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鱗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細鱗魚又稱山細鱗魚、江細鱗魚、花魚。屬硬骨魚綱、鮭形目、鮭科、細鱗魚屬。學名Brachy-n.ystax lenok (Pallas)。冷水性淡水經濟魚類。
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殘留種。屬冷水性山麓魚類。
生活於秦嶺地區海拔900—2300m的山澗溪流中,除洪水期,很少在平原平流中見到。
多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澈、大型礫石底質的河段活動。最小性成熟年齡3+—5+齡。性成熟個體2—3月產卵,產卵場多在淺水砂石底處。產卵水溫低於10℃。為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以水生夫脊椎動物為食,成魚除攝食魚類外,也食被風吹落的陸生昆蟲。
外形特徵
體長紡錘形,稍側扁。頭鈍,頭背部寬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頜較上頜略短,上頜骨後端達眼中央下方,上下頜、犁骨和齶骨各有一行尖齒。
舌厚、游離。鰓孔大,側位,向前達眼中央下方。體被細鱗,頭部無鱗。側線完全,較平直。背鰭短,外緣微凹;脂鰭與臀鰭相對;腹鰭始於背鰭基中部下方,後伸不不達肛門,其基部具一長腋鱗;尾鰭叉狀。幽門盲囊65—75個。
生活時背部暗褐色,體側至腹部漸呈白色,體背及兩側散布有長橢圓形黑斑,斑緣為淡紅色環紋,沿背鰭基及脂鰭上各具4—5個圓黑斑。 [1]
生活環境
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殘留種,屬冷水性山麓魚類。生活於秦嶺地區海拔900-2300米的山澗溪流中,水流湍急、水質清澈、水底多為大型礫石,富含溶解氧,常年水溫不超過20℃。秋末,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除洪水期,很少在平原幹流中見到。
一年四季活躍攝食。主要攝食無脊椎動物、小型魚類等,也捕食蛙類及小型的嚙齒類。極貪食,其胃內食物可占本身體重的10%左右,更能捕食為自身身體長1/2大小的魚類。每天食慾最旺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其它時間多潛伏在溪流兩岸有蔭蔽的水底。產卵後的食慾特別旺盛。一般在江河的深水區域越冬。
繁殖發育
它是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成魚除攝食魚類外,也食被風吹落的陸生昆蟲。攝食時間多集中於早晚前後,陰天攝食活動頻繁,全天均可見到。 最初性成熟年齡3+~5+齡。性成熟個體於2-3月產卵,產卵場多在淺水砂石底處。產卵水溫低於10℃。絕對懷卵量為2670-4510粒。卵沉性,一次排完。 雌性個體4~6齡成熟,雄性個體較早。一年產卵一次。初春解凍時即上溯產卵洄游。產卵場一般位於水深1~1.2米,底質為砂礫的的急流中。產卵期為春末夏初,水溫8~12℃。絕對生
殖力1629~7420粒。產卵時親魚築產卵床,繁殖後大量死亡,尤其以雄魚為多。卵沉性,淺黃色,卵徑約4毫米。在水溫較低的條件下發育較慢,水溫3.5℃胚胎髮育需50天,5℃時需45天,11℃需20.5天,仔魚孵出後12~15天才可以攝食。仔魚喜歡潛伏在砂礫空隙之間,不常遊動,通常以小魚、水生昆蟲、岸邊生活的小動物以及植物為食。
種群現狀
秦嶺細鱗鮭為中國所特有,僅分布於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常見個體多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達450毫米。由於產區漁業生產極為落後,毒、電、炸的現象卻非常嚴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較多的地區,資源量急劇減少,所能見到的也多為2-3齡的未成熟個體,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區尚有一定數量。
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漳縣、岷縣和渭源縣秦嶺細鱗鮭等野生魚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面臨的形勢令人憂慮。
一方面,隨着全球性氣候變暖及亂墾亂伐、亂挖濫采使草地、森林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水資源銳減,境內許多溪流和山泉乾涸,河流水量減少,秦嶺細鱗鮭等魚類產卵場所受到破壞,自然繁殖受到影響,生存數量明顯減少。
另一方面,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狂捕濫炸,資源利用過度,部分農民用電捕魚器進行搜索式捕魚,加上外地商人高價收購,嚴重破壞了秦嶺細鱗鮭等野生魚類資源,種群數量日趨縮小,生殖親體出現退化趨勢,朝小型化、低齡化方向發展。 [2]