十分明顯,可以說艾旺寺的雕塑匯集了漢地、印度、于闐三咱不同的藝術風格。*[8]

查瑪寺

查瑪寺位於康馬縣康如鄉勒康村境內,距縣城35公里,海拔4300米。該寺由熱落扎瓦多布丹多吉創建於1497年,屬於寧瑪派。

甘旦曲林寺

甘旦曲林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康馬縣涅如堆鄉貢巴村,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甘旦曲林寺位於康馬縣涅如堆鄉貢巴村境內,距離康馬縣城30公里,海拔4500米。

1428年,一世班禪克珠傑創建甘旦曲林寺。該寺屬格魯派,為江孜白居寺羅布扎倉的分寺。據說,甘旦曲林寺原名「卡瓦孜寺」,1948年色拉寺甲吉桑珠仁波切來該寺傳經時,將寺名改為「甘旦夏珠曲林寺」,後來人們為了便於稱呼,遂稱「甘旦曲林寺」。

1990年,經康馬縣人民政府批准,該寺在原有廢墟上,由國家先後投資2.8萬元人民幣恢復重建。到21世紀初,該寺面積203平方米,有一座拉康,5間僧舍,僧人定編5人。

門康拉康

門康拉康位於康馬縣嘎拉鄉嘎拉奴村的中央,距縣城50公里,海拔4500米;據民間傳說:嘎拉門康於1200年前由嘎拉境內的「差巴」11戶籌集修建。當時,拉康內有阿第夏的塑像及轉經桶等。現仍有蓮花生、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的佛地莊嚴等共計500多幅珍貴的壁畫。

視頻

康馬縣康如鄉夏季景觀


視頻

西藏康馬縣------昆張村


視頻

康馬縣藝術團


參考文獻

  1. 一百一十五年前的今天,英軍在西藏犯下了如此暴行. 10 十二月 2018 [22 四月 2020] (中文). 
  2. 吉隆縣同甲舞. 27 二月 2018 [22 四月 2020] (中文). 
  3. 康馬縣乃寧果諧. 03 一月 2018 [22 四月 2020] (中文). 
  4. 羌姆石窟. 22 四月 2012 [22 四月 2020] (中文). 
  5. 藏族獨有的沐浴節. 27 六月 2006 [22 四月 2020] (中文). 
  6. 一百一十五年前的今天,英軍在西藏犯下了如此暴行. 10 十二月 2018 [22 四月 2020] (中文). 
  7. 康馬縣哲姆寺. 09 七月 2015 [22 四月 2020] (中文). 
  8. 2016中秋西藏行之康馬縣艾旺寺. 07 一月 2018 [22 四月 20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